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詞彙」拉開的不僅僅是語言發展的差距,還有貧富的差距

2021-01-17 ciri媽媽蒙養觀

一講到「語言啟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讀繪本?聽兒歌?或許還有更為關鍵的事實我們沒有了解到。

一、「3000萬詞彙差距」理論

在一項「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及其對最終學業成績的影響」的調查研究中,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費時兩年半,跟蹤調查了42組家庭,記錄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最終發現:出生在接受救濟福利家庭中的孩子,到4歲時,與那些出生在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

並且,在調查研究結束時,測試各組家庭孩子的智商發現,接受救濟福利家庭組的孩子的平均智商是79,而腦力勞動者家庭組的孩子則是117。後來在孩子10歲時的回訪跟蹤結果也顯示:那些接受更多詞彙量的孩子,學習成績表現會更好。

事實上,這個研究背後所反映的「發展差距」,也不光光是詞彙量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傳遞給孩子的肯定反饋。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時,一千句的「你好笨」都比不上一句「讓我們再試一次」。

很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積極正面的語言,會對孩子的認知、思維方式、情緒控制和道德觀的培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語言對大腦的重塑

神經通路的構建

人自一出生,大腦就已經發展出一千億個神經元,蘊藏著無限的潛能。而這些潛能的發揮,有賴於神經元之間的有效連接。

當你對孩子說一個詞語時,此時大腦裡的某兩個神經元會因為同一刺激而被激活,產生「突觸」,形成神經通路。在以後的日子裡,該詞出現的頻次越來越多,神經通路就會越穩定。

那是不是連接越多越好呢?也不是。在孩子3歲之前,大腦每一秒都會產生額外700-1000條神經連接,如果這些連接被長期保存,我們的大腦將不堪重負。

因此,我們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通過「突觸消減」的機制,消減不必要的連接,淘汰較弱或者不經常使用的部分。

每個嬰兒與生俱來就具有辨別各種語言語素的能力。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某種語言的環境,最終此種語言也會成為孩子的母語,而對於其他語言的感知學習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喪失。

所以,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腦特定神經通路的豐富性和穩定性。缺少環境的有效刺激,大腦潛能的發揮也就無從談起。

認知差異

人對於事物的認知,是客觀世界在內心的呈現。而不同的語言系統,會建立不同的認知模式。

舉個例子。在我們的漢語體系中,對應藍色就只有一個基本顏色詞——比如藍。但在俄語體系當中,對應一個藍色有兩個以上的基本顏色詞,分別對應著我們所說的「淺藍色」和「深藍色」。

有相關研究證明,一個詞的差異,就讓我們和俄語母語者在顏色認知上有巨大的不同。他們很快就能分辨出略有差異的藍色(9和10),而我們就很困難。

成長型思維的保護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就是當面臨一個選擇的時候,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傾向於不斷挑戰自己,或許會失敗,但不會氣餒,而是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的嘗試做好準備。

孩子天生具有成長型思維,每天都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我們周邊的成人卻會在無意當中把這份美好破壞掉。

當孩子通過不斷練習獲得某項技能時,成人會習慣性的稱讚孩子,「你真聰明」。殊不知,這句誇獎,背後是對孩子努力的不在意。慢慢的,孩子會越來越在意結果,會越來越在意別人對自身天資的評價。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研究領頭人德韋克教授認為:「如果不能正確運用稱讚,它就會變成一種負面力量,一種讓孩子消極且依賴他人觀點的麻醉劑。

而這,是需要我們時刻警惕的。

自控力的培養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有賴於照顧他們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被命令的狀態,他是無法學會自我控制的。

比如當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快點把玩具收拾了「等命令式語言會讓孩子一直處於被動狀態,無法發展出自主行為。而「玩完玩具,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提供孩子自我思考的機會,同時支持了孩子擁有對玩具的自主權。

當父母鼓勵孩子自我思考,孩子慢慢就會了解自我與外界現實的差距,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期望。因此,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命令式語言」與孩子進行交流,而是應該採取「建議提示型」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三、如何使用語言為孩子「賦能」—4T模型

我們都了解到了早期教育中語言的重要性,那如何讓語言幫助孩子賦能,4T模型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且便於操作的溝通方式: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關掉它(turn it off)。

共情關注

相信給小baby讀過繪本的人,都有這樣一個深刻體會,「安靜不過三秒。」

他們根本就不會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而是眼睛瞄幾眼繪本,然後摸摸旁邊地地毯;你好不容易重新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回來,沒過一會,他的頭又轉到別處去了。

這時候,你就會想:「讀個繪本咋就這麼難呢」?你會生氣、挫敗,甚至忘了讀繪本的初衷—幫助孩子豐富語言,而糾結於改掉孩子讀書不專注這個「壞習慣」。

那當面對如此的情況時,我們的家長該如何做?首先就是學會共情。

孩子不像我們成人有那麼強的自控力,而且他們只願意關注當下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更容易追隨孩子,也就是他們關注什麼,我們也關注什麼。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在我們看來毫無意義,我們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

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說話,幫助孩子建立豐富的詞彙庫。如果一個孩子能接觸廣泛的詞彙,長年累月,孩子的認知、情緒、社會交往等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那我們如何與孩子進行充分交流呢?有以下3種方式。

1.平行談話

即把正在經歷的事情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我們在和孩子吃飯的時候,可以這樣說:

「寶貝,這是西蘭花,是綠色的。」

「我把西蘭花放在碗裡。」

「這個是叉子,你可以用這個叉子把西蘭花叉起來。」

「我看到你把西蘭花吃了。味道應該不錯。」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會慢慢將實際看到的內容和談話的內容聯繫起來,豐富自己的詞彙量。不過,我們在一開始與孩子說話儘可能避免使用代詞,比如「請把那個拿過來」,這樣的表述會讓孩子無法清楚的明白你想表達的內容。

2.聯想擴充

即脫離當下語境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與孩子更多的是討論當下正在經歷的事情。等他們稍微大一點,我們就可以用語言交流過去發生或者想像中的事物,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聊聊在幼兒園交了哪些朋友、最喜歡玩什麼遊戲等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根據自身的語言水平來理解未知的概念。

當我們常常與孩子進行聯想談話時,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提升,因為它要求說話者具備高級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反應能力。

3.語言的擴展

即通過擴展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進行完整的表達。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說出富有邏輯的句子,首先,他必須要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句子。

比如孩子說「喝牛奶」時,我們可以這樣說:

「你餓了,所以你想喝牛奶了,對嗎?」

久而久之,孩子會習得因果式的表達方式,「媽媽,我餓了,所以我想吃東西了!」

輪流談話

輪流,意味著你來我往。這裡的關鍵是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耐心,等待他們的回應。

孩子在剛開始學說話時,常常會因為理解錯誤或者發音不準,自創了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詞語。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言信息,根據當下的情況,積極回應。重要的是,當我們在等待孩子回應時,也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

開放式的話題會更有利於對話的開展,比如「怎麼辦」和「為什麼」,這也有助於孩子學會思考,逐漸的學會解決問題。

比如,當孩子把水灑出來了,我們可以說:

「水灑出來了,怎麼辦呢?」

「為什麼這塊積木搭不上去?」

關掉它

在現代社會,電子產品的出現一方面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剝奪了我們的注意力。

孩子也不例外,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電子保姆」,美其名曰為「智力學習」。然而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是通過「試錯-反饋」模式來獲得的。電子產品既無法共情,也無法輪流,更別說反饋了。

帕特麗夏·庫爾博士的團隊將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放在漢語普通話的環境中。其中一半嬰兒聽的是真人親口說出的中文,另一半嬰兒聽的則是錄音或視頻設備播放的中文。經過12次實驗後,聽到真人說話的嬰兒能辨別出漢語普通話的語音,另一半則毫無反應。類似的實驗還有讓孩子觀看視頻和真人演示動作,實驗結果同樣是只有觀看真人行為的孩子能輕易模仿該動作。

對於電子產品的使用,美國兒科協會建議2歲以下的小孩儘可能避免使用電子產品,而澳洲兒科協會則是嚴令禁止2歲以下的孩子使用。

對於孩子來說,積極的社會互動,才是有效學習的關鍵。

結語:

在現今社會,物質條件基本能滿足的情況下,父母的教育意識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語言蘊含著我們曾經忽視的巨大力量,如果我們能善於運用,我想,孩子或許能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父母語言》:讓孩子產生差距的不是家境,而是3000萬個詞彙量
    父母若是希望孩子未來的學習優秀,成為更加出色的人,首先就要從語言上做出努力,如果孩子患有聽力問題就及早幹預和治療,而無論家境貧窮還是富有都要給孩子多講積極、正面的話,因為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彙量會增長越快,智商也會越高。3000萬詞彙量的差距,不止一個童年,還有希望關於3000萬詞彙量差距的說法,國外研究者也有爭議。
  • 學齡前3000萬詞彙量的差距,可能潛移默化地塑造社會階層的鴻溝?
    最近兩堂父母培訓課,通過看視頻以及講員講解,系統學習了孩子在語言啟蒙期,家庭環境的重要性,學習的我目瞪口呆,心裡不住的喊沒想到啊,沒想到啊。中心思想是就是,家庭語言環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進而影響以後的發展,而家庭語言環境不光指詞彙量的數量,更重要的還有質量。
  • 貧富差距腐蝕美國社會
    50年前,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曾預言,「越來越多的人物質上會變得富有,但他們與更大多數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會拉大」。這恰恰成為當下美國社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真實寫照消除誤解貧窮不只是少數美國人的經歷在美國,貧富差距並不是一個新話題。
  • 中國的貧富差距有多大?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
    即使是在美國,這種貧富差距也很明顯,根據數據顯示,5%的美國人掌握著60%以上的財富,而剩下的40%由95%的美國人共同掌握,可見不管國家多發達,貧富差距都不可避免。中國也是存在貧富差距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
  • 貧富差距為什麼越來越大?
    2020年的數據我沒找到,但我相信,貧富差距肯定是進一步加大。美股的長期大牛市,就是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打個比方,張三持有100萬股票,李四隻持有1萬股票。大牛市來了,兩個人持有的股票都翻倍了,張三的資產變為200萬,而李四的資產變為2萬,差距越來越大。
  • 廣東經濟的貧富差距
    然而,即便廣東GDP已經超越全球9成的國家,逼近韓國和俄羅斯等國家,但是卻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貧富差距問題。對於經濟第一強省來說,這個問題有點尷尬。一方面,廣州和深圳雙核驅動,一路絕塵,佛山緊隨其後成為第三個GDP萬億俱樂部成員;另一方面,在城市發展上,廣東的貧富差距比江蘇和山東差了一截……根據GDP百強城市的統計,山東的16個城市僅有一個未入圍,整體齊頭並進,而江蘇的13個城市更是全部入圍,百花齊放。
  • 日本如何縮小貧富差距?
    所以,1億2600萬人口的日本,有2000多萬名「貧困人口」,與14億中國人只剩下500多萬「貧困人口」,是兩個概念。雖然是兩個概念,也就是說,「貧困」的質量不一樣,但是,貧富差距的內涵是一樣。跟我們中國一樣,日本的貧富差距,首先是城鄉差別造成的。但是,日本解決城鄉貧富差距的時間表,要比我們中國來得早。
  • 美國大公司貧富差距:庫克工資是員工201倍,星巴克差距過千倍
    當然,甲骨文還有另一位co-CEO Mark Hurd,只不過他沒能活過2019年。倒數第二是英偉達,「皮衣哥」老黃去年的工資是13,642,838美元,約9500萬人民幣,而英偉達員工工資中位數是155,035美元,老闆是千萬級,員工是十萬級,黃仁勳的工資是普通員工的88倍。
  • 貧富差距來源於人們這一個共識
    如此,這就形成了貧富差距,且把貧富差距越來越拉開了。簡述如下: 古玩市場有「走眼」和「撿漏」之說。貧富也由此產生了,也由此拉大了差距。 由此可見,如何做到「貴賣賤買」就是一種致富的能力,富人就會這麼說,而且,窮人也不得不服。
  • 貧富差距有多大?央行數據給出「答案」
    事實上,這種的社會現象,不僅僅是只有你我普通人感受到了,就連某些專家也感受到了。有專家表示,不平等已經成這個時代的特徵。而據一份題為《Public Good or Private Wealth》的報告顯示,全球最富有的26個億萬富豪所持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38億底層人口一樣多。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去年1月左右,38億人口大約佔全球總人口的一半。
  • 中國貧富差距最大的省份,看看差距在哪,是你城市嗎
    廣東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深圳在外國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全國四大一線城市,廣東省有兩個,但是廣東也是全國貧富差距最大的省份,這是因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政策差異很大,發展差異太大。
  • 縮小貧富差距的難與易
    從國際視角來看,各國現代化的過程都存在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但同時也出現了社會貧富分化的趨勢。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應對這個挑戰既有比他們有利的地方,也有比他們不利的地方。我們有利的地方主要是:第一,中國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綜合實力和財政收入增長很快。
  • 諾獎經濟學家:為什麼中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還有一種預期也是全球化的支持者提出的,那就是新興經濟體的貧富差距是可以縮小的。這我指的貧富差距就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這種預期目前尚未成為現實。  其實在一些國家中國、印度是最佳的實例,其實在這些國家貧富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有所擴大。  現在有很多的新聞報導都是有關於貧富差距,在美國人們都在談論貧富差距,在歐洲人們也在談論著貧富差距。
  • 打砸搶的川普粉絲,暴露了美國教育的貧富差距
    在或震驚或調侃之餘,也可以從中看出當今美國不可調和的貧富差異。這種差異在教育上也有所反映。曾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憨爸,用自己曾經的經歷,帶讀者感受美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巨大的差異,直面美國教育的貧富差距。 作者:憨爸 本文原文來自:憨爸在美國 01.
  • 中美兩國 哪國「貧富差距」更大?美國「咬定」中國 自己卻暴露了
    在疫情之後,其實各大國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美國作為「最強經濟體」,自然很多雙眼睛都在注視這個國家。不過,美國卻依賴著「印鈔」、「大放水」刺激經濟,作出的行為完全不顧後果。在美方的種種動作下,人民才是最「受苦」的。今年,已經有不少投資者將資金撤出美國。
  • 貧富差距究竟多大?官方給出答案,看完又覺得自己拖後腿了!
    隨著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貧富之間的差距自然會擴大。貧富差距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不僅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世界上也是如此。 根據美國公布的一項調查,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大約40%的資產。同樣,一位著名的金融大亨曾說,美國的貧富差距是30年來最大的。0.1%最富有的美國人與90%最貧窮的美國人持有相同的資產。美國的貧富差距如此之大,那麼中國呢?
  • 有人窮,有人富,那我國貧富差距有多大?央行給出「答案」
    如果說人人平等的話,那應該也是社會生活中處於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發展機會,並享有相同的權利。但就財富而言,基本上可以說做不到人人平等。有錢的人出門豪車接送,吃的是山珍海味,住豪華別墅,但對窮人來說,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事實就是這麼殘酷。即使是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貧富差距也很正常。
  • 諾獎得主談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當今世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各國、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財富過度集中的現狀就如一個蘑菇,巨大的蘑菇頭代表著社會絕大多數資源都保留給了頂層的1%,而剩餘99%的人口只能爭相搶奪細細的根莖所代表的一點點資源。
  • 菲律賓貧富差距有多大?同處首都,為何卻一面天堂一面「地獄」?
    菲律賓貧富差距有多大?經濟被百萬華人操控,卻有400萬貧民蝸居首都?大家好啊,我是球哥,今天就讓球哥帶著大家一起領略一下菲律賓的貧富差距吧?這裡球哥還想提醒大家一句,喜歡球哥視頻的朋友們,記得關注球哥哦!咱們先來看下菲律賓。
  • 26個人掌握全球一半財富,科技進步能夠縮減貧富差距嗎
    26人手握全球過半財富,不斷進步的科技在擴大貧富差距 最近聯合國秘書長古雷斯特搞了一番演講,其中就講到了關於貧富差距的問題,他表示全球的財富有以上掌握在26個人的手裡,這可真是太恐怖了,說好的貧富差距在日益縮小,結果全球70億人的財富,居然只跟26個富人旗鼓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