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各有關高校開展「破五唯清理。2020年,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矛頭直指科研評價體系中的「SCI至上」。
可以說最受打擊的就是青椒學者了,因為論文是青椒學者通向科研大牛之路的天梯,青椒們除了論文就一無所有了。
國家一方面破五唯,一方面又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出高要求,所以青椒們也許多少有點迷茫。研究生畢業如果不要求SCI論文,然後還要符合高質量的要求,那麼如何評價呢?
有人會說由學術委員會來評價,所謂的學術委員會也是人組成的,哈姆雷特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更何況,科研領域,隔行如隔山,哪怕一點點區別都會難以對別人的研究做出客觀的評價。比如,我做炎性腸病的人,我覺得根本沒有資格去評價別人做腫瘤研究的,哪怕也許他做結腸癌的。
綜合來看,論文還是要發的,尤其在生物醫藥領域從事基礎研究的,沒有論文,還是很難說自己具備一個科研人員的素質。依我看來,論文好比是運動員平時訓練的成績,平時訓練成績好的,也更有可能成為優秀的運動員,雖然,平時訓練的確又不是真正的比賽,我們會因此浪費一些資源,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大家內心都得有桿秤。
言歸正傳,給大家帶來點乾貨。論文還得發,發到什麼雜誌上去?如果能發CNS的人建議不用考慮國家是不是破五唯了。關鍵是平時我們辛辛苦苦要畢業的研究生做出來的大概3分4分的水平的論文,我們該投到哪裡去(如果有更好的科學問題可以深入研究,建議就別發了)?答案顯而易見,肯定是國內的SCI期刊了。
目前國內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包括發表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簡稱「三類高質量論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
根據中國國際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國內期刊可分為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以及高起點新刊等。附上國內創刊並被SCI收錄的生物醫藥領域期刊即時影響因子,供各位研友們研究。據說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有改變(驚爆:明年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重大改變!),明年相信會出現SCI論文影響因子全上漲的趨勢,本次預測肯定會有誤差,以最終公布影響因子為準。
30本生物醫藥領域期刊即時IF預測
預測影響因子方法:首先需要有Web of Science使用權限,搜索WOS核心資料庫。選擇的文章種類一般限制 article 和review。
舉個例子,在Web of Science中,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在2018年和2019年共發表論文1632篇(限制為所有論文類型,包含綜述、論著等),這些論文在2020年被引用的次數為5162次,則該期刊2021年的影響因子(即時影響因子)=5162/1632=3.163。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怎麼預測了吧。你只需要提前了解到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和對應的被引頻次就可以了。
由於科睿唯安收錄論文的滯後性,最新的影響因子要在2021年6月份才會公布。這個計算的即時影響因子肯定會低於實際影響因子,好多其他信息是在被排除之外的,綜上所述,我們只能根據Web of Science中的數據,預測大致的變化情況。
寫在最後,國家破五唯,謹慎看待SCI論文發表,踏踏實實做研究,反對SCI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