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2020-12-16 騰訊網

作者:新風學術網

一、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

就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而言, 我們首先可以從漢語的語言屬性上來看, 普通話是漢語的標準語只此一種, 而方言則是漢語的重要形式, 基本上我國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其獨特的方言形式, 如, 陝西方言、河南方言、東北方言、粵方言、閩方言等等。因此,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普通話還是漢語都是作為漢語不同的形態而存在的, 普通話源於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與方言相互依存, 共同構成了我國豐富的語言生態環境。

二、普通話環境下漢語方言的存在與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對普通話的大力推廣, 普通話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逐漸成為各地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過程中的主要應用語言。有些崗位基於工作需要甚至還需要就業人員考取一定的普通話等級資格證書, 如教師、播音員、主持等等。這對於漢語方言的生存與發展而言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使許多優秀的方言文化消失殆盡。尤其是在我國教育系統推廣普通話的背景下, 包括初高中、小學以及幼兒園在內的大多數學生基本上都形成了這樣一種現狀, 那就是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但卻不會說本地方言。更甚至在推廣普通話的進程中, 還出現了一些消滅方言的聲音, 意圖藉助普通話的推廣、學習來消滅方言, 在我國形成一種統一的語言環境。這種是一種極為錯誤的極端做法, 嚴重忽視了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基本國情, 同樣也沒有真正認識到方言在傳統文化推廣中的重要意義, 對我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普通話環境下漢語方言的存在方式

通過上述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普通話推廣的進程中, 方言受到了這樣亦或是那樣的排擠, 導致其發展受阻。但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文化發展事業的重視, 包括各地方言在內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人們對於弘揚方言文化的呼聲逐漸增強。由此, 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普通話推廣中, 方言文化再次被社會各界所熱議, 成為各專業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基於此, 當前漢語方言的存在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具體來講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種, 以教育教學形式存在。

在國家大力倡導保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引導下, 許多高校更是利用其龐大的教育研究資源, 組織相關學者、教師在高校中專門針對方言文化開設了方言課程, 以用於方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使新時期的青年人才真正的認識到方言的獨特魅力。

第二種, 以傳統文化研究形式存在。

基於方言獨特的文化屬性, 國家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 連同各地文化關部門, 積極成立了形式各異的方言文化研究部門, 以用於各地方言資源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同時, 針對此項工作, 國家不僅給予了相關的政策支持, 更是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幫扶, 以鼓勵各地對方言資源的保護, 促進相關方言文化研究人員的培養, 為我國方言文化在新時期的良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種, 以網絡文化形式存在。

在近年來網絡文化興起的推動下, 方言逐漸衍生出了一定的娛樂化功能, 網友之間在使用方言化的語言形式進行調侃的同時, 也藉助方言的文化特色彰顯了出了自身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個性特徵。如, 藉助網絡直播而流行的東北方言「老鐵」、藉助網絡視頻而紅極一時的廣西方言「藍瘦香菇」、廣泛運用於表情包以及網絡聊天中的福建南平方言「醬紫」、由豆瓣社區流出的天津方言「介個」、來自於百度貼文當中的山東方言「有木有」等等, 這些都受到了青年群體的廣泛喜愛, 並從網絡用語直接過渡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成為緊張工作、學習之餘的調節劑, 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樂趣。

第四種, 以影視劇形式存在。

漢語方言在我國影視劇中的運用由來已久, 自解放初期以四川方言為特點的電影《抓壯丁》就存在。又如之後以陝西方言為特色的電影《秋菊打官司》、以寧夏方言為特色的《美麗的大腳》、以重慶方言為特色的電影《火鍋英雄》、以北京當地方言為特色的電影《老炮兒》等, 無一不在觀影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這主要是基於方言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而賦予了電影藝術更具本土化的人文感, 使電影表演更貼近電影劇情主旨。總體而言, 方言與服裝、道具、背景音樂等具有同等的功能, 一共構建電影獨特的美學特色。

第五種, 以戲劇、歌曲形式存在。

方言作為一種重要的聲音媒介, 不僅可以用來傳遞信息, 同時藉助不同的語調和演唱方法, 更是在不同地域文化的薰陶和感染下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方言戲劇及歌曲形式。如戲劇中的川劇、越劇、豫劇、秦腔等無一不是用當地方言演唱。而近年來的流行歌曲製作者也紛紛將製作的視角從之前一味追求港臺腔, 轉移到本土化方言歌曲創作上。通過極具當地特色化的方言將當地的人文特色全部以歌詞的形式寫進歌曲中, 既彰顯了方言的語言魅力, 又藉助方言和歌詞展現了各地不同的人文景觀。如, 由方磊創作的《依蘭愛情故事》就是由東北方言演唱的, 其歌詞中的「老妹兒」、「破個悶兒」、「摟寶兒」更是東北話中的常用語, 以一種極為逗趣的口吻及演唱方式, 為聽眾講述了一對平凡東北夫妻的故事;由程渤智和範煒共同創作和演唱的歌曲《西安人的歌》相比而言更具方言及地域文化意味。以歌曲創作的形式, 將包括鐘鼓樓、羊肉泡饃、黃土高坡、城牆、兵馬俑、和平門等在內的西安特色寫入歌詞, 為大家展示了我們印象中既熟悉又全新的西安印象。

四、普通話環境下的漢語方言發展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 我們可知方言與普通話都是作為我們重要的語言形式而存在的, 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 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了各地區人們交流更具便利性, 但這並不影響漢語方言的多樣化發展。因此, 在普通話環境下要想促進漢語方言的發展, 首先就必須認清上述二者之間彼此依存的關係。在大力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基礎上做好各地方言文化的保護工作, 促進我國語言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在使用的過程中, 我們更是可以將普通話作為官方及工作中的正式用語以增進工作用語的嚴謹性, 保證彼此之間的交流可以在無障礙的情況下進行。而方言則可以用作自身的生活當中, 與父母、親朋好友及周圍人們的交流, 這樣可以增強談話的親切感, 拉近生活中彼此之間的距離, 我們所說的「鄉音」也正是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首先,我再次重申,超過十億中國人使用的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
  • 普通話,是如何從地方方言,成為中國話的「代表」的?
    漢語,記錄了中國歷史的輝煌,也是中國歷史進程的另一種體現。漢語發展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另一種縮影。加上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漢語也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晉方言,等現代漢語方言的七大方言區。但是,以北京方言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最後卻脫穎而出,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普通話"。
  • 漢語方言受益者標記來源考察
    三類受益當中,服務受益是核心,接受受益和替代受益都隱含有服務受益,因而服務受益與替代受益、接受受益的關係都很密切,而典型的替代受益和接受受益之間的關係則較為疏遠,替代受益不隱含接受受益,接受受益也不隱含替代受益。接受受益其實是服務受益中的一種:當服務受益時,如果動作的對象歸對方所有,就是接受受益。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23]14  本文認為,漢語有悠久的歷史,古代漢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特性。古代漢語豐富的文獻記錄了不同時期的漢語特色。漢語發展到現代,各個地方的方言也是多姿多彩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漢語具有語義類型學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應該深入挖掘漢語的材料,為語義類型學研究提供最佳的材料。
  • 漢朝人說漢語嗎,「雅言」是普通話嗎?
    漢朝人日常交流中說漢語,語音語調類似「普通話」凡是對古代社會有一點了解的人,相信就一定會知道在古代歷史中,漢朝曾是一個創造了漢族、漢語、漢字的朝代。雖然漢語的形成,與漢朝有非常大的關係,但事實上早在4000多年以前,其實漢語就在不斷形成並完善。
  • 賈義卿:甘肅甘谷方言與普通話對應關係點滴拾遺
    甘肅省甘谷縣方言與普通話對應關係點滴拾遺賈義卿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通用語。所以,大部分北方地方語言都與普通話相關聯,在某方面對應關係規整,內在聯繫緊密,有必然的規律性。甘肅省甘谷縣的地方話,雖然域外人聽起來,覺土的掉渣,但其音調與普通話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絕大部分漢字,普通話定標的一、/、Ⅴ、 四聲聲調,通常甘谷話相對應,發成了V、/、、一 聲。即甘谷話把普通話的一聲讀成三聲,二聲不變,三聲讀成四聲,四聲讀成一聲。
  • 普通話中這些詞語來源於方言,有你家鄉的嗎?
    眾所周知,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但這並不代表普通話就是盡善盡美的,它也需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當普通話中沒有相對應的詞來表示某個地區使用的帶有地方色彩的詞,那麼普通話就會主動吸收進去。
  • 方言翻譯軟體、方言點讀掛本…這位老師把「現代漢語」課上活了
    這是一款鄉村旅遊方言翻譯軟體,要實現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轉化,這個設計是他們「現代漢語」課的作業。「現代漢語」課,本來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基礎課,但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師劉亞輝把這門課上得有聲有色,跟實踐緊密結合。除了布置語言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作業外,劉亞輝還專門帶領同學們進行了一次校外研學。
  • 老外很無語:好不容易學會的普通話,你告訴我這是地方方言?
    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全球各地的人湧入到了我國旅遊,工作甚至是定居,這些老外對我國幾乎都有著高度的評價。只是如果這些老外想要快速的融入到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的話,肯定第一要克服的就是語言了,雖說,我國人一直認為英語非常的難學,但實際上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是我們的漢語,而英語其實是多國語言當中,非常容易學一門語言了。不少老外就感嘆中文太複雜了,同樣的一個字有不同的意思,同樣的拼音竟然有不同的字,而且將這些字組合起來意思就更加千差萬別了。
  • 漢語七大方言,哪種方言最古老?
    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源頭 漢語的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族所用語言經過長期發展,並受周圍少數民族語言影響的直接結果。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移民活動,遷徙的大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其次是由東到西,反向而行的例子比較少見,這一重要特點產生了漢語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源頭,並形成了今天漢語方言地理的格局。 吳方言的源頭最為久遠。據《史記》記載,三千年前的先周時代,有一支移民在經過一場政治變動後,從陝西渭水流域遷到江南太湖流域。
  • 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一直到現在,漢語在不同地區仍然差別極大,如果沒有統一的漢字和通用語,各地方言甚至不能互通,但是,不管怎麼說,漢語中的各大方言仍然都是屬於漢語族的,即使是不能互通,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即使聽不懂粵語,對著字幕看,也只會感覺:這個語言只是發音和普通話差別很大,但沒到兩種語言的地步。畢竟,長期都是統一的王朝國家,文字系統也完全一樣,語言自然還是有聯繫的。
  • 江西方言與語文的特殊關係
    如果能將方言俚語民間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必然相得益彰,必然會給語文教學開闢一條新路徑,必然會給地方文化的繼承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本文從思想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贛語對漢語的貢獻、方言文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輔助作用等方面闡述論題。希望對各位同仁對「大語文」①的建設有所幫助。感謝閱讀!
  • 普通話or方言交流 訊飛輸入法說我都可以
    自 1998 年第一屆推普周開始,國務院批准每年 9 月的第三周是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在邁入 21 世紀的背景下,國家需要發展經濟、提高文化實力,亟需走向信息化、國際化,說普通話,用規範字,成為這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
    一、北方方言。1、地域人群。北方方言,很多地方的發音接近普通話,主要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雲南 、貴州部分地區,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西部和北部一帶。北方方言,人口約佔漢族總人數的70 %以上,又因地域特點,分為四個次方言區。
  • 街,方言大部分念gai,古漢語也念gai,為何到普通話就念jie了?
    追蹤溯源,古漢語可以追朔到周朝時期的「雅言」,也就是周朝時期的「共同語」,用當代的語言理解,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說,但基本人人能聽懂。周朝的雅言以豐鎬地區的方言為基礎,通過語言的融合發展而來,而這便是古漢語最早的統一形態。發展到春秋時期,古漢語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備。《論語》中:「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春秋時期人口流動加速。
  • 我國十大方言一覽及分布地區
    一,官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一直是中國政治的心臟地帶,因而有「官話」之稱。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北京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使用贛語的人口約5148萬左右。贛語可分為九片語片。贛語以南昌話、撫州話、宜春話等為代表。贛語內部各方言之間的互通程度較高。
  • 普通話考試說話稿:學習普通話的體會
    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也是我們日常進行交流、溝通的工具。我認為學好普通話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在我們教師的行業中,更加重要。那麼,什麼才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 漢語方言最多的省份,一個城市有幾種方言,外地人完全聽不懂
    [旅行是為了離開,旅行是對庸常生活的一次越獄]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621,閱讀約2分鐘在中國,國土的幅員很遼闊,人口也多,導致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也有不同的方言,有些跟普通話的差別不大,但有些是外地人完全聽不懂得,今天要說的是城市裡有很多方言,不僅是外地遊客。
  • 漢語背後的傷痛
    滿人開始學說漢語,但他們口中的漢語,已經完全喪失了入聲,並且有了翹舌和兒化音。這些都是滿人阿爾泰語系的特徵。 滿人這種北京的內城話最終蔓延到了整個北京,到清朝中後期,這種方言最終戰勝了作為明朝官話的下江官話,成為清朝的官話,乃至現在普通話的基礎。從義大利來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
  • 動漫配音是方言好還是普通話好?這些方言主題曲,聽過的沒幾個人
    普通話作為一個在公眾場所使用廣泛的話,有大量刪改無可厚非,可是用在一個需要高度表達的動漫題材中,光是普通話實在是不夠表達,方言的加入是遲早的事。國內地大物博,習俗更是多種多樣,語言是探索一個人最為便捷的方式,通過語言可以很快辨別出這個人的從小的生存環境,大的生活背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