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手遊成風,無論何時何地、上至老人下至兒童都對各類手遊十分沉溺,在遊戲中付費也是很常見,一些孩子心智不成熟常在遊戲中「大手筆」花銷讓家長大呼吃不消。用王者榮耀舉例,全中國3億青少中接近1/3的青少年在玩,在遊戲中充值、付費現象也實屬再常見不過。其實,自網路遊戲大行其道開始,關於青少年網絡成癮的話題幾乎從未停止過。不少家長因此集體陷入焦慮,青少年沉迷網絡怎麼辦?
據報導,寧波象山一位13歲男孩玩手機遊戲,短短四個月內,充值了將近十萬,事發後母親為此時家庭窘境痛苦不已……
為了解決家長們的各種疑慮和擔憂,小編在線特別採訪了瀋陽靜安精神衛生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徐海春主任。
徐海春, 畢業於瀋陽醫學院精神衛生專業,曾在中國醫科大學心理衛生醫院工作多年,曾任于洪區嚴重精神障礙應急醫療處理組長,目前從事精神心理臨床工作20餘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診治,以及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器質性精神障礙、酒依賴、神經症(失眠、焦慮、強迫、軀體化障礙等)。
青少年沉迷網絡怎麼辦?
看著孩子沉迷遊戲、花大量金錢在虛擬世界中,家長該怎麼辦呢?此前,徐海春主任告訴廣大網友,家長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幫助孩子戒除網癮:
孩子沉迷手遊與生活單調有關
除了學習外,他們幾乎沒有太多個人空間。他們藉助網絡麻痺自我,獲得暫時的娛樂快感。家長還應打破原來一味打罵埋怨或放縱溺愛的傳統做法,定期與孩子交流,與孩子一起出門玩耍,親近大自然,尋找最原始的快樂,幫助孩子共同克服「網癮」難題。
孩子偶爾打打遊戲,可以使精神放鬆。
如果每天上網不超過2小時,就不能算是「網癮」。但如果上網時間過長,難免成癮,此時家長要適當控制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但是,切不可在孩子玩得正開心時橫加阻止,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您可以事先跟孩子商量約定,比如在他開機之前,雙方就達成一致,每天只玩2小時,超過時間就關機。
儘量避免將玩遊戲作為獎勵機制。
這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一件事情,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就會用對孩子來說有誘惑的事物來讓孩子聽父母的話,比如打遊戲。更何況它被父母設置成一個需要違背自己意願、努力之後能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會因為這種來之不易對遊戲更加上心,也就更加珍惜這種機會。孩子本就還小,身體各個方面以及成熟度都還未發育完全,自制力更是還未形成,在這樣兩種感覺的雙重疊加上,孩子就會越發的喜歡玩遊戲,對網路遊戲"上癮"。
徐海春主任還表示,青少年網絡成癮有三大主因:家庭、學校和社會,而尤以家庭因素最為重要。孩子網絡成癮只是家庭問題的一種反映,是問題的表象,而不是實質,實質在家庭那裡,而不是在孩子那裡。
孩子變成不被父母喜歡,也不被社會接受的「壞」孩子,究其原因,是父母沒有給到他們想要的,如被尊重、被理解、自由和獨立、欣賞和認可,以及足夠的安全感等。
當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失去正性和向上的力量,往往就會用破壞或傷害自我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那部分需要的渴求,沉迷網絡就是這種表達的方式之一。和青少年其他的不良行為一樣,上網成癮也是對缺失需求的一種表達。
所以,要徹底解決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就要從問題的源頭——家庭著手,而不是僅從孩子身上著手。
既然網絡成癮已經被界定為一種病,那麼有病終究得想辦法治。那麼在網癮的治療上面,有什麼方法呢?徐海春主任介紹到,目前精神心理科上就網絡成癮的治療主要有這幾點:
1、認知行為治療:
首先要給孩子做溝通,給予一些簡單的教育,讓他對網絡的利弊有一個充分的理性的認識,希望他能加強自制力。
2、系統脫敏:
在家長的陪伴監督下,逐漸地減少孩子的上網時間,上網時間的減短不能一下子減短太多,要根據孩子的反應以及狀況進行。
3、替代療法:
可以讓孩子去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讓家長帶著去戶外活動體育活動、社交這些。
4、藥物治療:
如果用了上面的方法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問題可能需要用藥物。一般都是醫學上都用抗抑鬱藥,作為藥物治療。
徐海春主任補充道,網癮治療的時間最短都要三個月到半年時間,一般來說當經過治療後孩子的學習、睡眠、食慾等等情況都能恢復如常,才是最理想的治療效果。如果沒有確定到理想效果就中斷治療很容易中途而廢。
最後,徐海春主任提醒,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網癮或有其他的情緒問題,應該到正規的精神科專科三級醫院,或者正規青少年心理諮詢診所諮詢,不要太過相信網絡上的宣傳,社會上的網癮戒除機構存在資質認證混亂、良莠不齊等問題,避免不經意間將孩子送到了第二個楊永信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