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南通客戶端記者 施碧薇 潘冬冬 陳翔
小康生活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豐富,更是精神文化層面的充盈。以文化小康建設為抓手,讓文化扶貧有速度,更有溫度,南通開發區竹行街道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文化小康之旅」,村民向市民「轉身」,滿腹豪情編織新夢想。
故地新妝,農家成小康。2016年,開發區徵地拆遷結束後,10個行政村合併組建為6個社區,安置人數近15萬人,人們的生活日益改善,觸見了現代小康生活水平。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這一轉變,矛盾接踵而來。大批新市民習慣於農耕生產生活,小區內亂倒垃圾、毀綠種菜、迷信活動等不文明現象頻發。如何使傳統意義上的村民轉化為高素質的城鎮社區新市民,成為新難題。
成立社區科普大學,提升轄區居民科學素養;全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百餘場,數百位居民參與到文藝演出隊伍中來;培養「百姓名嘴」,講好發展故事……「農轉居」行動如火如荼展開,攻克了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
文明花開,滿庭芬芳吹進千家萬戶。星辰社區68歲的老黨員楊正新擔任科普大學班級小組長,聽了《環保植物進家居》的課程後,在家中布置了一個室內「小花園」,摸索植物的室內養護技術,並向左鄰右舍推廣,成為社區「養綠達人」。社區科普大學,成為幫助「農轉居」市民樹立科學意識、獲得科普知識、提升科學文化素養、改善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平臺。
為了更好地配合科普大學課堂教育,2019年7月,社區「科普館」應運而生,面積200多平方米、集居家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低碳環保等多方面教育為一體。截至目前,科普館已接納居民群眾、中小學生等5000多人次參觀,成為對廣大「農轉居」市民普及科普知識的又一教育平臺。
「社區常常安排大家各類培訓學習,大家的身心越來越健康,文化水平、精氣神也起來了」,67歲的林女士是科普館的「常客」,自從參加科普大學後,變為迷科普,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鄰居,更多的居民走進了課堂。
據了解,從2016年開發區社區科普大學竹行分校先行試點以來,各街道、轄區農場陸續成立分校,建立以老專家學者為主體的教學隊伍。區老科協從全市範圍內精心挑選聘請講師28名,3年多來,先後在19個社區開辦了43個教學班,授課970課時,教育培訓學員4605人,舉辦講座95場,聽課人數超9千人次。
思想破局,行動才能破局。文化扶貧是遏制返貧、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影響更全面、更長遠」。竹行街道黨工委書記盛曉奕告訴記者,近年來,街道非常注重文化潤民,在素養提升、以文化人、科學引導、平臺建設等方面工作進行創新,為「農轉居」增添新動能。
文化動力並非「無影腳」,文化心態也要積極敞亮。開發區竹行街道作為全面小康注入「文化力量」的一個縮影,彰顯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築牢文化根基,促進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小康生活的甘露沁入每個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