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醫生,也是發明家!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2020-12-12 澎湃新聞

累計239項專利授權

01

是醫生,也是發明家!

這家醫院為何誕生如此多醫學「01號」

2020年終盤點 | 239項專利授權!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文匯報首席記者 唐聞佳

是醫生,也是發明家!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記者看到別開生面的一幕:上個月,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迎來5項科技成果與相關企業的集中轉化籤約,授權轉讓協議總金額突破2億元,再創醫院轉化金額新高。這也意味著,來自這群醫生們的發明將駛入向臨床產品轉化的快車道。

在這家醫院,醫務人員手握髮明專利的,不在少數。近年來,上海九院積極探索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努力打通從科技成果到落地產業的「最後一公裡」。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上海市三甲醫院科技競爭力報告,上海九院累計有239項專利授權,為上海醫院系統最多,躋身名副其實的「轉化大戶」。

不僅醫務人員的創新熱情在這座三甲醫院持續迸發,一批國內國際首創的新成果也從這裡真正走出實驗室,變成醫療產品,造福患者。

疏解 「患者之痛」,唯有堅持自主創新走轉化之路

上海九院最新的5項科技成果轉化籤約項目是:骨科戴尅戎院士團隊的「自體骨髓幹細胞快速篩選-富集-複合生物材料循環系統」,眼科範先群教授團隊的「眼眶外科智能3D顯微內鏡系統」,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吳皓教授團隊的「遲發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麻醉科姜虹教授團隊的「一種經鼻氣管插管的導管固定裝置」以及骨科趙傑教授團隊的「成纖維細胞誘導退變髓核分化治療椎間盤退行性疾病」。

一個個項目背後,隱藏著一個個「患者之痛」。以吳皓團隊的「遲發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為例,該項目旨在於母親孕中乃至孕前就開展篩查,檢測試劑盒在開發中還一再強調基層應用,包裹著「覆蓋面」的柔軟用心。「大城市已能做到『聾而不啞』,即通過早期篩查,在孩子出生後很快就幹預,安裝人工耳蝸。但我國幅員遼闊,需要推廣更早期、更可及的篩查手段。」吳皓說。

話說起來容易,但從一個科研發現到轉化為一個產品,過程之艱,探路者自知。在上海九院骨科,有兩張珍貴的證書被擺放在顯著位置——2019年1月16日,上海市藥監局向上海九院骨科團隊頒發醫療器械註冊證。要知道,中國的醫療器械註冊證過去一般只頒給企業,這是科研機構拿到的第一張醫療器械註冊證。一年後的2020年1月1日,國家藥監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的《關於發布〈定製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的公告》實施,次日,上海九院骨科就拿到了新規實施後的第一張個性化骨盆假體備案書。

「這兩個『第一』是對上海九院骨科堅持自主創新、堅持走醫工結合和科學成果臨床轉化道路的肯定。」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九院骨科學科帶頭人戴尅戎很自豪。上世紀80年代,戴尅戎及其團隊就開始了醫學轉化探索之路,其在國產骨水泥、多孔表面人工關節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成果。尤其是結合3D列印技術,戴尅戎團隊開啟了人工關節定製時代,讓「削足適履」式的假體應用,變成真正服務每名患者個性化需求的「量體裁衣」。

打造臨床醫學研究「創新工坊」,加快向研究型醫院轉型

今年恰好是上海九院建院100周年,類似的「01號」,其實記載在上海九院各優勢專業的發展歷程上。

40多年前,在簡陋的條件下,中國現代整形修復外科開創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滌生開始了將顯微外科做得更精、更細的探索。因他的諸多獨創技術,很多過去無法做到的手術一一變成了現實,讓無數患者重獲新生。

擁有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邱蔚六院士、張志願院士的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也是患者口口相傳的「金字招牌」,名氣蜚聲海內外。始終堅持創新,勇於開拓新路,口腔頜面外科已成為上海九院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學科。

勇於挑戰難題、尋找全新解決方案,是上海九院的文化基因、立院之本。早在1989年底,醫院就成立了科研辦公室負責全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從那時起,每年一本的「學術榜」記錄下當年院內的學術成就。30年來,冊子越印越厚,2019年的這一冊,分量尤重——上海九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量首次突破100項,SCI論文發表數在全國醫療機構排名中進入前十。最新發布的2019年度上海市三甲醫院科研競爭力評估中,九院更是排名第二,與排在首位的瑞金醫院僅0.26分之差。

科研碩果來自幾十年的厚積薄發。如何能讓這份科研熱情更進一步,讓醫院真正成為圍繞患者之需、患者之痛而開展臨床醫學研究的「創新工坊」?借力國家與本市的醫學創新與轉化的一系列政策東風,近年來,上海九院正著力向研究型醫院轉型發展:大力推進臨床研究,構建「協同創新、多學科交叉」的整合臨床研究平臺矩陣,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依託九院實體化建設的上海市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內首個3D列印臨床轉化中心等重磅機構漸次落地。

上海九院還自主開發臨床研究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臨床研究全流程數據智能化管理;組建臨床研究型MDT(多學科診療模式),形成以病人為中心、以解決某一疾病臨床診治或某一技術臨床應用為目標的多學科臨床研究團隊。

從政策、經費、平臺、人才等多方面予以保障,醫院希望將豐富的臨床經驗真正化為未來醫學的「寶藏地」,由此形成一批創新技術、指南、治療方法。

當好「最後一公裡」的助跑員,多渠道促進醫學創新項目產業化

臨床科研的終點從來不是論文,而是為了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生命質量。邱蔚六院士就常對學生說:「醫療是基礎、教學是根本、科研是靈魂。」他認為,對教學醫院來說,三者缺一不可,而總目的只有一個——都是為了病人。

隨著醫務人員自發的科研成果競相迸發,如何讓成果完成從論文到產品的轉化,令廣大患者「用得上」,醫院層面在此間的作為,一點不亞於馬拉松「最後一公裡」上關鍵的助跑員。

為此,上海九院建立了醫院層面的臨床研究公共平臺,鼓勵學科交叉;在成果轉化方面,醫院成立成果轉化辦公室,負責全院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並聘請成果轉化法律顧問,建立了系統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路徑;在資金方面,醫院設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用於鼓勵職工發明創造,醫院「創客基金」更是用於支持創新成果的樣品研製等,做好轉化前預備工作……

「有的已成功轉化,有的正在轉化路上,大部分項目已與企業對接,走上產學研醫的通路。」記者在上海九院成果轉化辦公室目睹到一張轉化進程表格,長長的項目列表有的潛力巨大,已有不菲的估值或巨額轉化經費;有的轉化經費乍一看並不「彈眼落睛」,卻是彌補臨床服務空缺的貼心發明,尋求轉化意向合作的企業亦不在少數。

「新的時代,創新與突破是最大的發展動力。」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郭蓮說,凝鍊百年歲月積澱,醫院將不斷總結經驗,向更多疑難複雜醫學問題發起攻關,在實現更多原始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

頭版

文匯報 .

健康丨生活丨閱讀丨習慣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巍巍百年 歷久彌堅

長按二維碼識別加關注

九院微信服務號

微自助提供

預約掛號查詢付費

原標題:《是醫生,也是發明家!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國內第一批專攻肺癌的醫生 「醫俠」吳一龍的新戰場
    作為全國知名的肺癌專家,回答這樣基礎的問題,顯然不能體現他的專業實力;但是作為一名醫生,吳一龍知道,患者關心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就是大問題。 吳一龍是國內第一批專攻肺癌的醫生,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鑽研肺癌治療,讓中國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長到3年多,改寫了全球多個國家的肺癌治療標準。
  • 儘快建立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
    淂暉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首席醫學官龐建宏博士(右)代表集團與發明宮頸癌疫苗的弗雷澤院士(左)籤署建立淂暉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合作意向書。 ■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鄭向鵬 「明年初,我將再次訪問深圳,冀望在深圳儘快建立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推動宮頸癌治療性疫苗技術等國際前沿生物技術在深圳的轉化和產品化,以便在中國更好地治療宮頸癌等疾病。」
  • 抽屜雨傘獲靈感 這個醫生是發明達人
    漳州市解放軍第175醫院的骨科醫生林達生,在一次修理抽屜時,被抽屜上的金屬滑槽觸動了,不久,一塊固定骨折的滑動鋼板在他的手中誕生了。  林達生,30歲,漳浦縣人,2007年7月碩士畢業後就留在175醫院工作。近日,他的兩項發明讓他獲得了漳州市青年科技獎。
  • 「醫學+」「信息+」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本期光明視野邀請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三所「雙一流」大學的校長,繼續講述科技戰疫、國際合作戰疫中的高校擔當。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四川大學迅速反應、廣泛動員、積極行動,充分聚合文理工醫多學科力量,發揮華西醫學科研優勢,以學科交叉、醫工融合為抓手,以產學研結合為路徑,啟動了多批次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攻關科研項目。
  • 徐文東教授:手外科醫生發現腦的奧秘
    這項標誌成果2017年發表於國際醫學界最高級別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是該刊第一篇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外科新技術原創論著。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每年評選「顛覆性(Game Changer)的、具有最重要意義」的「最受矚目研究」,該項目位列2018年「最受矚目研究」榜單第一名。
  • 耳再造專家郭樹忠教授專家預約掛號請到西安國際醫學中心
    據獲悉,郭樹忠教授攜其團隊全力支援大西北,於2020年7月底開始調往西安囯際醫學中心工作,郭教授擔任西安囯際醫學整形醫院晥長,將繼續為小耳畸形恵者提供服務,手術費不變,以往的預約繼續有效,郭樹忠教授耳部再造團隊開始在西安全面恢復接診與手術。
  • 平安好醫生聯合全國知名醫院線下生殖專科 線上線下聯動造福患者
    這是平安好醫生在網際網路醫療專科領域持續建設的又一個成果,充分利用科技和平臺的力量,發揮專科名醫的醫療能力,集中精力服務患者疑難問題。近年來,受到環境汙染、生活習慣改變、生育年齡推遲的影響,我國育齡夫婦中不孕不育率達到了15%左右,並持續上升。
  • 千億肝病市場爆發:資本下注「國際首創技術」,幫助病人「走出ICU」
    因此,微知卓生物的首創細胞重編程及轉分化技術,對於國內重症肝臟疾病領域意義非凡。瞄準肝衰竭千億元級別的肝病市場,正在爆發。「結合中國國情,早在兩年前我們就開始關注肝病領域,匯鼎團隊掃描了行業內超過80%的企業與前沿技術,逐步實現在肝病領域深度覆蓋。」孫威對投中網表示。
  •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整形醫院正式開業 開啟西部醫美行業的新徵程
    整形醫院所屬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是西安國際醫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集醫療、科研、教學健康管理、康復保健為一體,按照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和國際JCI認證標準建設的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綜合醫院。醫院作為國際醫學城核心項目,佔地307畝,醫療大樓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最大展開床位5037張,項目投資55.75億元,全力打造「咱老百姓家門口的國際化醫院」!西安國際醫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大健康醫療服務和現代醫學技術轉化應用為主業(簡稱「國際醫學」,股票代碼「000516」)。
  • 國內首創——南格爾智能血液成分分離機
    作為全球智能輸血技術引領者的民族企業,南格爾的產品銷往全國30多個省市地區及全球30多個國際地區,在國內及國際上具有極高的影響力。其中,擁有發明專利及多項實用新型專利的自主產品——國內首創的血液成分分離機,其所建立的治療性血漿置換術,正在成為臨床應用的新途徑。
  • 特等獎 | 改造手,重構腦,華山醫院手外科薪火相傳的原創突破成果...
    在顧玉東院士率領的幾代專家學者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下,華山手外科在肢體再造、周圍神經損傷修復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國內外首創性醫療工作,一舉囊括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造福了無數中國患者,並吸引國外患者紛至沓來,使我國在這一醫學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新冠患者肺移植經驗分享給國際同行
    陳靜瑜:前往武漢的無錫人民醫院的團隊中有多學科人員,包括麻醉學、重症醫學、ECMO和呼吸機管理、護理等。我們肺移植核心團隊的成員都去了武漢。實現精準治療,需要團隊作戰,不光是我一個胸外科大夫做手術,手術做好了還得會維護、會管理。北青報:肺移植是挽救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規性手段嗎?
  • 敘事醫學:當醫學遇見人文
    患者:好像有點感冒……醫生:多長時間了啊?(一邊問一邊將目光移向患者,觀察患者面部)患者:我也說不清楚,反正每年一到開學季就總不舒服……醫生: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直視患者,耐心等待回答)患者:這……這……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快畢業了,工作也沒著落,一堆事情……(嘆氣)這還遇上個感冒……醫生:先放寬心。
  • 世紀公園門診部盛大開業聚焦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
    2019年10月27日,曜(yào)影醫療(SinoUnited Health)旗下的第五家門診部——世紀公園門診部盛大開業,喜迎賓客。這也是曜影醫療繼南京西路的上海商城門診部、黃浦濱江蒙自路的歌斐中心門診部、浦東前灘世貿中心一期的前灘世貿門診部以及浦東新區祥科路佑越國際一層的張江門診部之後的第五家門診部。
  • 北京醫生首創的中國「心理CT」,你聽說過嗎?
    心理援助,這個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現的醫學「新兵」,也因此引發人們的關注。在不平凡的歲月中,它曾屢屢立下治癒心靈甚至挽救生命的汗馬功勞,被醫學專家稱為繼外科手術和發現抗生素後的又一次醫學革命。 一、北京醫生首創中國「心理CT」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心理研究歷史並不算太長。
  • 廣州生物醫學研發異軍突起 「一管血」有望檢測所有腫瘤
    在疫情阻擊戰中,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發揮「頭雁」作用,領銜多項科研應急項目取得喜人成果,把磷酸氯喹推入新冠肺炎國家診療方案。在全球生物醫藥和生物安全的賽道上,廣州這批科研尖兵一路披荊斬棘,為生物醫藥產業異軍突起打好「前哨戰」。
  • 誰是你心目中的「上海好醫生」?
    他是「剛粉」們心中優秀的「健康大管家」,首創社區第一家肺功能檢測室,獲得宋慶齡基層最美呼吸醫師提名獎,先後承擔市區級課題3項,發表6篇核心期刊;利用全專結合為癌症患者上門止痛,被央視等多家媒體報導;疫情期間,參與三方上門、集中隔離點、「獻血」抗疫等,獲得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閔行區健康衛士等多項榮譽。
  • 1十X醫學推廣應用計劃在京啟動,紅牆御醫胡維勤稱:醫學未來發展新...
    作為1十X醫學理論創新者研究者,中國從未停止過探索,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並攻克了1十X臨床應用基礎藥物的研發。1十X醫學理論成立及研究應用已達20餘年,在全國上千家醫院診所進行了臨床應用,針對慢性病及疑難雜症,療效顯著,得到了廣泛認可。1十X醫學理論及應用,因其極具價值的學術意義也早已引起了國際醫療界的關注。
  • 3位黨派成員榮膺「十大醫學泰鬥」
    他關於朗格漢斯細胞來源、分布、轉換、抗原、功能和病理以及角質形成細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結果獲得國際公認。他發現維甲酸能促進紫外線所致皮膚損傷的恢復;證實了綠茶提取物在光免疫防護的作用;發現溫熱能促使朗格漢斯細胞成熟,已用於蹠疣等頑症治療。他潛心科研,注重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解決臨床問題的手段;他甘當人梯,為祖國培養一批批醫學人才。耄耋之年的他,至今還在醫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