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傳媒( 文/列雪冬圖/王婭 )
2014年,甘孜州稻城縣舉全縣之力推進脫貧奔康工作,稻城縣紀委廉政教育中心幹部侯志雄響應號召,主動到全縣最偏遠的俄牙同鄉牙埡三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駐村期間,侯志雄帶領村民探索種植黑花生,2019年牙埡三村人均增收1220元,順利實現整村鞏固脫貧。
1
走出大山,我以為自己不會再踏上田埂;轉起筆桿,我以為從此就不會再碰犁耙鋤頭。擔任扶貧「第一書記」的日子,勾起我對農村濃厚的鄉土情懷,也讓我再一次感受到農民群眾的辛苦,帶領他們脫貧奔康的信心也俞發堅定。
2
俄牙同鄉牙埡三村距離四川省稻城縣城200餘公裡,這裡是川滇交界處坐落於群山之中,交通十分不便。長期以來,老百姓守著幾分薄田,種著青稞、玉米、大豆,貧困程度深,許多年輕人都去了外地務工。
3
2017年5月,我從縣紀委廉政教育中心下派到俄牙同鄉牙埡三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駐村第一天,鄉黨委書記領著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見面。當地人長期生活在高原上,皮膚黝黑,村支書見我膚色白淨,還是光頭,打趣道:「這個白光頭就是我們的「第一書記」?不會過兩天就跑回縣城吧?」當時大家都不相信我這個「第一書記」能給村裡帶來些什麼變化。
4
要想帶領群眾從根本上脫貧,關鍵還得找一個好的扶貧產業。駐村第一個月,我啥事都沒幹,就在村裡的田間地角「溜達」,經過實地調研,發現村子的氣候、土壤條件都十分適合種植黑花生。而市場調研發現黑花生在當下特色農產品市場中是緊俏貨,銷路很廣,這更堅定了我帶領村民種植黑花生的信心。
5
當我把調研情況告訴村「兩委」班子時,卻被澆了一盆涼水,「你曉不曉得這個地方海拔有多高?」「你以前是研究花生的?」「不要拿群眾的發展作賭注!」「簡直胡鬧」……面對一片反駁質疑,我決定把全村推廣的計劃放一放,先在一個村幹部家的四分地上試種,摸清楚黑花生在當地的生長狀況,如果有實打實的收成,就有了說服力。
6
2017年10月,第一批黑花生試驗品迎來驗收,花生總體比較飽滿,但長勢不太理想,通過分析我發現當地早晚溫差過大是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問題,我及時對種植方式作出了在土裡挖窩、鋪設薄膜等調整,既能有效保持土壤溫度,也能相對減少除草等工作量。
7
雖然起初並不贊成在村裡種植黑花生,但村黨支部書記呷扒初也關注著試驗田的進展。當我帶著試驗成果再次找到呷扒初時,他終於同意給我50畝試種田。為打消村民顧慮,我和每個試種戶籤訂保證合同:如果畝產少於1200元,差一分他補一分;如果顆粒無收,6萬元的損失由我全部承擔。……這下我算是和黑花生徹底綁定了。
徵得了村「兩委」班子和群眾的同意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許多的難題需解決。資金缺口,就向扶貧辦申請產業幫扶資金;種子問題,就到外地選購優良品種;技術不行,就上網邊學邊種;缺少經驗,就向專家請教。邊學習邊試驗邊推進,往返縣城的400多公裡山路我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我的誠意也漸漸轉變了村民的態度,從最初的將信將疑轉為全力配合。
8
金秋時節,黑花生迎來了豐收,辛勤的付出終會得到應有的回報。農忙過後,村民活動室的公布欄上張貼著全村產業發展情況:發展優質良種生態黑花生50畝,收穫鮮花生2萬餘斤,曬乾後花生1萬餘斤,交村委會出售黑花生8154斤,每斤15元,銷售額達12.23萬元。「發錢那天大家都高興,許多人表示明年合同都不用籤了,直接種。」
從2017年的始終到2019年的全鄉推廣,兩年的努力讓黑花生產業得到了鄉黨委政府和全鄉黨員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可。2019年4月,牙埡片區三個行政村種植黑花生150餘畝,總產鮮花生63202斤,實現商品乾花生25369斤,現金收入380535元,淨利潤達313035元,平均畝產值4125元,比傳統產業畝增收1800元以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用700多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讓黑花生產業得到了縣委政府和群眾的充分肯定。2020年稻城縣在5個鄉鎮種植黑花生500餘畝,我也不再是牙埡三村的「光頭書記」,而是作為稻城的「花生書記」繼續奔走在田間地頭……
審核:黃良富 責編:白馬 編輯:甲央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