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關於它的起源也五花八門。不過廣為流傳的當屬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中還一個說法是為了避諱惡日,五月端午為何又被稱為惡日呢?
01惡日來歷
先秦時期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初五是個惡日。這又從何說起呢?相傳五月初五這天邪妄當道,五毒俱出。五毒指的是蛇、蠍、馬蜂、蜈蚣、蟾蜍,古人對於動物的認識不全面認為這些毒物是對民間危害極大的動物。
民間也認為重五之日為死亡之日,在此日生下的孩子父母不要養活否則對父母不利。顯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不過歷史上許多有名的人物可因此沒少遭罪。
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就在這日出生,他的父親就讓他的母親不要在此日生下他。想來也讓人啼笑皆非。宋徽宗趙佶也是在此日出生,結果就是他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連皇子都避免不了,可見古人對與重五這天的忌諱。
五月初五就這樣因為是邪妄俱出、五毒當道、死亡之日成為了惡日。
02風俗
重五這天是「惡日」,所以風俗也與惡日有很大的關聯。
一、貼五毒、鍾馗像,首先就是在窗上貼上「五毒」的剪紙,民間相信這樣就能把五毒釘死在窗上。五毒也就不會再出來害人了。民間也會在宅子中掛鍾馗像,來鎮宅捉鬼。
二、佩戴鍵人、艾虎,鍵人是用金銀做成的小人騎虎形狀的頭簪相傳婦女把它佩戴在頭上就會驅邪避疫。艾虎也是這日人們佩戴的驅邪之物,古時人們認為虎是神獸有鎮壓邪崇作用。所以重五這天人們就會用艾葉做成虎形佩戴在身上以達到避邪的目的。
三、畫額,顧名思義就是在孩子的頭上用雄黃酒畫一個王字,因為虎為萬獸之王且頭上有一個「王」。所以用一個王字來代替萬獸之王虎,這樣據說毒蟲就不會來侵擾。
各種各樣的傳說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風俗。風俗讓端午的味道更加濃厚。
了解更多精彩請關注瑜公子說歷史。
您的每一個點讚、評論、轉發都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感謝您的點擊。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