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方言與語文的特殊關係

2021-01-20 風流才子胡黃小光

試析贛方言及鄉土文化

在中小學語文實踐中的運用

————黃小光 劉佛娣

目錄

論文摘要2

關鍵詞--2

引言----3

一 思想教育構建的支撐點3

二 增強民族自豪感的起始點---3

三 略談贛語對漢語的貢獻4

古今對接成功4

簡潔素來王道5

唇吻猶如典籍5

四 淺探贛語在語文實踐中的作用----5

方言誦讀詩文 家國情懷洋溢-5

跨越時空召喚 稱呼親切自然-5

援疑質理解難 格物致知莫忘-5

古為今用超凡 土為我用超然-7

專門專跌專家 方言方便方家-7

不敬先賢萬物 人間啼笑皆非-7

認真追本溯源 切勿望文生義-8

汲取民間智慧 足博發噱怡人-8

土方不失良方 何必華佗再世-9

土味人生有趣 帝王將相何如10

「地」理「的」哥偏愛 笑煞他老司機10

中華文化精華 格律亟需賡續---11

不畏徵程漫漫 只為流芳青史---12

五 結語----12

參考文獻----13

論文摘要

在教學實踐中,用普通話講授課文自然是主流。但是,每一個地方的方言俚語以及民間文化,也是一種歷久彌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得到適當的關注。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大框架內,帶領學生一起圍繞分數自轉圍繞升學率公轉,當然是我們每個老師責無旁貸的事情;但是,將語文課上得接地氣、生動有趣而且有實用價值,難道不也是值得我們不遺餘力地去做的事情嗎?如果能將方言俚語民間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必然相得益彰,必然會給語文教學開闢一條新路徑,必然會給地方文化的繼承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本文從思想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贛語對漢語的貢獻、方言文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輔助作用等方面闡述論題。希望對各位同仁對「大語文」①的建設有所幫助。感謝閱讀!

關鍵詞

方言俚語 地方文化 語文教學 運用 貢獻 意義

注① 「大語文」教育由張孝純先生提出,該思想認為,語文教育應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開拓、延伸,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

引言

贛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贛語即江西話,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0.55億①。

毫無疑問,任何一種方言都是文化乃至文明的活化石,作用重大,意義深遠,不可估量。

在教學中利用好方言俚語、鄉土文化,對於提高語文教學以及促進地方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具有突出作用和積極意義。下面略攄己見,感謝閱讀!

一 思想教育構建的支撐點

伴隨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口流動以及交流變得越來越便捷頻繁,相應地,發展對方言對口頭文化帶來的衝擊力度也不容小覷。主要表現在:隨著全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普通話、書面語、外來語、網絡用語對方言的侵蝕覆蓋,以及各方言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吸收;其次,千千萬萬的外出務工者,與鄉土產生了難以彌合的裂縫疏離感正在增強,讓一部分方言俚語、地方文化消亡了②。

近年,得益於主流媒體的渲染,「鄉愁」提上了議事日程,簡言之,「鄉愁」吃香了。我們回味鄉村記憶強調民居強調民俗強調地方美食,這些都沒什麼問題。可是,我們似乎恰恰忘了,鄉愁的最大載體,卻是鄉音。四明狂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不管離家多久,都「鄉音未改」;他才是真正記住了鄉愁的、有濃烈家國情懷的偉大先賢的代表。對於鄉音鄉愁,我常常告誡學生兩件事。第一,無論您以前在哪讀書,回家後,請儘快融入到地方文化氛圍中去,首要任務當然是說土話。幾年前,有個學生,初中之前一直跟隨父母輾轉各地,自然而然,她操的是國語。暑假期間,她父母給她惡補一番方言,回家後,土話挺順溜的。不得不佩服該生父母的睿智,他們不想他們的孩子在語言方面被排斥因此被視為異類;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說一口地道的家鄉話,又何嘗不是對其長輩以及父老鄉親的出自靈魂的尊重。第二,無論您將來身在何方,不但不能忘了母語,而且一定要把母語(包括普通話和土話)傳給子孫後代。因為,這才是飄蕩在星空中不絕於縷的魂,這才是生長在土地中永不枯萎的根,是天底下最曼妙最悅耳最動人的音樂!

一個人,不熱愛家,哪裡談得上熱愛家鄉?不熱愛家鄉,又哪裡談得上熱愛祖國?不熱愛祖國,又哪裡好意思把自己歸類為「人」?我說的熱愛家鄉,不僅僅是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兒時記憶、親朋好友,這些理所當然;但敬請您從牢記方言承繼鄉土文化開始!

二 增強民族自豪感的起始點

俚言俗語、農諺、歇後語、口頭禪乃至詈語,民風民俗、鄉土文化(為敘述方便,拙文把以上諸種簡稱為「方言文化」或「地方文化」),諸如此類,很多都能體現先民之智慧處世之達觀。作為他們的後代,我們完全有理由為此自豪。

比如俗語:「斫肉(買肉)問提手(喻解決問題要找關鍵點)」「紅蘿蔔(胡蘿蔔)倒生根(喻一反常態、顛倒是非)」「黃菜一輩長(喻輩分大年紀大的人理 應得到尊重)」。

注①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注②《方言的消亡》2011年09月27日《中國新聞周刊》

」比如農諺:「懵裡懵懂,清明下種。」「七蔥八蒜(陰曆七月種蔥八月種蒜)」「清明焊(斷)雪,穀雨焊霜」「東虹(土話念槓)晴,西虹雨」。比如哲理話:「山上有直樹,世上冇直人。」「做樹莫做杪,做人莫做小。」「閻王注(註定)你三升米,不怕你半夜雞啼起;閻王注你三升糠,不怕你半夜吊天光」。比如詈語,竟然多數能用到絕妙的修辭手法:「餓死鬼」(比喻)「憨嘴蠢面」(比擬)「笭箕揩的」(的字結構,褒義貶用,誇張;笭箕即糞箕,罵人夭折,不能入祖墳,只能用箕畚提到野外埋掉)「要吃×」(借代手法;罵吃貨,不限男女)「憨病」(比喻;罵人蠢)。

另有幾句罵人的話,雖然傖俗,但鄙人認為特別有意思,很能體現先民的詼諧幽默以及聰明才幹,值得一提。我們本地方言裡,罵人胡說八道時曰「嘔屎」。請注意,不是說「吃屎」。我們來看看這倆字如何身肩三任一語三關的。一呢指責對方沒腦子說話滿嘴噴糞;二呢廢話如廢渣——屎;三呢攻擊對方為狗。修辭手法匠心獨運精良嫻熟巧妙絕倫,不得不服!北方人說罵人不帶髒字算有涵養有餘地,我們這裡似乎民風剽悍,故意竭盡全力與北人的自命清高大唱反調,而且唱得有聲有色,令對方生氣的同時,也令旁人莞爾。普通話罵人是畜生,頂多說「豬狗不如」「禽獸不如」,而我們呢,看好了——狗操的。請比照一下普通話裡的「狗娘養的」,直陳對方的母親大人是狗,毫不含糊。而「狗操的」(稍異於別地方言「狗日的」,請自行體會)呢,承認對方令堂大人的屬種是人類,但是,卻被狗先生汙染過,人畜雜交。厲害吧?竟然能夠直接違背生物學遺傳學倫理學。您還好意思說人家鄉下人是「泥腿子」嗎?哥哥你錯了。我們的智商情商,雙高!下面來講第三句,更高明,高明得許多作家要自愧不如恨不鑽縫——「吃屎摻沙」。或許我們的祖先對狗狗太熟悉太親暱了,所以我們罵人的時候,老是讓二狗子佔了大便宜(愛狗人士估計會認為狗先生受了莫大傷害,茲不討論),有時又難免讓狗子不適。狗的天性自然是吃屎,可是讓屎裡摻上沙子,它又如何去吃?可以想見被罵者在罵人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比如敬語謙辭。老一輩的人稱呼男士時,喜歡加上「先生」(為圖省事,土話略為「仙」)以示身分尊貴。稱呼女士呢,喜歡加上一個「秀」字聊表敬意,與家慈年紀相仿的熟人,大都會在家母的名諱後邊添上那麼一「秀」,聽來別有一般滋味。我們對姻親謙卑到無以復加,舉個例子,某夫婦與家慈是親家關係,除了家母與先考勉強與之平起平坐外,我們其他一干人等無論輩分大小,都得恭敬地喊他們為「公公媽媽(爺爺奶奶)」或者「阿公阿婆(外公外婆)」,主動降到我們的外甥或子侄同一級別。談到自己談到自家人,則總是竭盡謙虛貶低之能事,不遺餘力地溫良恭儉讓。傳統文化,於此窺斑見豹,頗能體現我大中華乃禮儀之邦。

吉利話避諱話。比如豬舌叫「利子」(「舌」與「蝕本」的「蝕」,土話同音;為了「規避」風險,讓君直接盈「利」),筷子叫「篙子」餅叫「糕」都是取其諧音「高」;身故叫「過身」,魚死叫「騃」,胎死腹中叫「生個乖的(孩子)」等等,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民智!

還有,逢年過節的風俗、婚喪嫁娶的習俗、人來客往的禮儀,等等等等,說句老掉牙的話:這些,哪個不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彌足珍貴的寶藏?大到文化挖掘文學創作,小到作文實踐口語交際,它們都是俯拾即是的絕佳素材。

三 略談贛語(方言文化)對漢語的貢獻

(一)古今對接成功

大部分贛方言比較接近中古漢語,因此有效地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痕跡,贛方言仿佛有聲化石。贛語的很多詞彙,基本蟄伏在熟語之中詩文之中。比如晝,我們不說上午下午,而說上晝下晝,午休叫歇晝;湯匙,我們叫「調羹」,古意盎然;稱兒媳婦為「新婦」(清 黃生《義府·新婦》「漢以還,呼子婦為新婦」);「今朝明朝」是指「今天明天」;去年稱「舊年」;廚房叫「廚下」(唐王建《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女婿叫「郎仔」或「姑丈」;「幾時」「幾多」也是口頭語,現在都還躺在古詩文中笑傲江湖風雲變幻。

(二)簡潔素來王道

贛方言裡大量使用單音節,和古漢語一脈相承。賊(小偷)、搶(搶劫)、玩(玩耍)、行(念航,行走)、病(生病)、怪(責怪)、谷(稻穀)、稈(秸稈)、禾(禾苗)、嚇(嚇人)、吞(吞服)、面(臉面)……不勝枚舉。贛方言的簡潔出了名,可能和我們含蓄內斂的性格有關,也就是懶得說話吧。能說一個字的,就不會說兩個字;能兩個字表達的,就不會麻煩人家三個字;能三言兩語解決問題的,就不會添油加醋。試想想,這豈不是和古詩文一個「臭」脾氣?說話寫文章我們主張簡明扼要,贛方言和這個主張又是何其相似乃爾!個人認為,這是贛方言作出的突出貢獻,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卻沒有善待它,唉!

(三)唇吻猶如典籍

在古詩文中在字典裡,一些很難認很難記很難理解的字詞,卻活躍在我們的唇吻之間。比如南方一些地名:墈、圳、坳、凼、塝;比如鉸(剪,一聲)、闥子(窗子,王荊公「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晏(晚,古人說帝王翹辮子除了「崩」「駕崩」,也諱稱「晏駕」)、擓癢(撓痒痒)、忌嘴(忌口)、棲或徛(站立)、糴米糶米(買米賣米)、彠(用秤稱東西)、噦奶(嘔奶水)、趿鞋(拖鞋)、啜(呷)、燂(在火上使熱)、焙(烤)、掖、㩳、曳、扽、斢(掉換)、祧(土話念第四聲,指前輩傳東西給後輩)、筅帚(灶上清潔用具,竹製,「筅娘」指罵娘)、庹、拃、邋遢、斫(砍)、齧、掣、襻(袢)……數不勝數。

四 淺探贛語(或曰方言文化)在語文實踐中的作用

鑑於普通話的歷史短暫(年輕),加之它是雜交產物(說得好聽一些叫民族大融合的寧馨兒),故而,它離古代漢語就相對更遠,有時候甚至到了遙不可及的地步。也就是說,普通話離古代文明的距離比贛方言離古代文明的距離,要遙遠到不以道裡計了。

(一)方言誦讀詩文 家國情懷洋溢

基於以上理由,我在給孩子們講解賞析古詩文時,更願意用方言和他們交流,很多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用土話誦讀唐詩宋詞,真的是別具風味,誇張一點說,簡直風情萬種呢!尤其是遇見我們江西籍古賢的作品,更是親切得好比「他鄉遇故知」,差不多要情不自禁穿越古今「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

(二)跨越時空召喚 稱呼親切自然

先從稱謂拉近關係吧。比如「阿」字在古詩文裡作為前綴經常出現:阿誰(家中有阿誰《十五從軍行》)、阿母、阿兄、阿妹(《孔雀東南飛》)阿爺、阿姊(《木蘭詩》)、阿姨(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我們贛方言裡,也保留了許多「阿」(念hā):阿爸(大伯子)、阿叔(小叔子或叔叔)、阿姨(姨媽)、阿姊、阿嬸、阿姑、阿舅(小舅子或舅舅)、阿妗(大小妗子)……

(三)援疑質理解難 格物致知莫忘

在古詩文中難以理解容易誤會的字詞句(用現代漢語翻譯),有時候不妨讓它們到我們贛方言這裡走走親戚串串門,或許迎刃而解。

譬如,《木蘭詩》「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轉」,很早以前的教科書注釋為「次」,現在教育部審定教科書則解釋為「勳位每升一級叫一轉」(七年級語文下冊第42頁),不知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解釋的依據是什麼。贛方言裡,幾乎沒有「次」的說法,用「轉」表示「次」相沿成習,所以,先前看起來簡單的註解反而有可能是正確的。

「潺潺」在一般解釋中,「形容溪水、泉水、雨水的聲音」。寫雨聲的,如柳柳州《雨中贈仙人山賈山人》:寒江夜雨聲潺潺,曉雲遮盡仙人山。又南唐李重光《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實際上,這裡的「潺潺」不僅指雨聲,而且形容雨聲很大。贛方言道:「雨落得潺潺叫」「潺潺叫個(的)雨」,皆狀雨大雨聲大。

學古詩文,遇到「汝」「女」通假作「你」時,或許有人疑惑:普通話裡,「汝」「女」和「你」讀音相差也忒大了吧?要通假比較勉強!對此,我們江西老表就只能「呵呵」了。贛方言裡,「女」和「你」念起來幾乎沒有差別的。古人通假不會「通」錯了,更不會是「假」的。

李太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愁」震古爍今。這裡的「個」大家都知道是「這麼、這樣」的意思,但是,不免隔膜,甚而莫名其妙。可您也許不知道,贛方言「個」「個樣(有的地區念成『該樣』)」,確切無疑地,就是指「這麼、這樣」。

杜工部《春夜喜雨》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就鄙人所見的注釋而論,這個「短」都沒有解釋,似乎就是「長短」的「短」,毋庸置疑,理所當然。詩聖還能出錯嗎?當然,肯定不是大詩人出了紕漏,而是我們雖然有發現美的眼睛然而沒帶想問題的腦子。如果頭髮能越搔越短,那麼,這世界上還會有一種職業叫做理髮師的嗎?您可想而知,老杜之後的人,多麼不愛動腦筋呀,弄得人家剃頭的師傅哭笑不得,我們也好像從來不怕聖賢笑掉大牙!在敝邑,將柴火砍斷就叫「短柴」。毫無疑問,杜少陵的「白頭搔更短」的「短」應該是「從根部斷落」的意思,引申為「(越搔越)掉落、(越搔越)少」之意。

王荊公《傷仲永》有一句「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教材將「扳」作通假字「攀」,「牽、引」的意思。解釋為「牽、引」似乎文理皆通,但是,「攀」呢?不妨查查,自古以來都不會和「扳」讀法相同。扳,一般釋義是「用手將物體反向移動」。《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都讀如「班」,釋為「挽也,引也,援也」。《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又作「普患切,音昄」,上聲。贛方言除了陰平聲也有上聲的念法,贛語「扳」念上聲的意思是:強行做某事,或者強迫他人做某事。從《傷仲永》裡緊接著該句話的是「不使學」可以推理出,這裡的「扳」是大人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肯定違背孩童好玩的天性,小朋友無疑是不樂意的,尤其是因為大人唯利是圖而使之成了日常生活。

楊誠齋《過松源晨炊漆公店》①「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課本對「賺」的解釋是「騙得」,念zuàn。這裡犯了一個「以今注古」的毛病,贛方言裡「賺」沒有「騙」的意思,古代字典裡也沒有這層意思,這應該是元朝北方話一統天下之後的事了。《現代漢語詞典》「賺」念zuàn時註明是方言,卻沒有指出是哪裡的方言,至少贛方言沒有這種說法。竊以為,還是就讓它念zhuàn,

還是就讓它安分地去「贏得」吧!實在想「厚古」,不妨注音為tàn或zàn,贛

方言裡是這麼念的,我們高興,離我老家不遠的吉水老鄉楊公估計也將含笑九泉的。誰說不是呢,多了一句鄉音多了一個知音哪!

南宋理學名家朱元晦《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許多學生甚至一般讀者,都可能把這裡的「渠」誤以為是「小溝、溝渠」。殊不知,在古代漢語中,「渠」作第三人稱「他、它」講,不乏其例。例如,《孔雀東南飛》「渠會永無期」,司空表聖《光啟三年人日逢鹿》尾聯「知非今又過,蘧瑗最憐渠」,王介甫《擬寒山拾得二十首》「問渠前世事,答我燒炭來」「智者渠自知,愚者誰信爾」。贛方言裡「渠」就是「他」,讀如「傑」之國語。

(四)古為今用超凡 土為我用超然

近年,比較火的一個音樂團體叫做TFboys,裡邊有個歌手易烊千璽。我發現,好多人「認字認半邊,不用問先生」(本地俚語),不約而同地將「烊」念成了「洋」,大概覺得順嘴,加之讀作「洋」比較洋氣或者主觀上認為能使易烊千璽先生洋氣。然而呢,不管通行字典裡還是我們贛方言裡,「烊」念「洋」的時候,都是「融化/溶化/熔化」的意思,表示這個意思時也可以寫作「煬」(隋煬帝的「煬」)。易先生之尊父母會替易先生起一個如此獨特的名字(順便說句,我先生的兒子比易先生還大幾歲,也是四個字的名字,非複姓),定是喝過幾瓶濃墨水的人,應該反覆斟酌過的,至少應該查過普通字典的,如果念作「洋」,易烊,就成了「易得róng化」,難不成人家一個知書識禮之人,指望自己的兒子在即將跨入千禧之年的時候是雪?是冰棍?是鹽是糖?或者其他會化的什麼玩意兒?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打烊」這個詞,在舉國崇商的當下,婦孺皆知。滑稽的是,人們又喜歡念作「打洋」,好像洋人和我們不但有血海深仇而且永難化解。我們贛方言裡,「烊」念去聲(第四聲)時,就是生意好顧客多的意思。比如:該只超市真烊呃!「打烊」自然是「關門謝客,不再有主顧」。再扯回去聊聊人家大明星吧。易烊,可以理解為諧音「異樣」,表示與眾不同(我先生的女兒名字也是四個字,壓陣的是個「異」字);也可以解讀為「生意好,易得招徠顧客」。一語雙關。您瞧瞧,人家的父母口彩吃價(贛方言,漂亮)吧?易先生舞勺之年出道,未至弱冠,便已蜚聲華語樂壇、名動天下,已經不止易得烊,而是非常烊非常非常烊,烊得少男少女神魂顛倒恨不時時刻刻同遊啦!

(五)專門專跌專家 方言方便方家

諸多時候,方言有助於理解字詞句,甚或篇章結構。

比方有個成語「方枘圓鑿」(詞語則縮為「枘鑿」),比喻兩不相容格格不入。枘,就是土話說的榫頭;鑿,就是鑿子。以前木工幹活,我輩常見。

又比方,「箸」在過去就是指筷子。贛方言裡,沒有把筷子單獨叫做「箸」的說法;但是,「箸」卻幸運地殘存在「火箸」這個贛方言詞彙裡,火箸是吊在烤火用的火籠上面用來撥火的筷子狀的金屬,有錢人家用的是銀子做的。

注①教育部審定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63頁,2016年11月第1版

有個常見的成語「前僕後繼」,後來,《現代漢語詞典》等詞典為了迎合低俗將錯就錯,就再造一個成語「前赴後繼」媚俗,殊為可笑。「僕」在我們方言裡是「倒下」的意思,引申為「死」。前面的人死了,後面的人繼續前人未竟之事,義通理順。而「赴」呢,「奔赴」的意思,並無「死」義,何來「繼續」一說?如若非要生造一個意思類似的成語,也得是「前赴後跟」或「前赴後擁」,夠蹩腳的吧?類似可笑的成語還有「艱苦卓絕」「名符其實」「觸目驚心」「氣沖斗牛」[正經是「堅苦卓絕」「名副其實」「怵目驚心」「氣衝牛鬥(仄平平仄)」]等,與題無關,茲不討論。

(六)不敬先賢萬物 人間啼笑皆非

贛方言裡,哭與啼分別明顯。哭,一般是大人行為,事情比較嚴重,比如哭喪;啼,則可人一點放鬆一點,因此,它就在詩文裡此起彼伏。子規啼、烏啼、鶯啼、雞啼、猿啼,飛禽走獸之啼與小兒啼(《傷仲永》「忽啼求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古詩文裡,「誰」比「那/哪」早出生若干年(而且是嫡出),誰家、誰邊、誰個、誰人……贛語裡沒有「那/哪」一詞。

(七)認真追本溯源 切勿望文生義

(1)韓退之《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兩個「食」,都是「飼」的意思。贛方言裡但凡禽畜,通說「飼」,飼雞鴨鵝豬牛羊馬一肩挑。並無「餵」一說,喂,只有伺候小兒吃飯才叫「餵」。餵小孩飯菜不叫「飼」,畢竟不能人畜不分,先人這點智商還是自帶的。

(2)辛幼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作」和「如」意同,一般人感覺相對陌生。贛方言裡,表示「像……一樣」有多種表達方式,其中就有「作」「做……樣個」「得個」,因此,我們理解起來,靡不費力。

(3)宋潛溪《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叱咄,教材釋為「訓斥、呵責」,將它視為一個詞。個人認為,即使是一個詞,課本解釋也不夠準確;況且,實際上,這裡應該是雙音節的兩個詞,叱,即「大聲呵斥」;咄呢,則是責罵的意思。贛方言裡,「咄人」就是「罵人」。當然,我們方言裡,咄,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氣勢壓人,奪人魂魄」,比如說某個人「話事(說話)咄咄叫」;這個意思,現在就躲到成語「咄咄逼人」裡虛張聲勢作威作福去了!

(4)俗語「偷偷摸摸」「小偷小摸」、成語「偷雞摸狗」十分常見,就如偷盜事件頻發。這兒,「摸」的解釋為「用手在昏暗中探索物體」(這和「摸」的構字法有關,形旁「莫」,就是後起的「暮」字,引申為昏暗),土話如「摸魚」、「泥水中摸到一隻鞋子」。以上之「摸」,都不能理解為「用手接觸或輕輕撫摸」。土話中,「用手接觸或輕輕撫摸」,當寫作「摩挲」的「摩」。而「摸」在贛方言裡作入聲,沒有念平聲的;「摩」倒是和普通話讀法相同。

(八)汲取民間智慧 足堪發噱怡人

贛方言裡,比普通話比書面語豐富多彩的詞語、口語、俗語比比皆是。謂予不信,請看!

普通話裡罵女人潑辣為潑婦,已經封頂了。看看我們土話的含金量吧,我們讓渠(她)瞬間變作「奓(土話念沙不念詐)雞」,母雞生氣或作戰鬥狀態時尾毛如同孔雀開屏,蓄勢待發嚴陣以待毫不怯場,以此形容女漢子,不亦熨帖乎?此等擬物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得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案幾為之一驚!

罵人不得好死,我們讓他「打夜作死」。言下之意,該種壞蛋連死都不配享受陽光,不配光明正大,得三更半夜見不得人地去參見閻王爺,戰鬥力難道不爆棚嗎?

用來形容某人追根究底一連發問,我們罰他去「盤根斫樹」,把樹木的根挖盡了再放倒它。有趣不?耐人尋味不?比「刨根問底」「打破沙鍋問到底」高明不是一星半點叭?

成語「眉開眼笑」應該是後起之秀,來自王德信《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們樂安土話呢,叫「佯思眼笑」「眉思眼笑」。茲討論「眉思眼笑」。「眉開」白描寫實,「眼笑」擬人;而「眉思」呢,顯然也是擬人。想一想是不是高下立判了呢?

「屎骨(屁股,實則暗通「屁眼」)不癢摳到癢」比「無事生非」俏皮得多吧?「惹事挑禍」比「惹是生非」警醒得多吧?「床檁(床沿)上揞(壓著)卵子(一不小心差點自宮,呵呵)」比「啞巴吃黃連」比「打掉牙齒和血吞」更有生活情調更有閨房之樂吧?

中醫「中暑」,我們這裡叫「閉痧」或「起痧」。中暑,雖然直白,卻乏內涵。恩師、書法家曾印泉先生近日誡其幼公子曰:中暑之徵兆並非頭暈目眩渾身乏力(很多疾病都如此),而是天溽暑,汗不能出。諶為的語。汗不得出,即「閉痧」的「閉」,閉合了汗腺,汗腺不開心了罷工了才可怕,才要「刮痧」呀。民間智慧可見一斑!

(九)土方不失良方 何必華佗再世

贛方言在輔助解決常見病甚至疑難雜症方面,有時也能屢立奇功,就看我們能否好好利用這個土方讓孩子們服下這劑土藥。

(1)「踮」在普通話裡念第三聲,但因為受聲旁「店」之誤導,有些孩子容易想當然地念四聲。贛方言裡,「踮」的意思就只有第三聲,雖然念法略有不同。

(2)躥與竄。贛方言裡,單用時,基本沒有「跳」這個詞,我們用「躥」來表示「跳」,也讀陰平,自下而上再下,立體幾何動作;而「竄」呢,土話也念四聲,只是平面幾何行動。如此解決,一目了然或說一曰瞭然。

(3)將「尋人啟事」寫成「尋人啟示」的不乏其人。前陣子,某個國家級的大型刊物網絡徵稿,竟然也犯了「天下許多男人都會犯的錯」,弄成了「徵稿啟示」,可笑可嘆之至。給鄙人的「啟示」是:笑他嘆他不是我們江西人,沒辦法充分利用贛方言!我們解決它們之間的「糾葛」易如反掌:示,念作釋;事,念作四。一念解千愁!

(4)中小學生在作文中,「躁」「燥」極易混淆。尤其是碰到「煩躁」就舉棋不定莫名煩躁,受「煩」的火字旁之誘惑,「躁」之「足」跟著著「火」,似乎不燒這把火,不足以展示心頭之煩躁發洩胸中之怒火。即使有時候我的確被他們的錯別字弄得煩躁不堪,我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告訴每屆學生:贛方言裡,「急躁」的「躁」,我們也念四聲;而燥呢,我們念第三聲。《佩文詩韻》《中原音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古書也是注第三聲。衣服幹了,我們都說「衣裳燥了」,如此一來,還會錯嗎?您會把「急躁」念成寫成「急zo」嗎?

(5)絆和拌,國語念法一樣。而贛方言,絆,我們念pàn;拌,我們念pān。差別還是蠻明顯的。「絆了一腳」「絆倒了渠(他)」和「拌粉」「拌雞糠」「拌辣椒末」,這不可能弄混的。

(6)亞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通行注釋,畔,通「叛」,背叛的意思。假如不細想,大家肯定認為沒啥毛病。但竊以為,如果這裡的「畔」是通假字,那麼通假的字應該是「絆」而非「叛」,提醒一下,「畔」「絆」在贛方言裡念法一樣。我的理由有三點:第一,這句顯然是對比句,「畔之」的反義詞是「順之」;既然是「順」的反義詞,怎麼可能是「背叛」呢?再明顯不過,「順」的反義詞該是「使……不順」「使絆子」「絆倒」「製造障礙」之類的,而不是「背叛」一走了之一撇二乾淨。第二,大家理解為「背叛」,那得知道什麼情況下才用「背叛」一詞吧?一般說來,我們把投向非正義非道德的一方、棄明投暗叫「背叛」,趨於貶義詞。用在此處,很難不引起誤會。我們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繹古人的微言大義,雖說難以完美,但是如果模稜兩可甚至造成誤會,那還是能避免就儘量避免吧?第三,我甚至認為此處的「畔」,未必一定是通假字。畔,本義是田地的界限,是隔開的有障礙的。為什麼不可以引 申為「製造障礙」「有障礙」「有隔閡」呢?

(十)土味人生有趣 帝王將相何如

方言俚語,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精煉警策,帶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大多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這些,也是我們寫作、口語交流的恩師兼奶娘,知識取之不盡營養用之不竭。

比如我們表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平實得近乎死板)是這麼說的:麻麻雀仔肝心肺。約略成為七個字,而且平平仄仄平平仄,朗朗上口。疊詞「麻麻」既能聯想麻雀之芳名貴姓,又能展示麻雀之體型小巧,還能體現麻雀之可憐楚楚;用「肝心肺」代替五臟六腑,用的是以局部代替整體的借代手法。堪稱最簡短最生動的說明文!

「黃眼雀仔黃又黃,娶裡(了)老婆不要娘」用到「起興」。「蛤蟆冇頸,細個(小孩)冇腰」類比手法。「關起門來你一個,打開門來黑裡天(表示多)」對比加誇張。「十個瘌子(癩痢)九個犟,一個不犟裝死相」滑稽可樂。「矮子矮,一腹個拐」飽含人生哲理,沒上過當的人總結不出來。「蛤蟆冇路,一跳一步」辛酸痛苦又不失豁達勵志。

贛方言裡,懷孕不叫懷孕,也不像「害喜/有喜/有了」那麼含蓄委婉或者靦腆羞澀,而說「做大人」(轉義是「腹中有細個」,懷了小孩)。言外之意,女人生孩子之前不能算成熟,一旦人妻,為母則剛,則是「大人不計小人過」的大人了。您瞧瞧,比單純的「懷孕」文章更足吧?

過去沒有衛生巾(現在的孩子親切地叫它「姨媽巾」,似乎來自姨媽製造),鄉下人自製一種叫做「媽片」的,這倆字也凝鍊得傳神,簡潔得如同普及生理衛生知識。告訴我們:用得上這東東的姑娘,就是隨時可以做母親的人啦,就待字閨中隨時出閣吧!女大不中留啊!

過去民間普遍認為,做木匠的人手藝好就得博學多才,因此我們封木匠師傅為「博士」,給他們戴上「博士帽」,這在手藝人裡算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了,三十六行裡,差不多是狀元級別啦。充分體現鄉下人對知識心存敬畏心存渴慕。

而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尋釁滋事之徒,我們就讓他們去「打羅/打

注① 教育部審定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 2017年7月第1版

鑼」:羅是羅漢,光棍的意思。而「打鑼」呢,是我們鄉下人的一種奇技淫巧(奇技異能),一種生產生活方式。哪家人丟了重要的東西或者走失了人,過去的村莊一般林深草密不易找尋,不得不邀上鄉親一起對付,為首者拎著一面銅鑼,邊敲邊喊,一來警醒,一來驅邪。說來也怪,往往奇效。後來為什麼反倒讓「打鑼」走上了邪路呢?我看應該是嫁接它的一個側面吧:比如人多勢眾、耀武揚威、光天化日。

(十一)「地理」「的哥」偏愛 笑煞他老司機

有關「的、地、得」三個字的使用,現在整個神州大地簡直是一團糟。毫不誇張地說,不啻是年輕一代,隨手亂來宛如亂扔垃圾;就是中老年寫手,也是隨心所欲宛如垃圾不分類。筆者曾在微博裡放言:衡量一個人能否稱得上作家,最起碼的一條標準就是,看他會不會亂寫「的、地、得」。如果要從語法的角度料理此事,給這仨兄弟分家,誠非易事。鄙人就轉變思維,從方言切入,果然遊刃有餘。敬請諸君耐心觀看。謝謝!「的」表示所屬關係,在贛方言裡,念「哥」或「個」,第一聲或第三聲。「地」則念「哩」。唯有「得」哥到哪裡都口音不變,很好分辨。我給孩子們編了一個公式:不懂「地」理(哩)就沒辦法做「的」哥。百試百靈。哈哈,再會弄混,我就沒轍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十二)中華文化精華 格律(或曰「文脈」)亟須賡續

(1)古代文章主要分韻文和散文。韻文,顧名思義,就是押韻的詩文。押韻成為中國文學[包括民謠、山歌、順口溜、諧口(敝邑俗稱「葉殼嘴」)、喝彩、戲曲等民間文化等]特別醒目的特徵。尤其是詩歌,因為歷代都倍受推崇(宋詞略有不同,茲擱置不議)而地位顯赫而深入人心。自《詩經》開始,就沒有不押韻的例外。有些看起來不押韻的詩文,並非真不押韻,而是古今語音變化太大或者地域差異太大(甲地不押韻乙地押)顯得面目全非。還是舉些例子實在一點。《詩經蒹葭》末段「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洄從之,宛在水中沚。」以現在的讀音來看,已、涘、沚都押韻,唯「右」高蹈出其右。我覺得,很肯定是押韻的;也就是說,上古的時候,「右」的韻母也是i,否則只有另外一種可能,這個「右」字屬於訛誤。漢樂府《十五從軍行》的韻腳分別是「歸、誰、累、飛、葵、羹、誰、衣」,「羹」太突出,比腰間盤突出還突出;也只有剛才說的兩種可能。人家本就押韻,到了如今,我們念法大異其趣罷了。再舉一個近一些的例子吧。詩豪劉夢得《陋室銘》除了末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為了突兀為了警策故意為之外,其他都押韻的,押的是《佩文詩韻》下平八庚九青韻。惟吾德馨,「馨」,國語讀如xīn,但在中古,人家可是自帶g的後鼻尾音呃①。劉先生,為人,雖貴為改革家哲學家;為文,卻還是中規中矩不想出格的哦。

(2)我想,藉此機會說道說道鄙人自鳴得意的平仄。傳統文化中,特別是齊梁時期周顒、沈約提出「四聲八病」以後,平仄是繞不過去的,就有如山路崎嶇坎坷,您是無法飛過去的。

某次,我在江西省尋烏一中搞了一個課外興趣方面的公開教學,課題是關於對聯的欣賞和創作。筆者旁徵博引侃侃而談,而幾個非贛方言區的老師尤其是東北來的老師,被我噴得一頭霧水如入廬山雲霧之中,一副副超然物外的神仙模樣。課後,

注①見《佩文詩韻》2011年7月第1版第21頁「九青」 上海古籍出版社

他們眾口一詞地說:還是你們佔了方言的便宜,也算得天獨厚資源利用!他們的玩笑話基本沒毛病。瑕疵在於:「方言」不便宜,它很金貴,金貴得我對它不勝感激。

本人在八九歲時,比方仲永先生大兩三歲的樣子,突然來了興致,甚至有如神助,一連寫了幾十首五言絕句,完全是在無師自通的自由主義狀態下閉門造車的,但那「車子」竟然像模像樣地有方向盤有四個輪子,深得四叔之謬賞。說是無師,有點褻瀆先賢。實際上,我是採用最笨的辦法造詩的:平仄呢,完全參照某首唐詩,韻腳借用原字,不越雷池一步。稍後我才獲知,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古代文人墨客之間詩詞唱和的一種:「次韻」,也叫「步韻」。我到目前都不知道,我當時怎麼會有那麼高的悟性!也許,我是某個不知名的唐宋詩人投胎託世的吧?您也可以把我剛才所說的當成吹牛逼。但我想鄭重地告訴那些喜歡傳統文化的年輕人,採用筆者童蒙時候的作詩方法起步,雖然看似笨拙,實則高明,至少不會犯錯(撇開水平)。近體詩裡,拗救、三平三仄調、犯孤平、正對反對流水對等等,可不是那麼好掌握的呢。所以,從簡單做起,相當於練習書法的起步:描紅。

扯得有點遠,該收一下繩子啦。據我粗略估計,贛方言與中古及以後的古漢語,平仄的吻合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您知道這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嗎?至少我是很驕傲的,驕傲得不怕落後驕傲得滿身土氣驕傲得洋洋得意!

除了詩詞,還有成語集中體現前人的智慧。流傳下來的成語,在平仄方面,

絕大部分也是有規律的。四字成語大致有四種構成方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弄清了詩詞成語的平仄,對我們大有裨益。比如,熟讀詩詞,您就會發現,古詩詞裡,看、望、漫、探、教、過、勝,大都是讀平聲的(看、望、忘、探、聽等常用字可平可仄,靈活自如)。假如「高處不勝寒」中的「勝」讀去聲,就成了「平仄仄仄平」,於詞律完全齟齬。成語「排憂解難」「排難解紛」中的「難」都是第四聲,如果知道它們的構成方式分別是平平仄仄和平仄仄平,您就不可能把「難」讀成第二聲。拙文有點長,掛一漏萬,不容贅述。

(十三)不畏徵程曲折 只為流芳青史

前幾年,筆者寫了一部三十多萬字的校園小說。就是採用類似馬蹄格的方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軲轆而下,一千多個段落,每段段內隔句押韻。並且,為了展現贛方言獨特的魅力,本小說除了常規版本和押韻版本外,鄙人特意改寫了一套方言版本。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方面,我也算是身體力行殫精竭慮啦。另外,我用不同的詞牌名填了一百六十多首詞,並且每首附有譯文。我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不管詩詞小說散文隨筆,通通押《佩文詩韻》的韻,堅決不出韻,像嚴守道德底線一樣謹小慎微像安居文化冢廬一樣慎終追遠;雖然篳路藍縷長夜漫漫,也算自得其樂無怨無悔吧。

五 結語

祈願各位同仁在教學上博採眾長集思廣益,在開發利用方言以及鄉土文化方面各顯其能!也願自己最終能夠功圓德劭揚名立萬!我不想將我偉大的夢想藏著掖著,願它搭上更加偉大的中國夢這趟動車!

參考文獻

⑴丁聲樹主編《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出版(第7版)2016年9月

⑵張雙棣 殷國光主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第2版)2014年3月

⑶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出版 1999年5月

⑷郭錫良 唐作藩等編著《古代漢語》 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1年

⑸黃伯榮 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1年3月

⑹蘭賓漢 邢向東主編《現代漢語》 中華書局出版 2011年1月

⑺柏子琳 任海燕等《方言對社會決策及情緒的影響—來自電生理的證據》[J]《心理科學》2018,41(05):1171–1177

⑻李生慧《聽得到方言 看得見鄉愁—對方言熱的冷思考》[J]《文化學刊》2018(11):178–180

⑼李藍《方言分區的歷史與方法平議》[J]《語言戰略研究》2018,3(02)38-49

⑽楊小平 王瑞贇《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彙編-方言詞考證》[J]《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71-74

⑾餘靜《文學方言描寫翻譯研究路線圖》[J]《中國翻譯》2018,39(03):19-27+127

⑿冷萱 張恬 王雨林《流入地方言對流動人口幸福感的影響研究》[J]《調研世界》2018(06):49-56

⒀孫建華《漢語方言小稱變音的地理分布及其演變》[J]《語言研究》2018,38(03):19-28

⒁黃駿《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移動場景與新型方言交往——以方言短視頻為例》[J]《現代視聽》2018(07):25-29

⒂餘米慧《淺談方言保護的必要性及措施——以大連方言為例》[J]《黑河學刊》2018(02):52-54

相關焦點

  • 江西複雜方言
    江西算是中國方言比較混亂的省份之一,所以「十裡不同音」,很可能一個縣之中幾個村子之間方言都不互通,但是,如果總體來看其實江西的方言也還是有邏輯的,江西絕大多數人口屬於漢族江右民系,說的是江西話,也就是贛語(贛語分很多種,江西大概2/3的人口使用贛語);然後江西也有客家人分布,南部贛州,北部銅鼓縣等客家人地區說的是客家話;此外九江城和贛州城因為特殊歷史原因
  • 方言詞彙 | 盛益民:「太太」小議
    其中前兩種含義的關係非常密切,而第三種含義則與之相距甚遠。為何可以用「太太」來稱呼曾祖輩?其與尊稱他人或自己配偶為「太太」是否有關聯?為何同一個親屬詞「太太」可以表示差別如此之大的意思?本文打算討論這些饒有趣味的問題。
  • 山西方言研究70年
    內容包括:導言、語音分析、同音字表、方言語音與北京話語音的對應關係、分類詞表、語法特點、語法例句、標音舉例8個部分。[3]該叢書以記錄和分析某個方言點的方言事實為主,採用統一體例,集中反映某方言的重要特點,對山西方言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為其後晉方言的分立提供了比較充分的依據。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一、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 就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而言, 我們首先可以從漢語的語言屬性上來看,普通話是漢語的標準語只此一種, 而方言則是漢語的重要形式, 基本上我國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其獨特的方言形式, 如, 陝西方言、河南方言、東北方言、粵方言、閩方言等等。
  • 漢語方言受益者標記來源考察
    三類受益當中,服務受益是核心,接受受益和替代受益都隱含有服務受益,因而服務受益與替代受益、接受受益的關係都很密切,而典型的替代受益和接受受益之間的關係則較為疏遠,替代受益不隱含接受受益,接受受益也不隱含替代受益。接受受益其實是服務受益中的一種:當服務受益時,如果動作的對象歸對方所有,就是接受受益。
  • 漢語七大方言,哪種方言最古老?
    江西地區古稱吳頭楚尾,應當是古吳語和楚語的交匯處,因此漢代以前並沒有原始的贛語。在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以後發生的漢族人民大南徙的浪潮中,有部分北來的移民到達江西北部,他們帶來的語言可以看成是贛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前身。
  • 南昌方言「羅漢」是什麼意思?
    南昌,位於江西中部偏北,地處鄱陽湖西南岸,撫河在這裡匯入贛江。南昌古稱豫章、洪都,以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和八一起義著稱。作為江西的省會,南昌是全省最大的城市,有著發達的經濟和眾多的名勝古蹟,吸引了許多人來此旅遊。
  • 中國七大方言及片區
    除了北方,中國的西南地區、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等地,都是官話區(詳見文末《官話到底是什麼方言》)。 官話包括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 談談蝙蝠在各地方言中的叫法
    (韓國想偷都偷不來)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普通話」之外,各省各地還擁有頗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方言」。東北方言講出來豪邁、粗獷,四川方言講出來熱辣、激情,上海方言講出來機敏、靈巧,湖南方言講出來親切、熱情……不同的方言,對事物的表現力也有所不同。
  • 中國七大方言一覽
    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主要使用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西南地區、江蘇中部、安徽中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區等地。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誌性的文化識別之一。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特徵。
  • 唐山方言被納入有聲資料庫 採集代表性發音人
    唐山方言作為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脈,因其濃厚的地域特色和獨特魅力,在全國範圍內廣為流傳,唐山方言被列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河北庫建設的試點,對保護和傳承唐山方言這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具有重要意義。    在很多外地人眼裡,唐山方言很有意思,「像唱歌一樣」,「這主要是因為唐山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聲調差異,其中一、二聲均讀成平調,但有高低之分,三聲雖然有音調變化,但是比標準的普通話稍低一些。四聲是降調,但也沒到最低點。」劉伯群告訴記者,正是這種特殊的聲調差異讓唐山方言顯得格外有趣。
  • 我國「方言最多」的省,同一地方不同村落方言都不同
    世界語言多種多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我國土地廣闊物博,人口多,還是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區的方言也多, 我知道中國的中文方言有七個方言區,其中北方方言使用最廣泛,幾乎70%的人使用它,其他方言很難交流。
  • 「臺語」不過是方言 「國語」無可取代
    臺灣《新生報》針對「國語文」和「臺語文」之爭發表社論文章。社論指出,目前島內擁有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且「臺語文」欲求普及明顯具有局限性。文字創新影響生活必定帶來不便,這就不單單是文字的問題了。社論直言:現在流通的「中國語」,代表的就是島內語言及文字,不應以方言替代「中國語」,以自制拼音文字代表中文,此皆本末倒置做法!
  • 中國的方言,你都會說嗎?
    中國的方言,你都會說嗎?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有時候聽到各種方言,也覺得非常有趣,今天,我們也來盤點一下中國都有哪些方言吧!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
  • 我國十大方言一覽及分布地區
    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萬。吳語是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支語言,中國七大方言集合之一。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吳語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吳語分為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六片語片,北部吳語為最大語片。
  • 宜豐方言中這些罵人的詞語,你會說嗎?
    註:半鬥,還見於江西高安等部分地方的贛方言中,亦見於客家方言中。 註:竄魂,還見於江西高安等地的贛方言中。 註:短命鬼還見於江西南昌等部分地方及湖南醴陵等地的贛方言中,亦見於客家方言中。
  • 膠東方言把「結親」叫「葛親」,把關係好的人叫「葛胡」
    起初,筆者一度以為是「割」(在膠東方言中的發音也是ga),甚至聯想到了「剪彩」的概念。但轉念一想,結親是兩家合一,用「割」這個字就有點大煞風景了,顯然不太可能。那到底是哪個字呢?幾十年過去了,一直到前幾天才算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 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七大方言佔了五種,鄰村說的話可能都不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正是講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我們也知道,中國的方言,可以代表不同的文化,但是,有這樣一個省,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在中國的七大方言中,有五種,甚至在鄰村,都可以說不同的語言,叫人哭笑不得。
  • 方言對老婆有100種稱呼,你是哪一種?
    1、婆娘:重慶、成都、雲南、綿陽、陝西、甘肅 2、媳婦:河南話、陝西、徐州、甘肅 3、老闆子:內蒙古烏盟方言、陝西 4、婆姨:寧夏、陝西 5、燒鍋的:安慶話
  • 七大方言!八大官話!你的家鄉有多少種方言?你說的是哪種?
    但我國除了普通話之外,加上少數民族的方言,共有近200種語言。魏晉南北朝大量胡人進入黃河流域,南宋一百多年裡黃河流域都在胡人手中,變化很大。 今天有大家看一下漢語的方言分布。漢語的方言大致可分為七大方言,八大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