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區團購這個模式被炒得很火。
小區裡選個團長、在門口設個自提點這樣簡單的模式卻有著巨大的威力,讓永輝、家家悅等商超巨頭都如臨大敵。當然也有受益者,從11月底到現在,賣海鮮的國聯水產從4塊錢最高漲到了7塊。
那麼國聯水產與社區團購到底有多大關聯?是真正受益還是概念炒作?
巴菲特永遠不會去買自己看不懂的股票,能力圈的大小決定我們的投資決策。如果你對國聯這個企業或者水產行業有著足夠深入的了解,那你完全可以馬上退出文章,按照自己的邏輯買賣;但如果你僅僅是因為最近大火的團購概念想要追高,那還是謹慎為好。
一、這不是個健康的好標的
在社區團購火起來之前,國聯水產一直是個比較冷門的股票,偶爾靠著小龍蝦火一火然後又低調下去。公司成立於2001年,主營業務就是養海鮮賣海鮮做水產,是個業務橫跨太平洋的大集團,國內的水產龍頭。
聽起來是個不錯的好標的,但是看看財務業績狀況就一言難盡了。
2016-2018年國聯水產的淨利潤一直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直到2019年業績突然爆雷,淨利潤-4.99億元。
對於這次巨虧,公司給出的解釋也有點看不懂。淨利潤的下滑是因為存貨減值了,減值又是因為「全球疫情影響」、「期後事項因素」導致的。
首先,疫情是在2019年底才開始發展的,將全年業績下滑歸於這個好像不太合適。而且從單季度業績看,公司前三季度的利潤都少的可憐,與往年的規律大不相同,那麼到底什麼是「期後事項」就不得而知了。
而2019年年報的審計也是「保留意見」,讓人仿佛聽見了雷聲滾滾。
再從公司的財務結構上來看,貨幣資金總資產佔比只有不到5%。公司是真沒錢,過去五年的經營現金流有3年是負的。同時帳上還有大筆短期借款,佔比高達28%。
在國聯的總資產中有一半多都是存貨,存貨佔比常年保持在40%-50%的高位,公司的存貨周轉天數近年來也在不斷增長。想想也是挺奇怪的,一個做生鮮產品的帳上居然有這麼多存貨,而且還周轉的這麼慢,怎麼做到新鮮呢?
二、和社區團購到底有多大關聯?
很多分析國聯水產的投資者都將目光聚焦於社區團購,將分析的重心放在了社區團購的發展前景上。但我們要了解的是,國聯水產到底和團購模式有多大關聯。
國聯水產具體有多少業務投入到了社區團購中?
給入駐的團購平臺如興盛團購等到底提供了多少貨?
在團購巨頭選擇的供應鏈中到底佔有多大份額?
……
這些我們都不知道,只知道國聯參與了團購渠道、入駐了幾個平臺而已。對於未知的東西我們只能保持謹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1.供應團購只佔業務的小部分
首先要知道,國聯水產一半以上的業務是在國外的,2017年國外業務收入佔比達到75%,近年來有所下降接近50%,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估計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而公司在國內的業務都是給誰供貨呢?公司並沒有披露更具體的數據,但根據券商研報、公司年報等表述,國聯下遊供貨的主要渠道是通往大型商超和餐飲企業。如沃爾瑪、家樂福、海底撈、呷哺呷哺等,當然還有用永輝超市,畢竟永輝是國聯的第二大股東。
這些渠道跟社區團購根本沒啥關係,大部分貨都給國外、國內超市、飯店了,留給團購的渠道估計就不剩多少了。
2.水產只是社區團購的一部分
再從社區團購的角度看,團購模式賣的東西多得很,主要是生鮮+日用百貨,而且生鮮也不等於海鮮,在貝殼投研看來水產只佔到團購商品的一小部分。
目前團購平臺還處於燒錢大戰,大家都在薅羊毛。根據周圍人的購買經歷,在團購APP上買便宜日用品的居多,生鮮類產品買蔬菜水果的居多,對於水產類產品的購買頻次並不高。
要知道社區團購最難做的環節之一就是產品質量的保障,水產又是最難保障質量的一類,要是水產真正做好了整個模式估計也就跑的差不多了,但目前來看還早著。
3.大股東減持不看好?
除此之外,大股東在股價暴漲之後選擇了減持5%,套現2億多。如果真正看好社區團購的發展、看好公司與團購模式的綁定,為啥如此著急忙慌地減持呢?多等倆月等團購走向成熟再套更多的錢不好麼?還是說大股東也明白,國聯只是毫無可持續性地蹭了一下熱點呢?
根據最新情況,二股東永輝也開始減持了……
三、最後
前日看到有一位同志在國聯大漲之前選擇了清倉,陳述了自己的邏輯,這並不是為失去的盈利找理由。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進行操作,永遠不賺能力圈之外的錢,毫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