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東市平安區始終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典型引領、多方入手,把移風易俗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幹群齊心,新風換舊顏,「簡」了開銷「淳」了鄉風,通過夯實文明新風的「裡子」,贏得了和諧發展的「面子」。
除陋習,群眾認同率不斷提升
今年2月,海東市平安區沙溝回族鄉桑昂村70歲老黨員李國泰的老伴因病在家中去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如何辦理老人喪葬事宜,難住了李國泰一家人。
「當前疫情嚴重,不適合人員聚集,而且鄉上正在倡導移風易俗,我是一名老黨員,非常時期,更應該在這方面帶頭作表率。」還沒等兒女們說話,李國泰就先開了口。
在李國泰的勸說下,家裡人終於同意喪事簡辦,並通過微信向親友表達謝絕弔唁的歉意。沒有焚燒冥幣的煙火,沒有鞭炮的躁響,沒有鋪張的攀比……祭祀少了舊風俗,多了新風尚。門上的輓聯「大力倡導移風易俗,疫情防控喪事簡辦」,更展現出李國泰作為一名老黨員的黨性修養和家國情懷。
在移風易俗新風吹拂下,平安區111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行為進行引導和監督。各鄉鎮村(社區)制定村規民約,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移風易俗、摒棄陋習的內容,對紅白事操辦作出「硬性規定」,劃出婚喪喜慶事宜等方面的「紅線」。
「村裡老百姓,不管辦紅事白事,首先要到村委會進行申報登記,然後工作人員要講解辦事期間的注意事項,辦事期間,紅白理事會成員要到辦事群眾家裡進行監督。」石灰窯回族鄉黎明村黨支部書記祁義林說,當下各村紅白理事會已成為群眾操辦婚喪嫁娶等事宜的「好管家」。
樹新風,在共享共樂中移風易俗
疏堵結合,張弛有度,才能夠達到群眾滿意的效果。在平安區各級、各部門的大力倡導下,大操大辦的「面子工程」越來越多地被「文化新風尚」取代。
「漫天要價十幾萬,巧立名目要小錢,因婚借貸帳難還,婚後生活真是難……」今年,平安區三合鎮寺臺村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小品《周大嬸嫁女兒》,用通俗易懂的鄉音土話、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生動演繹了「新婚戀觀與陳規陋習」的衝突、「勤儉節約與大操大辦」的抗爭、「提倡零彩禮與索要天價彩禮」的對決,讓觀眾感受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薰染。這些由村民自編自演的接地氣、「冒熱氣」的小品、評書、三句半等文藝節目,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將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的良好社會風尚傳遞到每個村民心中,讓廣大群眾在共享共樂中移風易俗。
「以前農閒時,村民們不是打牌就是喝酒,家庭矛盾特別多。自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以來,大家思想觀念變了,如今的生活更加充實了,村民的精氣神也越來越足了。」寺臺村黨支部書記趙久德說。
近年來,平安區相繼舉辦「集體婚禮儀式」展演活動、「好婆媳」表彰典禮等,倡導青年男女喜事新辦、婚事簡辦、尊老愛幼,在全區營造了愛國愛家、向上向善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抓落實,「關鍵少數」帶動作用凸顯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在倡導「除陋習、樹新風」工作中,平安區黨員幹部帶頭執行《海東市移風易俗促進條例》《海東市平安區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實施方案》及《平安區農村紅白事操辦參照標準(試行)》,充分發揮表率作用,主動籤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實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餘事不辦,主動摒棄陳規陋習,爭做移風易俗的引領者、倡導者、實踐者。截至目前,全區8個鄉鎮婚喪事宜備案登記375件,其中新辦簡辦300餘件,形成了黨員幹部帶頭和廣大群眾普遍參與的新局面。
古城回族鄉古城村村委會主任董仲萬的女兒出嫁時,沒有待客,彩禮只要了3.8萬元,作為一名村幹部,他帶頭將移風易俗落實在行動上;樂都路社區紅白理事會成員嚴兆福,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女兒結婚時婆家送彩禮6.8萬元,他只拿了100元,其他都退還給了婆家。
隨著移風易俗的不斷推進,一個個先進典型、一批批道德模範、一戶戶文明家庭在平安區不斷湧現,一股股「不比排場比貢獻」「不比彩禮比學習」的文明「小氣候」正在逐漸變成越來越多人共同遵循的「大環境」,引領著文明和諧的新風尚。平安大地,文明鄉風勁起,美麗鄉村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