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劍》是由香港作家梁羽生所撰寫的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所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影片由導演徐克執導,甄子丹、黎明、楊採妮、陸毅、孫紅雷等演員聯袂主演,於2005年7月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公元1600年滿清入關頒布「禁武令」以後,降清高手烽火連城和天山七劍之間發生的武林故事。
劇情簡介
1600年間,滿清雖已入關,但中原武林仍隱藏不少反抗力量,滿清親王哆格多頒布「禁武令」,並派前朝降清高手風火連城剿殺各地違令武林人士,其中的重要目標便是位於西北邊陲的武莊。武莊表面上住了一批莊稼人,實則是反清組織天地會分舵人馬。路見不平的俠醫傅青主認為要解武莊之危,只有帶了兩位武莊青年武元英和韓志邦上天山求助。
天山萬裡冰封,住了一位擅於鑄劍的世外高人晦明大師。晦明有四大弟子,其中包括大弟子楚昭南,倚仗師傅所傳的絕世寶劍,希望將來可在江湖上快意恩仇;二弟子楊雲驄,雖武功高強卻無意再涉足凡塵。當楊雲聰冒險在雪崩危機中救了遇險的武元英,其清淨的天山生活終於被打擾了。晦明大師答應襄助,盡遣四大弟子隨傅青主、武元英和韓志邦下山,並把畢生修為煉成的七把寶劍分贈七人,展開「七劍下天山」的武林傳奇。其中七劍分別為:莫問劍、由龍劍、青幹劍、舍神劍、天瀑劍、日月劍、競星劍 。
角色介紹
晦明大師(馬精武飾)鑄劍高人,天山派宗師。棄塵世而深居天山顛峰,數十年成鑄劍宗師,鑄成七把寶劍。此七把劍代表晦明大師在天山上經過的七個不同劍的境界。
傅青主(劉家良飾)
是七劍中「智慧」的象徵,他是七劍的精神領袖。原為明代刑部千戶,年輕時做過不少助紂為虐之事,晚年回首當年,心生悔意,遇到當年手下風火連城聽命於滿清朝廷,濫殺無辜,遂決定上天山搬救兵,以解武莊之圍。晦明大師將其當年置於天山上的長劍鍛造成「莫問」,並送其十二字真言———莫問前程有愧,但求今生無悔。終成「七劍」精神領袖。
武器(莫問劍):劍身是烏黑的,長兼富彈性,變化無窮,招式變幻難測。心法重劍略,有劍氣,輕易不殺,使用者需智能與內涵。晦明為尋金石打劍,下山來到沙漠,看到一個人已經癲狂,擲劍而走,昏倒在地。這人就是傅青主。他是刑部劊子手,殺人無數。晦明撿起劍,只見劍身很長,上有很多血痕和缺口,戾氣很重。他拿這劍去找傅青主,看到傅青主倒在沙漠中,身上有官服,他救了傅青主,二人沒有講什麼話,晦明把劍修好,還給傅青主。
楚昭南(甄子丹飾)
「七劍」中的大師兄。有鋒芒畢露的領袖作風,是「七劍」中代表「進攻」的人物。原為一高麗劍客,流浪至此,在解救武莊的過程中,偶遇風火連城的女奴綠珠,因同為高麗人心神相交,隨之墜入情網,也與風火連城成為「情敵」。一次他與綠珠偷襲天門屯,卻中了風火連城的埋伏,搏鬥中失手將愛人綠珠刺死,最後一役中,終於將風火連城刺死於劍下。「七劍」中的「黑武士」,出手冷酷無情,幾個微小細節埋下這個人物日後蛻變的伏筆。
武器(遊龍劍):無堅不摧,一劍既出,眾劍稱臣,是最高攻擊的武器。晦明的劍越打越鋒利,直到找到玄鐵打出「遊龍」這把天下最鋒利的寶劍。色澤金銅,有點紅紅的顏色。箭頭可能是軟的,會抖動。護手是球形,可以任意調換劍的方向,因此非常靈活。寶劍太鋒利有力了,因此它打斷別人的劍時,產生很大的震蕩,由護手內的小球旋轉化掉。劍會發聲,而且打得快時,聲隨劍走,聲音就是環繞立體聲的效果了。
楊雲驄(黎明飾)
「七劍」二師兄。跟楚昭南恰恰是兩個極端,實際上是維繫「七劍」的隱性核心。其父原為天地會分舵副舵主,因誤會被舵主劉精一處死。楊雲驄收斂心性,上天山閉關,為救無辜村民被迫下山面對昔日殺父仇人。晦明大師贈其「青幹」劍,意為「青幹難斷,塵緣易了」。
武器(青幹劍):奇鈍無比,非極鋒利,可抵擋天下最鋒利的武器,可克制「由龍」,是最高防守兵器。"青幹"是晦明打的最後一把劍,劍以隕石煉成。劍身青銅感覺,表面不平,有顆粒感覺,可以折射光線。劍身有菱形反光鋼珠,揮耍時逞彩虹光暈。削鐵如泥,是克制"由龍"劍的兵器。
辛龍子(戴立吾飾)
手持競星劍,象徵「牽制」,配合「追月」、「流星」兩種劍法。性情古怪,不好交往,喜用新招,每每和對方對招之際,學會對方的招式,然後拿來對付對方,令到對方啼笑皆非。。是個狼養大的孩子,他很能打,打起來不要命,一個性情古怪的人,有著一段謎一樣的過去。
武器(競星劍):短身,藏於衣服之內,在電光火石之間,出劍神速,迅雷不可目睹。是一把死亡拼命犧牲的劍。是晦明專門打給辛龍子的,設置流星是因為他沒有防守,必須有東西牽制住他。正常出劍時,劍尾流星可以幫到他,但狂性大發時,流星會打到他本人,藉此收他的鋒芒。武莊一戰,辛龍子打得最過分,自己不斷挨打。辛龍子很快學會躲,而且發現流星可以幫到自己,收劍時兩個流星可以絞住人的胳膊。劍為雙手劍,劍柄扎有鋼絲劍絮,絮尾有鐵珠。劍是用來攻襲防守,劍絮亦是用來攻擊和防守。「競星」劍可以放出去,再收回來。平時插在胸前。
穆郎(周群達飾)
一個只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在武莊遇上劉鬱芳,讓他朦朧間產生了初戀的感覺。樂觀豁達,無處世經驗,對情感也茫然無措,七劍裡最小最天真的一個。手持日月劍,象徵「變化」,其子母劍一長一短,擅長進攻,變化奇快。
武器(日月劍):兩把相連的子母劍,時而雙劍時而成一體,攻擊範圍可大可細。劍代表調諧共存。是七劍中最亮的一把劍,並且會越打越明亮耀眼。劍是雙子劍,分長短兩把,主攻型,
韓志邦(陸毅飾)
武莊馬夫。雖然他也像武元英般是武莊「天地會」重點培養的第二梯隊,但他只想當個老老實實的牧馬人。和武元英、劉鬱芳是武莊三位青年才俊,先是和武元英相戀,後又移情於劉鬱芳。上天山後他被晦明大師賜予象徵「憤怒」的舍神劍,從洋溢著性衝動的傻小子成長成有擔待的俠客。
武器(舍神劍):是一把開山闢石的大劍。使者攻勢力大無窮,鈍重有力。是一把求的劍,代表重生,純樸,恆心。這是晦明大師到天山的第一把劍,目的是開山劈石,重建新生。鑄打之時,由於材料有限,所以劍身粗獷帶野性,反映晦明初期不平伏的怨懣情緒。雖然此劍代表劍客的憤怒,但劍身卻含強烈生命力,無處不利,無處不堅。若要與後來晦明大師的「由龍」相比,兩把劍是兩個極端。雖然「由龍'銳利,如削」舍神「的劍身最厚地方,也要三劍才能了斷。
武元英(楊採妮飾)
冒死要救走被武莊中人視為奸細的傅青主,這是對傅青主一種激動的報恩行為,卻因此讓她得到機遇而成為「天山七劍」之一。為韓志邦的前任女友,感情受挫後變得失去自信。上天山遭遇天火得楊雲驄相救,暗生情愫,得晦明大師所賜「天瀑」,意為「無為」。在決戰天門屯一役中,突然悟到天瀑「的心法,反戈一擊,最終將風火連城及其幫兇悉數殲滅。
武器(天瀑劍):一把雙頭劍,忽攻忽守,用劍者必須很專一,是一把表現「紀律」的劍。晦明大師居天山六年,以鑄劍修練心法,所鑄之劍過千,形形款款,變化無窮。只是每與「舍神」一比,形遜神衰,不足並列。一日晦明如常遠眺煙霞太虛,巒峰流雲,忽見白絮飛瀉,形似澗瀑,凝劃天際。晦明靈光頓閃,明白「舍神」乃俱野性未馴,神之執著,形之受限。晦明回山打破'舍神"的形式,將百劍溶化,打成"天瀑"。
武莊劉鬱芳(張靜初飾)
劉鬱芳是劉精一之女,在武莊教小孩子們讀書,她開始先和青梅竹馬的武莊青年韓志邦相戀,心底卻始終覺得韓志邦並非是她的真愛,直到「七劍」下天山解救武莊時,對楚昭南一見鍾情,但又羞於表達,於是將一份暗戀之情始終藏於心底。
晦明大師(馬精武飾)
鑄劍高人,天山派宗師。棄塵世而深居天山顛峰,數十年成鑄劍宗師,鑄成七把寶劍。此七把劍代表晦明大師在天山上經過的七個不同劍的境界。
傅青主(劉家良飾)
是七劍中「智慧」的象徵,他是七劍的精神領袖。原為明代刑部千戶,年輕時做過不少助紂為虐之事,晚年回首當年,心生悔意,遇到當年手下風火連城聽命於滿清朝廷,濫殺無辜,遂決定上天山搬救兵,以解武莊之圍。晦明大師將其當年置於天山上的長劍鍛造成「莫問」,並送其十二字真言———莫問前程有愧,但求今生無悔。終成「七劍」精神領袖。
武器(莫問劍):劍身是烏黑的,長兼富彈性,變化無窮,招式變幻難測。心法重劍略,有劍氣,輕易不殺,使用者需智能與內涵。晦明為尋金石打劍,下山來到沙漠,看到一個人已經癲狂,擲劍而走,昏倒在地。這人就是傅青主。他是刑部劊子手,殺人無數。晦明撿起劍,只見劍身很長,上有很多血痕和缺口,戾氣很重。他拿這劍去找傅青主,看到傅青主倒在沙漠中,身上有官服,他救了傅青主,二人沒有講什麼話,晦明把劍修好,還給傅青主。
劍技:它的感覺是劍氣,劍風能傷人,如汽槍。空氣中有飛塵、有雨的話。
楚昭南(甄子丹飾)
「七劍」中的大師兄。有鋒芒畢露的領袖作風,是「七劍」中代表「進攻」的人物。原為一高麗劍客,流浪至此,在解救武莊的過程中,偶遇風火連城的女奴綠珠,因同為高麗人心神相交,隨之墜入情網,也與風火連城成為「情敵」。一次他與綠珠偷襲天門屯,卻中了風火連城的埋伏,搏鬥中失手將愛人綠珠刺死,最後一役中,終於將風火連城刺死於劍下。「七劍」中的「黑武士」,出手冷酷無情,幾個微小細節埋下這個人物日後蛻變的伏筆。
武器(遊龍劍):無堅不摧,一劍既出,眾劍稱臣,是最高攻擊的武器。晦明的劍越打越鋒利,直到找到玄鐵打出「遊龍」這把天下最鋒利的寶劍。色澤金銅,有點紅紅的顏色。箭頭可能是軟的,會抖動。護手是球形,可以任意調換劍的方向,因此非常靈活。寶劍太鋒利有力了,因此它打斷別人的劍時,產生很大的震蕩,由護手內的小球旋轉化掉。劍會發聲,而且打得快時,聲隨劍走,聲音就是環繞立體聲的效果了。
劍技:劍打一柄劍時發出的聲音,能夠震斷旁邊另一把劍;拔劍—頻率可以把對方的劍震脫手。
楊雲驄(黎明飾)
「七劍」二師兄。跟楚昭南恰恰是兩個極端,實際上是維繫「七劍」的隱性核心。其父原為天地會分舵副舵主,因誤會被舵主劉精一處死。楊雲驄收斂心性,上天山閉關,為救無辜村民被迫下山面對昔日殺父仇人。晦明大師贈其「青幹」劍,意為「青幹難斷,塵緣易了」。
武器(青幹劍):奇鈍無比,非極鋒利,可抵擋天下最鋒利的武器,可克制「由龍」,是最高防守兵器。"青幹"是晦明打的最後一把劍,劍以隕石煉成。劍身青銅感覺,表面不平,有顆粒感覺,可以折射光線。劍身有菱形反光鋼珠,揮耍時逞彩虹光暈。削鐵如泥,是克制"由龍"劍的兵器。
劍技:只要有一點光,「青幹」會發光,光線四散中,看不清劍鋒在哪兒時,劍鋒已到。令人避無可避。
辛龍子(戴立吾飾)
手持競星劍,象徵「牽制」,配合「追月」、「流星」兩種劍法。性情古怪,不好交往,喜用新招,每每和對方對招之際,學會對方的招式,然後拿來對付對方,令到對方啼笑皆非。。是個狼養大的孩子,他很能打,打起來不要命,一個性情古怪的人,有著一段謎一樣的過去。
武器(競星劍):短身,藏於衣服之內,在電光火石之間,出劍神速,迅雷不可目睹。是一把死亡拼命犧牲的劍。是晦明專門打給辛龍子的,設置流星是因為他沒有防守,必須有東西牽制住他。正常出劍時,劍尾流星可以幫到他,但狂性大發時,流星會打到他本人,藉此收他的鋒芒。武莊一戰,辛龍子打得最過分,自己不斷挨打。辛龍子很快學會躲,而且發現流星可以幫到自己,收劍時兩個流星可以絞住人的胳膊。劍為雙手劍,劍柄扎有鋼絲劍絮,絮尾有鐵珠。劍是用來攻襲防守,劍絮亦是用來攻擊和防守。「競星」劍可以放出去,再收回來。平時插在胸前。
劍技:追月,特色就是向著敵方的同一個目標,瘋狂進擊,攻擊距離越攻越近,直至對方無法招架『而來到只有肘位的距離時,一般的劍是退後再爭取劍長伸展的距離而進攻,但「追月」是利用肘位距離繼續追擊;流星,劍尖用彈打的方式,其速度快而所進擊位置出人意表'兩人對招,'流星"的招式是利用劍手的扭曲身形,用內力把劍尖彈向敵人身上的攻擊點,劍絮是用來封鎖對手的身體要害,以利進攻的招式。
穆郎(周群達飾)
一個只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在武莊遇上劉鬱芳,讓他朦朧間產生了初戀的感覺。樂觀豁達,無處世經驗,對情感也茫然無措,七劍裡最小最天真的一個。手持日月劍,象徵「變化」,其子母劍一長一短,擅長進攻,變化奇快。
武器(日月劍):兩把相連的子母劍,時而雙劍時而成一體,攻擊範圍可大可細。劍代表調諧共存。是七劍中最亮的一把劍,並且會越打越明亮耀眼。劍是雙子劍,分長短兩把,主攻型,
劍技:進攻的形式是雙劍爭取接近敵人身體,子母雙劍持機交替或一齊出擊。用劍者的劍法幅度大而位置變化奇快,重心不斷轉移。
韓志邦(陸毅飾)
武莊馬夫。雖然他也像武元英般是武莊「天地會」重點培養的第二梯隊,但他只想當個老老實實的牧馬人。和武元英、劉鬱芳是武莊三位青年才俊,先是和武元英相戀,後又移情於劉鬱芳。上天山後他被晦明大師賜予象徵「憤怒」的舍神劍,從洋溢著性衝動的傻小子成長成有擔待的俠客。
武器(舍神劍):是一把開山闢石的大劍。使者攻勢力大無窮,鈍重有力。是一把求的劍,代表重生,純樸,恆心。這是晦明大師到天山的第一把劍,目的是開山劈石,重建新生。鑄打之時,由於材料有限,所以劍身粗獷帶野性,反映晦明初期不平伏的怨懣情緒。雖然此劍代表劍客的憤怒,但劍身卻含強烈生命力,無處不利,無處不堅。若要與後來晦明大師的「由龍」相比,兩把劍是兩個極端。雖然「由龍'銳利,如削」舍神「的劍身最厚地方,也要三劍才能了斷。
武元英(楊採妮飾)
冒死要救走被武莊中人視為奸細的傅青主,這是對傅青主一種激動的報恩行為,卻因此讓她得到機遇而成為「天山七劍」之一。為韓志邦的前任女友,感情受挫後變得失去自信。上天山遭遇天火得楊雲驄相救,暗生情愫,得晦明大師所賜「天瀑」,意為「無為」。在決戰天門屯一役中,突然悟到天瀑「的心法,反戈一擊,最終將風火連城及其幫兇悉數殲滅。
武器(天瀑劍):一把雙頭劍,忽攻忽守,用劍者必須很專一,是一把表現「紀律」的劍。晦明大師居天山六年,以鑄劍修煉心法,所鑄之劍過千,形形款款,變化無窮。只是每與「舍神」一比,形遜神衰,不足並列。一日晦明如常遠眺煙霞太虛,巒峰流雲,忽見白絮飛瀉,形似澗瀑,凝劃天際。晦明靈光頓閃,明白「舍神」乃俱野性未馴,神之執著,形之受限。晦明回山打破'舍神"的形式,將百劍溶化,打成"天瀑"。
劍技:式隨意變,始端隨意,陰陽互易,轉易顛倒,柄芒不分,忽攻忽守,前後左右,意到隨成。無招無式,水雲流澈,無為而為,形無虛實,勢無剛柔。來也去也,方便自如。非始非終,何必執著。
烽火連城(孫紅雷飾)
反派男主角,也是「七劍」的最大對手,為人陰險狡詐,人格分裂。他盤踞天門屯,為惡一方,假借「禁武令」之名,將附近村莊內的男女老少斬盡殺絕,以換取朝廷的賞銀。在欲屠武莊的過程中,遭遇「七劍」,一場惡鬥之後,被手持「由龍」劍的楚昭南刺死於其老巢之內。
武莊劉鬱芳(張靜初飾)
劉鬱芳是劉精一之女,在武莊教小孩子們讀書,她開始先和青梅竹馬的武莊青年韓志邦相戀,心底卻始終覺得韓志邦並非是她的真愛,直到「七劍」下天山解救武莊時,對楚昭南一見鍾情,但又羞於表達,於是將一份暗戀之情始終藏於心底。
十二門將
風火連城為虐四方的主要幫兇。十二個人來自天南地北,個個造型怪異、性格乖張、是非不分,十二種不同尋常的武器,並由此衍生出奇異變幻的招式。
幕後花絮
陸毅在片場做得最多的就是練劍並和所騎的馬培養感情,徐導特別注重演員和馬的關係,但他不會告訴大家怎麼去做,只要大家和馴馬師交流,然後再考很多問題[9] 。劉家良作為《七劍》的武術指導,不僅要為劇中人物設計打戲,還在劇中飾演七劍之一的莫問劍傅青主。雖然過足了癮,但也為打戲傷透腦筋,因為七把劍打起來都不同,七把劍七種打法。看上去好像並沒有什麼難的,但是要它變得忽左忽右卻很難[10] 。楚昭南一開始的人選是韓國演員宋承憲,影片開拍前宋承憲突然退出,甄子丹火線救場。後期配音需要有國語、粵語和韓語三個版本,甄子丹非常專業,三種語言的對白都由他本人親自完成[11] 。徐克告訴演員不要用好壞來理解人物,就是風火連城也有他動人的一面,他要求演員七把劍達到人劍合一的境界,用自己手中的劍來感悟持劍者的性格,這種將自己釋放的過程很過癮。有一段時間黎明把劍放在自己的枕頭底下,時時刻刻都不離開它,感覺就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他的思想[10] 。劇中,黎明與楊採妮有諸多對手戲。劇中的黎明教楊採妮練劍以及擺脫感情煩惱。劇外楊採妮說沒想到黎明武打身手嫻熟,教會她好多技巧,同時很紳士,她受傷的時候都立即得到黎明的護理[10] 。徐克為了拍《七劍下天山》,跑了四次新疆,前兩次是選外景地,接下來兩次是為拍攝作準備[10] 。9月剛到新疆拍攝的時候,徐克嫌陸毅太白,讓他和一眾男群眾演員一起全身塗油站山頂曬太陽[10] 。因為陸毅在片中是「養馬」的,要在銀幕上體現馬術的精湛。偏偏劇組為他挑了一匹前任賽馬,性子十分剛烈。每次上馬都要三個馬師拽著馬頭、擋著馬腿,好不容易上了馬還下不來,只能一呆呆半天。問他幹嘛不換一匹好脾氣的馬,陸毅連連搖頭:「太乖的馬沒個性,就跟群眾演員一樣,太普通了。
幕後製作
《七劍》有東方電影發行,投資超一億四千萬港元。在2002年建組。而在2002年至2005年這三年之中,徐克沒再擔任過故事長片的導演。為配合片中多場大型動作及武打場面,全片動用超過500名臨時演員,300匹馬及打造過千件兵器。拍攝時徐克率領一眾演員、超過300人的拍攝隊伍前往位於海拔3000千米高、氣溫嚴寒及環境惡劣的天山作實景拍攝,另外大隊還在新疆、烏魯木齊、鄯善等地進行為期4個多月的拍攝工作 。
遠赴澳洲、日本、泰國及北京等地進行特技、剪接、音效等後期製作。特效方面,投資方請到曾經為《蝙蝠俠》和《十面埋伏》等片製作過視覺特效的澳洲特效師彼得·韋伯,《七劍》的視覺特效將主要應用於環境渲染和氣氛處理,徐克導演的「實況武俠」風格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後期動用《指環王》人馬,在澳大利亞由當初製作《指環王》的公司再把數碼轉換為膠片。擔綱《七劍》服裝造型的,是李安《臥虎藏龍》的服裝造型師黃嘉男。導演特別邀請日本配樂大師川井憲次為電影配樂 。
《七劍》的後期統籌由《功夫》和《十面埋伏》的剪輯師林安兒負責,影片初剪完成時長4個小時,但是發行方認為影片時間太長會影響院線排片,從而造成票房損失,徐克於是又重新剪輯了150分鐘和120分鐘兩個版本,相比之下,120分鐘的版本只是靠快節奏的武打戲製造高潮,缺乏人物的情感表現,於是投資方最終決定公映版本時間為150分鐘,而4個小時的導演剪輯版以DVD的形式發行 。
正面觀點
《七劍》表達的概念太多,有些粗糙的雜亂感,但這恰巧符合那個明清易代的西北邊陲的景象。之所以劇情上有些散亂,是因為電影具備了對抗、成長、感情、恩怨、計謀與打鬥等諸多要素,相比《七武士》和《指環王》等影片要複雜。武俠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現代人雖然不曾生活在江湖之上,但是對於江湖故事總會一種主動的比附。本片其實分出兩個江湖,七劍和天地會作為反抗清朝殘暴統治而抗爭是一,他們的信念來自於民間和原始正義;二是風火連城和他的僱傭軍,雖然徐克將十二門將卡通化野獸化處理,但是他代表了一種與執政當局妥協的力量,在他眼裡弱肉強食是鐵定的規則,他依然處於江湖和廟堂之間。
而所謂亂世,便是有今天沒明天。影片進一步闡述了亂世的人性,而且直接逼近內心。過往的武俠電影,正邪相對簡單,沒有本片的沉重和繁複。出場的角色眾多,十幾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魔需要面對,選擇自己的方向,本片已經沒有高大全的偶像人物,武功得來也不靠奇遇。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尤其是恩怨與感情,牽涉到的人數量之多,人物各具特色很是難得。大俠們要吃飯穿衣,要有情愛,不再瀟灑,更接近世人。
影片在宏偉的敘事下反應了真實的現實,人物站立在地面之上,沒有人擁有超能力,人和劍合為一體才能殺敵。而反派則是鬼頭大刀和各種歪門邪道的兵器,人格和兵器在相當程度上是統一的。以劉家良為首的武術指導們,回歸以體能為基礎的硬派打鬥,電影以中近景鏡頭為主,凌厲、迅速、直接,廝殺和搏鬥遵循寫實的原則。
總的來說,《七劍》中,眾多往事與近事,只是略加暗示或言語提及,而沒有全面鋪開。傳承的正義精神,值得再三品味。劇本相當的紮實,表現在電影上,便是跳躍和留白的大量使用。面面俱到的敘事,並不適應於徐克,徐克一生堅持革新電影表現手法,橫衝直撞地在前面,寂寞有時,誤解有時,成敗集於一身,所謂先行者,大都如此。
反面觀點
開場5分鐘,風火連城的十二門將屠城,場面極盡悽厲,徐克的寫實武俠在此盡顯鋒芒。接下來傅青主盜木牌、勇鬥十二門將、遭追殺逃至武莊遇武元英相救,整個段落一氣呵成,無論是場面、動作還是表演都堪稱徐克水準。但是,觀眾立即迎來一個又一個問號。武元英一眾遇天火墜落天山,接下來一個鏡頭,他們已經躺在楊雲驄身邊,傅青主則與晦明交談,誰救了她們?晦明將七把劍交與七人帶下山救助武莊,如何在短時間內將武元英和韓志邦二人列入七劍?他又如何看出這兩人的不同特徵而授予各自適合的劍?來自高麗的綠珠又為何會在天山附近被俘?風火連城與被俘虜的綠珠,之前到底是什麼關係。接下來的劇情,就更經不起推敲了。影片結尾的高潮出現了最可怕的硬傷:六劍一起去搭救楚昭南,明知道武莊有內奸,卻為何不分人留守,任由內姦殺得性起?武莊慘遭大屠殺,只有劉鬱芳與幾個孩子逃生,之前全莊習武成了笑談不說,七劍竟無一人表示內疚,難道楚昭南的性命比武莊三百餘人更重要?如此說來,七劍下天山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劇情讓人看得糊塗,在人物刻畫方面多下功夫,倒也能彌補一下不足。徐克曾說《七劍》重點是描寫人性,所以文戲比較多。只可惜他所謂的文戲大多數表現在各式各樣的戀情上,並沒有提升所謂「武」和「俠」的主題。韓志邦與武元英青梅竹馬,後來移情於劉鬱芳;劉鬱芳對楚昭南一見鍾情,於是拒絕與韓志邦野合;楚昭南則愛上了風火連城的女人綠珠;綠珠則與劉鬱芳為爭奪楚昭南相互鬥氣;武元英也沒閒著,最後跟楊雲驄摟在了一起。完全搞不清楚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既然是部武俠片,武打動作應該是重中之重,徐克曾不厭其煩地介紹每一把劍的不同特點,由龍帶嘯聲,青幹外表粗糙,竟星有鏈子可以飛來飛去,日月是雙劍合璧,天瀑是雙頭劍,舍神像把大鐵槌,唯一看不清特點的是傅青主的莫問劍。那持劍人的身手呢?除了七劍第一次出現在武莊中整體亮了一次相,就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長鏡頭可以讓人能看清他們的身手,每個人似乎都只會擺架勢。即使是楚昭南大戰風火連城的高潮段落,也沒有超過5秒鐘以上的鏡頭。所謂「落到實地」的寫實武俠仍舊沒有摸出一條令人大呼過癮的套路。這部電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是武打動作多麼瀟灑凌厲,而是劍本身,徐克再度沉迷技術主義無法自拔。
總體來說,《七劍》看起來千瘡百孔,影片整體失控,讓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