《父母語言》:讓孩子產生差距的不是家境,而是3000萬個詞彙量

2021-01-17 維安的小酒館

文|維安

「三歲定八十」這句話如果是真的,那麼「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點明了重點。

因為要想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並不那麼容易。

《父母語言》這本書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小兒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彙倡議」機構的創始人達娜·薩斯金德所編著,她和她的團隊發起這個倡議,主要是為了論證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會直接塑造孩子的大腦。

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正是父母的語言。一個正在迅速發育的大腦,會通過聽覺和視覺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臺機器,父母的語言就是在為孩子創造超級機器的過程。

其實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大腦還沒有完全定型,在發育中接收到什麼信息就會吸收什麼信息,沒有吸收到的部分正是他們所缺失的,以至於後來有的孩子很聰明,反應敏捷;有的孩子很努力,成績卻一般;還有的孩子喜歡藝術,有樂感等。

當孩子大腦定型後,特點也會定型,再去彌補也是於事無補。

美國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靠救濟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616個;工薪階層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1251個;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是2153個。

所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輸在成長的起跑線上」,這是因為他們會接收到很多消極的單詞和粗鄙的語言。反之,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聽到的則是包含了積極、正能量的詞彙,這些數量比低收入家庭孩子多56萬個。

貝蒂·哈特和託德·裡斯利兩位教授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的譯者也說,早期教育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最大化「激活」,從而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第一認知

最近在網上看到個視頻,視頻裡有個快三歲的女童,通過人工耳蝸第一次聽到聲音,那一瞬間她被震得嚎啕大哭。

很多人表示看哭了,覺得心酸不已。

其實更讓人心疼的是,孩子聽到聲音時的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害怕。因為從未聽見過這個世界的聲音,更不知道父母的聲音是怎樣的,一切對她而言都是陌生和恐懼的,才會大哭起來。

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說:「雙目失明讓我看不見世界,雙耳失聰讓我聽不見人心。」

父母的語言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珍貴的,孩子從出生就能聽到父母的語言是十分幸運的事,如果脫離了語言孩子的大腦會受到阻礙,也很難得到促進和提高。

幸好,現在有人工耳蝸技術可以幫助耳聾兒童重獲聽力能力,讓聽覺神經得到刺激,從而影響整個大腦的發育。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聽到父母的語言,早從1993年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就建議新生兒接受聽力篩查,以便儘早給予幹預。如今我們國家的婦產科醫院也同樣會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以免孩子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因為聽力障礙是很難被治癒,最好治療法也僅是改善而已。但大腦神經中,一旦出現腦性癱瘓、中風等問題,就可能直接讓大腦神經受損。

尼姆·託特納姆說:「豐富的語言環境就像氧氣。當你擁有它的時候,你覺得理所當然,當你沒有它的時候,你會意識到它是如此重要。」

患有耳聾的孩子越晚聽到聲音,智力發展就會越緩慢,同樣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也會更差。一般孩子在小學三年級的閱讀水平便可以反應出他未來的學習水平。父母的語言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也可以給孩子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父母若是希望孩子未來的學習優秀,成為更加出色的人,首先就要從語言上做出努力,如果孩子患有聽力問題就及早幹預和治療,而無論家境貧窮還是富有都要給孩子多講積極、正面的話,因為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彙量會增長越快,智商也會越高。

3000萬詞彙量的差距,不止一個童年,還有希望

關於3000萬詞彙量差距的說法,國外研究者也有爭議。比如人早期的語言是否與外部語言環境有關?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是基因決定,也有人認為是需要經過後天訓練。

在強化訓練提高孩子語言習得能力上,曾提出過一個類似於「老鼠按槓桿實驗」的激勵機。美國的喬姆斯基則認為,人從一出生就具有掌握人類一切語言的能力,所以人在幼兒時期學習語言會特別快。

為了這一理論得到證實,研究者們對55個家庭進行了觀察和數據收集,三年後發現,不同社會階層家庭的「相似性」在孩子們身上逐漸顯現。並且由於父母們與孩子每天交流的時間不等,有的甚至不交流,使得這群孩子最後的語言詞彙量差距達到3000萬個。

其實,父母天生就具備規範孩子們的能力,這樣的規範也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了最佳條件。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童年,應該從每天的溝通和交流時間開始。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變是善於言談,能說會道,就看父母在家如何表現和示範了。

我認識的一位寶媽就曾說起,自己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比同齡的孩子要強很多。原因是她在孩子一歲左右就開始進行親子閱讀,孩子吸收的詞彙量越多,表達就越好,說話的邏輯也十分清晰。

在上了幼兒園後,孩子回去後竟清晰的告訴她,班上的老師不喜歡小朋友,從而讓她決定給孩子轉學。那個幼兒園其他的孩子雖然也有表現出厭學的情況,卻從來沒有跟父母說過自己在幼兒園的表現。

還有一位寶媽則說,自己跟孩子一起做的最多的便是一起讀繪本,後來她的孩子在四歲時便認識三千多個字,還會做多位數以上的加減法,五歲多已經可以自己用電腦寫短篇故事了。

書本大概是父母能想到增加孩子詞彙量最好的工具,而閱讀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當生活中沒有那麼多詞彙量要跟孩子溝通交流時,書本中的語言、詞句、文字可以輔助家長,也能為孩子提供更多詞彙。

並且,閱讀不分年齡,越早越好。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父母該跟孩子說什麼?說多少話?怎麼和孩子說話,這些都可以從書本中來獲取。與此同時,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就會越好。

最重要的是,同齡孩子之間真正的差異主要是智商、詞彙量、語言處理速度、學習能力、成功能力、潛力。

3000萬詞彙量的鴻溝還與大腦及大腦發育有關,因為孩子會通過接收到詞彙量來進行思考,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而提高大腦語言處理速度。

有研究發現,兩歲的孩子與同齡孩子的詞彙量和語言處理技能差距多達六個月以上。

總之,想讓孩子的智商、情商、未來的學習力提高,就該從孩子的童年時期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

作為父母,即便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優越的物質基礎,但卻可以多跟孩子交流,幫助孩子語言發展得到提高。

孩子早期語言環境影響大腦功能,決定智商、社交和情商

有研究發現,孩子從出生起,每一秒都會產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接,其帶來的影響是人的記憶力、情感、動手能力以及語言能力。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案例,作者的叔叔在出生時就患有先天聽覺障礙,從小到大都一直在用手寫文字交流,並且也在聾啞學校上學。直到40年後,他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可還是沒有辦法改變他患上瓦登伯格氏症的事實。正由於他的聽力障礙,導致大腦潛力沒有被很好的開發出來,以至於知識水平僅有四年級的程度,作者更說他也是3000萬詞彙量差距的受害者,表示「如一個小孩子一生缺乏詞彙,不管他聽力是否受損,將來他的口頭表達能力或手語能力都會受到永久性的不利影響。」

嬰兒從最早開始聽到第一個詞彙時,就已經會在腦海裡進行計算,並對詞語進行分析,所以嬰兒為什麼可以聽懂父母的話,在沒有人教他們的時候可以精準接收到信息並給出反應。並且他們在開口說話的之前,已經在心理進行了反應練習,這是人類天生的本能,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本領卻在退步。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都在6歲之前,父母應該抓住這個語言敏感期加以引導,為孩子輸入大量的詞彙信息。

語言發展為孩子將來的成長提供了很大助力,例如思維能力、人生觀。有些孩子數學學不好,父母會以為是腦子太笨,實際上這跟孩子的思維能力有很大關係。

人在幼兒時期對數字往往是沒有概念的,但他們卻具有數學能力的探索,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具備把語音數量和的物體數量聯繫起來的能力,而這也決定他們未來的數學能力。

想要讓孩子的空間能力、數學能力變好,父母語言都是最重要的影響。如果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交流時可以經常提到這些詞彙,讓孩子聽到更多,則孩子的表現往往會出人意料,更聰明,更出色。

培養孩子的學習力,除了加強興趣,還要勤加練習。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作為「成長型思維模式」領頭人,他認為教育者和父母都該形成「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缺乏能力並不是失敗的原因,放棄才是」的觀念。

所以學習數學也好,學習其他任何課程,都不要給孩子定型成女生學這個不行,男生學那麼不行這樣的思維,久而久之便會在孩子的腦海裡固定成型,影響他們的智力,改變他們的學習成績。

當然,也不能一味的誇讚,盲目的評價孩子。就像卡羅爾·德韋克所說:「如果不能正確運用稱讚,它就會變成一種負面力量。」

經過種種研究和分析都表明,父母的語言決定孩子智力的重要性、穩定性,意志力、自我調控和雙語教育的重要性,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品德,思想,未來的一生。

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可以通過語言交流、談話來改善,讓孩子變得更有創造力,擁有自我管理能力、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培養等方面。

我們在為「3000萬詞彙差距」而震驚的同時,更應該看懂這背後所提到的問題關鍵,例如要為孩子的成長做點什麼?父母又該建立怎樣的信條。

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天生聰明的孩子,每個聰明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善於溝通的父母,通過後天培養而達到。我們必須要關注孩子的每一刻成長與發展,讓孩子的童年不要過度依賴動畫片、手機、電子產品,而要構建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用豐富的語言滋養孩子大腦,促進智力發展,縮短與他人之間的「3000萬詞彙差距」。

最後,每個父母都要記住「3T」原則,即:Tune in(共情關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輪流談話)。

在與孩子交流時,記住這三個原則並融入進來,做到觀察、理解、行動,以便父母也能更好的關注到孩子的反應,是否有意識在聽,能否進行討論、交流、溝通。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問題所在並有了解決方法,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該給孩子創造必要的語言環境。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他們擁有一生的生存技能。

從孩子到來的那一天起,我們就該做好準備去成為負責的父母。

相關焦點

  • 學齡前3000萬詞彙量的差距,可能潛移默化地塑造社會階層的鴻溝?
    由此就誕生了一個名叫 Thirty Million Words Gap(三千萬單詞差距)理論。上圖繪製了這些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累計詞彙量,深藍色線是高收入,淺藍色線是工薪階層,淺綠色是低收入。研究表明截至4歲為止,美國貧困家庭的孩子平均接受1300萬個單詞,而中產階級的孩子平均接受4500萬,中間有3000萬的差距。也就是說學齡前孩子的詞彙量就有了很大的差距。
  • 「3000萬詞彙」拉開的不僅僅是語言發展的差距,還有貧富的差距
    一講到「語言啟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讀繪本?聽兒歌?或許還有更為關鍵的事實我們沒有了解到。一、「3000萬詞彙差距」理論在一項「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及其對最終學業成績的影響」的調查研究中,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費時兩年半,跟蹤調查了42組家庭,記錄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
  • 出生之日起就要做的早教訓練,3000萬詞彙塑造學習型大腦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揭秘了大腦發育的秘密,早教的最佳時間是出生之日到三歲之前,三歲後孩子的大腦百分之八十就會發育成熟,9個月以後,孩子與孩子的差異就開始明顯。那些真正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並不是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輔導班,而是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薰陶。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高收入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是2153個這樣,在3歲之後,他們聽到的總詞彙量的差距就有3000萬個。研究表明,這3000萬個單詞的差距,決定了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後的學習能力,以及成人之後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這個數字的背後,蘊含著一個科學事實: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 做成長型父母,用「3000萬詞彙」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其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對子女一生的期望,可是,參天大樹不是一夜長成,羅馬更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孩子成龍成鳳,在育兒的過程中,交流成為父母時下最該要學習的功課。那麼,如何做到與孩子有效的溝通呢?首先,我們先放下對孩子滿腹熱血的期待,從《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找到答案。
  • 沉默的父母,難以激發孩子潛能!要懂得為孩子的成長創設語言環境
    其實,孩子的差距早在9個月到三歲時就存在了,只是這個時候孩子的差距表現得不明顯,以至於很多父母都直接忽略。經過專家們長時期的研究發現,孩子之所以有這種差距,往往來自於父母。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最早接觸的語言環境,是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
  • 4歲女孩學英語火了:4歲英語詞彙量達3000,收穫20萬粉絲31萬贊
    這幾年漢語很熱,國際上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也沒有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和考試,這是因為學英語不光是作為一門主要學科,更是讓孩子能夠掌握一門技能,提升孩子的綜合性能。而且學不同的語言,可以讓孩子用不同的思維了解世界,學習不同的優秀文化,而英語作為一項技能來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難學。
  • 麻省理工實驗揭秘:有錢人家的孩子智商更高?互動對孩子智商的影響...
    貧富家庭的孩子三年累計詞彙竟差3000萬?智商值差30?!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發展心理學奠基人託德·裡斯利做過一項非常著名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幼兒三周歲之前聽到的詞彙數量,貧富家庭之間的差距竟然有3000萬之大!
  • 各個英語水平對應的詞彙量
    要量化詞彙水平,那麼第一步要知道:什麼是詞彙?詞彙就是單詞啊!你難道是個槓精嗎?我當然不是,國外就有一種說法,有人說一個教育完備的母語人士,ta的詞彙量是10,000,但也有人反駁,就算是個粗人,詞彙量也應該有35,000。
  • 1個方法+3大技巧:幫孩子提升詞彙量、讀懂英語原版書!
    其實,追求短時間內記住大量單詞這種「快餐文化」只求速度,沒有營養,是非常功利且有害的做法,很容易倒掉孩子學習英語的胃口。據統計,母語人士平均每天積累的詞彙量在4.1個左右,且還是語言能力較為不錯的母語人士。
  • 詞彙差距大,用這些方法可以幫娃!
    牛津大學曾對1300多名教師進行了調查,報告中提到:詞彙差距不僅會影響孩子在學校中的成績,更嚴重的會對孩子的自尊和交友能力產生破壞性的影響。通過這份報告,葡萄英語君特邀了牛津大學著名的教育專家和老師,分享了一些他們的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起完成的事情,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積累詞彙,並激發孩子學習新單詞的興趣。
  • 別再「打腫臉充胖子」,家境不好的孩子,在這3個方面就暴露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出生之後,家長最重視他們的教育了。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於是乎就卯足了勁要給他們上好的學校。別說是小學了,就是幼兒園,家長都要奔著最好的選。
  • 幼兒園的寶寶也能有百萬詞彙量?0-5歲的高效閱讀,父母必看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一個5歲前,從不閱讀的孩子和一個每天閱讀五本書的孩子相比,二者聽過相差的詞彙量差不多有140w之多。根據2019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那些每天都閱讀的孩子,哪怕只閱讀一本,也會比那些不經常閱讀的孩子多聽29w個詞。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懶惰,而是最親的父母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育兒專家,她曾經對上千個孩子進行觀察,並認為孩子如果經常生活在家長的「語言攻擊」之下,他們的性格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不僅否定了自己,更否定了別人,嚴重還會影響未來的發展。
  • 智佳貝樂:如何提升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關係到孩子的理解、溝通甚至學習和交友,讓孩子流利說、暢快表達,是一項基本能力。對於語言發育遲緩、說話晚、說話不清晰甚至口吃的孩子來說,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重要。聽聽智佳貝樂講解一下,如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 讓孩子能說會道的秘密在這裡! |口語|拔蘿蔔|音節|詞句|詞彙量...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那麼如何才能幫孩子拓展詞彙量、流暢自如地表達自己呢?
  • 2歲萌娃詞彙量驚人!超強語言能力的背後,是爸爸的這3個秘訣
    我看了那幾期姜小好才剛26個月,2歲多的同齡孩子很多連話都說不清楚,但姜小好卻憑藉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連續登上熱搜,詞彙量也豐富的驚人!和大部分同齡的孩子相比,小好的語言能力和詞彙量簡直可以用「語言天才」來描述,甚至比很多已經上了小學的孩子還要優秀。不少家長都好奇,姜Gary是不是給兒子報了什麼早教班?答案是:沒有!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書名為《父母的語言》,目前只完成三分之一,但大概基調已明白: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後和自己一樣笨嘴拙舌,害怕考試,恐懼數學,學習能力差,那就準備好接大招吧。其實這大招吧,也簡單。就是在孩子三歲前,要多和他說話,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準備豐富的語言互動,關鍵就是語言和詞彙的滋養。
  • 真正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家長的語言暴力
    每每見到、聽聞令人失望的「壞孩子」,人們總會嘆息一聲「這孩子的人生全毀了」。然而,真正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家長的語言暴力。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我不就是說了孩子幾句,怎麼就上綱上線成了語言暴力了?我都是為他好啊!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
  • 孩子語言啟蒙,沉默期到詞語爆發期,卡爾威特:抓住孩子2個階段
    孩子語言啟蒙,沉默期到詞語爆發期,卡爾威特:抓住孩子2個階段孩子的語言啟蒙,對孩子來說,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孩子的語言系統完善過程,是從沉默期到爆發期的,只不過是一個時間上早晚的問題,最早階段的孩子語言爆發期是在孩子22-24個月的時候,孩子們在這個成長階段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