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239項專利授權
01
是醫生,也是發明家!
這家醫院為何誕生如此多醫學「01號」
2020年終盤點 | 239項專利授權!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文匯報首席記者 唐聞佳
是醫生,也是發明家!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記者看到別開生面的一幕:上個月,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迎來5項科技成果與相關企業的集中轉化籤約,授權轉讓協議總金額突破2億元,再創醫院轉化金額新高。這也意味著,來自這群醫生們的發明將駛入向臨床產品轉化的快車道。
在這家醫院,醫務人員手握髮明專利的,不在少數。近年來,上海九院積極探索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努力打通從科技成果到落地產業的「最後一公裡」。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上海市三甲醫院科技競爭力報告,上海九院累計有239項專利授權,為上海醫院系統最多,躋身名副其實的「轉化大戶」。
不僅醫務人員的創新熱情在這座三甲醫院持續迸發,一批國內國際首創的新成果也從這裡真正走出實驗室,變成醫療產品,造福患者。
疏解 「患者之痛」,唯有堅持自主創新走轉化之路
上海九院最新的5項科技成果轉化籤約項目是:骨科戴尅戎院士團隊的「自體骨髓幹細胞快速篩選-富集-複合生物材料循環系統」,眼科範先群教授團隊的「眼眶外科智能3D顯微內鏡系統」,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吳皓教授團隊的「遲發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麻醉科姜虹教授團隊的「一種經鼻氣管插管的導管固定裝置」以及骨科趙傑教授團隊的「成纖維細胞誘導退變髓核分化治療椎間盤退行性疾病」。
一個個項目背後,隱藏著一個個「患者之痛」。以吳皓團隊的「遲發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為例,該項目旨在於母親孕中乃至孕前就開展篩查,檢測試劑盒在開發中還一再強調基層應用,包裹著「覆蓋面」的柔軟用心。「大城市已能做到『聾而不啞』,即通過早期篩查,在孩子出生後很快就幹預,安裝人工耳蝸。但我國幅員遼闊,需要推廣更早期、更可及的篩查手段。」吳皓說。
話說起來容易,但從一個科研發現到轉化為一個產品,過程之艱,探路者自知。在上海九院骨科,有兩張珍貴的證書被擺放在顯著位置——2019年1月16日,上海市藥監局向上海九院骨科團隊頒發醫療器械註冊證。要知道,中國的醫療器械註冊證過去一般只頒給企業,這是科研機構拿到的第一張醫療器械註冊證。一年後的2020年1月1日,國家藥監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的《關於發布〈定製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的公告》實施,次日,上海九院骨科就拿到了新規實施後的第一張個性化骨盆假體備案書。
「這兩個『第一』是對上海九院骨科堅持自主創新、堅持走醫工結合和科學成果臨床轉化道路的肯定。」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九院骨科學科帶頭人戴尅戎很自豪。上世紀80年代,戴尅戎及其團隊就開始了醫學轉化探索之路,其在國產骨水泥、多孔表面人工關節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成果。尤其是結合3D列印技術,戴尅戎團隊開啟了人工關節定製時代,讓「削足適履」式的假體應用,變成真正服務每名患者個性化需求的「量體裁衣」。
打造臨床醫學研究「創新工坊」,加快向研究型醫院轉型
今年恰好是上海九院建院100周年,類似的「01號」,其實記載在上海九院各優勢專業的發展歷程上。
40多年前,在簡陋的條件下,中國現代整形修復外科開創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滌生開始了將顯微外科做得更精、更細的探索。因他的諸多獨創技術,很多過去無法做到的手術一一變成了現實,讓無數患者重獲新生。
擁有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邱蔚六院士、張志願院士的上海九院口腔頜面外科,也是患者口口相傳的「金字招牌」,名氣蜚聲海內外。始終堅持創新,勇於開拓新路,口腔頜面外科已成為上海九院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學科。
勇於挑戰難題、尋找全新解決方案,是上海九院的文化基因、立院之本。早在1989年底,醫院就成立了科研辦公室負責全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從那時起,每年一本的「學術榜」記錄下當年院內的學術成就。30年來,冊子越印越厚,2019年的這一冊,分量尤重——上海九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量首次突破100項,SCI論文發表數在全國醫療機構排名中進入前十。最新發布的2019年度上海市三甲醫院科研競爭力評估中,九院更是排名第二,與排在首位的瑞金醫院僅0.26分之差。
科研碩果來自幾十年的厚積薄發。如何能讓這份科研熱情更進一步,讓醫院真正成為圍繞患者之需、患者之痛而開展臨床醫學研究的「創新工坊」?借力國家與本市的醫學創新與轉化的一系列政策東風,近年來,上海九院正著力向研究型醫院轉型發展:大力推進臨床研究,構建「協同創新、多學科交叉」的整合臨床研究平臺矩陣,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依託九院實體化建設的上海市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內首個3D列印臨床轉化中心等重磅機構漸次落地。
上海九院還自主開發臨床研究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臨床研究全流程數據智能化管理;組建臨床研究型MDT(多學科診療模式),形成以病人為中心、以解決某一疾病臨床診治或某一技術臨床應用為目標的多學科臨床研究團隊。
從政策、經費、平臺、人才等多方面予以保障,醫院希望將豐富的臨床經驗真正化為未來醫學的「寶藏地」,由此形成一批創新技術、指南、治療方法。
當好「最後一公裡」的助跑員,多渠道促進醫學創新項目產業化
臨床科研的終點從來不是論文,而是為了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生命質量。邱蔚六院士就常對學生說:「醫療是基礎、教學是根本、科研是靈魂。」他認為,對教學醫院來說,三者缺一不可,而總目的只有一個——都是為了病人。
隨著醫務人員自發的科研成果競相迸發,如何讓成果完成從論文到產品的轉化,令廣大患者「用得上」,醫院層面在此間的作為,一點不亞於馬拉松「最後一公裡」上關鍵的助跑員。
為此,上海九院建立了醫院層面的臨床研究公共平臺,鼓勵學科交叉;在成果轉化方面,醫院成立成果轉化辦公室,負責全院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並聘請成果轉化法律顧問,建立了系統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路徑;在資金方面,醫院設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用於鼓勵職工發明創造,醫院「創客基金」更是用於支持創新成果的樣品研製等,做好轉化前預備工作……
「有的已成功轉化,有的正在轉化路上,大部分項目已與企業對接,走上產學研醫的通路。」記者在上海九院成果轉化辦公室目睹到一張轉化進程表格,長長的項目列表有的潛力巨大,已有不菲的估值或巨額轉化經費;有的轉化經費乍一看並不「彈眼落睛」,卻是彌補臨床服務空缺的貼心發明,尋求轉化意向合作的企業亦不在少數。
「新的時代,創新與突破是最大的發展動力。」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郭蓮說,凝鍊百年歲月積澱,醫院將不斷總結經驗,向更多疑難複雜醫學問題發起攻關,在實現更多原始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
頭版
文匯報 .
健康丨生活丨閱讀丨習慣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巍巍百年 歷久彌堅
長按二維碼識別加關注
九院微信服務號
微自助提供
預約掛號查詢付費
原標題:《是醫生,也是發明家!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