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菖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時值端午,香糯可口的粽子可還可口?今年因為特殊情況,很多地方的賽龍舟大概是沒法舉行了。
不過法定假期的如約而至,由不得我們不精神一振。面對如此佳節,不知各位了解多少?
端午佳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提及端午,大家總是喜笑顏開,可是在某一段時期,端午節又被稱為「五毒日」。
這一天人須避五毒,否則將招來災禍。那麼,「五毒」為何物?又該怎麼去躲呢?現今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
五毒
五毒,具體是指「蜈蚣,毒蠍,蛇,壁虎,蟾蜍」五種毒物。古代中國,版圖宏大,地域廣袤。總的來說,北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處在經濟、政治、文化的頂端。
古代,北方有許多民間故事,其中常有提到「五毒」。人們認為每年五月端午時,五毒開始滋生。人要避開五毒,否則將會招來生命危險。如此,咱們首先來看看這五毒,究竟毒在何處?
第一,蜈蚣。蜈蚣,又被稱為百足蟲。長相恐怖,作為一種肉食性昆蟲,捕獵範圍極廣,多數會吃一些昆蟲。
城裡很少見到,大多數都在農村。值得一提的是,蜈蚣並非是在五月端午這一天滋生,而是在春天便已然甦醒,冬天蟄伏。
一般農村裡所見蜈蚣,毒素並不高。若是幼年兒童被咬,還是需要到醫院的。對於成年人來說,蜈蚣的毒素會引起腫痛,過些時日便會自動消散,毒素不致命,但卻非常痛。
第二,蛇。蛇與蜈蚣不同,在農村,很多蛇都是致命的。時至今日,每年夏季都會有很多人被蛇叮咬住進了醫院。因毒蛇咬傷死亡的案例,也不算少見。
第三,蠍子。蠍子跟蜈蚣差不多,除了個別品種,大多數在農村常見的蠍子沒有致命毒素,不過一旦被咬到,疼起來也是真的要命。蠍子和蜈蚣藥用價值極高,自古代開始,便有很多人飼養兩種毒物,比較常見。
第四,蟾蜍。蟾蜍攻擊性小,主要以昆蟲為食。需要注意的是,蟾蜍的所分泌的蟾酥會致盲甚至致命,毒素甚至高於普通的蛇。別看蟾蜍長得十分憨厚,卻是實打實的致命毒物。
第五,壁虎。家裡常見的壁虎是無毒的,不過一些野外的壁虎卻是有毒的。不管有毒無毒,壁虎與蟾蜍一樣沒有攻擊性。
古人之所以會將它列入五毒,因為古人認為壁虎喜歡鑽人耳朵,且尾巴容易脫落,會讓人變聾。這當然是不可能發生的。
躲五毒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五毒之中有好幾種毒物,對人類並沒有直接的威脅。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想來許多人也漸漸認識到這一點。
但人們對於五毒的恐懼,並未因此消減,「五毒」漸漸被神化,意味著不祥和災禍,所以到端午這一天,仍需避開五毒,那麼該怎麼避呢?
最常見的做法,是張貼五毒平安符。平安符上畫有鎮壓五毒的畫面,五種毒蟲被收入葫蘆。此外也有畫張天師騎著猛虎腳踏五毒,驅除災禍。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五毒的恐懼。
此外,還有「躲午」一說。具體做法是在這一天,人們在孩子的頭上放上一片菖蒲,耳朵中夾上艾蒿,以毛筆蘸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王」字。
王代表著虎,老虎作為森林之王,具有威壓群獸的作用,古人藉此讓百鬼畏懼,驅除五毒。
還有便是在家門口懸掛艾草與菖蒲。值得一提的是,五月艾草、菖蒲中含油極多,不管是拿來泡酒還是懸掛於門前,效用還是有的,的確可以起到驅蚊、驅蟲的效果,當然僅限於門前。
結語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五毒」不算少見。尤其在夏至之後,農村一到夜晚,田野中蛙聲一片,各種小動物開始出來活動,各種昆蟲也相繼出現在大家眼前。
這本是自然規律,不可避免,但既然有了五毒的說法,仍需注意一二。「五毒」中幾個毒性較高的毒物,一定要小心提防。
一般來說,只要注意家裡衛生,時常保持通風,讓室內乾燥起來,便不會有蟲子的容身之地。對於蜈蚣、毒蛇等危險性較高的毒物來說,陰暗潮溼的地方更適合生存和捕獵。五毒就介紹到這裡,今已入夏,大家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