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分發明權之爭: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巔峰對決

2020-12-16 科學背後的故事

東坡居士說過"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東坡居士眼中,英雄都是成堆出現的,金庸先生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就有了《天龍八部》中少林寺前的大戰,要是沒有高手作伴呢?那就是老坑溫瑞安所說的"寂寞如雪",好像沒有巔峰對決,人生就會很無聊。

不過這都是旁觀者的看法,屬於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那種,對於當事人來說,還是獨步江湖更好一點,比如愛因斯坦和玻爾就吵了半輩子,甚至影響了科學的發展,不過兩人都還沒有君子之風,只是學術爭論,沒有上升到人身攻擊。可是對於萊布尼茨和牛頓來說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1、 芝諾的烏龜

牛頓和萊布尼茨爭的就是微積分的發明權,說起微積分來,就不得不提到那隻烏龜,這隻烏龜來頭不小,它就是芝諾假想的烏龜。

古希臘人都喜歡養烏龜,伊索養了一隻和兔子賽跑的烏龜,還贏了兔子,芝諾的烏龜更神奇,對兔子都不屑一顧,打算和希臘最偉大的戰士阿喀琉斯賽跑,而且是在阿喀琉斯不睡覺的情況下也贏了,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芝諾卻認為可能。

芝諾認為,只要讓烏龜先跑出一米,阿喀琉斯就永遠追不上烏龜,他是這麼想的,阿喀琉斯跑了一米之後,烏龜已經又向前爬了一段距離,阿喀琉斯跑完這一段距離,烏龜又向前爬了一小段,這樣周而復始,雖然阿喀琉斯和烏龜的距離越來越短,但是阿喀琉斯卻永遠不能追上烏龜,這就是芝諾悖論。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不用阿喀琉斯,就連普通人也可以輕易追上烏龜,要是芝諾悖論成立的話,特洛伊大戰時,在特洛伊城外扔一堆烏龜就可以了,就能把希臘將士活活累死,哪還有後來的"木馬屠城"啊

可是芝諾悖論的邏輯錯誤在哪呢?千百年來難倒了無數仁人志士,直到微積分出現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微積分是個新鮮玩意,可是微積分的思想可是由來已久,諸位大師都對此作出了貢獻,其中有費馬,真的不要以為他只會在書的空白處說大話,笛卡爾,不要以為他只會用數學撩妹,克卜勒,就差那麼一步啊,巴羅,這位是牛頓的老師,不是哈利波特中的血人巴羅,還有中國的劉徽,看起來我們當年比起歐洲來也差不了多少。

最遺憾的還是克卜勒,他都作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了,要是在微積分上再多走一步的話,那麼他就會得出萬有引力定律了。

但是第一個把微積分系統化並用來解決問題的還是爵爺牛頓,不過那時候他還不是爵爺,姑且稱之以示尊重,微積分也不叫微積分,牛頓爵爺稱之為流數法,他把連續變量叫做流動量,對其求導就叫做流數。

現在用微積分來解釋一下芝諾的烏龜吧,看看芝諾錯在哪了。

芝諾認為烏龜永遠超過阿喀琉斯一點距離,因為阿喀琉斯比烏龜跑得快,這個距離會越來越小,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距離會趨向於無限小,就是0.000……01米(無數個零)啊,芝諾認為這個無限小永遠大於零,所以阿喀琉斯無法超越烏龜。

這就是芝諾的邏輯錯誤點,用微積分的觀點看,無限小並不大於零,是等於零的,當阿喀琉斯和烏龜的距離是無限小的時候,他就和烏龜並駕齊驅了,下一秒他就可以超過烏龜了。

解決了芝諾的烏龜,就可以來談牛頓力學了。我們平時所說的速度都是平均速度,就是位移除以時間,而對於嚴謹的牛頓力學來說,這就有點粗糙了,牛頓把速度定義為瞬時速度,就是時間趨近於無限小時候通過的位移,這就是微積分的概念。

用一句話來說牛頓的做法吧。已知連續運動的路徑,求給定時刻的速度,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微分法;已知運動的速度求給定時間內經過的路程,這就是現在說的積分法。

可是,非常令人費解的是爵爺只是說了物理學,卻並沒有說明他使用的這種新數學方法,為什麼呢?誰知道啊,爵爺一生行事神鬼莫測,例如當年他發現了牛頓環現象,這其實就是光的幹涉現象,而幹涉是波的特性,就是說他已經知道了光是一種波,可是他偏偏支持光的微粒說,他怎麼想別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或許爵爺覺得這種數學方法特別高深,別人根本看不懂,說了也白說,這是我瞎猜的,至於他怎麼想的只有他自己清楚。

但是爵爺還是小覷了天下英雄,他是天才不假,但是天底下又不是只有他一個天才,萊布尼茨也是天才。

二.鬱悶的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自稱也是有爵位的,而且是家傳的,注意是自稱啊,不過可信度不大,他是一個官三代,不過官不大,有爵位的可能性很小,不過也無所謂,爵位這種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那個時代又沒有網際網路,就算弄個假的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基督山伯爵的爵位是假的,不是也沒人查他家譜嘛,只要自己心中認定有爵位,那就是有,只要不要象方鴻漸一樣,買個文憑還覺得丟人,捨不得拿出來,堂堂的克萊登大學博士混的悽悽慘慘。

只要有錢就沒人敢說話,基督山伯爵有錢就沒有人質疑,要是沒錢呢?那就有才啊,偏偏萊布尼茨就是個天才。

萊布尼茨大學讀的是法律,看來在哪個時代都一樣,人們青睞的都是法律金融之類的專業,但是他這麼拉風的男人,就象暗夜中的螢火蟲一樣那麼鮮明那麼出眾,在法國擔任外交官期間,他精通了數學,而且意識到了微積分。

萊布尼茨久慕牛頓爵爺的大名,他通過別人聯繫和爵爺通了信,並且在信中闡述了自己的想法。爵爺看到信之後,頓時覺得"天下英雄,唯使君與……",不對,爵爺認為天下英雄,唯我一人耳。

牛頓在回信中展開了他的神奇操作,他先在信中寫了一段密碼,這是當時的流行做法,就好比江湖人士見面都得對兩句黑話一樣,不過這密碼和黑話不同,黑話是通用的,密碼是自己編的,都是高智商人士,總不能弄得和跑江湖的一樣吧。

爵爺密碼的大意就是已知流量求流數,已知流數求流量,說白了,就是這活我已經解決了,你就別費勁了,到這裡畫風還比較正常,關鍵是牛頓在信中還說了一句,這個問題目前還無解,這句話可是用明文寫的,這句話就埋下了後來紛爭的禍根。這封信就是後來所稱的前函。

爵爺的騷操作一如既往地令人費解,一方面告訴人家我已經解決了,一方面囑託人家要繼續努力啊,而且是關鍵詞還是用密碼寫的,真以為天底下都是如同他老人家一樣的天才啊,就算人家是天才,人家也沒必要猜你的密碼啊。

萊布尼茨果然沒有猜密碼,受到爵爺鼓勵以後,這算鼓勵嗎?不算吧,算是個態度吧,萊布尼茨立刻給爵爺回信,說了自己研究的細節,這人還真實在,這封回信就是後來所稱的後函,對於後函爵爺搭理他。

萊布尼茨沒有琢磨爵爺的態度,開始深入研究,果然就重新發明了微積分。

1684年,萊布尼茨發表了關於微分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分符號dxdy,是符號啊,1686年,發表了關於積分的論文,首次提出了積分符號∫,還是符號啊。

人家都公開發表論文了,牛頓這邊卻沒有動靜,他這時候在幹什麼呢?爵爺正在和胡克明爭暗鬥呢。

胡克也是一代梟雄,時任英國皇家學會實驗室主任,興趣廣泛,著述頗豐,號稱"英國達文西",在光學力學方面都有涉獵,著名的胡克定律就是他提出的,可以說是牛頓之前最耀眼的一顆星,不過為人心胸狹窄,喜歡打擊後輩。

少年牛頓登上舞臺時,當然毫不例外地受到了胡克的無情打擊,牛頓也無可奈何,於是退而求其次,去發展宏大的牛頓力學。因為牛頓清楚,胡克屬於心靈手巧但是不求甚解的那種天才,只要在某個領域研究的足夠深就可以擊敗胡克。

其實萬有引力定律是胡克最先意識到,可是胡克卻沒有深究,就是想深究也難,因為要深究必須需要微積分,而微積分需要牛頓發明,要是早有微積分的話,估計克卜勒就可以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了,也輪不到胡克。

後來萊布尼茨帶著手搖計算機來到英國,打算揚名立萬。對,就是傳說中和古老中國有莫大關係的二進位制,不過,萊布尼茨是先發明二進位制之後才見到的我們的八卦圖,就是說古老的周易其實和計算機沒有什麼太大關係,退一步說,就算是萊布尼茨受到了周易的啟發提出了二進位制,我們也沒有什麼可高興,我們用周易推測吉兇禍福,人家用來推動社會進步,高下立判。

扯遠了啊,接著說萊布尼茨,萊布尼茨沒想到他的發明卻遭到了英國皇家學會實驗室主任胡克的鄙棄,胡克認為不過爾爾,讓萊布尼茨好沒面子。

在哈雷的建議下,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劃時代的巨著,注意時間啊,已經晚於萊布尼茨了。

這時候的爵爺還比較實在,在前言中爵爺寫道"十年前在我和最傑出的幾何學家萊布尼茨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經知道確定極大值和極小值的方法、作切線的方法以及類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換的信件中隱瞞了這方法,……這位最卓越的科學家在回信中寫道,他也發現了一種同樣的方法。他並訴述了他的方法,它與我的方法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除了他的措詞和符號而外"。這基本上也是事實。

可是萊布尼茨覺得自己受了愚弄,明明在前函中說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而且在後函中自己也寫了自己的研究,那麼怎麼就成了他先發現的了。

在牛頓看來,自己已經說了問題解決了,就是那段密碼,你自己看不明白,怨我啊,而且萊布尼茨的論文含混不清,好多問題都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你這明顯就是粗製濫造啊,而我已經用微積分熟練解決了力學問題,自然是我先發現的。

到這裡呢,還是一個發明權之爭,而且兩人都頗有風範,牛頓對萊布尼茨說"我非常珍重和您的友誼",萊布尼茨則說"在從世界開始到牛頓生活的時代的全部數學中,牛頓的工作超過了一半"。

這個時候還都是君子之爭,武器也都是數學,可是這個事情還是出現了變化。

三.明爭暗鬥

1700年,萊布尼茨說服德國皇帝腓特烈三世成立了柏林科學院,並擔任院長,門下學生一群,而1703年胡克去世,牛頓接任皇家學會會長,手下粉絲一堆。兩個人的爭鬥就成了兩個門派的爭鬥。

爵爺這邊首先發難,說萊布尼茨抄襲,證據就是前函後函,這個問題雖然說不清,但是還可以解釋,最關鍵的是萊布尼茨的論文粗製濫造啊,誰看起來都象是在搶發明權,楞說他沒有了解爵爺的工作這還真沒人信,你要是真不了解,搶什麼發明權啊,這不但牛頓手下這麼想,就是萊布尼茨的學生伯努利也覺得老師的行為不妥。

萊布尼茨也不服,這明明是牛頓抄襲啊,證據還是前函後函,你什麼也沒說,我可是什麼都說了,這明明是你抄襲我啊,再說了,我以前是人單勢孤,現在我也也是院長了,走到哪我都不怕。

問題就出在走到哪都不怕上。萊布尼茨居然向英國皇家協會起訴了,指責牛頓抄襲。這就有點失策了,按理說雙方隔著英吉利海峽空中互懟多好,誰也拿誰沒辦法,這下送上門去了,不是找死嗎?

巔峰對決

順便再插一句吧,在政治上,萊布尼茨確實不成熟,他曾運作使得漢諾瓦公爵繼任英國國王,可是國王並不信任他,也沒有把他帶往倫敦。

這下萊布尼茨落到了牛頓手中,牛頓組織了一個委員會來裁定此事,成員自然都是爵爺的粉絲,而且爵爺還自己寫文章化名發表攻擊萊布尼茨,所以萊布尼茨一敗塗地。

客觀來說,應該是兩人分別獨立發明了微積分,這個事情爵爺應該清楚,否則憑他的尿性,還不折騰死萊布尼茨啊,可是在這場紛爭中,萊布尼茨的行為也談不上多麼光彩,你跑人家家門口說人家老大抄襲,這是要置牛頓於死地,也怪不得牛頓出手狠辣,爵爺本來就不是什麼良善之輩,看看他後來怎麼對胡克吧,不過爵爺還有基本的操守,那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你就去死。

可是萊布尼茨不死心啊,放誰都不死心。於是萊布尼茨找一切機會反擊牛頓,機會還真讓他找到了。

四、最速降線

萊布尼茨的學生約翰·伯努利終於解出了最速降線問題,這已經是一個老問題了,當年是由偉大的伽利略提出的,大意是:一個可以看做質點的小球,僅靠重力作用,不考慮摩擦力,從一點到達不在這一點正下方的一點,那麼沿著什麼曲線滑下需要的時間最短。伽利略給出的答案是圓弧線,這是錯誤的。

後來,這個問題困擾了世界近70年,約翰·伯努利解決了這個問題,自然是非常高興,高興之餘,他也打算考一考他的同行們。

約翰·伯努利在《教師學報》上向全歐洲的數學家發出了挑戰書,在截止時間來臨之際,只收到了他的老師萊布尼茨的答案,這使得約翰·伯努利更加狂妄,也使得萊布尼茨非常興奮,牛頓你站出來解啊,你不是能嗎?是不是慫了,要是解不出來,以後就不要瞎逼逼了,在萊布尼茨的建議下,他把期限推遲,以使得數學家們有時間思考。

最後,約翰·伯努利收到了五份答案,有兩份自然是他自己和萊布尼茨的,還有一份來自他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還有洛必達侯爵的答案,最後一份則蓋著英國的郵戳,看到來自英國的答案,約翰·伯努利感到一陣莫名的恐慌。

這份答案並沒有署名,但是約翰·伯努利卻"從他的利爪認出了這頭獅子"。約翰·伯努利沒有認錯,這份答案就來自於科學上的神——艾薩克.牛頓。

不過當時約翰·伯努利並不清楚牛頓解題的過程,如果他知道的話,他會更加敬畏這頭老獅子。

當時牛頓已經就任英國皇家鑄幣廠廠長,每天繁重的工作讓這位老人精疲力盡,這是在他結束一天工作之後,利用幾個小時解出來的。

由此可見,即便是天才之間也是有差距的,其差距之大甚至要大於普通人和天才的距離。

說一下後果吧,萊布尼茨後來窮困潦倒,孤獨死在了漢諾瓦,這幾乎是任何一個挑戰爵爺的人的下場,但是,由於這場紛爭牛頓大獲全勝,使得英國一直堅持流數法,摒棄牛頓之外的學問,因此數學上落後於世界一百餘年。

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紛爭,但是這並非科學的主流,科學史上,還有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薪盡火傳,還有達爾文和華萊士的惺惺相惜,畢竟他們都是人類智慧的巔峰。

相關焦點

  • 微積分到底是牛頓發明還是萊布尼茨發明
    微積分的發明,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著名數學家、計算機學家馮諾依曼就曾評價:「…微積分是現代數學的第一個成就,而且怎樣評價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微積分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清楚地表明了現代數學的發端」。
  • 微積分的發明權之爭,你認為牛頓和萊布尼茨誰贏了?
    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優先發明權之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即不為才,也不為色,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那種故事,但它卻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甚至導致了18世紀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對抗。這場戰爭在當時看起來牛頓是大獲全勝,萊布尼茨輸了,甚至他的晚上生活蒙上了巨大的陰影。
  • 微分意義,積分意義,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從17世紀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要解決,數學也開始研究變化著的量,數學進入了「變量數學」時代,即微積分不斷完善成為一門學科。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的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從微積分成為一門學科來說,是在17世紀,但是,微分和積分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
  • 劉慈欣為何在《三體》中黑牛頓?因為牛頓做過這兩件事!
    但牛頓,卻有點毀三觀。在進入《三體》第二級場景後,汪淼看到兩個人在都決戰,那是牛頓和萊布尼茨。最終萊布尼茨輸掉了決戰慌亂逃走,牛頓對著他的背影罵了句:「呸,無恥之徒,竟然說微積分是他創造的。」接著在和馮·諾依曼評論時,牛頓說道:「其實我根本不屑於同他爭奪這項名譽,力學三規律的發現,就已經使我成為僅次於天主的人。」
  • 牛頓:性格「古怪」,一輩子沒朋友,沒結婚
    在和牛頓第一次交鋒時便說牛頓的光學研究抄襲他的,牛頓選擇了忍讓;第二次交鋒是由於胡克沒有遵守兩人間私下討論科學問題的原則,公開諷刺牛頓的橢圓―螺旋線證明及其他落地點情況的分析不正確,自尊心強的牛頓感受到了羞恥和憤怒,顏面盡失,這次牛頓選擇了迴避,一心撲在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上,儘量遠離胡克;第三次交鋒是在牛頓撰寫《原理》期間
  • 微積分原理,即求面積和求斜率是互逆運算
    微積分原理微積分原理,一言以蔽之,即,微分和積分是互逆的運算。在同濟版的高數教材中,有微積分基本定理,即∫f( x) dx= F(b)—F(a) (1)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函數求定積分,等於積分函數之差。再看一個微分公式,即dF( x)/ dx= f(x) (2)它的意思是積分函數的微分等於原函數。比較這兩個公式,就可以看出,是有聯繫的。
  • 科學巨擘牛頓,最擅長的竟是罵人、懟人、搶名聲
    二人第一次結仇源於牛頓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胡克發表聲明聲稱牛頓剽竊了自己的創意,牛頓用一堆力證還擊,懟得他啞口無言並就此懷恨在心。其實說句公道話,這件事的開端不是牛頓的錯,先挑起戰火的胡克確實心胸不大。在牛頓緊接著提出光粒子學(即微粒說)時,胡克馬上就抬出波動說來攻擊牛頓,雖然後來波粒二象性證明兩人都對,但二人的仇怨便這麼結大了。
  • 牛頓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其中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嗎?
    牛頓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為天文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發明了微積分,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還對光學有基礎性的研究,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更重要的是,牛頓三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
  • 從鍊金術到鑄幣局:科學之外的牛頓
    牛頓試著推想宇宙的隱秘真理,比如所羅門聖殿的規模、大衛書、啟示錄與鍊金術——特別是嬗變、哲人石和長生藥。1650年前後的牛頓,沉溺於劍橋圖書館內的早期英格蘭鍊金術士藏書中,不能自拔。據說,每年的「春季6周和秋季6周」,他完全沉浸在鍊金術的研究之中,「實驗室的爐火幾乎未曾熄滅過」。
  • 微積分原理之辨析
    本文簡要梳理了微積分發展史以從歷史的角度認識微積分並不是完美的,接著對於博文《也談微分的本質--兼評丁小平〈微分之講授〉》的觀點談幾點看法;最後簡介丁小平先生的工作。1.微積分發展史17世紀初期,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和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分別從不同角度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並提出各自的微積分原理。
  • 關於艾薩克牛頓你可能不知道的9件事
    十幾歲時,他把自己過去的罪過列了一張清單,其中包括:「威脅我的父母史密斯,要把它們和房子燒掉。」成年後,牛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沒有任何愛好,也從未結過婚。他甚至多年來對他的一些科學和數學發現保持沉默,如果他發表了這些發現的話。2. 牛頓的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
  • 牛頓:說最狠的話,幹最狠的架,不服氣你過來啊!
    只要事關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他都要一爭高下。如果是有人敢於對他確信的觀點提出質疑,他輕則冷嘲熱諷,重則破口大罵。注意:破口大罵這四個字,可是我查證的書裡的原文。牛頓同時代的很多科學家都見過他罵人的功夫,因此也難怪霍金在《時間簡史》裡評論牛頓的時候,說他不是個討人喜歡的人物。 當然,說到牛頓在科學界「幹架」史,就一定要提一提胡克這位科學家。
  • 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第一人,而是最後一位魔術師
    艾薩克·牛頓一生名聲大噪。他是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擔任過兩屆國會議員,成為皇家鑄幣廠的負責人,並擔任皇家學會主席。作為鑄幣廠的廠長,他負責發行新貨幣和打擊造假者;他非常認真地對待這項工作,在他的監督下處決了大約24名造假者。
  • 牛頓也難自圓其說,直到這位教師給出終極定義
    很多時候,我們現在看來似乎自然而然的數學概念,其實在蓋棺定論以前,我們的前輩們都爭得不可開交,場面一度慘烈到失控。比如現在微積分的基礎性概念——極限,就曾經讓牛頓自己也難圓其說,不過好在最終有一位中學數學教師給出了最精準的定義,微積分才成為毫無破綻的科學,也讓那些深刻嘲諷微積分的人徹底閉上了嘴。
  • 自然科學史上的世紀偉人——牛頓 1687年7月5 日
    1687 年 7 月 5日是自然科學史上重要的一天,在這一天,艾薩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在這部鴻篇巨製中,牛頓提出了作用力、質量和描述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闡述了關於物體運動學與動力學的規律,總結出力學的三大定律。早在牛頓青少年時期,為得到關於物體運動的解釋,他曾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 在 23 歲時,他像一道閃光突然悟出了「力」的作用,逐漸意識到力和運動的關係。終於,他總結出力和運動的三個定律,並將它們寫入他的著作中。
  • 微積分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轉變思維和學好微積分的關鍵
    數學分析是國內數學專業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課,其中的內容包含著微積分;而其他理工科的學生會學習包含微積分內容的高等數學,同樣作為基礎課程。無論是數學分析,還是高等數學,最重要和基礎的一個概念就是極限。要想學好微積分,透徹地理解極限的概念和思維方法。首先,簡單說一下極限的發展背景。
  • 分析學的5大「步」:微積分到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
    微積分微積分是研究函數的微分、積分性質及其應用的數學分支學科,並成為數學其他分支的基礎,也是其他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必備工具。現在微積分學教程,通常的目錄次序是極限、微分、積分,正好與歷史順序相反。微積分最初關注的問題是計算面積、體積和弧長: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得「窮竭法」最接近於積分法,用於計算圓周率及面積、周長;1609年,克卜勒藉助某種積分方法,計算了行星運動第二定律中包含的面積,和酒桶的體積;1635
  • 艾薩克·牛頓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水平真的只有理科本科生水平嗎
    這兩人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都是劃時代的偉大的科學家,可是最近國內很多民科大神聲稱他們的水平與理科本科生相當,甚至聲稱推翻了他們的經典著作,說牛頓和愛因斯坦智商不高,看得人家一驚一乍的。但是牛頓在當年是最優秀的科學家,牛頓發現的三個定律,高中生不難理解,有不少人能夠融會貫通,而牛頓創立的微積分(有爭議:萊布尼茨更先發表積分論文,思路更容易,也流傳也更廣)對於理科本科生並不難理解。可以說現代理科生的知識量遠超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