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雞尾酒,地精計劃——瘋狂的「美國核武器基建計劃」

2020-12-22 上遊新聞

冷戰初期劍拔弩張的美蘇,不但進行核軍備競賽,還在飛彈部署問題上差點擦槍走火,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影下。

這種令人焦慮的末世感,經過藝術家的誇張和渲染,成就了幾代人難以忘懷的電影、音樂、遊戲。

「向著蘇維埃前進」

(圖片:《奇愛博士》)▼

而兩個超級大國對核能力的開發應用,也有著眾多相似之處。

和用核彈造水庫的蘇聯一樣,二戰後美國也希望將核武用在民用項目上,以獲得核軍備合理性與經濟建設的雙豐收,讓上世紀60年代前後成為了一個用核彈搞基建的瘋狂時代。

美國的核民用計劃進行的火熱

蘇聯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炸出一個「原子湖」▼

而一些未執行計劃的誇張程度,讓現實世界蒙上了些許超現實感。

原子大躍進

1945年8月6日與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

升起兩朵蘑菇雲

(圖片:Wikipedia)▼

9天後,本有「一億玉碎」打算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核武器在實戰中初次應用便證明了其毀滅性的價值。

此後,不但有能力的國家紛紛加速研製核武器,還讓核能在大眾心中被浪漫化,不少人視其為如蒸汽機般可以廣泛應用、改天換地的存在。

1946年,美國建立原子能委員會,從軍方接管了原子彈工廠、人員、設備,成為美國統籌原子能發展的機構,擁有強大的資源與政治支持,從事的研究超前且激進,它是典型的原子時代產物。

1946年杜魯門籤署建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原子能法》

(圖片:DOE Photot / Wikipedia)▼

戰後美蘇冷戰格局逐漸形成,兩國進行核軍備競賽,及至上世紀50年代就足以毀滅對方。很快又發展到了被攻擊者發起反擊也足以毀滅對方的地步,即保證互相毀滅,挑動著全世界人的神經。

這時,兩國政府如何做好公關、將這一切合理化就成了不小的挑戰。

當時核能研究不夠深入,關於長期影響與危害的探究還不成熟,在震懾對方的實際需求與對核能樂觀態度的影響下,一舉多得的核武器民用化成為了美蘇兩國的共同選擇。

美國民間的原子狂熱更甚於政府。上世紀50年代大眾輿論對於未來的想像,可以概括為這樣的圖景:

核電站代替傳統發電廠、原子彈逐漸代替炸藥、未來的一切都有核能驅動,核能甚至滲透到醫療與食品領域。

連觀看核武器實驗都成為了熱門旅遊項目。

美國試爆場不遠的地方還建立起了原子城度假村,顧客可以在房頂上品著原子雞尾酒(雞尾酒的一種),看著蘑菇雲,特別具有「未來感」。

原子雞尾酒廣告

不過只有在被稱為「原子城」的拉斯維加斯才能嘗到

(圖片:Wikipedia)▼

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國企業則率先玩起了概念,在還沒有ppt的年代,福特在1958年公布一個核動力車模型Ford Nucleon,並放出了以後加鈾站會代替加油站的狠話,吸引了一波注意力。美國當年核概念之火爆可見一斑。

按照設計,這款車也就不需要內燃機

將在尾部用小型核反應堆提供動力

真敢想...

(圖片:Wikipedia)▼

私營企業再強大,想從零發展核動力也是天方夜譚。想用核彈炸出新時代,還得擁有巨量資源和不只在意經濟效益的國家機構出馬。

通過上世紀50年代在內華達州的一系列核試驗,美國積累了一定的核武器使用經驗。50年代末,某一系列偏向於民用的核武器使用計劃正式出爐,這一系列計劃被統稱為耕犁計劃,目的是為了和平目的利用核爆炸物,前後直接影響了美國二十多年。

民用核武的試驗大多也是在內華達州進行的

(圖片:美國能源部 / Wikipedia)▼

核彈放衛星

1959年,阿拉斯加成為美國第49個州(之前為建制領地)。與蘇聯隔海峽相望的地理位置,卻讓這個世界盡頭變成了冷戰前線。

為了發展經濟並制衡蘇聯,早在一年前,美國就計劃在湯普森角,用1顆20萬噸加4顆2萬噸當量的核彈炸出一個港口。可惜不巧,1958年,蘇聯牽頭建議暫停核試驗,導致計劃擱置。

1961年,一顆3.1噸當量的核彈,在新墨西哥州卡爾斯巴德東南方的地下鹽礦中爆炸,這是核武器民用化的第一次嘗試,名為地精計劃。其本意是利用鹽礦層狀結構且溶於水的特點,回收放射性同位素並利用蒸汽發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並不如願,還引發了小規模的核輻射洩漏,好在規模不大處理及時,沒有釀成大禍。

地精計劃是耕犁計劃的首次試驗

但並不算成功

(地精計劃造成的地下鹽穹)

(圖片:Wikipedia)▼

出師不利並沒有阻斷耕犁計劃的繼續發展,用核彈的巨大威力實施土方工程的實驗(簡言之,核彈炸土坑)被提上日程。

1962年,一枚十萬噸當量的核彈被埋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地下194米處,核彈爆炸掀起了1100萬噸土壤,引發了4.75級地震,並留下了一個直徑390米,深度達100米的火山口狀深坑,成為美國最大的人造火山口。

人類在掌握核能的前期

迫不及待的想要用這威力巨大的核能去做任何事

(圖片:美國聯邦政府 / Wikipedia)▼

然而當時的技術較為落後,人們對於核試驗造成汙染的警惕性也不夠高,放射雲沒有被有效控制,後來甚至影響到了艾奧瓦州、華盛頓州和南達科他州的一些縣,成為美國核輻射暴露量第一高的核試驗。

雖然實驗的隱患極大,但是核武器的土方作業能力有目共睹,一聲爆炸就能完成傳統手段做不到的事,一時間刺激了一大批核彈基建計劃。

機械和人工就算不停歇的工作

也沒法趕得上這一朵蘑菇雲的速度和威力

(圖片:美國聯邦政府 / Wikipedia)▼

首先是當年的阿拉斯加核彈修港口的計劃準備實施。由於耕犁計劃是民用計劃,所以開始時大部分信息是公開的,安全問題作為重點被監控。

隨著研究深入,民眾對於核能的盲目樂觀情緒退潮,環保主義思維逐漸興起。核彈炸港口的建議被當地因紐特人、環保團體、部分科學家合力反對,項目徹底流產。

國內沒辦法推廣核彈基建,在國外做,反對聲浪可能會小很多。

美國早有擴寬巴拿馬運河的打算,但是施工難度太大,一直沒有付諸實踐,根據1964年聽證會的說法,傳統方法拓寬運河需要高達130億美元的成本,用核彈只需要6.2億美元。但也不是只有擴寬原運河這一個辦法,也可以開闢新的運河,有了核彈,就沒什麼炸不開的地了。

方便快捷的方法—炸

(圖片:ENERGY.GOV / Wikipedia)▼

1967-1968年,美國派出了50名地質學家考察最適合的路線。之後,羅列出了包括穿過巴拿馬,哥倫比亞和尼加拉瓜的數十條路線,到1969年,最終確定了在哥倫比亞聯通特魯安多河(Truando)與阿特拉託河(Atrato)的路線,用傳統施工混合核武器轟炸的方式,耗費十年時間,20億美元開挖運河。

但這一白皮書實際上不具備實操的可能性,不論國際局勢、限制核試驗條約還是美國的當權者都不會支持這一計劃。

誰能想像在他國領土,用核彈炸出美國運河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隨著美國籤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核試驗被限制在地下進行,核彈挖土的計劃都沒有付諸實踐,但是另闢蹊徑的方式總是有的。

美國擁有儲量巨大的含油氣頁巖層,但是上世紀60年代沒有合適的技術開採。1967年,在新墨西哥州的法明頓,用核彈的高溫高壓刺激天然氣產生、裂化油頁巖、甚至原地蒸餾的大膽想法被付諸實踐。結果導致該地區用十餘年的時間清理汙染,地下的天然氣也因輻射而無法使用。

Gasbuggy項目是美國首次進行政府和工業界聯合的試驗

用29噸TNT毀了這一塊地方

其後美國分別在科羅拉多州Rulison、裡奧布蘭科又進行了兩次相同目的的核實驗,然而再怎麼控制輻射量都無法讓天然氣達到安全使用的水平,民眾也很難接受帶有輻射物質的天然氣。

除此之外,當年美國還有核彈推動太空飛行器的獵戶座計劃,以及用核彈炸月球,宣揚國威震懾蘇聯的A119計劃。

好在這些計劃因為明顯的漏洞,甚至沒有撐到試驗階段。

狂熱時代的終結

「核彈民用化」實驗步步深入,美國科學界對於核武器的認識水平與製造水平都有所提升,弔詭的是,這些都越來越清晰的證明了「核彈民用化」的不可行。不考慮社會和環境後果,希望單純利用科技達成社會進步的努力適得其反。

隨著時代進步這種思路走到了死胡同,理論上的節約、快速和遠大前景其實哪一點都沒有落地。

耕犁計劃初期冒失的核試驗,在搬遷試驗場地附近居民的前提下,依舊影響了臨近縣居民的生活。這促進了民間團體與學界對於核能被濫用的反思,加之古巴飛彈危機引起的對核武器的恐慌,與上世紀60年代中期環保主義興起,眾多因素讓大眾對核武器的態度天翻地覆。

在歐美主流輿論中核武器,甚至核能,從代表未來的人類之光,變成了製造殺戮、畸形和生態災難的毀滅性力量。

這一系列耗資巨大、結果不可控、安全隱患較高的計劃甚至失去了美國官方的支持。

1973年美國國會決定解散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而這一機構主導的民用計劃也宣告終結,相對靠譜的核彈開採頁巖氣實驗也成為絕唱。

原子能委員會解散不代表美國就放棄核方面的研究

其後設立了能源研究開發署,主管核武和反應堆等能源開發事項

卡特又在1977年籤署了設立能源部的法案

把能源開發,能源管理,電力部門併入其中

(圖片:ENERGY .gov)▼

這也標誌著一個瘋狂的原子時代的落幕。

但這並不意味著耕犁計劃完全失敗。二十年間,AEC用三十餘顆核彈進行了27次核實驗、外加數十次非核試驗、背靠大額經費,為無數有理想但沒條件的科學家提供了平臺,積累了海量寶貴數據。

耕犁計劃的重點就是大規模的土方開挖項目

其中大部分試驗都是「溝渠」類

對修建運河,公路和港口都是基礎準備

(圖片:ENERGY.GOV / Wikipedia)▼

它是科技競賽背景下,相關領域草創期急於產程成果的產物,瘋狂實驗得以推行照應的是一個時代的瘋狂。

這些實驗當然不是好萊塢式的科學怪人的狂歡。事實上正是這些實驗推動了核輻射的相關研究,確定了核武器的生態後果,進而推動了美國政府對於「清潔」核武器的研製。而學界與公眾對於核試驗危害的關注,倒逼了實驗的規範化,促進了技術的進步。

而且,僅從科學上說,證明核武器民用化不可行,本身就是一項成果。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沒有活在一個防護技術還不到位,卻遍地核動力車,喝核彈水庫水,吃原子保鮮食物的「未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美國核武器基建計劃」?
    和用核彈造水庫的蘇聯一樣,二戰後美國也希望將核武用在民用項目上,以獲得核軍備合理性與經濟建設的雙豐收,讓60年代前後成為了一個用核彈搞基建的瘋狂時代。美國的核民用計劃進行的火熱蘇聯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炸出一個「原子湖」▼而一些未執行計劃的誇張程度,讓現實世界蒙上了些許超現實感。
  • 曼哈頓計劃先驅:原子彈炸日本乃正義之舉,否則百萬美士兵將喪生
    鮮為人知的曼哈頓計劃 曼哈頓計劃的全稱是美國陸軍研製原子彈計劃,這個計劃是由當代偉大的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籤字的,匯聚了當時西方所有的原子物理學家和精英,美國財政部為此項目,撥付了20億美元的補貼,並動用了將近10萬人。
  • 伊朗為什麼高調宣布核武器計劃取得巨大進展?
    伊朗高調宣布伊朗的核武器計劃取得了巨大進步,這有為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復仇的意味,也是伊朗對美國以色列展示的強硬姿態,在美國以色列的武力威懾下,伊朗不可能示弱。伊朗宗教政權如果對美國以色列示弱,會嚴重動搖伊朗宗教政權在伊朗和整個什葉派力量中的領袖威信,擁有廣大什葉派力量的支持,才是伊朗敢於和美國強硬對抗的最大底氣。在什葉派武裝力量要求給蘇萊曼尼復仇的強烈呼籲下,伊朗宗教政權不得不有所表示,伊朗高調宣布核武器計劃取得巨大進展,也是對什葉派給蘇萊曼尼復仇呼聲的回應。
  • 美國為什麼放棄「星球大戰」計劃?
    裡根還堅持認為,如果存在對核武器的成功防禦,首先就不需要核武器。畢竟,如果僅在發射一分鐘之內就將其摧毀,為什麼還要浪費金錢來建造和維護一堆飛彈呢?最後,SDI無法逃脫來自華盛頓,美國盟國和蘇聯的批評之聲。
  • 美國核壟斷時期,美國科學家向蘇聯洩露核資料,他們下場如何
    編者語:我是製造君,各位造友晚上好~ 從美國人在廣島與長崎兩座城市投放原子彈起,至1949年底蘇聯宣布成功擁有核武器,美國擁有長達四年的核壟斷時期,全球就只有美國一家擁有核武器。
  •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美國為什麼要搞「星球大戰計劃」?故事還得從核軍備競賽說起。01核軍備競賽走到頭了自1949年蘇聯掌握核武器的秘密後,美國與蘇聯展開了激烈的核軍備競賽,兩國除了拼命研發和製造更多、威力更大的核武器之外,也在極力發展核投擲手段。
  • 蘇聯人的瘋狂計劃:10億噸氫彈在海底引爆,數百米巨浪吞噬紐約
    核武器自誕生以來,就被人們敬若神明,畏之如惡魔。廣島長崎核爆之後,這種有毀天滅地之能的超級武器更是讓人談之色變。核武器的威力有多大?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到目前為止,人類試爆過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就是前蘇聯在新地島引爆的「沙皇炸彈」,爆炸當量達到了5000萬噸TNT。
  • 印度張狂的資本,印度核武器發展綜述
    ,類似於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該機構於1954年1月興建、1957年落成,1967年時任印度總理的英迪拉甘地,為紀念逝世的巴巴博士將其改名為「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BARC)」並一直沿用至今。
  • 什麼是曼哈頓計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行的「曼哈頓計劃」是美國政府運行的一項研究,旨在研究,製造然後使用原子彈。該項目動員了全球成千上萬的科學家,並遍及多個大洲,最終導致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枚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剛開始,距離美國介入還差三年,但愛因斯坦的信動了起來。美國政府開始在一個秘密項目中封送頂尖物理學家。新澤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科學歷史學家亞歷克斯·韋勒斯坦說,起初,他們的目標只是發現原子彈(一種利用原子分裂成兩部分釋放的能量的武器)是否真的可行。但是到1942年,目標是在德國能之前製造一顆炸彈。
  • 18年後美國欲恢復核試驗,潘多拉之盒開啟,回顧核武器前世今生
    那麼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什麼,核威懾的基本要求是什麼,未來核武的發展方向又是如何?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 核武器的由來——原子核的秘密 原子,英文名稱atom,拉丁文原意為"不可分割",意思是組成世界的最小物質。
  • 美國所謂的「末日計劃」,有啥來頭?
    ,然而川普作為美國總統在這時候心裡想的已經不是拿出更有效的治理手段,而是連續下滑的經濟狀況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川普的連任,試問作為一國總統怎麼能夠如此消極應對疫情呢?原來還有疫情計劃,這樣的態度想必早已經做好了準備。美國的末日計劃早在美蘇冷戰期間,由於兩國的核武器實力在當時已經遠超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甚至超越了當時其他所有國家核武器儲備的總量,核衝突躍躍欲試,兩國離爆發核戰爭只需要一個藉口,那麼整個地球都將被核武器毀滅,面對這種情況,當時美國就已經擬定了所謂的末日計劃。
  • 俄:全力阻止美國這一計劃
    據俄羅斯塔斯社報導,為了開發火星,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計劃,馬斯克表示可以使用一萬顆核彈轟炸火星,在火星製造溫室效應,從而達到改造火星的目的。對於馬斯克的火星改造計劃,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將其描述為美國的陰謀,稱美國的目的是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俄羅斯將盡全力阻止美國人。
  • 蘇聯最大膽核計劃:10億噸氫彈引爆太平洋,淹沒半個美國
    我們都知道,在蘇聯還沒有解體的時候,蘇聯和美國可以說是死對頭,尤其是冷戰期間,兩國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大搞軍備競賽,當年的古巴飛彈危機,更是被人認為 差點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在這個階段裡,雙方為了贏得更多的籌碼,也研製出了不少威力巨大的武器裝備,比如美國的民兵洲際飛彈。
  • 麥克阿瑟核計劃有多瘋狂?向中國投50枚原子彈,斷言蘇聯不敢參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由於軍事上的失利,不斷叫囂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麥克阿瑟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提出核威脅的人,但卻是態度最堅決的。作為「聯合國軍」最高統帥,朝鮮乃至整個東亞戰區都屬於他的一畝三分地,戰績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他個人的聲譽,而在當時核武器確實是最直接而簡單地結束戰爭的辦法。
  •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讓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付諸東流!
    這個小人物名叫埃爾溫·施密特,是一位石墨生產方面的專家,介紹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德國的原子彈研發計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利用鈾或者鈽的原子裂變,可以製造出一種跨時代的且威力巨大的武器。
  • 賓拉登的核武計劃,曾花3000萬美元,買下了20個手提箱式核彈
    國際恐怖主義大亨賓·拉登2011年5月在巴基斯坦首都外的藏身地被美國特種部隊打死,蓋達組織發誓要進行報復,整個美國都高度警惕。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的報導,關塔那摩美軍監獄中的蓋達組織頭目曾經供認了他們的「核攻擊計劃」,並將在賓拉登遇害或被捕後引爆核武器。
  • 希特勒珍愛的「日耳曼尼亞計劃」,建築史上最夢幻的瘋狂計劃
    提到希特勒,許多人都會想到他瘋狂自負的一面,但許多人都不知道他究竟能瘋狂到什麼地步。即使在他一竅不懂的建築上,他的瘋狂念頭也是能讓世人感到匪夷所思的。 其中最令人稱道便是希特勒偉大的"日耳曼尼亞計劃"。這個建築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工程至今也令許多人感到瘋狂。
  • 【少前:雲圖計劃】基建系統介紹
    文丨銀月寒鴉@bigfun社區 前言: 文中數據均來源於「雲圖計劃」奇點測試,一切以最新遊戲內數據為準,因本文時效性而導致的損失本文概不負責。
  • 「叛逆」的富家千金:本是美國女核武器專家,卻埋頭到中國養奶牛
    但有些人的"叛逆",是勇氣與智慧,瓊.辛頓從美國核武器專家到中國奶牛事業開創者的"叛離",跨越了種族與國界,跟隨內心追尋自我的實現。從多才多藝的富家千金到核飛彈研究員,這是瓊.辛頓的第一次"叛逆""家"是一個人往前衝的背後依仗,但同時也是一個喪失全身心投入事業和理想的"糖衣炮彈"。
  • 如果美國沒有原子彈,日本不投降怎麼辦?蘇聯的計劃更瘋狂
    說起來還有一點僥倖,如果美國人沒有造出來超級武器,日本定然會拼死抵抗。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但絕對會給世界帶來更大的破產,比如說日本人提出的玉碎計劃這就是一個比較恐怖的事情。當時的日本本土一共有1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拿起武器,這個小島上的人和全世界的人拼死相搏,絕對會帶來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