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風學術網
一、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
就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而言, 我們首先可以從漢語的語言屬性上來看, 普通話是漢語的標準語只此一種, 而方言則是漢語的重要形式, 基本上我國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其獨特的方言形式, 如, 陝西方言、河南方言、東北方言、粵方言、閩方言等等。因此,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普通話還是漢語都是作為漢語不同的形態而存在的, 普通話源於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與方言相互依存, 共同構成了我國豐富的語言生態環境。
二、普通話環境下漢語方言的存在與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對普通話的大力推廣, 普通話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逐漸成為各地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過程中的主要應用語言。有些崗位基於工作需要甚至還需要就業人員考取一定的普通話等級資格證書, 如教師、播音員、主持等等。這對於漢語方言的生存與發展而言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使許多優秀的方言文化消失殆盡。尤其是在我國教育系統推廣普通話的背景下, 包括初高中、小學以及幼兒園在內的大多數學生基本上都形成了這樣一種現狀, 那就是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但卻不會說本地方言。更甚至在推廣普通話的進程中, 還出現了一些消滅方言的聲音, 意圖藉助普通話的推廣、學習來消滅方言, 在我國形成一種統一的語言環境。這種是一種極為錯誤的極端做法, 嚴重忽視了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基本國情, 同樣也沒有真正認識到方言在傳統文化推廣中的重要意義, 對我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普通話環境下漢語方言的存在方式
通過上述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普通話推廣的進程中, 方言受到了這樣亦或是那樣的排擠, 導致其發展受阻。但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文化發展事業的重視, 包括各地方言在內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人們對於弘揚方言文化的呼聲逐漸增強。由此, 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普通話推廣中, 方言文化再次被社會各界所熱議, 成為各專業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基於此, 當前漢語方言的存在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具體來講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種, 以教育教學形式存在。
在國家大力倡導保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引導下, 許多高校更是利用其龐大的教育研究資源, 組織相關學者、教師在高校中專門針對方言文化開設了方言課程, 以用於方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使新時期的青年人才真正的認識到方言的獨特魅力。
第二種, 以傳統文化研究形式存在。
基於方言獨特的文化屬性, 國家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 連同各地文化關部門, 積極成立了形式各異的方言文化研究部門, 以用於各地方言資源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同時, 針對此項工作, 國家不僅給予了相關的政策支持, 更是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幫扶, 以鼓勵各地對方言資源的保護, 促進相關方言文化研究人員的培養, 為我國方言文化在新時期的良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種, 以網絡文化形式存在。
在近年來網絡文化興起的推動下, 方言逐漸衍生出了一定的娛樂化功能, 網友之間在使用方言化的語言形式進行調侃的同時, 也藉助方言的文化特色彰顯了出了自身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個性特徵。如, 藉助網絡直播而流行的東北方言「老鐵」、藉助網絡視頻而紅極一時的廣西方言「藍瘦香菇」、廣泛運用於表情包以及網絡聊天中的福建南平方言「醬紫」、由豆瓣社區流出的天津方言「介個」、來自於百度貼文當中的山東方言「有木有」等等, 這些都受到了青年群體的廣泛喜愛, 並從網絡用語直接過渡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成為緊張工作、學習之餘的調節劑, 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樂趣。
第四種, 以影視劇形式存在。
漢語方言在我國影視劇中的運用由來已久, 自解放初期以四川方言為特點的電影《抓壯丁》就存在。又如之後以陝西方言為特色的電影《秋菊打官司》、以寧夏方言為特色的《美麗的大腳》、以重慶方言為特色的電影《火鍋英雄》、以北京當地方言為特色的電影《老炮兒》等, 無一不在觀影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這主要是基於方言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而賦予了電影藝術更具本土化的人文感, 使電影表演更貼近電影劇情主旨。總體而言, 方言與服裝、道具、背景音樂等具有同等的功能, 一共構建電影獨特的美學特色。
第五種, 以戲劇、歌曲形式存在。
方言作為一種重要的聲音媒介, 不僅可以用來傳遞信息, 同時藉助不同的語調和演唱方法, 更是在不同地域文化的薰陶和感染下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方言戲劇及歌曲形式。如戲劇中的川劇、越劇、豫劇、秦腔等無一不是用當地方言演唱。而近年來的流行歌曲製作者也紛紛將製作的視角從之前一味追求港臺腔, 轉移到本土化方言歌曲創作上。通過極具當地特色化的方言將當地的人文特色全部以歌詞的形式寫進歌曲中, 既彰顯了方言的語言魅力, 又藉助方言和歌詞展現了各地不同的人文景觀。如, 由方磊創作的《依蘭愛情故事》就是由東北方言演唱的, 其歌詞中的「老妹兒」、「破個悶兒」、「摟寶兒」更是東北話中的常用語, 以一種極為逗趣的口吻及演唱方式, 為聽眾講述了一對平凡東北夫妻的故事;由程渤智和範煒共同創作和演唱的歌曲《西安人的歌》相比而言更具方言及地域文化意味。以歌曲創作的形式, 將包括鐘鼓樓、羊肉泡饃、黃土高坡、城牆、兵馬俑、和平門等在內的西安特色寫入歌詞, 為大家展示了我們印象中既熟悉又全新的西安印象。
四、普通話環境下的漢語方言發展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 我們可知方言與普通話都是作為我們重要的語言形式而存在的, 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 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了各地區人們交流更具便利性, 但這並不影響漢語方言的多樣化發展。因此, 在普通話環境下要想促進漢語方言的發展, 首先就必須認清上述二者之間彼此依存的關係。在大力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基礎上做好各地方言文化的保護工作, 促進我國語言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在使用的過程中, 我們更是可以將普通話作為官方及工作中的正式用語以增進工作用語的嚴謹性, 保證彼此之間的交流可以在無障礙的情況下進行。而方言則可以用作自身的生活當中, 與父母、親朋好友及周圍人們的交流, 這樣可以增強談話的親切感, 拉近生活中彼此之間的距離, 我們所說的「鄉音」也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