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她曾是雷鋒的「青春偶像」
馮健:始終與雷鋒同行
1955年9月,在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上,馮健作典型發言。
7月2日,年逾八旬的馮健仍然在筆耕不輟地書寫雷鋒故事。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範遠志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謝璐
今年12月18日,是雷鋒誕辰80周年。離這一天還有幾個月,來到長沙市高新區雷鋒街道(原望城區雷鋒鎮)雷鋒紀念館祭奠、緬懷雷鋒的市民遊客就已絡繹不絕。7月10日,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隨著人群,走進了紀念館。
在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看著由聲光電等技術生動呈現的雷鋒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老人眼裡泛起淚花:「這就是那個可愛可敬的小雷啊!」
這位老人叫馮健,新中國成立初期即是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湖南省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也是青年雷鋒的好友。
雷鋒雖然是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但鮮為人知的是,馮健曾是雷鋒生前崇拜的「青春偶像」。比雷鋒大3歲的馮健,被雷鋒親切稱為「健姐」或「馮健姐姐」。
在陳列館,馮健看到了那本由她捐獻的當年與雷鋒共同學習過的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她再次翻開這本書,往事歷歷湧上心頭。
3次受到毛主席接見的「養豬姑娘」
時間回到1953年。當時農村正興起互助合作運動,全國上下熱火朝天大幹農業,但農民普遍沒讀過書,記工分靠畫圈。國家號召有文化的青年回到農村,為農業生產做貢獻。望城縣(今長沙市望城區)西塘村也向剛高小畢業的馮健發出邀請。
馮健是長沙人,父親以教書謀生。在父親支持下,1953年,16歲的馮健滿懷激情回到農村,積極參加組建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大家忘我工作著、勞動著,只為實現『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點燈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的美好理想。」說起往事,馮健眼裡閃爍著光芒。
第一次參加勞動,是修堤挑土。馮健一個女孩子,混在一群大漢中,咬牙挑起百來斤的泥土,赤腳踩在砂地上,疼得心裡直發慌。開展積肥運動時,水裡冰冷,男人都怕下去,她捲起褲腳就下塘挑泥。1954年秋發生特大洪水,她第一個跳下水,帶領大家用身體護住堤壩,並捐出家裡唯一值錢的一隻金耳環,幫助恢復生產……
在西塘農業社,馮健當時是唯一的知識青年。平時她多學多看,儘量用自己的文化為社裡多作貢獻。社裡推廣鹽水選種技術,她將在《建設報》上讀到的鹽水浸泡谷種實驗向大家宣傳,使技術得到順利推廣。播種時,傳統經驗是每畝播5斤谷種,馮健動腦筋,通過細算每畝田秧簇數、每簇禾數,得出每畝田只需3斤谷種的結論,為全鄉節省谷種500多斤。她還通過雜交四川大谷種和早稻南特號,成功培育推廣了產量高又成熟快的新品種。
大家覺得這個小姑娘可愛可敬,1954年把她選為西塘農業社第二社長。當第二社長不久,馮健看到一些年輕社員嫌養豬又髒又臭,為發展生豬產業支援國家建設,她毅然辭職,帶頭到豬場養豬。
為養好豬,馮健仔細研讀科學養豬技術書籍,學以致用改良養豬方法。西塘農業社養豬場沒死過一頭豬,成為遠近聞名的示範點。
扎紮實實地勞動與奉獻,「養豬姑娘」馮健成為當時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也成為全國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從1955年到1964年,她先後3次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印象最深的是第3次。1964年6月11日下午,共青團九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前,毛主席與出席大會的青年先進人物親切談話,馮健作為湖南代表有幸參與。「知道消息後,我頭一天晚上激動得整夜睡不著。」馮健回憶,「來到主席身邊後,發現主席特別溫和、親切,十分關心我們青年的生產生活,聽他老人家講家鄉話心裡覺得特別溫暖。」向毛主席表達了家鄉人民的想念與祝福後,在激動之情的驅使下,馮健又「鑽空子」上前與毛主席握了幾次手。毛主席見又是她,笑著說:「我們見過面了。」引得在場青年一片歡笑。
雷鋒亦師亦友的「知心姐姐」
馮健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當時即將高小畢業的少年先鋒隊隊員雷正興(雷鋒原名)也把她當作學習的榜樣。
「在高小畢業班讀了《向馮健同志學習》的文章後,同學們議論紛紛。」雷鋒在荷葉壩完小讀書時的少年隊中隊輔導員易欽華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當時大部分學生都想到高一級的學校學習,雷正興卻表示畢業後要向馮健姐姐學習,參加農業生產,建設新農村。」
也許是一種緣分,1956年初冬,在望城縣委機關當公務員的雷鋒,在縣委書記張興玉家裡,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偶像」馮健——這個影響了他重要人生抉擇的人。「那天我在望城縣城辦事,順便到張書記家拜訪。」馮健說,她進門就見到一個陌生的男孩,十五六歲,個子不高、身材瘦小,但穿著整潔、很有禮貌,當時正教張興玉的女兒系紅領巾。
「她是你早就聽說過的馮健姐姐。」經張興玉介紹,雷鋒難掩喜悅之情,大聲向馮健行禮問好。隨後張興玉告訴雷鋒,要「向馮健姐姐學習」,還特別交代「馮健你大一點,要帶個好頭,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取得更好的成績」。那天馮健離開時,雷鋒出來送她,兩人並肩走在鄉間小路上,分享各自的身世和經歷。聽雷鋒說了自己苦難的童年,馮健很同情,鼓勵他:「雖然你是孤兒,但如今是新社會,到處有親人。我比你大幾歲,今後我們就像姐弟一樣。」雷鋒聽了十分感動,從此,他親切地稱馮健為「馮健姐姐」或「健姐」。
那兩年,馮健經常去縣裡開會、辦事,張興玉也常帶雷鋒到西塘指導工作或蹲點辦社,姐弟倆見面交談的機會很多。兩個志趣相投的青年常一起抒發對黨、對毛主席、對新社會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雷鋒是一個特別愛學習的人。」認識不久,姐弟倆就一起商議了一個學習計劃,到商店各買了一本筆記本,讀書時把心得體會以及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句記下來,下次見面時再共同討論、互幫互學。馮健說,雷鋒尤其愛讀方志敏、吳運鐸等英雄的作品,以及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等英雄的故事,這些英雄人物對他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起到重大作用。雷鋒短暫一生,正是以英雄為榜樣,一步一個腳印,向著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高峰攀登。
馮健的母親雖沒讀過什麼書,卻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待雷鋒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常叫他到家裡吃飯。每次雷鋒來了,總要想方設法做點好吃的,就是炒蔬菜,也要多放點油。在馮家,雷鋒發現,每當屋門口來了乞丐,馮媽媽總會將他們請進屋裡,給他們打盆水洗漱、泡杯茶解渴,還留他們上桌吃飯。雷鋒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平日裡也愛管「閒事」,走在路上看到別家曬在竹篙上的衣服掉落了、沾了泥,也要撿起來去旁邊水池洗乾淨,再晾回去。
馮健與雷鋒經常開展相互批評,共同進步。有一次雷鋒不解地問她:「健姐,你在農業社是幹部,為什麼要去當飼養員養豬?」她告訴雷鋒:「養豬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事業,有利於國家建設。豬全身都是寶,豬糞可以肥田,豬肉出口還可以換回鋼材。」雷鋒認真聽著,馮健話音未落,雷鋒突然拉住她的手說:「健姐,我懂了,只要對黨對人民有利,不論什麼工作,都是重要的,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
畢生弘揚雷鋒精神的「宣傳戰士」
1958年春,馮健被組織保送到農學院上大學,不久雷鋒也北上去了鞍鋼。分開後,兩人仍保持著書信來往。1961年春天,讀到報刊上介紹雷鋒先進事跡的文章,馮健去信表示祝賀,雷鋒回信並贈給她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雷鋒滿面笑容地擦拭著解放牌汽車,背面寫著:「馮健姐姐,我永遠向你學習,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雷鋒1961年6月4日。」
1962年下半年,馮健給雷鋒寫過信,但沒有收到回信。1963年2月,讀到《中國青年報》刊登的長篇通訊《永生的戰士》,馮健才知道雷鋒已於1962年8月15日以身殉職。
噩耗被證實後,馮健像失去親人一樣悲痛不已。她拿出雷鋒生前寄贈的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她心裡,總覺得雷鋒還活著,還在熱情地說笑,還在為工作忙個不停……
時光荏苒。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馮健化悲痛為力量,不忘雷鋒的囑託,繼承雷鋒的精神,在幹事創業、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道路上篤行不倦。
大學畢業後,馮健主動申請回到農業生產一線,在防治水稻蟲害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後來,在團省委學校部部長、省婦聯常委、省總工會副主席等各個崗位上,她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還幫助家鄉的孤兒上學,協助丈夫老家婁底的鄉親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脫貧致富。尤其在宣傳雷鋒精神方面,她樂此不疲,擔任多家單位的學雷鋒顧問,宣講足跡遍布全國,發表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等許多與雷鋒相關的文章。
在宣傳雷鋒的過程中,常有媒體記者、作家來採訪馮健,她擔心別人聽不懂她帶著鄉音的話,也擔心別人記得不準確,便乾脆把要說的故事整理出來,直接給來訪者看。看到馮老整理的雷鋒故事材料詳實,有人建議「稍微修改下,就能出本書了」。曾在媒體工作過的老伴謝鳳陽也表示支持。於是,退休後的馮健全力籌備寫書,開始系統收集、整理雷鋒的相關資料。
「最難的是找人。」馮健說,雷鋒生前的親戚、鄰裡、老師、同學、同事、戰友等,散落在全國各地,要一個一個打聽到他們的住處、聯繫方式非常困難。特別是這群人年歲已高,有的好不容易找到,卻發現人已經走了,或者重病、記憶模糊。
「每到周末,兒子開著車帶我到處找人。平日裡,我和老伴自己打車出去找。」馮健說,為找一對受過雷鋒幫助的夫婦,她千方百計打聽到對方住在哪個院子,卻不知道具體是哪一戶,挨家挨戶問了大半個院子才找到。
寫作過程中,馮健特別注重信息的真實性。由於素材大多來自採訪對象口述,事情相隔久遠,難免有錯漏,每每有不確定或兩相矛盾之處,她都要反覆核實求證。「我寫書,一是為了對雷鋒相關史料做搶救性挖掘保護;二是為了去偽存真,給社會大眾一個最真實、鮮活的雷鋒。」這些年,馮健做過心臟搭橋手術,也因長期伏案寫作犯上嚴重的頸椎病,她老伴右眼失明,但這些都沒有阻止他們採訪寫作的步伐;如今,已出版《雷鋒在湖南》《雷鋒,從這裡起步》《望城起步》等3本著作。
站在雷鋒紀念館青年雷鋒塑像前,望著那張青春洋溢、笑容燦爛的臉,馮健仿佛又看到了當年西塘農業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聽到了團山湖田野上轟鳴的拖拉機聲。她笑著對「雷鋒」說:「小雷弟弟,預祝你80歲生日快樂!今天,你若看到祖國這樣繁榮富強,人民如此幸福安康,心裡應該很高興、很滿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