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書記」鄢宏回村「探親」 被幫扶戶為啥三次落淚?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鄢宏(左一)在村民家裡拉家常。

「背包書記」鄢宏行走在林間小道上。

仁義村的車釐子種植基地。

   「鄢書記,到家了打個電話回來……」11月25日上午,老楊頭追著送別曾幫扶過他的鄢宏,又一次忍不住落淚。老楊頭對記者說:「我硬是捨不得他走!」

   鄢宏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員工,2015年8月被選派至四川省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2019年1月「卸任」後,鄢宏一直牽掛著村子裡的人和事。鄢宏說,這次回村「探親」,他最想見的人,就是老楊頭。

  「背包書記」回村

  老楊頭三次落淚

   「呀,鄢書記!真的是你回來了!」11月25日上午,鄢宏到仁義村「兩委」報到後,還沒來得及喝口水,就帶著事先買好的棉被,直奔老楊頭家。聽說鄢宏回村後拜訪的第一個人就是他,老楊頭激動得流淚了。

   老楊頭是鄢宏結對幫扶過的貧困戶,名叫楊美信,年過七旬。悄悄抹去眼淚後,老楊頭滿臉堆笑,將鄢宏拉進新房子,捧出一大盤乾果招待,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背個背包,穿雙膠鞋,自帶乾糧,從不吃別人一頓飯,還經常給我們帶禮物,你這個『背包書記』是個好幹部。」老楊頭至今還記得鄢宏駐村開展幫扶工作的樣子。

   「您當年站在那個爛房子前,愁眉苦臉的,照片我還存著呢!」鄢宏從背包裡拿出電腦,翻出一些照片給老楊頭看,邊看邊聊。回想起三年前鄢宏幫他進行危房改造的點點滴滴,老楊頭禁不住再次落淚:「要不是你盡心盡力幫扶,我哪有今天哦……」

   楊美信原本長年在新疆務工,2017年回村,想著日後能落葉歸根。十多年沒住的房子,變成了危房。異地扶貧搬遷的政策紅利已過,服務期已滿的鄢宏,為了幫老楊頭改造危房,主動申請延長了幫扶時間。經過兩年努力,老楊頭的新房終於修好了,老兩口不僅獲得「低保」,還享受到了危房改造補貼政策。

   「鄢書記離任,沒讓我們曉得,悄悄地就走了。」相聚的時光溫馨而又短暫,鄢宏離開前,老楊頭緊緊握住他的手,幾次問他下次什麼時候再來。分別時,老楊頭使勁揮手,忽然又放下,抹著淚對記者說:「我硬是捨不得他走!」

   鄢宏離任後,老楊頭經常與他通電話,柴米油鹽、紅白喜事、家長裡短,都要和鄢宏聊聊。早些年,老楊頭唯一的兒子在務工時意外去世,鄢宏被他當成了兒子。「他(鄢宏)回家後才是他父母的兒子,在我家,他就是我們的兒子!」楊美信動情地說。

  重走當年幫扶路

  一雙膠鞋換皮鞋

   村裡還有很多人很多事讓鄢宏牽掛——程金芝家的桃花米賣得好不好,她看管村裡中藥材基地的工資是否發放到位?曾對生活喪失信心的程章開起了農村淘寶店,現在生意如何?陳家石壩的20多戶群眾一起修建的聚居點,房子都裝修好了吧……

   這次回村「探親」,鄢宏重走當年幫扶路,把他牽掛著的鄉親們訪了個遍。鄢宏告訴記者,得知大家的情況都在一天天變好,他「心裡踏實了不少」。

   仁義村黨支部書記熊邦明介紹,仁義村基礎薄弱,條件艱苦,2015年貧困發生率高達23.78%,約為2014年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駐村工作開展以來,為了幫村裡確立發展思路、找準未來出路,鄢書記跑了不少路,操了不少心」。

   「我們和他一起走訪,餓了吃乾糧,渴了喝山泉,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訪遍了全村426戶人家、1748人。」熊邦明說,「第一圈」走下來,鄢宏的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每家每戶的情況,他都「知根知底」。

   一個背包,一雙膠鞋,一把雨傘,是鄢宏當年走村入戶的所有裝備。

   脹鼓鼓的背包,總是越走越癟。因為裡面裝著的,除了乾糧、電腦和《農村黨支部與村民委員會工作實務手冊》《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等工作資料,更多的,是送給村民的諸如肥皂、牙膏一類的小禮物。

   高山深澗裡,山間林地旁,村民總能時不時見到這位背著背包的第一書記。誠如老楊頭所說,剛開始,不少村民記不住他的名字,於是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背包書記」。

   這次回村,鄢宏依然背著那個大家很熟悉的背包,不過,他原來喜歡穿的膠鞋,換成了皮鞋。「以前,村裡的道路幾乎全是泥巴路,現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穿膠鞋了。」鄢宏說。

  一句很扎心的話

  催生產業出路

   仁義村五社的貧困戶程金芝,是兩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因丈夫外出杳無音訊,一家老小全靠她養活。2015年夏天,鄢宏得知情況後,找到上海一位好心人向她捐款2000元。然而,程金芝卻說了一句扎心的話:「錢,其實我不想要,只盼你能給我找條出路。」

   「這是一個幾乎不識字的女人,她要找出路、謀發展的認識和勇氣,深深觸動了我。」鄢宏通過走訪發現,村裡有年輕媽媽困苦難熬,有老人生活艱難,村民沒啥收入來源。當地很多幹部群眾都說,這個地方偏遠、土地貧瘠、年輕人都走了,發展不起來——在村裡和書裡,都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這讓鄢宏經常失眠。

   幾天後,鄢宏找了兩輛麵包車,帶著村社幹部群眾代表十幾人,到縣裡條件最困難的龍泉鄉羅盤村考察學習。在海拔2300米、土地貧瘠的羅盤村,村民憑著毅力和汗水,在坡地上發展出3萬餘畝中藥材,實現了戶均收入10萬元。「他們的條件比我們差得多,我們村也一定能脫貧!」這一次考察學習,對村社幹部的觸動很大。

   「村裡要發展,必須興產業。」在做了大量工作後,鄢宏帶領村兩委重新制定規劃,不斷「摸爬滾打」,逐漸將桃花米種植加工產業、蜀宣花牛養殖業、中藥材種植業發展起來。通過中國華融精準幫扶,這些產業開始產生經濟效益。2018年,仁義村又確定了發展車釐子種植的戰略,村裡的產業發展藍圖,全部落地生根——仁義村,找到了出路。

   在村裡,像程金芝一樣的貧困戶,切實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以前每斤只能賣1.2元、靠中間商上門收購的桃花米,如今在超市裡成了「搶手貨」;中藥材種植產業成效初顯,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上萬元;車釐子去年剛掛果就被訂購一空,來年的總產值可超200萬元。

   「目前來看,車釐子項目最成功,前景最好,是真正能帶動仁義村致富奔康的項目。」鄢宏說,車釐子不僅是仁義村長遠發展的希望,也是條件相對較差的宣漢縣中部山區鄉村振興的希望。到基地調研時,鄢宏還得到一個好消息:宣漢縣政府正在研究將發展車釐子產業寫進全縣「十四五」規劃。

   產業打基礎,全村大變樣。截至目前,全村已硬化道路18.5公裡,7個社已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整治山坪塘9口;中國華融共計投入1200萬元幫扶資金,實施了30多個精準扶貧項目。「仁義村退出貧困村序列後,已邁上鄉村振興的新徵程。」看到這些變化,鄢宏特別欣慰。

   「回望三年多的駐村歷程,我感恩、慶幸!感恩組織給我機會參與了波瀾壯闊、偉大光榮的脫貧攻堅戰役,慶幸自己沒有虛度光陰,為人生積累了寶貴財富和美好回憶!」在工作日誌中,鄢宏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業劉牧雨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背包書記」鄢宏回村「探親」 曾在四川宣漢駐村幫扶三年半丨第一...
    離開時,不少村民自發聚集在村口,揮手送別這位曾駐村幫扶他們三年半的「遠親」。鄢宏將腦袋探出車窗,使勁地點頭,眼眶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簌簌落下。 鄢宏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員工,2015年8月被選派至四川省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 溫泉鎮馮河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包娟娟,駐村幫扶工作紀實。
    溫泉鎮馮河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包娟娟,駐村幫扶工作紀實。>溫泉鎮馮河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包娟娟駐村幫扶工作紀實在溫泉鎮馮河村人居環境整治施工現場,在五保戶、殘疾人家庭等特殊困難群眾的農家小院,始終活躍著一個看似嬌小玲瓏、弱不禁風,實則精明幹練、敢作敢為的女人的身影,她時而指揮有度,協調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時而滔滔不絕,向老百姓宣講黨的各項惠農政策,時而又像一個乖巧的農家女一樣
  • 【脫貧攻堅面對面】永昌縣南壩鄉永安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
    【脫貧攻堅面對面】永昌縣南壩鄉永安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趙磊: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脫貧攻堅 2020-12-04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手記】張家川縣木河鄉李溝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扶貧手記】做回鄉群眾的貼心人張家川縣木河鄉李溝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康仁2017年8月,受國網天水供電公司黨委的委派,我擔任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李溝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2019年4月2日,甘肅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胡焯在張家川縣主持召開的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協調推進會上,表揚了國網天水供電公司的定點幫扶工作,為國企助力脫貧攻堅發揮了表率作用。
  • ...記甘南州臨潭縣店子鎮業仁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金凱
    【我們的駐村幫扶幹部】村裡大小事 記本裡、裝心裡、辦滿意——記甘南州臨潭縣店子鎮業仁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金凱金凱正在認真記錄「民情日記」>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 通訊員 張冬榮「上灣社困難老黨員李富貴的孫女大學畢業在家待業,蘭州有一家企業正在招聘,需要對接聯繫;下灣社建檔立卡貧困戶朱昌平獲捐的雞苗成活率達到75%,要繼續掌握動物養殖和防疫知識……」這些內容,都是甘南州臨潭縣店子鎮業仁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金凱在「民情日記」中記錄的待辦事項
  • 【脫貧攻堅 衛健力量】田傑:為村民照亮微光的「背包書記」
    田傑,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科研處幹部,2017年到黔江區金溪鎮長春村擔任「第一書記」,他夢想著自己成為一束微光,照亮這個美麗的小山村。  從質疑到「背包書記」 白小夥變成黑漢子  「又來一個假打、走形式的了喲?」
  • 辛莊村的「寶」書記——建行鹽城濱海支行張晨寶駐村幫扶側記
    2020年3月26日,這個曾經的退伍「老兵」、曾連續兩年獲得行內「優秀個人」的80後業務骨幹,懷揣一顆初心,毅然撲下身子沉到農村一線,成為江蘇省委駐濱海幫扶工作隊一員,掛任濱海縣陳濤鎮黨委副書記、縣財政局副局長、辛莊村「第一書記」。
  • 覃永科:三度駐村 決戰脫貧勇擔當
    根據組織安排,自治區民政廳派駐西林縣周幫村黨組織第一書記覃永科三次進駐西林縣,帶著扶貧初心上路,舍小家為大家,帶領村「兩委」及工作隊勤遍訪、抓黨建、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貧困群眾收入,助推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摘帽事業,累計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370戶1771人,助力周幫村貧困發生率清零。
  • 履職盡責好書記——記河南南召縣南河店鎮大王村第一書記喬德印
    法治日報訊(記者 杜麗 通訊員 石為璧 馮德磊)清晨的陽光灑在南召南河店鎮大王村筆直的大道上,綠樹成蔭,花木鬱蔥,一個個健身器材在綠植的映襯下格外顯眼。這一切的改變都與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鎮大王村第一書記喬德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村書記的笑
    2019年底,頭段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66人,全部實現脫貧,均已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但是,即使頭段村摘掉「帽子」、貧困戶脫貧,包保部門白城廣播電視臺和白城市郵政管理局仍堅決貫徹落實「四個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頭段村貧困戶也一直享受著包保部門幫扶措施帶來的實惠。由於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絕大多數是年老體弱、身體殘疾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
  • 湖南興湘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平一行赴翻身村調研駐村幫扶工作
    紅網時刻7月8日訊(通訊員 李璐潔)7月6日,湖南興湘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平一行赴對口貧困點——鳳凰縣麻衝鄉翻身村調研駐村幫扶工作,走訪慰問結對幫扶貧困戶,與村民同吃同住,聽民意、解民憂,推動脫貧攻堅問題整改見底清倉。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甘肅清水:駐村幫扶顯成效 脫貧一線踐初心
    組建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和非貧困村駐村工作組,確定18名縣直部門「一把手」擔任鄉鎮幫扶工作組長,每個自然村安排1名科級幹部包抓,省市縣鄉3690名幫扶幹部與全部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真抓實幹、精準發力,共同描繪決戰貧困、決勝小康的新時代畫卷。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周五,張書濤下山回城探親,山裡的父母託他為城裡的子女捎瓜菜。周日,張書濤離家上山駐村,城裡的子女請他為山上的父母帶衣服。他的老福特成了連接山村與城區的媒介。張書濤是濟源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派駐曾莊村的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6月,他被選派駐村時,第一任駐村書記成富營就對他說,私車就是村裡的公車,捎人帶物是常事。
  • 幫扶村農產品走進廣東工業大學校園,教職工紛紛點讚:幫扶村村民...
    近年來,立足雅堂自然資源優勢,聚焦特色產業扶貧,廣東工業大學駐村工作隊組織貧困戶成立「雅堂村雅豐種養專業合作社」,充分結合當地光照、氣候等綜合條件,由學校自籌資金統一購買種子、化肥,三年來,共種植325畝「雅堂大米」。2020年,工作隊組織24戶貧困戶,在原有品種基礎上,新開發種植了141畝優質新品種,聘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引導種植戶進行科學管理,達到畝產1100斤的設計目標。
  • 袁莊鄉袁莊村第一書記錢靖元的駐村故事向您解釋
    ,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今年以來,在袁莊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袁莊村兩委及廣大黨員群眾的全力配合下,按照村第一書記職責要求,牢記使命,不忘責任,理思路、謀發展,以全面核查保精準,以科學規劃作指引,以結對幫扶為紐帶,以項目建設做支撐,合力攻堅,決戰貧困,扶貧攻堅精準脫貧取得階段性成效。
  • 四年落實上億元資金幫扶878戶脫貧 高新區對口幫扶化州脫貧攻堅...
    2020年4月,隨著茂名化州市河龍村和甲隆村最後兩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完成危房改造,暫未摘帽的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貧困人口36人已全部落實了「八有」措施,正在逐級上報待審批出列。至此,高新區幫扶的11個省定貧困村89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2614名貧困人口將在本月底全部脫貧摘帽,珠海高新區對口幫扶化州脫貧攻堅取得關鍵性成效。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駐村幫扶」開出「中藥配方」
    5年來,在「黨建、文化、治理、產業、生態」五位一體整村幫扶模式下,黃龍村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與宋雲才有著密切的聯繫。「內服外敷」環境和觀念一起「清掃」最近,黃龍村村民楊洪全出門吃了一趟喜酒,回村後,他自豪地對駐村第一書記宋雲才說:「宋書記,別的村裡的大街,還不如我們村裡的巷巷乾淨……」楊洪全如此「傲嬌」,是有資本的。
  • 防疫前線的稅務駐村第一書記
    新華網重慶2月26日電 連日來,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們,在結對幫扶貧困村開展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組織春耕備耕、線上「帶貨」銷售農產品……「回村時間、幾人回村、從哪裡回村、交通工具、是否有接觸過湖北回來人口、回村後是否在村內村外參加過聚會活動、家裡是否有防控用品、打算何時離村、去哪裡、交通工具、聯繫方式……」陳夕才組織村幹部嚴格圍繞這些問題,對回村人員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同時,開通電話、微信等方式,接受群眾舉報。    大年初二,站點上飄起了雪花。雲隘村、冷水村兩地隊員分組正在村上摸排、核查防控對象。
  • 在幫扶地!沭陽縣張圩鄉石橋村第一書記唐金潮任是這樣做的……
    「唐書記,這條路終於修好了,還給我們裝了路燈。現在下雨天不怕、晚上走夜路也不怕了。我們老百姓可開心了,謝謝您!」走了半輩子的泥路修好了,江蘇省沭陽縣張圩鄉石橋村的老何高興壞了,第一時間給駐村書記唐金潮打來電話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