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醫美:事故頻發 黑機構每年致殘致死約十萬

2020-12-16 網易財經

(原標題:美得「要命」的醫美:麻醉事故頻發,黑機構每年致殘致死約十萬)

本只是一臺隆鼻的「小手術」,卻令花樣年華的女子變成了植物人。

「我們最近接收了一名27歲的女性腦病患者,該患者此前在某整形機構一臺隆鼻手術前、麻醉後出現了心率下降等情況,被送往附近一家三甲醫院急救後診斷為『缺血缺氧性腦病』,轉診至我院時已經處於深度昏迷狀態。」上海市一家三甲醫院腦血管病科主任汪浩(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汪浩稱,儘管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患者可以進行自主呼吸、睜眼等活動,但仍然沒有恢復意識。「未來,患者還需要經歷一系列治療來應對併發症,還需要進行促醒、神經營養、高壓氧、康復以及營養支持。」

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19年醫療美容診療人次突破1000萬,同比增長34.29%,而且連續三年保持了這樣的高速增長。艾瑞諮詢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下稱《白皮書》)披露,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經其核算,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在合法醫美機構中,有15%的機構存在超範圍經營的現象,屬於違規行為;而行業黑產依然猖獗,估算全國有超8萬家生活美業店鋪非法開展醫美項目。

高增長背後亂象叢生。《白皮書》顯示,中國麻醉醫師按照人口基數統計有近30萬人的缺口。專家調研認為,中國醫療美容行業事故高發於黑醫美機構,平均每年黑醫美致殘致死人數大約10萬人,消費者維權難。

近日接連發生的幾樁整形手術中的致命麻醉事故,將醫美安全和規範性等話題再次置於輿論風口。何以麻醉事故在整形手術中時有發生?哪些環節需引起消費者、醫美機構的強烈重視?

事故並非不可避免

汪浩回憶,根據當時陪同患者而來的整形機構麻醉師所述,這位患者屬於過敏體質,在為患者靜脈注射了麻醉劑後、手術未開始前,患者就出現了身體不適,心率一度從100下降至60。

麻醉分為注射、吸入兩種。「在我們醫院的一些需要進行全身、誘導麻醉的手術中,一種叫做丙泊酚的短效靜脈麻醉藥會被運用進來;這一麻醉藥物起效快、代謝快,但有可能出現抑制病人呼吸的情況。」汪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但是,「在深度麻醉中,病人的身體狀態會完全鬆弛,肌肉也使不上力,除了要實時監測其生命指徵,有體外的機器設備幫助其呼吸,也會安全很多」。汪浩表示。

無獨有偶。本月10日,有媒體曝光稱,中國香港富商的孫女羅貝兒在韓國整形時意外身亡,原因竟是「作為鎮靜劑使用的管制藥物丙泊酚引發不良反應」;另外,韓國警方報告也顯示,該醫院在手術前,略過了術前藥物基礎檢查,而必須由患者親自填寫的手術同意書,也被醫院隨意填寫。

而在本月6日,一網友發帖稱,其閨蜜小嬌在常州慕妍醫療整形機構隆鼻過程中發生意外,其間「血壓、心率開始下降」,但最終仍搶救無效死亡。當地警方調查發現,該醫療機構和醫師證件齊全,不屬於非法行醫。

江蘇常州市新北區衛生監督所副所長周健近日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他們)於10月10日,對相關醫療機構及相關違規醫務人員進行了立案。目前發現的違法行為主要有:醫療機構未按照規定,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上報重大醫療糾紛;麻醉醫師未按規定開具麻醉藥品處方;手術醫師有醫師資格證,但是沒有在該醫療機構進行註冊和備案。

一臺手術的正常麻醉流程如何展開?滬上一家三甲醫院的麻醉醫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首先是術前評估,我們要結合ASA(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對病人進行訪視評估,並了解其過往病史;術中,要密切監護並及時處理意外併發症,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術後,要幫助病人平穩度過圍手術期,以及後續進行隨訪,參與疼痛管理等。」

該醫生解釋說:「一般來講,上述整形手術需要為患者同步插上喉罩,或是有氣管插管,在保證機械通氣的情況下,就不存在因丙泊酚過量而導致的意外。在沒有氣管插管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嚴密監護,丙泊酚使用不當會導致呼吸抑制,從而導致患者窒息。」

麻醉學科是臨床醫學的一個分支,麻醉醫師需要具有執業醫師資格才可進行臨床執業。《白皮書》中提及,中國麻醉醫師按照人口基數統計有近30萬人的缺口,以中國年手術量12%的增加情況看,至少每年增加8000名,而實際增加僅4000名,可分配到醫療美容行業的醫師數量更加不容樂觀,對於醫美行業是一個極大挑戰。

來源:艾瑞諮詢《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

要成為一位合格的麻醉師,其所需要的專業水準並不亞於專科醫生。

「麻醉醫生和其他專科醫生一樣,都需要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並參加規範培訓;其中,規範培訓一般是本科三年、碩士兩年、博士一年。麻醉醫生的規培基本都在手術室中完成,也要去心內科、呼吸科等輪轉。」上述麻醉醫生告訴第一財經。

各類違規需敲響警鐘

「整形致死最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醫師、上海市醫療美容質控中心主任孫寶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第一種,是沒有麻醉資質的整形機構擅自開展麻醉,並從外面聘請臨時醫生來操作,而麻醉藥物的來源也不明確;這一性質非常惡劣,有被吊銷營業執照的風險。」

「第二種,是擁有麻醉資質的整形機構,通過各類收取高昂中介費的平臺(以網紅主播類為主)帶來客戶,並外聘專業醫生來實施術中麻醉。該模式下,整形機構為了控制成本,往往會出現一位麻醉醫生負責多臺手術的情況,嚴重不符規範。」孫寶珊說。規範操作是一位麻醉醫生最多一人看一臺手術,且還需要一位護士在旁輔助。

孫寶珊表示,如果消費者一天內要進行多個面部、身體的整形,這其實也欠考慮。「手術疊加會造成創傷過重。因此,我們要制止讓消費者一次性做過多的手術。」

「第三種,則是整形手術中偶爾會發生的意外。比如脂肪、玻尿酸填充誤操作進入血管,會造成一定的器官損傷。」孫寶珊補充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常州醫美事故中,21歲的小嬌從下午2點開始先後做了3個手術,分別是唇部塑形(M唇)、假體隆胸及隆鼻手術。在做最後一個手術鼻梁整形時,已是晚上10點多。此時,小嬌血壓、心率開始下降,在做了相應的急救措施後,醫美機構將小嬌送往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急救,但最終回天乏術。

自2014年開始,《醫療美容機構評價標準》《醫療美容機構評價標準實施細則(2018版)》《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療美容機構評價工作管理辦法》等文件陸續發布,明確醫療機構、醫美醫師及項目等實施準入要求管理。

2019年8月,上海發布了《涉及醫療服務信息及廣告宣傳用語負面清單》,針對網際網路平臺發布的醫療類廣告制定了信息發布規則,以整治醫美亂象。

此外,也有醫美領域專家的觀點是,有些整形意外發生得太快,如果醫生缺乏相關急救經驗,那麼再好的重症管理、復甦設備都不一定能發揮作用。

「我了解的醫美機構發生的安全事故,幾乎都是因為違規麻醉引發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麻醉科主任敖虎山早前對媒體表示,醫美實際上應該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

敖虎山建議,首先,要對從事醫療美容的醫護人員、行業人員進行急救知識的講座和培訓;以此讓每一位即將進入這一行業的人員必須先學會急救知識,如心肺復甦等,並取得相關證書;其次,注重感控知識的培訓,比如消毒是否過關,且必須拿到感控證書,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規範。

「致命」的醫美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主要在於還沒有特定的法規作為抓手。」孫寶珊說,「現有的一些整形手術事故發生後,多數情況會由機構和病人家屬協商賠償解決,很少公之於眾;而如果死亡病例不經討論、不調查,就不會有警醒。」

「而對於整形機構來講,必須要做到有麻醉資質,聘請的麻醉醫生具備專業水準,以及堅決制止一人看管多臺的情況;其他時候,也要嚴格遵守現有的規章制度。」

記者了解到,近期,孫寶珊正牽頭業內整形外科專家,針對上海當前開展的200個醫療美容項目逐一進行風險評估。「我們要求所有的整形機構,必須與附近的三甲醫院籤署綠色通道協議,一旦需要可以及時轉運。」孫寶珊表示。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郭晨琦_NBJ9931

相關焦點

  • 漫畫:警惕這種整容陷阱,平均每年有10萬女孩致殘致死
    而當醫療事故發生時其實除了「幽靈手術」的隱患之外,眼下明面上的醫美情況也不容樂觀。《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中提到:醫美行業事故高發於黑醫美機構,近10萬人致殘致死。平均每年有儘管有無數悲劇新聞警醒世人,但還是有人前赴後繼走進那些不正規的整形機構,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往往付出慘痛的代價。之前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母親給不足7歲的女孩割了雙眼皮,美其名曰「顏值時代,愛美從娃娃抓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白皮膚、雙眼皮、大眼睛、高鼻梁、大長腿成了衡量女生美與否的單一標準。但為了美麗而背上巨額債務,為了一張臉而冒著生命危險整容,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 這篇漫畫撕開了整容業的黑幕,平均每年有10萬女孩致殘致死!
    而當醫療事故發生時,99.9%的醫生會選擇讓患者死亡,只有0.1%的良心未泯醫生才會搶救病人。因為一旦病人一息尚存,醫院就可能面臨高昂的後續治療費用和訴訟;但患者死了,只需要偽造資料並甩鍋,讓保險公司賠付即可。
  • 醫美「胸」險
    黑機構、黑醫師、黑中介以及對醫美認知的「一摸黑」,讓「小琳們」徹底被裹挾。《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年)》顯示, 醫療美容行業事故高發於黑醫美,平均每年黑醫美致殘致死人數大約10萬人,且多數消費者投訴維權困難。
  • 醫美「黑洞」-新聞頻道-和訊網
    中國醫療美容行業事故多高發於黑醫美機構,多數消費者投訴、報案無門。 近日,黑貓投訴平臺收到一位消費者投訴。該消費者到某診所做瘦腿美體項目,本來只想打兩百單位的,結果去了之後被告知最少要打三百單位。她想看下配藥過程,配藥的美學設計師卻眼神閃爍,找各種理由不讓看。結果,注射完之後她的腿嚴重凹陷,與身材不成比例。
  • 與黑醫美鬥爭的這一年
    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年)》(下稱《醫美白皮書》),我國醫療美容行業事故高發於黑醫美機構,平均每年黑醫美致殘致死人數約達10萬人,且多數消費者投訴無門,維權艱難。硬幣的另一面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為顏值付費的能力和意願均不斷增強,醫美行業需求快速增長。
  • 醫美行業問題為何屢禁不止?
    醫美機構良莠不齊,事故頻發,千億元醫美市場行業問題為何屢禁不止?) 近日,一則堡獅龍創始人孫女在韓整形身亡的消息,將公眾的視野再次拉向事故頻發的醫美行業。
  • 新氧科技CEO金星:醫美線上化加速,僥倖心理是黑醫美猖獗原因之一
    據Frost&Sullivan5月發布的數據,預計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同比增幅僅5.7%,創五年來新低。對此,金星認為,醫美行業多年激烈競爭和優勝劣汰下,相當機構已經有非常強的抗壓能力,與此同時,醫美消費者在加速線上化,並向頭部平臺聚攏。 在行業「月之暗面」的「黑醫美」問題上,金星向觀察者網表示,「黑醫美」猖獗還有消費者存僥倖心理的原因。
  • 年終盤點|網際網路醫美:疫情下逆勢拼出圈,行業通病依然難解
    圖源:時代數據但《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一二線城市合規醫美機構在醫美平臺入駐率普遍低於50%,新氧數據顏究院和每日經濟新聞大數據研究院對超過1700家線下醫美機構的調研結果也顯示,醫美機構缺乏運營人才和線上運營能力
  • 雙十一醫美不良事件高發 熱瑪吉風險高 業內:醫美職業打假人太少
    面對高頻出現的糾紛爭議,以及問題百出的亂象,業內始終在探索解決之道,從自律結盟到醫美保險再到成立第三方調解組織。但業內人士也無奈表示,醫美行業內像王海一樣的打假人士並不多見。儘管發布「獎金懸賞」,對黑醫美的舉報、打擊效果也沒有達到預期。對求美者而言,一場失敗的整形手術嚴重的可毀掉一生;對於正規機構而言,職業醫鬧和惡性競爭環境同樣可以逼死企業。
  • 醫美行業亂象頻出,投訴激增:美容診所非法執業者佔九成
    【導讀】近年來,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迅速升溫,但頻發的安全事故暴露出行業內部人才匱乏、監管缺位等問題
  • 新氧浴火:探索醫美行業的「信任經濟」
    染髮都這樣,就更別說如今的醫美行業了。國內醫美市場亂象叢生,嚴重破壞這個行業的形象。據悉,2019年黑醫美致殘致死大約10萬人,平均每年有2萬起醫美導致毀容的投訴記錄。「黑醫美」盛行。原因有三點:1)供需不平衡,國內醫美市場起步較晚,藥品器械及服務機構的供給無法滿足國內龐大人口支撐的醫美需求。
  • 美唄想做「醫美網際網路界的京東」,但平臺亂象頻發恐翻車
    這不,最近,美唄舉辦了雙11「正品風暴」狂歡節啟動會,令人不解的是,其在雙11玩法上著墨不多,反倒花了較大篇幅吹噓自己和猛踩對手。 美唄創始人龔連勝表示,美唄以「正品」為基礎,以「嚴選」「自營售後」為保障,做「醫美網際網路界的京東」,引領行業自律共贏,並暗諷像「淘寶」的友商亂象頻發。
  • 蘇寧環球疑因涉醫美概念連續漲停,市值增21億
    一位業內人士稱,從流量巨頭們的布局來看,它們已擺脫傳統獲客方式的束縛,從技術、人才、形式等多維度的方式為醫美行業帶來新的支持。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超8萬家醫美市場高增長的同時,伴隨著黑機構、黑醫生、黑藥品器械以及醫美平臺上「虛假日記」等亂象。
  • 商道|合法醫美機構僅佔行業14%,顏值造夢背後的隱秘困境
    圖片來自短片截圖視頻的主講人叫黎京熊,醫療從業24年,為大量黑醫美受害者進行過修復手術。「怒潑黑醫美」的「表演」背後,是中國醫美行業非法機構、無證醫生仍舊猖獗的困境。在醫生資質方面,按非多點執業情況下,1.3萬家合法醫美機構的標準需求數量達10萬人,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實際從業醫師數量約為3.8萬。據艾瑞諮詢高級分析師賴貞介紹,當前合法醫師僅佔醫美行業的28%,市面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只有33.3%。
  • 「黑醫美」泛濫成災,追逐暴利的醫美平臺也該整自己兩刀
    最近幾年,醫美領域發展迅速,正在以每年30%的增速不斷壯大,並催生了一批擁有優質商業模式、優質消費群體的網際網路醫美平臺,比如全球網際網路醫美第一股新氧。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新氧已經入選了首批黑貓投訴「品質消費領導者組織」。
  • 在「黑醫美」泛濫成災的當下,醫美行業應該如何發展?
    很多人求美意識很強,又不知道應該選擇信任誰。有的人因為預算不夠,從而通過朋友圈,聯繫了上了整容的微商。有的人選擇了信任朋友,結果卻被帶入非法的工作室,有的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不惜重金跨國整容,有的人對正規醫美機構不信任,反覆諮詢,最後仍是沒有下文。
  • 瑞麗醫美拼財報「顏值」不算美 疫情之下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但實際上,近年來大量醫美機構呈現出的是增收不增利的狀況,特別是經歷疫情後,醫美市場再次洗牌。1雙向擠壓,醫美機構毛利率下滑瘦臉、隆胸,這些醫美項目動輒就要幾萬元、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手術費,因此,在許多人眼中,醫美(包括整容醫院、民營醫療機構等)是一個非常暴利的行業。
  • 更美「碰瓷」明星營銷背後:市場份額受擠壓,布局AI醫美能否更美
    相關律師表示,由於明星的媒體曝光率和公眾關注度較高,部分不良商家在未經明星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意圖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得更多經濟利益,且多抱有明星怠於維權且維權時間長、舉證難的僥倖心理,故而導致侵犯明星肖像權的案件頻發。更美作為較早入局醫美垂類行業的玩家,在行業內有了較高的知名度,但從市場份額看,包括更美在內的線上醫美平臺依舊受制於傳統電商平臺。
  • 暴力傷醫事件頻發,我們該如何應對?|問2020
    暴力傷醫事件頻發,背後的深層癥結是什麼,如何破解,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現狀:暴力傷醫事件近十年呈上升趨勢在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蔡衛平的觀察中,近年來殺醫、傷醫案屢見不鮮。10年來,暴力傷醫事件總體呈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