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從這裡影響世界
活字印刷 [huó zì yìn shuā]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曆間(1041-1048)中國的畢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誌活字印刷的誕生。
中文名:活字印刷術 發明者:畢昇
發明時間:北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
誕生標誌:泥活字
追源歷史: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唐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突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雕版印刷的缺點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活字印刷的發明
北宋發明家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覆試驗,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
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凸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活字印刷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託,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裡,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中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人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1]裡。1965年,浙江溫州出土一件印本殘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2],經有關專家考證認定為是畢升之後大約50年(1103)北宋時期的泥活字印本,應是迄今發現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活字印刷優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印刷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活字印刷的傳播
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並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為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裡學來了畢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為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藥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4]和《近思錄》[5],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升原有技術。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1]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1718年山東泰安人徐志定製成陶活字,印《周易說略》[6]。他將泥土煅燒後製成活字用以排版印書,採用的仍然是畢升用過的方法。
泥活字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時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板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1962年發現於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木活字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製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7]。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誌》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裡。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
活字印刷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餘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
韓國說法
活字印刷、渾天儀,這些都是中國人熟知的發明,不過,有好些韓國人聲稱它們的發明權歸韓國。這不,因為韓國的一本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本,於是韓國人便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發明的祖先。爭議聯合國認定韓最早金屬活字。韓國學者敢於宣稱「起源國」在於有「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兩手證據。一手證據是《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下稱《直指》)。韓國駐華使館官方網站稱:2001年6月,《直指》終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韓國政府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清州為《直指》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另外一手是他們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對畢升的泥活字進行了還原,發現了「問題」,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韓國學者提出,畢升僅僅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只是一個設想,並沒有付諸實施。話說《直指》作為韓國金屬活字的「孤證」,受到了超越國寶的尊崇,宣傳攻勢十分了得,前總統金大中親自參加了古印刷博物館的活動,清州市和慶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橋」等等——可見,韓國人已經把活字印刷當作發展旅遊業的金字招牌。為了打造這個金字招牌,韓國前後動用了數以億計的金錢——僅僅是2000年的清州國際印刷出版展覽會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開館十周年慶典,韓國政府便投入150億韓元舉辦。
2001年6月,韓國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這就是韓國人宣稱活字印刷是他們發明的主要理由。一些國人指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糊塗。但這裡面多少有點誤讀,其一,「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並不等於活字印刷的歸屬定論。其二,「金屬活字印刷」也並不等同於活字印刷,只是韓國方面似乎在做宣傳時,「巧妙」地把「金屬」兩個字省略了。在科學發明上,首重原創。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這個革命性的進展,在科學史上,可稱為「偉大的發明」。而從泥活字發展到金屬活字,當然也可稱為發明,但嚴格地來說,更似一次技術的改良。回顧整個活字印刷發明權之爭,其實以前西方人一直認為,使用鉛活版印刷術的古登堡是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公平的說,技術上最成熟的的確是他)。但隨著李約瑟等人證明了畢升才是活字印刷的開創者,大家也就承認活字印刷是中國人發明的了。在歷次歐美社會評選「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活動中,活字印刷都名列前茅,發明權也都是屬於中國的。韓國人如果不能找到新證據,證明他們最早發明了活字印刷,這個共識是推翻不了的。
韓國人如果一定要僅憑現有證據,就堅稱活字印刷是他們發明的。秉持做人要厚道的原則,及保持兩國人民友好感情的需要,人們也只能說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有獨特性吧———當然,韓國國內對此也並非沒有不同聲音,韓國漢陽大學的歷史學家林志弘就曾撰文批評:韓國的歷史書,有一種「起源崇拜」情結———喜歡把什麼好的東西,都說成最早是自己民族自己祖先發明的,比如對有爭議的金屬印刷術,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不提其發明地的爭議,只說是自己的祖先最早發明的。不過,對林志弘先生這樣的聲音,中國報導得比較少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