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縣城的地方方言,為什麼成了13億人使用的普通話?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要說普通話最標準的,莫過於新聞聯播裡每天出鏡的播音員了。

有誰想說好一口能和他們相媲美的普通話,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

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小鄉村,普通話就是當地的方言。

也就是說,這裡的老人小孩,不用後天刻意學習就個個能說普通話,且發音標準,吐字清晰,圓潤流暢,韻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員。

1

全中國通用的普通話,竟來自這個小山村

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的普通話,就是北京人的方言,但是這個看法並不準確。北京人的普通話與新華字典裡的發音其實是有一定區別的,最明顯的就是那股 「京城味」,兒化音特別多。

而普通話最標準的發音,其實來自這個地方——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這還得從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起:

1953年春,灤平第四完全小學讀書的14歲同學白鳳然,突然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辦公室裡面坐著兩位來自北京的神秘人物。

神秘人物讓白鳳然別緊張,只要按要求讀報紙中的一篇文章即可。白鳳然就按照平時在家裡說話的語氣,大聲朗讀起來。然後,他們又讓他讀了一篇語文課文。讀完以後,兩個神秘人物連連點頭,讀得真好啊!

接著,還有另外3名同學被請來,給神秘人物讀了幾篇文章。

除了這些同學,這兩位神秘人物,還先後在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和火鬥山鄉,找了3名村民,也是一樣的要求——說話、朗讀。

這幾個神秘人物就是中央政府政務院派來的語言專家,他們來灤平是為了考察採集取音,為制定通用語言規範收集資料。

國家語委在灤平採集樣音

不過,讓白鳳然他們想不到是,他們的語音竟成為日後普通話的標準發音,被大家尊稱他們為「語音七老」。

所以,灤平方言發音最接近今天普通話的標準讀音。

60年後,白鳳然又再次被選中成為語音採集對象之一,74歲的他每天凌晨在地下錄音室要錄音四個多小時。

今天,灤平人的一口「普通話」,使很多年輕人在北京及各地都做了播音、話務員工作。

看到這裡,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普通話偏選灤平方言為普通話的發音基礎呢?

2

與外界的隔絕,讓「首都方言」得以完整保留

600年前,明朝永樂時,那個從自己侄子手裡奪來的皇位的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大批操著南京口音官員、士兵來到北京,南京口音與元朝的老北京口音慢慢融合,就形成明朝的北京話,這也是當時官話。

朱棣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進攻,將古北口外的居民和軍隊全部撤回長城以內。

所以,在長城外形成了大範圍的軍事隔離無人區,而灤平就處在這個無人區的最南邊。

灤平縣的金山嶺長城

從此,灤平再沒有人居住,原來的方言就消失了。

清朝建立後,滿人入主北京,開始積極學習漢文化,也學說北京話,不過其中也加入了滿族語音要素。

所以,清朝的北京話實際上包括了元朝北京話、南京話及其滿族三種發音的特點,集眾家之長,這種口音當然具有優勢了。

康熙帝時,建了避暑山莊,灤平就成了北京與承德之間的重要通道。清政府鼓勵旗人建立「口外莊田」。於是,很多旗人來到肥沃的灤平,建起莊園。

畢竟是皇家莊園,豈是一般平民能隨便出入的地方,再者,灤平地區交通不便,相對封閉,與外界隔絕,正是這種環境上的優勢,讓灤平人那一口純正的北京話,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而相比北京,則因受到外來人口影響,加上清末民初的社會動蕩,經過新文化運動,北京人生活及其語言都發生變化,這時候北京話反而不如灤平口音純正了。

建國初,國家要建立一套通用語言規範體系,經深入調研,發現灤平的北京話最純正,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灤平採音的故事了。

說到這裡,聰明讀者就明白了,所謂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官話,就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語言。正如灤平的方言,正因完整保留了首都所在地——北京的語言,所以才被國家選入普通話。

那麼,如果按這個規律來算,中國古代歷朝的普通話又都是什麼呢?

3

中國曆朝「官方語言」的更迭

中國各朝代官話多次更變,因定都、政權變遷等因素在不斷變化,都城在哪裡,哪的話就是當朝官方語言,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也方便於各地人的互相交流溝通。

西周社會是古代中國文化制度的奠定時期,西周的首都洛陽話就成了當時的標準音。

西周先秦的「洛語」,就成官語,美其名曰「雅言」,它也是以後中國各朝代國語的基礎。

古代洛陽城

秦朝後來統一全國,具體用什麼語言無法考證,據估計就是西安一帶的關中話了,至於怎麼發音,可以參考陝西的秦腔。

劉邦推翻了秦朝,當然不能以「秦人之腔」為官話國語了,漢朝就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洛語」是兩漢的普通話了。但可以想到,這發音一定有關中語的特點。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東晉遷都建康(今天的南京),承襲漢代,還以洛語為國語,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南京話就成了國語了,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到了隋唐,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在以南京話和洛陽話雅音為基礎正音,形成長安官音——「秦音」。

唐承隋制,西安話「秦音」就是國語了。

唐朝的長安城

到了宋朝,定都河南開封,與洛陽不遠,所以,國語還是「雅音」洛陽語。

元朝定都北京,定蒙古語為國語,元代的普通話恐怕是充滿蒙古味道的北京話。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官話為官方的標準語。

後來,他兒子朱棣遷都北京,從此,北京話就一直成為了中國的官話了。

首都北京,五代王都

從整個歷史看,今天的普通話可不是現在一個地方的方言,它的發音兼有洛陽話,西安話,南京話,蒙古語,及滿語等多種語言的發音元素。

灤平的方言其實就是中國主要朝代,各地方不同官語融合而成的,所以才能被全國廣大地區人接受,因含有不同地方發音特點,也容易上口。

4

為什麼要講普通話的歷史?

因為從中我們明白了中國的文化為什麼具有活力,能夠綿延不絕。

就單從普通話發展歷史來看,今天的普通話就是各地方語言兼容並包的結果,因吸引眾家之長,具有各地區廣泛的代表性。

整整經過了三千年,華夏各地域的人不斷摒棄地方文化不足與狹隘,不斷地吸收其他地方文化精髓,才融合成一個現在這個偉大民族。

今天,這樣的融合說起簡單,但是有誰能知道當時不同地域和文化,經歷了怎麼激烈衝突和碰撞的,也不知道經過多少血與火的洗禮……

在多災多難中,我們文化淬鍊得愈加堅韌。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強大」的方言,有望與普通話齊名,1.4億人在使用
    語言是我們人類文化的一顆閃耀的明珠,在中國,地區,不同民族,村各自的語言,但現在通常在中國的語言,在各地的方言,但大家都爭先恐後地研究發現的名產和同樣的意義,中國各地區方言是有趣的堅強的方言最共通語,同時有1.4億人使用,是一口江湖味道來了。
  • 中國「第二普通話」,有1.4億人正在使用,網友:這話太魔性了
    中華大地上,地域遼闊,不同地方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以前最能代表當地文化的符號,莫過於方言,許多人只要一張口,就會顯露出家鄉的味道,但如今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許多人卻沒有了家鄉的腔調。但除普通話外,還有一種方言叫做中國的「第二普通話」,到今天已經有1.4個人使用,其他省份的人都在爭相模仿,這就是充滿魔力的東北話。東北話有其獨特之處,也是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東北方言的音韻特徵又與中國人性格的地區性差異有關,地區性差異不外乎是由於地域人文的差異。
  • 中國最具「魔性」方言,1.4億人會說,或將超越普通話,不是粵語
    導語:中國最具「魔性」方言,1.4億人會說,或將超越普通話,不是粵語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體現在語言文化上,我國每個地域都有其不一樣的語言,我們稱之為方言,而國家為了使全國統一語言,就把普通話定為了官方用語,但依然準許了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存在,這是一種文化的體現
  • 我國方言最好聽的5座城:其中一個差點成為普通話,都特別接地氣
    我國方言最好聽的5座城:其中一個差點成為普通話,都特別接地氣我國是十分有文化底蘊的國家,當然有一部分文化來自各個省市地區的方言,有趣的是,每種方言在不同的城市都不一樣,在一些南方地區,甚至每個村子和每個村子之間的方言都不一樣。接下來就讓小編和大家探討探討有關於方言那些事,介紹一下我國方言最好聽的5座城。
  • 江蘇宿遷那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啥意思三
    前面寫了2篇有關宿遷方言翻譯成普通話的內容,宿遷地方雖然不大,但是還有方言說法不一樣的,各種叫法都有的,沒有什麼錯不錯的說法,方言麼就是這樣,很多事無法用文字去正確描述,只能擬聲詞描述了,今天再分享一些吧,好多人回復了,我收集整理了一下:
  • 動漫配音是方言好還是普通話好?這些方言主題曲,聽過的沒幾個人
    帶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加入動漫會給動漫增加一些亮點,角色的塑造總有地方性,如果是一個四川人,平常發言的時候就應該說四川話,如果你是一個重慶人,就應該說重慶話。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大部分動漫配音,都是標準的普通話,其實在動漫中加上地方方言,有很多好處。
  • 普通話,是如何從地方方言,成為中國話的「代表」的?
    加上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漢語也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晉方言,等現代漢語方言的七大方言區。但是,以北京方言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最後卻脫穎而出,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普通話"。可是,像普通話一樣的全民族範圍內的共同語,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有一種演化的進程的。
  • 老外很無語:好不容易學會的普通話,你告訴我這是地方方言?
    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全球各地的人湧入到了我國旅遊,工作甚至是定居,這些老外對我國幾乎都有著高度的評價。不少老外就感嘆中文太複雜了,同樣的一個字有不同的意思,同樣的拼音竟然有不同的字,而且將這些字組合起來意思就更加千差萬別了。但是因為熱愛,許多俄羅斯姑娘以及烏克蘭的小夥在我國生活的還是比較如魚得水的,這些國家的姑娘小夥普遍外形非常的俊美漂亮,因此在我國基本上都可以從事平面模特等方面的工作。
  • 多部「偉人劇」熱拍,普通話成特型演員標配,古月離世後方言難覓
    在小編看來,除了精緻的表演之外,演員隨口而出的方言也是重要原因。 由於《開國大典》《周恩來》等老電影以及紀錄片對觀眾的影響,幾位領袖的口音早已深入人心,他們的方言本身就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藝術表演,特型演員如果用普通話去演繹,有時難免會有些失真。
  • 普通話or方言交流 訊飛輸入法說我都可以
    推廣普通話是一項重要且必要的基礎工程,但中華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幅員遼闊的土地上還分布著各種方言,「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是常見的現象。普通話作為民族溝通的通用語言值得被推廣,而方言是民族語言的組成部分,承載優秀的民族文化。    從社會功能角度來說,普通話是民族共同語,佔主導地位。在學習交流中、工作、業務聯繫中、結社聚友中、人與人之間的來往接觸中,都離不開講普通話和運用規範字。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普通話不標準、說話帶口音的情況,可能會引發許多尷尬。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交流問題?訊飛輸入法告訴你標準答案。
  • 重慶人為什麼不喜歡講普通話?即便在外省人面前你知道嗎
    重慶人為什麼不喜歡講普通話?即便在外省人面前你知道嗎,重慶這幾年獲得了「網紅城市」的稱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這些網紅景點很多都不需要門票,可謂良心,除了山城美景、山城美食讓人印象深刻之外,這裡的重慶話也讓人記憶猶新。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因此,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普通話還是漢語都是作為漢語不同的形態而存在的, 普通話源於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與方言相互依存, 共同構成了我國豐富的語言生態環境。這對於漢語方言的生存與發展而言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使許多優秀的方言文化消失殆盡。尤其是在我國教育系統推廣普通話的背景下, 包括初高中、小學以及幼兒園在內的大多數學生基本上都形成了這樣一種現狀, 那就是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但卻不會說本地方言。更甚至在推廣普通話的進程中, 還出現了一些消滅方言的聲音, 意圖藉助普通話的推廣、學習來消滅方言, 在我國形成一種統一的語言環境。
  • 我國「方言最多」的省,同一地方不同村落方言都不同
    世界語言多種多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我國土地廣闊物博,人口多,還是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區的方言也多, 我知道中國的中文方言有七個方言區,其中北方方言使用最廣泛,幾乎70%的人使用它,其他方言很難交流。
  • 劉強東老家江蘇宿遷那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啥意思一
    最近在家跟人家聊天,宿遷方言聊起來有意思,跟同事可以炫耀這個方言那個方言挺有意思,那下面我就收集了一些方案,看看普通話是啥意思吧:lao(第一聲)bu(第四聲)dao(第三聲):沒有時間或者是忙,抽不出時間;
  • 普通話中這些詞語來源於方言,有你家鄉的嗎?
    眾所周知,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但這並不代表普通話就是盡善盡美的,它也需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當普通話中沒有相對應的詞來表示某個地區使用的帶有地方色彩的詞,那麼普通話就會主動吸收進去。
  • 為什麼浙江方言聽起來像日語?
    一個浙江朋友曾告訴我,國外旅行時,前腳和家人說方言,後腳就被東北大哥直接認成日本友人。 本文 由「浪潮工作室」授權轉載同時去過日本和浙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 : 是我的錯覺嗎?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
  • 方言不可怕,就怕王嘉爾說普通話,如今已成過去時
    雖然全國上下都在說普通話,但是方言依然還是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當然在一些影視劇中也經常性地加入一些放眼,有時候會帶來很不一樣的效果。但是普通話對於那些經常性說方言的人來說還是很難得,就像一些港臺明星說普通話真的有點難。
  • 古代還沒有現在的普通話,那麼古人是用哪個地方的話交流的?
    其實中國古代根本沒有通用普通話,完全是因時代而使用不同的方言。其實中國古代根本沒有通用普通話,完全是因時代而使用不同的方言。 一說到文字,我們就要說到一個人物,那就是秦始皇,他將戰國時期的古文字統一,以小篆作為官方的文字。雖然說不同地方的人會使用不同的方言,但使用的文字是一樣的,所以也更容易交流。
  • 方言電影被熱捧,背後到底有哪些邏輯?
    包括今年熱映的《八佰》,以及最近上映的《金剛川》,戰爭題材電影中都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方言,甚至完全使用方言敘事,難道方言電影真的要替代普通話電影,成為中國電影市場頂流? 導演個人的鄉土情懷 熟悉賈樟柯的人都知道,他的電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色就是——不變的方言對白。不管是汾陽話、大同話,還是太原話,賈樟柯電影裡,山西話才是通用語,也正是這一個個來自山西小縣城的人物,構成了「賈樟柯電影宇宙」。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首先,我再次重申,超過十億中國人使用的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