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意義,積分意義,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2020-12-17 zhangjiqun

d是微分的符號,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微分就是無限的分割;「dx」就是把x軸上點無限的分割,「dy」就是把y軸無限的分割,「d2x」就是吧直線2x無限的分割,「d(x^2+1)」我想你應該知道了。

簡單的理解就是化曲線為直線;

無限的分割時間,化變速為恆速;

還有很多物理上的公式,壓強=pgh,牛頓定律F=ma,等等,都有橫變因素在幹擾,但是以微分之後就是定的了。這裡極限是基礎,無窮的思想。

微分的意思就是:無限的分割,可以將曲線無線的分割,就是直線;積分就是無限的求和,這就是積分;其中極限是重要的思想。極限是積分,微分的一大基礎。

大學老師都不講,沒有整體的把握。你要懂這些,你的學習會很輕鬆加愉快。

微積分的意義在於利用直線的線性變化量來代替非線性函數的變化量,從而可以求得精確的曲頂梯形的面積。但是微積分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無數自然界的現象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建立微分方程組來描述之。從純粹的數學意義上而言,微積分利用線性手段解決非線性問題的思路乃是空前絕後的;

什麼是微積分?它是一種數學思想,『無限細分』就是微分,『無限求和』就是積分。無限就是極限,極限的思想是微積分的基礎,它是用一種運動的思想看待問題。

比如,子彈飛出槍膛的瞬間速度就是微分的概念,子彈每個瞬間所飛行的路程之和就是積分的概念

如果將整個數學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初等數學是樹的根,名目繁多的數學分支是樹枝,而樹幹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積分。微積分堪稱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從17世紀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要解決,數學也開始研究變化著的量,數學進入了「變量數學」時代,即微積分不斷完善成為一門學科。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的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從微積分成為一門學科來說,是在17世紀,但是,微分和積分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的數學家、力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的著作《圓的測量》和《論球與圓柱》中就已含有微積分的萌芽,他在研究解決拋物線下的弓形面積、球和球冠面積、螺線下的面積和旋轉雙曲線的體積的問題中就隱含著近代積分的思想。

作為微積分的基礎極限理論來說,早在我國的古代就有非常詳盡的論述,比如莊周所著的《莊子》一書中的「天下篇」中,著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三國時期的劉徽在他的割圓術中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他在1615年《測量酒桶體積的新科學》一書中,就把曲線看成邊數無限增大的直線形。圓的面積就是無窮多個三角形面積之和,這些都可視為典型極限思想的佳作。

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利在1635年出版的《連續不可分幾何》,就把曲線看成無限多條線段(不可分量)拼成的。這些都為後來的微積分的誕生作了思想準備。17世紀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不但已有的數學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充實和擴大,而且由於實踐的需要,開始研究運動著的物體和變化的量,這樣就獲得了變量的概念,研究變化著的量的一般性和它們之間的依賴關係。到了17世紀下半葉,在前人創造性研究的基礎上,英國大數學家、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1642-1727)是從物理學的角度研究微積分的,他為了解決運動問題,創立了一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繫的數學理論,即牛頓稱之為「流數術」的理論,這實際上就是微積分理論。牛頓的有關「流數術」的主要著作是《求曲邊形面積》、《運用無窮多項方程的計算法》和《流數術和無窮極數》。

牛頓認為任何運動存在於空間,依賴於時間,因而他把時間作為自變量,把和時間有關的固變量作為流量,不僅這樣,他還把幾何圖形——線、角、體,都看作力學位移的結果。因而,一切變量都是流量。牛頓指出,「流數術」基本上包括三類問題。(l)「已知流量之間的關係,求它們的流數的關係」,這相當於微分學。(2)已知表示流數之間的關係的方程,求相應的流量間的關係。這相當於積分學,牛頓意義下的積分法不僅包括求原函數,還包括解微分方程。(3)「流數術」應用範圍包括計算曲線的極大值、極小值、求曲線的切線和曲率,求曲線長度及計算曲邊形面積等。牛頓已完全清楚上述(l)與(2)兩類問題中運算是互逆的運算,於是建立起微分學和積分學之間的聯繫。牛頓在1665年5月20目的一份手稿中提到「流數術」,因而有人把這一天作為誕生微積分的標誌。

萊布尼茨使微積分更加簡潔和準確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則是從幾何方面獨立發現了微積分,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前至少有數十位數學家研究過,他們為微積分的誕生作了開創性貢獻。但是池們這些工作是零碎的,不連貫地,缺乏統一性。萊布尼茨創立微積分的途徑與方法與牛頓是不同的。萊布尼茨是經過研究曲線的切線和曲線包圍的面積,運用分析學方法引進微積分概念、得出運算法則的。

牛頓在微積分的應用上地結合了運動學,造詣較萊布尼茨高一籌,但萊布尼茨的表達形式採用數學符號卻又遠遠優於牛頓一籌,既簡潔又準確地揭示出微積分的實質,強有力地促進了高等數學的發展。萊布尼茨創造的微積分符號,正像印度——阿拉伯數碼促進了算術與代數發展一樣,促進了微積分學的發展,萊布尼茨是數學史上最傑出的符號創造者之一。牛頓當時採用的微分和積分符號現在不用了,而萊布尼茨所採用的符號現今仍在使用。萊布尼茨比別人更早更明確地認識到,好的符號能大大節省思維勞動,運用符號的技巧是數學成功的關鍵之一。

是不是感覺很熟悉: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很偉大的式子,我們直接用,不用證明,這年代太好了。

相關焦點

  • 微積分到底是牛頓發明還是萊布尼茨發明
    著名數學家、計算機學家馮諾依曼就曾評價:「…微積分是現代數學的第一個成就,而且怎樣評價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微積分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清楚地表明了現代數學的發端」。英國著名數學家阿蒂亞則評價道:「…分析無窮性的微積分學的中心地位仍然是無可爭議的」。牛頓-萊布尼茨公式,大家耳熟能詳。
  • 微積分的發明權之爭,你認為牛頓和萊布尼茨誰贏了?
    但如果萊布尼茨活得足夠長的話,他會看到完全意外的結果,他其實並沒有輸!因為萊布尼茨的微積分是後世流傳的主流,18世紀數學在分析上的進步主要是歐洲大陸在萊布尼茨微積分方法的基礎上取得的。牛頓和萊布尼茨萊布尼茨在求知方面和牛頓有很大的區別,牛頓的主要興趣在於用數學方法解決自然科學問題,而萊布尼茨像笛卡爾一樣,希望在哲學上有重大創新和建樹,他認為數學可以為他開路。他想為人類的思想創造出類似字母表的系統,裡面的符號可以用來代表基礎的觀念,而這些觀念可以組合起來形成更複雜的思想——一種理性的微積分。
  • 微積分發明權之爭: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巔峰對決
    1684年,萊布尼茨發表了關於微分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分符號dxdy,是符號啊,1686年,發表了關於積分的論文,首次提出了積分符號∫,還是符號啊。人家都公開發表論文了,牛頓這邊卻沒有動靜,他這時候在幹什麼呢?爵爺正在和胡克明爭暗鬥呢。
  • 分析學的5大「步」:微積分到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
    微積分微積分是研究函數的微分、積分性質及其應用的數學分支學科,並成為數學其他分支的基礎,也是其他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必備工具。現在微積分學教程,通常的目錄次序是極限、微分、積分,正好與歷史順序相反。關於微積分創立的優先權,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還有過激烈的爭論,請參考:
  • 微積分研究對象是微分和積分?錯了,都不是,是它
    微積分研究對象是微分和積分?錯了,都不是,是它文/虹野很多人在中學都學習過微積分,認為微分就是求導公式、積分就是求面積,簡單的把微積分當作微分學和積分學。從數學的結構上來說這樣認為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問題就比較大了,即便是學習者把微積分的公式記得滾瓜爛熟依然無法理解微積分的意義和價值。關於微積分無用論的說法存在已久,此時我們需要知道微積分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微積分的研究對象是我們早就熟悉的「函數」,微積分可以說是研究函數的「可微性」和「可積性」。
  • 劉慈欣為何在《三體》中黑牛頓?因為牛頓做過這兩件事!
    從小咱們就聽說過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中學時又學了三大規律和萬有引力,大學階段還會接觸到牛頓光學及牛—萊微積分公式,咱們對牛頓的形象往往是:經典力學的樹立者,一個接近於神的男人。可是,讀過《三體》的朋友卻會發現,劉慈欣在書中把牛頓描繪成了一個卑鄙的小人。
  • 最美的公式:你也能懂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微分篇)
    在上一篇文章《最美的公式:你也能懂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積分篇)》裡,長尾科技帶著大家從零開始一步一步認識了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積分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微分形式。在積分篇裡,我們一直在跟電場、磁場的通量打交道。我們任意畫一個曲面,這個曲面可以是閉合的,也可以不是,然後我們讓電場線、磁感線穿過這些曲面,它們就兩兩結合形成了四個積分形式的方程組。
  •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萊布尼茨作為現代早期歐洲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和當時其他哲學家一樣,對認識論問題也保持了長久的興趣,在知識的起源與基礎、人類的認識過程以及真理觀等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但與當時一些哲學家如笛卡兒和洛克等人對傳統哲學思想頗有微詞不同,萊布尼茨對經院哲學思想傳統的歷史意義表現出了一定的尊重。
  • 一種十分強大的積分技術:費曼積分法
    今天的文章將討論一種晦澀但強大的積分技術,它通常被稱為積分符號下的微分,但偶爾也被稱為「費曼技術」,因為他在書中推廣了這一技術,也被稱為萊布尼茨積分規則。在我們開始之前,有一點需要澄清:雖然萊布尼茨規則有時被稱為「費曼技術」或類似的名稱,但它不應與費曼的量子力學路徑積分公式相混淆。
  • 數學天才——理察·費曼的積分技巧,高等數學還可以這麼簡單
    這篇文章將討論一種晦澀但強大的積分技術,它通常被稱為積分符號下的微分,但有時也被稱為「費曼技術」,因為費曼在他的書中推廣了這種技術,並被稱為萊布尼茨積分規則。開始之前有一點需要澄清:雖然萊布尼茨規則有時被稱為「費曼技術」或類似的名稱,但它不能與費曼的量子力學路徑積分公式相混淆。
  • 牛頓的數學成就——廣義二項式展開(牛頓推導過程)
    圖2:牛頓寫給萊布尼茨的信,描述了他發現的廣義二項式展開,這發生在許多年前。我們首先從公式1的左邊提出P項,然後用前面相應的項來代替A、B、C、D、…(參見公式2):消去P項,然後分子上的係數除以分母上n的因數,我們得到:我們可以用二項式係數重寫這個表達式。
  • 高數學習「瓶頸」突破之二:通俗化理解導數與微分概念
    面對這些學科的學習,不少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習興趣」、「不知道如何入手學習」……高等數學更是高度抽象和難於理解的學科,特別是其中的導數、微分、不定積分等概念,不少學生學習之後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先看一下如下的書面定義:
  • 萊布尼茨、李約瑟與朱熹
    這種「氣」的思想與懷特海的心物同構的有機論哲學是一致的,而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有機論的高度,總體上仍然處於李約瑟所說的「神學唯靈論"的階段。其二,在萊布尼茨體系中,超越的人格神的上帝在某種意義上處於核心地位,是他的單子論和前定和諧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
  • 歐拉公式怎麼寫_歐拉公式的意義
    打開APP 歐拉公式怎麼寫_歐拉公式的意義 發表於 2017-11-28 19:40:32   歐拉公式將指數函數的定義域擴大到了複數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