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第一場惡戰這麼難打?蔣介石:不求勝利,多守一天,就是大功!

2020-12-14 騰訊網

淞滬會戰打完,上海落入日軍之手,日軍除了101師團留守上海之外,另外8個師團和2個支隊全部殺向南京。按照計劃,上海派遣軍負責正面追擊,第6師團走郎溪一線直逼南京,國崎支隊渡江切斷國軍北退道路,第18師團準備拿下廣德之後再佔領蕪湖,斷掉國軍西退路線。

一旦計劃完成,南京將被三面包圍,國軍主力部隊岌岌可危。

不過,日軍計劃執行的並非一帆風順,因為他們在廣德遭遇了川軍的頑強抵抗。廣德,安徽境內一處小縣城,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此地不僅是咽喉要道,更是國軍機場所在地。守住廣德一天,國軍主力部隊的撤離時間就多一天,因此蔣介石命令:

就算只剩一兵一卒,也不準撤退!現在,就看守衛廣德的川軍第145師的表現了。

說到川軍,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個詞:能打。但是在抗戰前,川軍可不是這樣,是個十足的「爛部隊」。陳誠曾罵川軍:

「素質之差,國內外有名」

;蔣介石也曾說:

「(川軍)毫無革命軍人之儀態……可見毫無教育。」

甚至在一些川軍部隊,出現了

「老婆比軍官多,軍官比戰士多,戰士比槍桿多」

的情況,那些拿著煙杆和槍桿的川軍,也被稱為「雙槍兵」。

不僅如此,川軍還是有名的亂,比桂軍還難治理

。四川的軍閥為了爭地盤,從1912年到1933年間,一共混戰470餘次,蔣介石一提川軍就頭疼。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抗戰全面爆發後站了出來,用145師師長饒國華的話說:

「都說我川軍好內戰……在此國難之際,深感慚愧。此次率軍出川,抱必死之決心,當血戰倭寇,不負兩川父老之恩情。」

(下圖:川軍死字旗)

饒國華的145師原本是為了支援淞滬戰場,可部隊剛到南京,上海就已經陷落。隨後,145師奉命開赴廣德阻擊日軍,哪想到剛站穩腳跟,日軍第18師團就打了過來。在廣德機場,川軍與日軍激戰數天,機場數次易手,川軍傷亡慘重,饒國華也負了傷,好在機場還沒丟。(下圖:饒國華)

但是,日軍有騎兵、有炮兵、有坦克、有飛機,長興、泗安一帶的日軍也不斷趕來增援,形勢逐漸開始逆轉。同時,片岡角次派出一支中隊,將廣宣公路攔腰截斷,斷掉了川軍的後路。雖然人數不多,只有100多個鬼子,

但宣城方向的國軍卻沒有來救援的意思,145師立刻成了一支無援的孤軍。

饒國華的145師並不是滿編師,人數本來就不多,到了廣德之後還少一個旅。此時已經是12月份了,戰士們卻還穿著出川時草鞋、夏衣。經過幾天的戰鬥,145師元氣大傷,能動的還剩2個營,面對人數、裝備都佔優勢的日軍,廣德根本守不住。結果,一個叫劉汝齋的團長被日軍炮火嚇破了膽,竟然臨陣脫逃了。

饒國華向上級報告,請求槍斃劉汝齋以正軍紀,可劉汝齋是前敵總指揮唐式遵的親戚,

不僅沒有嚴懲劉汝齋,反而為了堵住饒國華的嘴,不給他增援就算了,還讓他以現有的兵力繼續反攻日軍。

蔣介石也下令:

「守廣德,不用勝利,多守一天,就是大功!」

話都撂這了,怎麼辦?饒國華只好回到前線咬牙死守。可是,一個反擊下來,身邊的兵力就不足一個營了,饒國華陷入日軍包圍之中。

此時,擺在饒國華面前有2條路。一是撤退,但他只要敢撤,一定會被安上臨陣脫逃的罪名槍斃。二是投降,日軍將他包圍後,多次派出使者勸降,但饒國華寧死不降。

1937年12月1日凌晨,145師殘軍彈盡糧絕,饒國華在陣地前開槍自戕,殉國時43歲,也是川軍第一位殉國將領。

這是川軍出川後打的第一場惡戰,打的實在是悲壯。饒國華師長出川前,破例給母親過了70大壽,又安排好了後事,可見他早已抱著必死之決心。

但是,饒國華並不是死在日軍手裡,而是被逼死的。

廣德如此重要,國民政府非但不給援軍,反而在背後使絆子,實在是令人心痛。

相關焦點

  • 對於長徵勝利,有個國民黨將軍功不可沒,提供了一種「秘密武器」
    1936年2月27日,也就是84年前的今天,紅軍與西北軍握手言和,這一歷史性時刻具有裡程碑意義,可以說是下步西安事變的前奏。其中一個重要人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就是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的楊虎城將。
  • 川軍強佔軍械庫,兩個戰區都不敢要,李宗仁:只要打日本,我都要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川蜀「天府之國」打了近20年內戰的川軍毅然捐棄前嫌,集體出川抗戰。各路川軍從四面八方分別向成都、重慶兩地集中,準備一路北出劍門,一路東出夔門,馳赴各處抗日前線。其中,開往山西戰場支援的,就是由鄧錫侯任司令、孫震任副司令的第22集團軍。
  • 國軍71軍覆滅:蔣介石羞於承認,死打硬拼戰術害了王牌部隊
    其中蔣介石機械呆板的用兵思路佔了很大原因。東北戰場71軍的敗亡,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一、國民黨軍不重戰後工作71軍是全面抗戰爆發之初,1937年9月12日組建,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然而蔣介石和東北保安長官部,卻很少有人注意,這場戰役給71軍帶來巨大創傷。據《大公報》記者稱,陳明仁雖然獲頒最高獎章,卻對這戰役的勝利沒有過多吹噓。記者請他談談感受,他一反常態地說:「當了二十多年兵,也從來沒打過這樣的硬仗,挨過這麼多的炮擊。
  • 咖啡雪茄、油頭粉面、徳式鋼盔,這是川軍嗎?難怪「天雷滾滾」!
    蔣介石何等的精明,他怎麼可能答應讓這三個「刺頭」抱成團? 結果,蔣介石不但把川軍、滇軍、桂軍分到了三個戰區,還把川軍分拆得七零八落。 川軍一離開四川,蔣介石的命令就一道接道發了過來,川軍大到整個軍、整個師,小到一個團或者一個營,陸陸續續被分拆到了各個戰區。
  • 「川軍」的興亡史,抗戰時慘烈,內戰時無奈,最後的歸宿如何
    川軍是如何成立的1910年的時候,清政府廢除了綠營制度,成立了新軍,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四川也相繼設立了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講武堂等,為四川地區培養除了很多的優秀軍官,這些人也就是後來川軍的骨幹力量。
  • 穿著草鞋拿著老式步槍的川軍到底多能打!
    有這麼一支軍隊,出徵抗日之時常凱申不給槍彈不給糧食,但這支部隊愣是穿著草鞋拿著老式步槍和日寇搏殺於前線! 這支軍隊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川軍團!
  • 川軍打內戰時素質低笑話多,為何出川抗日,卻一個個勇猛如虎
    僅1912年到1932年間,四川軍閥間大小混戰就有478次之多,弄得原本富裕的天府之國民不聊生。 當時,打內戰的川軍,被公認是中國裝備和素質最差的軍隊,連四川人都稱他們是「吊兒郎當雙槍將」。除了一桿破槍,絕大多數川軍士兵腰間,還會插著一桿煙槍,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 《壯士出川》以真實題材講訴川軍部隊為抗戰勝利所作的貢獻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爆發,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國通電請纓抗戰:「和平果已絕望,除全民抗戰外,別無自存之道,要求當局早決大計,甫澄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
  • 川軍打內戰時素質低鬧笑話多,為何出川抗日,卻一個個勇猛如虎
    在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為了爭奪地盤,彼此之間打得不可開交。比較有名的有桂軍,滇軍,奉軍。而且四川由於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要打進去比登天還要難,所以就被內部大小軍閥瓜分了,像什麼軍備部,保定部,軍官部,還有影視劇裡的漢軍師部等等。為了爭奪勢力範圍,這些小軍閥整天混戰。
  • 川軍淞滬第一戰,中校一日連升三級成少將,20軍傷亡7000人
    第一個任務就是收復橋亭宅、頓悟寺一帶友軍丟失的陣地。楊森命令離此地最近的134師402旅804向文彬團組織反攻,收復失地。楊森說:「這是川軍出川第一仗,務必要血戰到底,收復失地,絕不能拉稀擺蛋!」蔣介石親自傳諭嘉獎:「20軍134師402旅804團團長向文彬,率部奮勇出擊,收復橋亭宅、頓悟寺陣地,著即晉升為少將,並獎金6000元!」向文彬在一天激戰中的三個小時內,蔣介石知其英勇,親自打電話由中校升至上校,乃至上將,被認為是川軍臨危受命,勇於報國的突出代表。
  • 哪兩位雜牌將領,執行了蔣介石提出的不成功,便成仁的黃埔精神
    因為他們在國軍中得不到蔣介石的重用,有時在危急關頭還會當炮灰,因此,當他們在戰場上戰敗後,或者走投無路,都會選擇投降或者起義。第一位執行老蔣提出的不成功,便成仁的黃埔精神,是雜牌將領楊幹才。他是屬於川軍將領,早年在四川軍閥混戰中,跟隨楊森參加大小川中數百戰。
  •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桂軍、川軍、東北軍誰犧牲人最多?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反侵略和民族解放戰爭,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淞滬會戰是中日正面戰場主力的第一次大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中方參戰的是75萬精銳部隊,傷亡30萬餘人;日軍參戰大約30萬軍隊,傷亡5萬餘人。
  • 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緣何只拆木板不選擇炸橋?川軍老兵說出了實情
    因為此前我國已經經歷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受階級局限性等因素的限制,這些自救嘗試最後都宣告了失敗,戊戌變法以慈禧發動政變失敗告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進入中國後,我國工人階級愈加壯大,於是共產黨便誕生了。
  • 無川不成軍:川軍到底多能打?抗日出兵40萬,26萬屍骨埋他鄉
    有這麼一支軍隊,出徵抗日之時常凱申不給槍彈不給糧食,但這支部隊愣是穿著草鞋拿著老式步槍和日寇搏殺於前線! 這支軍隊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川軍團!
  • 《亮劍3:雷霆戰將》究竟有多扯?川軍都戴上了德式鋼盔
    而八路軍由於缺少足夠多的重武器,在進攻中傷亡慘重,士兵一批批地衝上去,又一批批地倒下。儘管劉伯承等人不贊成繼續圍攻,但是彭總堅持要打,並調集了更多的軍隊。此戰,八路軍以三個旅兩個團二萬人的絕對優勢兵力,發動三次總攻,歷時兩個晝夜,始終沒能完全佔領陣地。眼看日軍已經派兵前來增援,無奈之下,彭德懷不得不下令撤出戰鬥,讓部分殘敵逃脫。
  • 劉湘病死,此川軍名將接任總司令一職,抗美援朝,將軍捐款兩千萬
    當抗日戰爭爆發後,四川軍閥劉湘請命出川抗日,但是出師未捷,還未抗擊日軍,劉湘胃病復發,大口吐血,很快就昏迷了過去,在漢口,劉湘留下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雖為軍閥,但劉湘是愛國軍閥。
  • 「我是川軍」劇情感動觀眾和抗日老兵
    「我是川軍」劇情感動觀眾和抗日老兵 ,先後來到南充大劇院。由四川省歌舞劇院和南充歌舞劇院聯合排演的《我是川軍》,是以南充營山人鄧錫候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第22集團軍赴山西作戰為歷史背景,以該軍一個補充連在娘子關戰役中與日軍惡戰22天獨立無援、困守孤城及犧牲慘烈為主題,以當年四川安縣青年王建堂奔赴抗日戰場時背負的「死字旗」為主要道具,充分展示了當年的青年兒郎與親人生離死別的感人故事,體現了四川軍人為了民族大義、背井離鄉,與兇惡的日本鬼子誅死搏殺的英雄壯舉。
  • 上高會戰,薛嶽為何不太上心?勝利後,蔣介石又給出了什麼獎賞?
    上高戰鬥,中國軍隊佔上風之時,羅卓英向薛嶽報告軍情,但是得到這樣的回覆:南昌倭寇兵力有限,不似有大動作,宜步步為營,穩住上高一線,除此之外並,無其它戰術指導。也就是說江西爆發戰爭之後,薛嶽並不太在意,他一貫不注重江西戰場,除此之外,陳誠和羅卓英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對於第十九集團軍的事,基本上不怎麼插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上高會戰的謀略完全出自於第19集團司令部。
  • 川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此戰過後,無人不知川軍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八十多年前那場抗戰時期中,一支來自「天府之國」的軍隊一戰成名的軍隊,他們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川軍。稍微對抗戰歷史熟悉的人一提到川軍,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一句「無川不成軍」!
  • 滕縣血戰,因湯恩伯保存實力,拒不援兵,導致守城川軍全軍覆沒
    中國人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先有國才有家,所以當外敵入侵之時,儘管內部派系爭鬥的再厲害,他們也會一致對外,所以愛國思想在川軍各個派系裡都有深厚的基礎。王銘章就是在這一感召下,於1937年9月12日,率幾十年來從未踏出過四川半步的川軍子弟出川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