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圈裡的一句話,外看色,內看種。
外行人看顏色這句話就不多做解釋了,顧名思義,對翡翠不夠了解的朋友看翡翠,一般會先看翡翠的顏色,而不看翡翠最基本的東西,那就是種的嫩,一塊翡翠,種很重要,就像是建築的地基一樣,喜歡翡翠的朋友要記住,翡翠沒有種,什麼都沒有。
玉石商在商品交易或玉石品質評估過程中,常談及「種」或者「種頭」等概念,並認為對翡翠「種」的認識十分重要。例如有些行家所說的「內種外色」,選玉時也提到「先種後色三法」等等。「內視一切」指的是翡翠的紋理品種,是一個綜合評價翡翠紋理好壞的概念。翡翠中含有結構是否緊密,玉的肉質是否粗細,翡翠晶體中幾個部分是否透明。
玉的結構緊密與否,是判斷玉優劣的最重要標準。翡翠是由硬玉原生礦床在長時間低溫高壓的特殊地理環境中進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在形成過程中交代越完整,翡翠纖維交織結構就越緊密,翡翠越堅硬,種越好,我們稱之為種老;與此相反,翡翠形成過程中交代越不完整,翡翠纖維交織結構就越不充分,種差,種嫩。
玉種是反映硬玉礦物結構與構造特徵的一種翡翠,在加工時,切割難度比種差的翡翠大,而結構緊密的翡翠,則可以看到其表面有很好的光澤度,即使玉的肉質較厚,透明度不高,也可以看到這種很好的表面光澤度,這就是種老,結構緊密的原因。
判定翡翠新舊的第二個標準,就是玉質是否細膩。同樣結構緊密度,玉器肉質越細膩,它所顯示的紋理越好,我們認為它的品種更好。有一些老翡翠,玉質粗壯,我們肉眼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的斑晶結構,有一些玉肉細嫩,我們肉眼就看不到翡翠的斑晶,但如細嫩不夠,
我們在十倍放大鏡下,仍然能看到非常清晰的翡翠斑晶,經過打磨之後,肉眼就能看到許多細小的起伏。假如玉的肉質很細膩,我們就很難發現上述現象,只有達到翡翠、冰種、金絲種、玻璃種這些極高等種的翡翠,才會有這種現象。但如玉過於細嫩,過頭了,就會出現玉不透明的現象,沒有玉的特性。
玉石的種老種新,玉石是否有良好的透明度,是判斷玉石好壞的重要因素。翡翠的結構密度一定時,其顏色越透明,其密度越大,我們認為它越老,價值越高。玉的透明度好壞,決定著玉中的晶體本身是否透明,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玉中若含有大量的不透明礦物,則透明度較差。玉在翡翠中的粗、細、均勻程度,也是影響翡翠透明度的因素之一。玉的形成,交代過程越完整,纖維交錯結構越緊密,透明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