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印刷術有多先進?兩千多年前,「印章」就在中國出現了

2020-12-24 你陪我到白頭

談到印刷術的起源,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雕版印刷。事實上,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最原始的印刷應用程式——印章就在中國出現了。

先秦時期就有印章,而古印章則是先秦時代印章的統稱。最早可以見到的印章多為戰國時期的古璽。印字的筆畫細密如毫髮,都是鑄造的。白文古璽多加邊欄,或中間加一豎界格,有字有鑿。

但是,當時的印章結構較為簡單,字數較少。一般情況下,封條上只有名字、官職或機構。而印的內容除了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形體,內容還刻有吉語和動物圖案。因為是鏡像原理,所以印文都是反體的,而且有陰刻陽刻的區別。

紙還沒有出現以前,印章的用法和現在的印章大不相同。當年的公文或重要文件,都要寫在簡牘上,這些簡牘寫好後,要綑紮在一起,在繩結的地方包上一層泥封口,最後,用封口在泥封口上作標記。所以最初的印章不需要印泥。

後來,即在紙張出現之後,泥封被紙封代替。由於,印章不能在紙上直接蓋上,所以印泥就產生了。據史籍記載,北齊時,有一種人在造印章時,把印章刻得很大,上面刻有更多的內容,這樣的印章已經相當具有印刻雕刻的神韻。

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往往在經卷上繪有佛像,使經卷更具生氣。因為,當時佛經的數量相當之多,繪製佛像也逐漸成為一項繁雜的工作。為求方便,僧人就開始在木板上刻佛像,並用手印蓋上。很明顯,這種方法比手工繪製更簡單。談到印刷術的發展過程,不得不提碑石拓印。

這種工藝起源較早,今天陝西鳳翔發現的石鼓有十件,就是東周秦國石刻。漢靈帝四年(公元25年),朝廷在太學前設立了四十六座碑刻,分別為《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雖然只有四十六塊石碑,但是這些石碑上的文字數量相當可觀,總共有二十萬多字。那個時候,讀者們爭相到太學門前抄寫經文。

然而,到了魏晉六朝時期,人們發現手抄古籍的工作效率太低,於是,便有讀書人趁著太學守備不嚴,在碑刻上塗墨,再用紙拓印。一些頗有經濟頭腦的學生,成批地拓印了碑刻典籍,把它們編成書,竟大受歡迎。隨著這股潮流的發展,有更多人製作拓印,拓印技術也有所改進。

古代人拓印碑刻時,一開始只在碑刻上塗墨汁,再蓋上紙進行拓印。然而,這種方法拓印出來的效果並不好,而且易汙染碑石,因此人們逐漸發明了新的拓印技術。拓印前,將溼潤的紙張鋪蓋在碑面,用柔軟的木槌敲擊,使紙張嵌入碑面的陰刻處。待紙自然風乾後,再用棉布塗上墨汁,均勻地塗在紙上,這樣就可以在紙上留下黑底白字的拓印。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可靠,而且不會汙染石碑,因此,拓印逐漸成為印刷技術的主流。另一個技術是在印刷工藝中產生了一些影響,那就是織物印染工藝。為使布匹美觀,古代的染布匠經常在木板上雕刻紋樣,然後再用燃料在布上印花,以增加銷售量。伴隨著印染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印花板,其基本原理類似於印章的陽刻。像20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件印花紗,都是用凸紋板印染而成。

據考古學家考證,印染工藝最早可追溯到秦漢,至東周時期。有人推測,這種印染工藝很可能成為雕版印刷的先導。歸根結底,只要把布匹改為紙張,把染料改為油墨,就是完全的雕版印刷技術。

總之,我國雕刻版畫的起源,很有可能是印章、拓印和印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所致。先民們的智慧是無限的,他們發明的雕版印刷技術,以印章、拓印、印染為原型,自然不在話下。雕版印刷術在活字印刷術誕生之前就被廣泛使用。

所謂雕版印刷術,就是把陽版提前刻好,然後再用墨水塗在字板上印刷。據史籍記載,由於雕版印刷工藝複雜,成本高昂,因此北宋時期的活字印刷術問世後便被取代。事實上,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很久以後,雕版印刷才成為主流。總之,活字版面的排列方式、密度在發明之初就達不到使用的標準,因此很難取代雕版版面。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工匠畢升。
  • 印刷術的全球史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最偉大的技術革命——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畢升發明了泥活字或木活字,韓國人發明了銅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其實畢升的活字印刷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考古學家認為,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肯定有啟示作用,活字就相當於印章。
  •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王建安 攝影)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我國發明了最早的木製和泥質活字印刷術,但是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版本發現於韓國,最早使用金屬活字的有可能是朝鮮人。
  • 也未艾VR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將每個字挑選出來,按順序排在字盤裡,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存至下次排版使用。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簡介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 歷史上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術,那歐洲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
    首先,宋代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書是毋庸置疑的我國印刷術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悠久:自隋唐以來,佛教發達,民間信仰佛教的,多從事於雕刻佛經,以廣傳布,是為中國印刷術之起源。可是活字印刷術並沒有自發明起大量被使用,究其原因在於華夏漢字的特殊性,那麼多漢字在排版時也是一項大工程,另一個問題是既然要排版,那就得認識所有字。但在古代中國,認識所有字還要做這份工作,並不容易。
  • 來看看先民的智慧,除了四大發明,古代中國還有這些改變了世界!
    中國古代在世界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曾經處於領先地位。除了廣為人知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之外,中國古代還為世界貢獻了許多其他的發明,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02划行種植技術,約2600年前古代中國人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使用成排划行種植的技術,這樣做既減少了種子損失,並使農作物在保持密植的前提下又能得到儘可能多的光照
  • 兩千多年前的古巴比倫文明比古中國文明還要先進?
    大家都知道,當今世界上公認過的世界四大古文明分別是:古中國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發展到現在其他三個文明都有國家在世界長存留下來,而唯獨古巴比倫文明沒有以國家形式留存,現在只記在了史書當中。
  • 中國古代科技落後?你看看明朝的科技有多發達,西方也嘆為觀止
    很多人對中國古代的印象就是認為各朝各代都是封建腐敗的,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只有每一個朝代的後期,才會變得腐敗混亂。而說起科技,相信很多人更會聯想到現代,根本就不會想到古代,其實這也是人們對古代的一個誤區,認為中國古代碌碌無為,沒有科技貢獻。
  • 中國古代不止有四大發明:還有方向舵和齒輪,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歷史學家向來認為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長期領先世界,至少在明朝以前的2000年水平一直比歐洲高,而且要高出很多。除了我們熟知的印刷術、火藥、造紙、指南針,還有方向舵、齒輪、機械鐘等影響世界的偉大發明。可悲的是,古代統治者把中國視為世界的中心,以天朝上國自居,隔絕於世。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簡介
    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造紙術: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 佔得400年印刷術先機的中國 為何最終沒有先於歐洲催生工業革命?
    社會發展快的地區是因為「認知累積」比較快、比較多,社會發展比較慢的地區是因為「認知累積」比較慢、比較少。工業革命為啥先從歐洲開始,而不是先從中國開始?就是因為歐洲比當時的中國提前「累積」好了發生工業革命的所有必要「認知」。△再講一下上面兩者的關係。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普遍大眾如何學習看書?古代中國是用竹簡、用手抄的辦法。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怎樣傳到國外的?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誌之一。正如馬克思所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和人類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四大發明究竟是怎麼傳到國外的,人們卻知之甚少。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3003,閱讀時間:約8分鐘歷史提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
  • 古代也有「修正液」?帶你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具」
    原標題:帶你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具」!  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主辦的「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已線下開展近一個月,吸引了大量文博愛好者一睹風採。  「這場展覽精選170餘件珍貴歷史文物,重現了真實的歷史風貌,從多方面展示了東漢、三國、西晉等時期文物考古研究的新成果。」
  • 文化遺存,福建寧化「木活字印刷術」,七百年絕活再現江湖
    文字是一種表達思想,傳遞交流信息的方式,從早期的文字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文字的出現,促進了文化發展、思想交流,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人類進入文明型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文字讓人類進入了有歷史記載的時代,而印刷術的出現則讓人類文明有一個質的飛躍。
  • 兩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有「電影」可看了
    電影首次在中國出現,是在一百多年前。但你知道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一種最古老「電影」已經出現在民間。皮影,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形式之一。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出現在8世紀期間的木板印刷術,就如同是這兩種方法(拓片和印版)的結合一樣。現知的最早例證,應斷代為8世紀末葉,即於敦煌發現的那些帶有短文的佛教畫,此外還有保存在日本的那些很可能是於764~770年間在中國印刷的巫咒。在其中包括刊印於9~10世紀的大批刊本文獻的敦煌文書等特藏中,以木版印刷的第一種重要文獻是一部《金剛經》,它已被斷代為868年。
  • 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
    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 雕版印刷術,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的智慧結晶
    雕版印刷術,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的智慧結晶雕版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印刷術,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雕版印刷術也被稱為整版印刷術,所用板材一般是梨木或棗木,板材要求厚薄適度,表面平滑,尺寸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