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宏(左一)在村民家裡拉家常。
「背包書記」鄢宏行走在林間小道上。
仁義村的車釐子種植基地。
「鄢書記,到家了打個電話回來……」11月25日上午,老楊頭追著送別曾幫扶過他的鄢宏,又一次忍不住落淚。老楊頭對記者說:「我硬是捨不得他走!」
鄢宏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員工,2015年8月被選派至四川省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2019年1月「卸任」後,鄢宏一直牽掛著村子裡的人和事。鄢宏說,這次回村「探親」,他最想見的人,就是老楊頭。
「背包書記」回村
老楊頭三次落淚
「呀,鄢書記!真的是你回來了!」11月25日上午,鄢宏到仁義村「兩委」報到後,還沒來得及喝口水,就帶著事先買好的棉被,直奔老楊頭家。聽說鄢宏回村後拜訪的第一個人就是他,老楊頭激動得流淚了。
老楊頭是鄢宏結對幫扶過的貧困戶,名叫楊美信,年過七旬。悄悄抹去眼淚後,老楊頭滿臉堆笑,將鄢宏拉進新房子,捧出一大盤乾果招待,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背個背包,穿雙膠鞋,自帶乾糧,從不吃別人一頓飯,還經常給我們帶禮物,你這個『背包書記』是個好幹部。」老楊頭至今還記得鄢宏駐村開展幫扶工作的樣子。
「您當年站在那個爛房子前,愁眉苦臉的,照片我還存著呢!」鄢宏從背包裡拿出電腦,翻出一些照片給老楊頭看,邊看邊聊。回想起三年前鄢宏幫他進行危房改造的點點滴滴,老楊頭禁不住再次落淚:「要不是你盡心盡力幫扶,我哪有今天哦……」
楊美信原本長年在新疆務工,2017年回村,想著日後能落葉歸根。十多年沒住的房子,變成了危房。異地扶貧搬遷的政策紅利已過,服務期已滿的鄢宏,為了幫老楊頭改造危房,主動申請延長了幫扶時間。經過兩年努力,老楊頭的新房終於修好了,老兩口不僅獲得「低保」,還享受到了危房改造補貼政策。
「鄢書記離任,沒讓我們曉得,悄悄地就走了。」相聚的時光溫馨而又短暫,鄢宏離開前,老楊頭緊緊握住他的手,幾次問他下次什麼時候再來。分別時,老楊頭使勁揮手,忽然又放下,抹著淚對記者說:「我硬是捨不得他走!」
鄢宏離任後,老楊頭經常與他通電話,柴米油鹽、紅白喜事、家長裡短,都要和鄢宏聊聊。早些年,老楊頭唯一的兒子在務工時意外去世,鄢宏被他當成了兒子。「他(鄢宏)回家後才是他父母的兒子,在我家,他就是我們的兒子!」楊美信動情地說。
重走當年幫扶路
一雙膠鞋換皮鞋
村裡還有很多人很多事讓鄢宏牽掛——程金芝家的桃花米賣得好不好,她看管村裡中藥材基地的工資是否發放到位?曾對生活喪失信心的程章開起了農村淘寶店,現在生意如何?陳家石壩的20多戶群眾一起修建的聚居點,房子都裝修好了吧……
這次回村「探親」,鄢宏重走當年幫扶路,把他牽掛著的鄉親們訪了個遍。鄢宏告訴記者,得知大家的情況都在一天天變好,他「心裡踏實了不少」。
仁義村黨支部書記熊邦明介紹,仁義村基礎薄弱,條件艱苦,2015年貧困發生率高達23.78%,約為2014年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駐村工作開展以來,為了幫村裡確立發展思路、找準未來出路,鄢書記跑了不少路,操了不少心」。
「我們和他一起走訪,餓了吃乾糧,渴了喝山泉,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訪遍了全村426戶人家、1748人。」熊邦明說,「第一圈」走下來,鄢宏的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每家每戶的情況,他都「知根知底」。
一個背包,一雙膠鞋,一把雨傘,是鄢宏當年走村入戶的所有裝備。
脹鼓鼓的背包,總是越走越癟。因為裡面裝著的,除了乾糧、電腦和《農村黨支部與村民委員會工作實務手冊》《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等工作資料,更多的,是送給村民的諸如肥皂、牙膏一類的小禮物。
高山深澗裡,山間林地旁,村民總能時不時見到這位背著背包的第一書記。誠如老楊頭所說,剛開始,不少村民記不住他的名字,於是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背包書記」。
這次回村,鄢宏依然背著那個大家很熟悉的背包,不過,他原來喜歡穿的膠鞋,換成了皮鞋。「以前,村裡的道路幾乎全是泥巴路,現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穿膠鞋了。」鄢宏說。
一句很扎心的話
催生產業出路
仁義村五社的貧困戶程金芝,是兩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因丈夫外出杳無音訊,一家老小全靠她養活。2015年夏天,鄢宏得知情況後,找到上海一位好心人向她捐款2000元。然而,程金芝卻說了一句扎心的話:「錢,其實我不想要,只盼你能給我找條出路。」
「這是一個幾乎不識字的女人,她要找出路、謀發展的認識和勇氣,深深觸動了我。」鄢宏通過走訪發現,村裡有年輕媽媽困苦難熬,有老人生活艱難,村民沒啥收入來源。當地很多幹部群眾都說,這個地方偏遠、土地貧瘠、年輕人都走了,發展不起來——在村裡和書裡,都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這讓鄢宏經常失眠。
幾天後,鄢宏找了兩輛麵包車,帶著村社幹部群眾代表十幾人,到縣裡條件最困難的龍泉鄉羅盤村考察學習。在海拔2300米、土地貧瘠的羅盤村,村民憑著毅力和汗水,在坡地上發展出3萬餘畝中藥材,實現了戶均收入10萬元。「他們的條件比我們差得多,我們村也一定能脫貧!」這一次考察學習,對村社幹部的觸動很大。
「村裡要發展,必須興產業。」在做了大量工作後,鄢宏帶領村兩委重新制定規劃,不斷「摸爬滾打」,逐漸將桃花米種植加工產業、蜀宣花牛養殖業、中藥材種植業發展起來。通過中國華融精準幫扶,這些產業開始產生經濟效益。2018年,仁義村又確定了發展車釐子種植的戰略,村裡的產業發展藍圖,全部落地生根——仁義村,找到了出路。
在村裡,像程金芝一樣的貧困戶,切實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以前每斤只能賣1.2元、靠中間商上門收購的桃花米,如今在超市裡成了「搶手貨」;中藥材種植產業成效初顯,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上萬元;車釐子去年剛掛果就被訂購一空,來年的總產值可超200萬元。
「目前來看,車釐子項目最成功,前景最好,是真正能帶動仁義村致富奔康的項目。」鄢宏說,車釐子不僅是仁義村長遠發展的希望,也是條件相對較差的宣漢縣中部山區鄉村振興的希望。到基地調研時,鄢宏還得到一個好消息:宣漢縣政府正在研究將發展車釐子產業寫進全縣「十四五」規劃。
產業打基礎,全村大變樣。截至目前,全村已硬化道路18.5公裡,7個社已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整治山坪塘9口;中國華融共計投入1200萬元幫扶資金,實施了30多個精準扶貧項目。「仁義村退出貧困村序列後,已邁上鄉村振興的新徵程。」看到這些變化,鄢宏特別欣慰。
「回望三年多的駐村歷程,我感恩、慶幸!感恩組織給我機會參與了波瀾壯闊、偉大光榮的脫貧攻堅戰役,慶幸自己沒有虛度光陰,為人生積累了寶貴財富和美好回憶!」在工作日誌中,鄢宏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業劉牧雨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