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詩詞
野 望[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一、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聯繫作者的生平,說說你對詩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這首詩中間兩聯主要寫景,描繪了詩人薄暮時分於東皋所見的田園風光。夕陽餘暉暈染下,每一棵樹,每一座山,都呈現著濃濃的秋意;放牧的人趕著牛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獲的禽鳥歸來。
詩歌首聯「徙倚」二字,點明作者徘徊無依的孤獨心境。頷聯和頸聯寫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園景物,但因作者心緒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層憂鬱、孤獨和清冷的色彩。尾聯抒發感情,田園生活的靜謐和安閒衝淡不了詩人的憂鬱,他感覺自己並不能融入這詩一般的田園山水,只好從先賢那裡尋找慰藉。詩人的彷徨、孤獨和苦悶,可能是因為仕途的不得志,感覺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隱,寄情於詩酒。
黃 鶴 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譯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裡,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二、賞析
1.此詩是怎樣將神話傳說與眼前景物融為一體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黃鶴樓》前兩聯,均是先寫神話傳說,再寫眼前景物,虛中有實,撫今追昔,寫出詩人對世事變化難以預料的感慨。以神話傳說起筆,則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異色彩,大大豐富了詩歌的內容。首聯從神話傳說落筆,起筆高遠,回到現實情境,又仿佛黃鶴從天而降一樣,神秘莫測。頷聯先寫黃鶴之杳然不見,在遠望天際,尋覓黃鶴蹤影之時,順勢轉換為對天際白雲的描繪,轉換自然,毫無痕跡。從句中兩個「空」字,可以體會到詩人弔古傷今,無限悵惘的情感。
2.全詩以「愁」字收篇,有什麼作用?
全詩以一「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意境相照應,從而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了纏綿的鄉愁
使 至 塞 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一、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裡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二、賞析
1.說說「徵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的含義,這兩句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詩人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的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以「蓬」「雁」自比,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裡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2.《使至塞上》的頸聯被譽為「獨絕千古」,清人黃培芳認為其妙處在於「『直』『圓』二字極錘鍊,亦極自然」。你怎麼理解這一說法?你覺得這兩句詩好在哪裡?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繪畫一樣的構圖,空間闊大,層次豐富;其次,它有繪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後,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鮮明,落日、大漠、黃河、烽煙,各有色彩,引人想像。
「直」「圓」二字的「錘鍊」之處就在於構成壯美的畫面,富有視覺感;其自然之處,在於符合塞外現實的情境。「烽煙」多用狼煙,有輕直、聚集的特點,是「孤煙」,不會相互糾纏,故在無風的時候,能夠「直」衝雲天;蒼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將沒入地平線,顯得又大又圓,這也符合我們日常觀察落日的視覺感受。「自然」之處還在於,這兩句詩所寫的獨特景象,是長期生活於內地的人剛進入塞外很自然地就會捕捉到的。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一、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一片江水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裡行舟。
二、賞析
細讀詩作,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景色,注意寫景視角的轉換,體會詩人心境的變化。
詩人乘舟東下,隨著船隻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頷聯以移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地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山嶺本是靜止的事物,卻如影隨形,竟至於消失,這裡作者化靜為動,使景物富於動態;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湧,卻仿佛流入遼遠無際的荒原,顯得視野遼闊,境界高遠。頸聯則以靜止的視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兩幅圖畫。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寫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出江水的澄淨明澈。第二幅是天邊雲霞圖,寫黃昏時的景象,雲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這兩聯的景物,或天高地遠,氣象闊大,或風物靈動,景色優美,正是作者喜悅開朗心境的展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表現出作者遠遊異鄉、闖蕩世界的興奮心情。但隨著離鄉越來越遠,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就越來越濃,最後一聯則轉入思鄉之情的抒發。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一、譯文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隻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二、賞析
1.賞析頷聯中「爭」「啄」兩個字的妙處。
這兩個動詞極富表現力,細緻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幅早鶯爭著飛向朝陽暖樹,新燕啄泥銜草的動態場景,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機。
2.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錢塘湖春行》寫的是初春景色,詩中哪些詞語透露出這一點?
《錢塘湖春行》一詩圍繞初春來寫,描繪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詞語都能看出初春景象來,如「早鶯」「新燕」自不必說,「幾處」說明早鶯尚少;「爭暖樹」說明是乍暖還寒時候,早鶯爭奪向陽的樹木;「誰家新燕」說明燕子始回,尚未築巢。「亂花漸欲迷人眼」說明花兒還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淺草才能沒馬蹄」說明芳草才生,尚未長高。
飲酒(其五)[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譯文
建造房捨生活在喧囂擾攘的塵世,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已忘了怎樣表達。
二、賞析
1.詩作中「心遠」一詞應當如何理解?
該詞統攝全詩,不僅對前三句進行了總結性的說明,而且開闢了後面幾句詩的境界,正因為「心遠」,無世間事物纏身,所以詩人能夠在東籬下悠然採菊,於閒暇中望山,欣賞群鳥在夕陽中還巢的美麗景色。大自然的和諧,倦鳥還林的情景,給詩人以感觸。詩人能夠陶醉其中,是因為他的心靈超脫塵俗,融於自然。
2.關於陶淵明《飲酒》(其五),蘇東坡這樣評述:「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你怎麼理解蘇東坡的這段話?說說你的想法。
蘇軾認為,陶淵明在東籬採菊,無意間一抬頭,南山映入眼帘,一個「見」字寫出了一種無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與全詩營造的閒遠散淡的氛圍是吻合的;而「望」相比於「見」,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為之,破壞了詩歌自然而然、渾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說「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春 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住簪子。
二、賞析
1.試賞析千古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前句寫花,寫所見,是感傷國事;後句寫鳥,寫所聞,是感傷家事。花鳥本是賞心悅目、無限美好的事物,詩人卻觀花落淚,聞鳥驚心,以樂景襯哀情,突出了詩人憂國思家之情的深沉。
2.詩作主要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繪景(山河、草、木、花、鳥),但景中有情(破、深、濺淚、驚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時、恨別);後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斷「家書」、搔「白頭」),情中有景。詩中的景物有聲有色,構成了有縱深感的多維藝術空間。這空間是詩人的主觀意識和客觀景物融合的具體表現,是精神內容和物質形式的統一。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一、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城牆仿佛將要坍塌;我軍嚴待以待,鎧甲迎著(雲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如金色鱗片般閃閃發光。秋色裡,響亮的軍號震天動地;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汗液中凝為紫色。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鬱悶低沉。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二、賞析
1.李賀作詩,工於設色,陸遊就曾說他的詩「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結合《雁門太守行》中表現色彩的詞語,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呈現的畫面。
敵軍滾滾而來,黑壓壓一片,猶如烏雲翻騰,幾乎要摧毀城牆;我軍嚴陣以待,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肅殺的秋色中,響亮的角聲震天動地;寒夜裡,邊塞將士的鮮血凝成暗紫色。帶著半卷的紅旗,援軍趕赴易水;天寒霜重,鼓聲也像是被寒氣所逼,鬱悶低沉。
2.結合本詩具體說說作者是如何藉助想像給事物塗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的。
一般說來,描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色彩濃豔的詞語,而李賀的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如黑色、金色、胭脂色和紫色等,不僅鮮明,而且濃豔,它們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而不只是勾勒輪廓。
赤 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一、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辨認出是前朝遺物。假如當初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春色幽深的銅雀臺了吧。
二、賞析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
作者借對三國史事的遐想,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從施展的無奈。
2.「以小見大」是《赤壁》這首詩主要的寫作特點,詩中是如何具體表現出來的?
詩人由一支小小的、沉埋於泥沙中的「折戟」想到了歷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赤壁之戰及當時風雲人物,可謂想像力豐富,含蓄而別致。
「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尤其精妙,詩人沒有正面直言假使「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後吳國滅亡的局面,而是以「二喬」的命運來暗示戰爭的結局,以小見大。這種寫法很能發人深省,既有情味,又有韻味。
漁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譯文
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雲濤,銀河流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聽到天帝情意懇切地問我想回到什麼地方。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只嘆天色已晚,學作詩,枉有妙句人稱道,卻是空無用。長空九萬裡,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請千萬別停息,將這一葉輕舟,載著我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二、賞析
1.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
作者借夢境中與天帝的對話,表達了對自己空有一身文學才華卻屢遭喪亂,甚至連個人的安定幸福都無法保障的不滿。
2.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一句反映出詞人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她在社會現實中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又沒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所以只能把希望寄託於縹緲的仙境,夢想有機會乘風而起,到那沒有紛爭、遠離塵世的地方去。
課外誦讀
庭中有奇樹《古詩十九首》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一、譯文
庭院裡有一株珍稀的樹,滿樹綠葉襯託著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我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花的香氣染滿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這花有什麼珍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二、賞析
1.從全詩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有什麼作用?
卒章顯志,點名詩旨;升華情感,令人回味。
2.體味這首詩的寫作手法。
全詩因人感物,由物寫人,抒寫情思,通篇不離「奇樹」,篇幅雖短,卻有千迴百折之態,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龜雖壽[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譯文
神龜雖然十分長壽,但生命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騰蛇儘管能騰雲乘霧飛行,但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年老的千裡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裡;壯志凌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決定;調養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壽延年。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二、賞析
1.詩的開篇寫「神龜」「騰蛇」有什麼作用?
詩人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
2.賞析「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兩句筆力遒勁,蘊含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表現了曹操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以及統一天下的抱負和雄心。現常用來表示一個人雖然年紀大,卻胸懷大志,意欲有所作為,因而能夠激起有識之士的感慨和共鳴。
贈從弟(其二)[東漢]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一、譯文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悽悽,松樹的腰杆終年端端正正。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二、賞析
1.詩作頷聯連用兩個「一何」,各突出了風聲和松枝的什麼特點?
第一個「一何」突出了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這是一首詠物詩,標題卻是「贈從弟」,有何用意?
本詩貌似詠物,實為言志,讚揚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現詩人堅貞自守的品格,也有對堂弟的勸勉之意。
梁甫行[三國魏]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一、譯文
四面八方氣候不同,風霜雪雨千裡有異。邊海的人民生活艱辛,平時就住在野外的草棚裡。老婆孩子像野獸一樣沒有衣服穿,每天就在這艱險的山林裡生活。家家戶戶沒有煙火,狐狸野兔在屋內亂竄。
二、賞析
1.詩作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詩歌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殘破荒涼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在是各種有什麼作用?
這兩句環境描寫襯託出邊海人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他們的恐懼與悽楚,承接前文的描寫,進一步抒發了感慨,深化了主題。
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譯文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二、賞析
1.這首詞的上下闋各寫了什麼內容?
上闋因今思昔,追憶難忘的歡聚,感嘆流光易逝;下闋寫落花、歸雁,抒發傷春懷人之情。
2.賞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是傷春,「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傷別。該句景物與人事聯繫在一起,景中寓情,賦中有比,含蓄地抒發了傷別懷舊之情。
採桑子[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一、譯文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麼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看,那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二、賞析
1.這首詞上闋出現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出現了輕舟、短棹、綠水、芳草、長堤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湖水綿延,芳草滿堤,清麗活潑的春日西湖美景圖。
2.詞的下闋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描寫西湖春色?抒發了詞人什麼感情?
動靜結合的手法。一、二句寫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幽靜。動靜相襯,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發了詞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
相見歡[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一、譯文
我登上金陵城的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裡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
金人侵佔中原,官僚們散了,什麼時候收復國土?試請悲風將自己的淚水吹過大江,吹到揚州。
二、賞析
1.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表現了詞人渴望早日收復中原,還於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且偷安,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2.賞析詞的下闋。
一個「亂」字,概括了中原淪喪的現實;一個「散」字,揭露出統治階級無心抗敵的心理。「幾時收」的發問,既是痛切的質疑,也是無望的感嘆。最後一句是點睛之筆,詞人乞求西風把自己的淚吹過大江,吹到已成為戰爭前線的揚州,充滿無限悲慨。
如夢令[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譯文
經常回憶起以前到溪邊的亭子遊玩,一玩就到日暮時分,飲酒為樂又因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一直玩到盡興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我奮力把船劃出去,槳聲驚起了棲息在水中的鷗鷺。
二、賞析
1.試賞析「驚起一灘鷗鷺」中「驚」字的妙處?
「驚」字既暗寫船行速度之快,又生動地寫出停棲在小洲上的鷗鷺被嚇得驚慌失措的情態。
2.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小詞僅用三十餘字就講述了一個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和歡快的旋律,表現了詞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歡暢心情和清雅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