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特斯拉向中國汽車市場投下一顆「炸彈」。Model Y國產版正式上市,先行推出兩款車型,起售價33.99萬元,較之前預售價下調最高約16萬元。消費者聞訊後蜂擁而至,特斯拉門店人山人海,預定官網直接癱瘓,甚至網傳訂單量在10多個小時內已經突破10萬張。不過實際訂單情況並沒有那麼誇張,Model Y元旦期間大概率賣出3萬輛,這也是個恐怖成績。
Model Y熱銷背後,當然並非僅僅因為「便宜」。但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降價是促進他們購車的首要因素。既然如此,為何造車新勢力們不學習特斯拉搞「降價戰」呢?
1.特斯拉肆意降價銷量不降反升
銷售價格看似只是一串簡單的數字,其實它反映了車企的營銷發展策略。從某種程度上講,價格承擔了企業的未來前景。所以一旦制定了銷售價格,廠商是不會輕易調整。而且降價是一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險招,一方面價格降低必然削減利潤,另一方面會影響品牌知名度、車型保值率和消費者信心等。不過當下市場競爭已處於白熱化階段,為了追求銷量達成目標,車企也不得不選擇降價策略。
可特斯拉卻是個意外,別人家只允許(經銷商)私下讓利,它無所畏懼明目張胆降低價格。特斯拉第一款國產車型Model 3,不到兩年時間已經歷過十餘次降價,起售價從最初的32.8萬元,跌至現在的24.99萬元。頻繁降價令眾多已購車主氣憤不已,怒罵其「韭菜收割機」,甚至有人在特斯拉線下門店拉起橫幅抗議。可與口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odel 3銷量一路上漲屢創新高,目前單月銷量已突破3萬輛。
2.市場預期不同影響定價策略
特斯拉兩款車型的銷量成績,足以證明「降價能有前途」。可目前敢這麼操作的,也就特斯拉一家。其他造車新勢力,最多私下讓一丟丟利,不敢像特斯拉般肆意妄為。為何?蔚來董事長李斌解釋稱雙方定價邏輯不同:「特斯拉設定固定毛利率定價,成本降了價格自然也降。我們是提前考慮成本未來下降空間而設定的價格,銷量起來了才能賺錢,所以前兩年都是虧損狀態。」
也就是說,包括蔚來在內的造車新勢力們,採用的「整體定價」策略,是不允許它們像特斯拉般隨意降價。那為何會選擇不同的定價策略?跟車企市場判斷有關。特斯拉對自家產品充滿信心,認定上市之後必會大賣,所以它敢以「賣一輛賺一輛錢」邏輯定價。其他造車新勢力倒也對自家產品有信心,但沒人敢說自己能稱霸市場,於是選擇穩打穩紮以「走量謀利」邏輯定價。
3.成本優勢助力特斯拉「任性」
當然,積極的市場預期判斷,終究還是歸功於自身過硬的實力。特斯拉極致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它敢肆意降價的核心原因。特斯拉從成立之初,所有的研發技術、車身設計及製造平臺等,都是圍繞純電動車打造的。經過十幾年發展,已經開發出一套世界頂尖的純電動汽車製造體系。雖然仍然需要外界供應商支持,但特斯拉已經掌握了模塊化製造核心技術。特斯拉能通過技術最大程度優化成本,比如剛剛上市的Model Y,其成本大概率與Model S不相上下。
再看其他造車新勢力,雖然也是圍繞純電動車打造製造體系,但沒有時間沉澱技術,往往只能發力攻克某一項技術領域(蔚來之三電、小鵬之自駕),對於供應商也有很強的依賴性。相對而言,它們無法做到特斯拉般的成本管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車型若是從三元電池換成磷酸鐵鋰電池,需要重新設計三電系統及製造模具等,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大工程。就連國內造車新勢力領頭羊蔚來,目前傳聞只是在測試磷酸鐵鋰版本車型。特斯拉呢?不僅造出了Model 3磷酸鐵鋰電芯版本,性能與續航還不減反增。最關鍵的是,能在不損失利潤的情況下坐地降價,放眼世界唯有特斯拉如此「變態」。
所以別說是造車新勢力,就是財大氣粗的傳統車企,也完全不可能學習特斯拉搞「降價戰」。單從降價操作來說,特斯拉的確「不講武德」。但特斯拉優化控制成本、定價更接地氣,讓更多消費者接觸新能源汽車。這種顛覆傳統的成本定價方式,何嘗不是一個「良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