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村民向市民「轉身」,文明新風吹進萬家

2020-12-10 南通廣播電視臺

掌上南通客戶端記者 施碧薇 潘冬冬 陳翔

小康生活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豐富,更是精神文化層面的充盈。以文化小康建設為抓手,讓文化扶貧有速度,更有溫度,南通開發區竹行街道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文化小康之旅」,村民向市民「轉身」,滿腹豪情編織新夢想。

故地新妝,農家成小康。2016年,開發區徵地拆遷結束後,10個行政村合併組建為6個社區,安置人數近15萬人,人們的生活日益改善,觸見了現代小康生活水平。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這一轉變,矛盾接踵而來。大批新市民習慣於農耕生產生活,小區內亂倒垃圾、毀綠種菜、迷信活動等不文明現象頻發。如何使傳統意義上的村民轉化為高素質的城鎮社區新市民,成為新難題。

成立社區科普大學,提升轄區居民科學素養;全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百餘場,數百位居民參與到文藝演出隊伍中來;培養「百姓名嘴」,講好發展故事……「農轉居」行動如火如荼展開,攻克了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

文明花開,滿庭芬芳吹進千家萬戶。星辰社區68歲的老黨員楊正新擔任科普大學班級小組長,聽了《環保植物進家居》的課程後,在家中布置了一個室內「小花園」,摸索植物的室內養護技術,並向左鄰右舍推廣,成為社區「養綠達人」。社區科普大學,成為幫助「農轉居」市民樹立科學意識、獲得科普知識、提升科學文化素養、改善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平臺。

為了更好地配合科普大學課堂教育,2019年7月,社區「科普館」應運而生,面積200多平方米、集居家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低碳環保等多方面教育為一體。截至目前,科普館已接納居民群眾、中小學生等5000多人次參觀,成為對廣大「農轉居」市民普及科普知識的又一教育平臺。

「社區常常安排大家各類培訓學習,大家的身心越來越健康,文化水平、精氣神也起來了」,67歲的林女士是科普館的「常客」,自從參加科普大學後,變為迷科普,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鄰居,更多的居民走進了課堂。

據了解,從2016年開發區社區科普大學竹行分校先行試點以來,各街道、轄區農場陸續成立分校,建立以老專家學者為主體的教學隊伍。區老科協從全市範圍內精心挑選聘請講師28名,3年多來,先後在19個社區開辦了43個教學班,授課970課時,教育培訓學員4605人,舉辦講座95場,聽課人數超9千人次。

思想破局,行動才能破局。文化扶貧是遏制返貧、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影響更全面、更長遠」。竹行街道黨工委書記盛曉奕告訴記者,近年來,街道非常注重文化潤民,在素養提升、以文化人、科學引導、平臺建設等方面工作進行創新,為「農轉居」增添新動能。

文化動力並非「無影腳」,文化心態也要積極敞亮。開發區竹行街道作為全面小康注入「文化力量」的一個縮影,彰顯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築牢文化根基,促進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小康生活的甘露沁入每個人的心田。

相關焦點

  • 文明新風吹進百姓內心深處
    莘縣柿子園鎮柿子園村村民王景才談起這兩年該鎮移風易俗帶來的新變化很滿意。柿子園鎮為積極推動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進行了不少嘗試。時時講黨性,事事作表率,農村黨員在樹文明新風中起著模範帶頭作用。柿子園鎮通過召開黨員幹部大會、專題座談會、成立紅白理事會等形式,給廣大群眾打招呼、敲警鐘。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邢臺清河縣:歡樂小舞臺 文明進萬家
    既能看到精彩的文藝演出,還能從節目裡學到不少知識……」近日,在清河縣王官莊鎮「小舞臺進萬家」活動現場,一位農民高興地對記者說。「小舞臺進萬家」活動由清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來自不同行業的志願者深入群眾身邊,通過表演文藝節目、開展便民服務等方式,宣講黨的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動形成向上向善、鄰裡和諧的良好風尚。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川鎮:唱新曲 揚新風 樹新貌
    「新農村好景象、磚瓦房亮堂堂、風氣好產業旺、小汽車開到家、共產黨真是好、領導農民奔小康」,這首小曲兒可謂是中川鎮老鴉村村民們的真實寫照。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黨和國家不斷出臺好政策,合作醫療、養老保險讓農民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解決了娃娃上學的後顧之憂;自來水入戶、鄉村道路硬化解決了過去吃水難、出行難問題;危房改造、鄉村環境整治大大改善了鄉村居住條件,「我們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我們和城裡人一樣享受生活」,在此次中川鎮老鴉村「三曬三比三賽」鄉村文明系列活動中被評為創業致富帶頭人王翼軍激動地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2020-07-26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提升鄉規民約治理效能(治理之道)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提升鄉規民約治理效能(治理之道) 2020-11-12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安讓文明新風吹進群眾心坎裡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東市平安區始終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典型引領、多方入手,把移風易俗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幹群齊心,新風換舊顏,「簡」了開銷「淳」了鄉風,通過夯實文明新風的「裡子」,贏得了和諧發展的「面子」。
  • 華容縣華一村:移風易俗「吹」來文明新風
    華一村是華容縣重點扶貧村,該村自啟動「剎人情歪風、治婚喪陋習、樹文明新風」行動以來,重點落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減輕群眾負擔,「吹」來文明新風。該村作為全市「治陋習,樹新風」工作的起源地,是最早將優風良俗納入《村規民約》的村場。從2015年起開始的全民禁鞭行動,更是為「治陋習,樹新風」創造了良好局面,據初步統計,僅每年清明節就可為群眾減少鞭炮開支5萬多元,全村每年可節約鞭炮消費28萬多元,相當於在家村民一年的糧食消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堡子鎮朱北村致富記
    近年來,通過黨支部引領,著力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上下功夫,全速培育富民產業,通過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讓全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實現增收,使全村群眾生活和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股文明新風吹遍家家戶戶。
  • 福州晉安:志願服務「義」起來 文明新風吹萬家
    主會場吉他彈唱《「晉」情光碟》、快板表演垃圾分類、詩朗誦《志願旗幟》等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演出;分會場志願服務區域設置了方言宣講新思想、垃圾分類、應急救援、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科普宣傳,還有助農銷售農產品,義診、義剪、義寫春聯、愛心茶攤等惠民服務。各種形式的志願服務項目,向市民傳遞文明之風的同時,也讓他們深深感受到冬日裡的 「榕城溫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合豐村:「合」力奮鬥 「豐」收幸福
    …… 豐富的文化生活讓村民更加自信、民風更加淳樸,也折射出了在凝心聚力奔小康的路上,合豐村(社區)一邊不斷拓寬致富路,讓居民「富口袋」;一邊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更「富腦袋」,在幸福生活裡實現「雙豐收」。
  • 濱州市圖書館舉辦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暨我們的節日·春節...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1月20日訊(記者 孫佃瀟 通訊員 孫建梅 溫明華)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近日,濱州市圖書館在大河社區和鄭王社區舉辦了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暨我們的節日·春節系列主題活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喜摘「致富花」 2020-10-07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金飯碗」 2020-10-15 21: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解鎖幸福的密碼——「先行者」蘇州探路小康紀事
    新華社南京7月6日電題:解鎖幸福的密碼——「先行者」蘇州探路小康紀事20世紀80年代初,向小康奔跑的目標悄然和蘇州這座千年古城結緣。江蘇省蘇州市區一景(2017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歷經40多年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先行者」蘇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殷切期望,經濟逆勢飄紅、城鄉日新月異、百姓安居樂業,奮力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漫步姑蘇大地,幸福更有保障、惠及群體更廣,小康偉業起筆處描繪著人間新天堂。
  • 石屏縣「移風易俗入民心 文明新風進鄉村」文明講堂走進松樹崗村
    12月11日,以「移風易俗入民心 文明新風進鄉村」為主題的文明講堂在石屏縣龍武鎮松樹崗村舉行。本次文明講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由石屏縣審計局主辦,紅河州審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普發俊同志,紅河州審計局黨組成員、文明辦主任楊建明同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李豔輝同志,石屏縣審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後寶昌同志,龍武鎮相關領導,龍車村委會駐村幹部及群眾共160餘人參加活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面一代」:走出大山拉出「脫貧面」8月的高原風和日麗,在青海省化隆黃河綠洲生態園內,「90後」拉麵師傅馬傑正在表演拉麵穿針的絕活,引得圍觀的食客一陣陣稱讚。「我們化隆拉麵有一碗麵九種選擇,毛細、細面、三細、二細、二柱子、蕎麥稜、韭菜葉、薄寬、大寬。」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菜籃子」裡的小康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來看「菜籃子」裡的小康夢。地鐵一號線站外,就是原來的紅橋區佳園裡社區商業街。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周邊佳園北裡、佳園東裡等5個小區,有近3萬名居民要買菜,這裡逐漸形成了佔路市場。許愛順,1994年從山東德州來到天津做小本生意,賣雜糧、賣蔬菜。雖然天天起早貪黑、吃苦受累,但跟在老家打工相比,能賺到的錢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熱情的劉大姐拉出跳廣場舞用的音響設備,放起了耳熟能詳的《好日子》,「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歡快的樂曲輕柔地流淌在廣袤的梨樹黑土地上。調研手記:「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