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擁有一雙筆直、修長的腿,所以,在寶寶出生、成長過程中,總有家長感到疑惑:
「寶寶怎麼長著一雙「羅圈腿」?寶寶越大腿越歪,看起來像個X,怎麼辦?……」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O型腿/X型腿?要不要進行矯正?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寶寶的O/X型腿是怎麼回事?
O型腿和X型腿可以說是小兒骨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了。
O型腿,指寶寶站立時雙腳併攏,膝關節內側無法接觸,看起來像個O,即我們俗稱的「羅圈腿」。X型腿,指寶寶站立時雙膝併攏,但小腿分離,踝關節內側無法接觸,看起來像個X,也稱「碰膝症」。
一般來說,人的下肢力線由股骨頭中心至踝關節的中心,正常會經過膝關節的中心。而我們所謂「O型腿」、「X型腿」,就是指下肢的力線沒有經過膝關節的中心,而在膝關節的內側或者外側。
看到這,很多家長都會擔心:我家寶寶可不就是O型腿/X型腿嗎?
實際上,大部分寶寶都會經歷由O型腿→X型腿→直腿的正常生理髮育階段。
第一階段:天然O型腿(0~18月齡)
大部分寶寶出生時都是O型腿,這是由於被包裹在子宮裡時的姿勢造成的正常現象,且在一段時間內仍會保持這種弧度。
第二階段:O型腿改善期(18月齡~2歲)
當寶寶學會走路後,膝關節有了負重的應力,O型腿會開始逐漸改善。
第三階段:X型腿顯現期(2~6歲)
隨後,因受到生長發育、負重、姿勢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寶寶逐漸發展為不同程度X型腿,且在4歲左右最為明顯。
第四階段:正常腿型養成期(7歲以後)
大部分孩子的腿型會在7~8歲左右慢慢回歸正常,且基本確定下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能長成一雙線條挺直的腿,有些人成年後依然有輕度的X型腿,也屬於正常現象。
P.s. 生理性的O型腿/X型腿可以隨生長發育逐漸自我糾正,但如果家長仍舊擔憂,也可帶寶寶到小兒骨科進行檢查。
警惕「病理性」的O型腿/X型腿
雖然大多數的O型腿/X型腿都是生理性的正常表現,但仍有一些病理性因素也會導致O型腿/X型腿,甚至是K型腿(如外傷、感染、佝僂病、骨骺軟骨發育不良等)。
那麼,如何分辨寶寶是不是病理性的O型腿/X型腿?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判斷:
1、年齡
觀察寶寶下肢的外觀表現與上述不同年齡段的特徵是否一致。
如果寶寶在2歲前就出現了X型腿,或2歲以後仍出現O型腿,都可能是病理性畸形。
2、對稱性
觀察寶寶O型腿/X型腿的雙側下肢是否對稱。
如果寶寶雙側下肢的曲度和長度都不對稱,出現「一條腿彎曲,另一條腿正常」(K型腿/D型腿)或長短腿,也可能是病理性畸形。
3、異常表現
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異常表現,如:
寶寶雙腿彎曲嚴重,距離超過6cm;除了出現O型腿/X型腿,寶寶經常說自己腿痛;對比同齡人出現身材矮小、面容異常、智力低下等情況。
當發現以上情況,一定要重視,儘快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做到3點,保護寶寶腿型正常發育
生活中,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寶寶出現O型腿/X型腿,會採取很多方法幫助寶寶「糾正」腿型(如綁腿、按摩、牽拉等),反而產生其他不利的影響。
想正確幫助寶寶腿型發育,家長應注意:
1、糾正不良坐姿
寶寶剛開始學坐時,常常會出現W型的跪坐姿勢,長期如此,可能導致寶寶腿部變形。家長可以引導寶寶盤坐或坐小板凳,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2、補充營養
寶寶在出生半個月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D,特別對於奶量不達標的寶寶,在1歲後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的補充鈣劑。
3、適當戶外活動
平時帶寶寶去戶外活動,增加陽光照射,也可以促進發育,減少寶寶O型腿/X型腿的發生及程度。
此外,家長也要留心觀察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帶寶寶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