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印刷術的起源,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雕版印刷。事實上,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最原始的印刷應用程式——印章就在中國出現了。
先秦時期就有印章,而古印章則是先秦時代印章的統稱。最早可以見到的印章多為戰國時期的古璽。印字的筆畫細密如毫髮,都是鑄造的。白文古璽多加邊欄,或中間加一豎界格,有字有鑿。
但是,當時的印章結構較為簡單,字數較少。一般情況下,封條上只有名字、官職或機構。而印的內容除了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形體,內容還刻有吉語和動物圖案。因為是鏡像原理,所以印文都是反體的,而且有陰刻陽刻的區別。
紙還沒有出現以前,印章的用法和現在的印章大不相同。當年的公文或重要文件,都要寫在簡牘上,這些簡牘寫好後,要綑紮在一起,在繩結的地方包上一層泥封口,最後,用封口在泥封口上作標記。所以最初的印章不需要印泥。
後來,即在紙張出現之後,泥封被紙封代替。由於,印章不能在紙上直接蓋上,所以印泥就產生了。據史籍記載,北齊時,有一種人在造印章時,把印章刻得很大,上面刻有更多的內容,這樣的印章已經相當具有印刻雕刻的神韻。
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往往在經卷上繪有佛像,使經卷更具生氣。因為,當時佛經的數量相當之多,繪製佛像也逐漸成為一項繁雜的工作。為求方便,僧人就開始在木板上刻佛像,並用手印蓋上。很明顯,這種方法比手工繪製更簡單。談到印刷術的發展過程,不得不提碑石拓印。
這種工藝起源較早,今天陝西鳳翔發現的石鼓有十件,就是東周秦國石刻。漢靈帝四年(公元25年),朝廷在太學前設立了四十六座碑刻,分別為《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雖然只有四十六塊石碑,但是這些石碑上的文字數量相當可觀,總共有二十萬多字。那個時候,讀者們爭相到太學門前抄寫經文。
然而,到了魏晉六朝時期,人們發現手抄古籍的工作效率太低,於是,便有讀書人趁著太學守備不嚴,在碑刻上塗墨,再用紙拓印。一些頗有經濟頭腦的學生,成批地拓印了碑刻典籍,把它們編成書,竟大受歡迎。隨著這股潮流的發展,有更多人製作拓印,拓印技術也有所改進。
古代人拓印碑刻時,一開始只在碑刻上塗墨汁,再蓋上紙進行拓印。然而,這種方法拓印出來的效果並不好,而且易汙染碑石,因此人們逐漸發明了新的拓印技術。拓印前,將溼潤的紙張鋪蓋在碑面,用柔軟的木槌敲擊,使紙張嵌入碑面的陰刻處。待紙自然風乾後,再用棉布塗上墨汁,均勻地塗在紙上,這樣就可以在紙上留下黑底白字的拓印。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可靠,而且不會汙染石碑,因此,拓印逐漸成為印刷技術的主流。另一個技術是在印刷工藝中產生了一些影響,那就是織物印染工藝。為使布匹美觀,古代的染布匠經常在木板上雕刻紋樣,然後再用燃料在布上印花,以增加銷售量。伴隨著印染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印花板,其基本原理類似於印章的陽刻。像20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件印花紗,都是用凸紋板印染而成。
據考古學家考證,印染工藝最早可追溯到秦漢,至東周時期。有人推測,這種印染工藝很可能成為雕版印刷的先導。歸根結底,只要把布匹改為紙張,把染料改為油墨,就是完全的雕版印刷技術。
總之,我國雕刻版畫的起源,很有可能是印章、拓印和印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所致。先民們的智慧是無限的,他們發明的雕版印刷技術,以印章、拓印、印染為原型,自然不在話下。雕版印刷術在活字印刷術誕生之前就被廣泛使用。
所謂雕版印刷術,就是把陽版提前刻好,然後再用墨水塗在字板上印刷。據史籍記載,由於雕版印刷工藝複雜,成本高昂,因此北宋時期的活字印刷術問世後便被取代。事實上,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很久以後,雕版印刷才成為主流。總之,活字版面的排列方式、密度在發明之初就達不到使用的標準,因此很難取代雕版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