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到「語言啟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讀繪本?聽兒歌?或許還有更為關鍵的事實我們沒有了解到。
一、「3000萬詞彙差距」理論
在一項「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及其對最終學業成績的影響」的調查研究中,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費時兩年半,跟蹤調查了42組家庭,記錄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最終發現:出生在接受救濟福利家庭中的孩子,到4歲時,與那些出生在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
並且,在調查研究結束時,測試各組家庭孩子的智商發現,接受救濟福利家庭組的孩子的平均智商是79,而腦力勞動者家庭組的孩子則是117。後來在孩子10歲時的回訪跟蹤結果也顯示:那些接受更多詞彙量的孩子,學習成績表現會更好。
事實上,這個研究背後所反映的「發展差距」,也不光光是詞彙量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傳遞給孩子的肯定反饋。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時,一千句的「你好笨」都比不上一句「讓我們再試一次」。
很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積極正面的語言,會對孩子的認知、思維方式、情緒控制和道德觀的培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語言對大腦的重塑
神經通路的構建
人自一出生,大腦就已經發展出一千億個神經元,蘊藏著無限的潛能。而這些潛能的發揮,有賴於神經元之間的有效連接。
當你對孩子說一個詞語時,此時大腦裡的某兩個神經元會因為同一刺激而被激活,產生「突觸」,形成神經通路。在以後的日子裡,該詞出現的頻次越來越多,神經通路就會越穩定。
那是不是連接越多越好呢?也不是。在孩子3歲之前,大腦每一秒都會產生額外700-1000條神經連接,如果這些連接被長期保存,我們的大腦將不堪重負。
因此,我們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通過「突觸消減」的機制,消減不必要的連接,淘汰較弱或者不經常使用的部分。
每個嬰兒與生俱來就具有辨別各種語言語素的能力。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某種語言的環境,最終此種語言也會成為孩子的母語,而對於其他語言的感知學習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喪失。
所以,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腦特定神經通路的豐富性和穩定性。缺少環境的有效刺激,大腦潛能的發揮也就無從談起。
認知差異
人對於事物的認知,是客觀世界在內心的呈現。而不同的語言系統,會建立不同的認知模式。
舉個例子。在我們的漢語體系中,對應藍色就只有一個基本顏色詞——比如藍。但在俄語體系當中,對應一個藍色有兩個以上的基本顏色詞,分別對應著我們所說的「淺藍色」和「深藍色」。
有相關研究證明,一個詞的差異,就讓我們和俄語母語者在顏色認知上有巨大的不同。他們很快就能分辨出略有差異的藍色(9和10),而我們就很困難。
成長型思維的保護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就是當面臨一個選擇的時候,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傾向於不斷挑戰自己,或許會失敗,但不會氣餒,而是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的嘗試做好準備。
孩子天生具有成長型思維,每天都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我們周邊的成人卻會在無意當中把這份美好破壞掉。
當孩子通過不斷練習獲得某項技能時,成人會習慣性的稱讚孩子,「你真聰明」。殊不知,這句誇獎,背後是對孩子努力的不在意。慢慢的,孩子會越來越在意結果,會越來越在意別人對自身天資的評價。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研究領頭人德韋克教授認為:「如果不能正確運用稱讚,它就會變成一種負面力量,一種讓孩子消極且依賴他人觀點的麻醉劑。
而這,是需要我們時刻警惕的。
自控力的培養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有賴於照顧他們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被命令的狀態,他是無法學會自我控制的。
比如當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快點把玩具收拾了「等命令式語言會讓孩子一直處於被動狀態,無法發展出自主行為。而「玩完玩具,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提供孩子自我思考的機會,同時支持了孩子擁有對玩具的自主權。
當父母鼓勵孩子自我思考,孩子慢慢就會了解自我與外界現實的差距,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期望。因此,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命令式語言」與孩子進行交流,而是應該採取「建議提示型」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三、如何使用語言為孩子「賦能」—4T模型
我們都了解到了早期教育中語言的重要性,那如何讓語言幫助孩子賦能,4T模型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且便於操作的溝通方式: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關掉它(turn it off)。
共情關注
相信給小baby讀過繪本的人,都有這樣一個深刻體會,「安靜不過三秒。」
他們根本就不會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而是眼睛瞄幾眼繪本,然後摸摸旁邊地地毯;你好不容易重新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回來,沒過一會,他的頭又轉到別處去了。
這時候,你就會想:「讀個繪本咋就這麼難呢」?你會生氣、挫敗,甚至忘了讀繪本的初衷—幫助孩子豐富語言,而糾結於改掉孩子讀書不專注這個「壞習慣」。
那當面對如此的情況時,我們的家長該如何做?首先就是學會共情。
孩子不像我們成人有那麼強的自控力,而且他們只願意關注當下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更容易追隨孩子,也就是他們關注什麼,我們也關注什麼。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在我們看來毫無意義,我們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
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說話,幫助孩子建立豐富的詞彙庫。如果一個孩子能接觸廣泛的詞彙,長年累月,孩子的認知、情緒、社會交往等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那我們如何與孩子進行充分交流呢?有以下3種方式。
1.平行談話
即把正在經歷的事情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我們在和孩子吃飯的時候,可以這樣說:
「寶貝,這是西蘭花,是綠色的。」
「我把西蘭花放在碗裡。」
「這個是叉子,你可以用這個叉子把西蘭花叉起來。」
「我看到你把西蘭花吃了。味道應該不錯。」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會慢慢將實際看到的內容和談話的內容聯繫起來,豐富自己的詞彙量。不過,我們在一開始與孩子說話儘可能避免使用代詞,比如「請把那個拿過來」,這樣的表述會讓孩子無法清楚的明白你想表達的內容。
2.聯想擴充
即脫離當下語境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與孩子更多的是討論當下正在經歷的事情。等他們稍微大一點,我們就可以用語言交流過去發生或者想像中的事物,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聊聊在幼兒園交了哪些朋友、最喜歡玩什麼遊戲等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根據自身的語言水平來理解未知的概念。
當我們常常與孩子進行聯想談話時,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提升,因為它要求說話者具備高級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反應能力。
3.語言的擴展
即通過擴展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進行完整的表達。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說出富有邏輯的句子,首先,他必須要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句子。
比如孩子說「喝牛奶」時,我們可以這樣說:
「你餓了,所以你想喝牛奶了,對嗎?」
久而久之,孩子會習得因果式的表達方式,「媽媽,我餓了,所以我想吃東西了!」
輪流談話
輪流,意味著你來我往。這裡的關鍵是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耐心,等待他們的回應。
孩子在剛開始學說話時,常常會因為理解錯誤或者發音不準,自創了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詞語。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言信息,根據當下的情況,積極回應。重要的是,當我們在等待孩子回應時,也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
開放式的話題會更有利於對話的開展,比如「怎麼辦」和「為什麼」,這也有助於孩子學會思考,逐漸的學會解決問題。
比如,當孩子把水灑出來了,我們可以說:
「水灑出來了,怎麼辦呢?」
「為什麼這塊積木搭不上去?」
關掉它
在現代社會,電子產品的出現一方面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剝奪了我們的注意力。
孩子也不例外,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電子保姆」,美其名曰為「智力學習」。然而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是通過「試錯-反饋」模式來獲得的。電子產品既無法共情,也無法輪流,更別說反饋了。
帕特麗夏·庫爾博士的團隊將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放在漢語普通話的環境中。其中一半嬰兒聽的是真人親口說出的中文,另一半嬰兒聽的則是錄音或視頻設備播放的中文。經過12次實驗後,聽到真人說話的嬰兒能辨別出漢語普通話的語音,另一半則毫無反應。類似的實驗還有讓孩子觀看視頻和真人演示動作,實驗結果同樣是只有觀看真人行為的孩子能輕易模仿該動作。
對於電子產品的使用,美國兒科協會建議2歲以下的小孩儘可能避免使用電子產品,而澳洲兒科協會則是嚴令禁止2歲以下的孩子使用。
對於孩子來說,積極的社會互動,才是有效學習的關鍵。
結語:
在現今社會,物質條件基本能滿足的情況下,父母的教育意識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語言蘊含著我們曾經忽視的巨大力量,如果我們能善於運用,我想,孩子或許能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