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此戰過後,無人不知川軍

2020-12-12 騰訊網

眾所周知,在我國數千年的軍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強悍的軍隊,有橫掃六國的大秦鐵軍,有封狼居胥讓匈奴遠遁的漢家軍,還有令金人聞風喪膽的勁旅嶽家軍等,他們都在祖國統一和保衛疆土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八十多年前那場抗戰時期中,一支來自「天府之國」的軍隊一戰成名的軍隊,他們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川軍。稍微對抗戰歷史熟悉的人一提到川軍,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一句「無川不成軍」!

當時,川軍裝備雖然落後,但是打起仗來卻不含糊,成為人們的一大共識。在抗日戰爭中,川軍一直奮戰在第一線。到了抗戰的後期,幾乎70%的軍隊都有川軍的組成部分,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位。然而在抗戰初期,人們對川軍形象卻是有著天壤之別,他們出川抗戰卻無人願意接收,只能四處漂泊。最終,川軍經過一場史上最悲壯的保衛戰證明了自己,在戰場上身披死字旗奮勇向前,此戰過後川軍便天下揚名!

清朝末年,清政府為提高軍隊戰鬥力開始編練四川新軍,後來的四川新軍便是大名鼎鼎川軍的由來。清王朝土崩瓦解後,四川軍閥正式產生(川軍,意為民國期間四川軍閥部隊)。辛亥革命後,四川先後成為北洋、滇、黔軍閥和四川各派軍閥爭奪和混戰的中心。歷史上的四川也素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結論,長期軍閥混戰給外界普遍觀點就是川軍是中國「最糟的軍隊」,紀律極差,戰鬥力極弱。

當時川軍被世人稱之為「雙槍兵」,意為人手一桿煙槍和一隻步槍。川軍的裝備也十分簡陋,一身粗布麻衣,腳上穿著草鞋,肩上扛著漢陽造。因為他們裝備奇差,曾經在軍閥混戰中搶劫了閻錫山的軍火庫,來補充自身的裝備。為此在抗戰初期,駐防山西的閻錫山拒絕川軍入晉參戰,直言訓斥川軍「武器不好,作戰不力,是不會打仗的叫花子部隊」。就連當時駐守徐州的李宗仁也說:「川軍習氣較壞,不能與士卒共甘苦,各將領間因為省內長期互戰的結果,彼此均積不相能」。

1938年初,抗戰局勢直轉急下,日寇先後攻佔了上海、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事件,給當時國人心理極大打擊。自全面抗戰爆發以來,正面戰場上從未取得過任何一場重大勝利。日軍在佔領南京後並沒有想停下腳步,而是步步緊逼企圖加快戰爭節奏,把目標轉向徐州這個中國南北交通的樞紐。日軍為了徹底打通津浦鐵路,使南北兩個戰場連為一體,便直撲徐州重鎮。

面對日軍的來勢洶洶,此時的第五戰區徐州兵力顯得嚴重不足,川軍臨危受命毅然走向了徐州增援。儘管他們的裝備非常差,但他們依舊不畏強敵。而此時,他們人人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因為他們想為川軍正名。但是,由於駐守山東韓復榘率十萬大軍不戰而退,致使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輕易跨過黃河,直撲臺兒莊。為了阻擊南下的日軍,川軍不得不在臺兒莊北部的滕縣建立防禦工事,準備堅守陣地為臺兒莊爭取寶貴的時間。

而本屬於川軍的122師是為地方部隊,擔任了此次藤縣的守衛任務,他們部隊的裝備和素質跟日軍差了很多,根本沒法比,但是作為師長的王銘章臨危受命,沒有任何的怨言。而對於敵強己弱的形勢,王銘章心中也十分清楚,但他抱定以死報國之心,出徵前他激勵將士們:「以川軍薄弱的兵力和破敗的武器,擔當了津浦線上保衛徐州的第一線的重大任務,力量已不夠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衛國保民而犧牲,是我們軍人的天職,只有決心犧牲一切,才能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20年內戰的罪行。」

最終,日軍在滕縣碰上硬釘子,由於川軍頑強阻擋使日軍遺屍累累,守軍亦傷亡慘重。在滕縣四晝夜的血戰中,川軍以武器之最劣、人數不過二萬餘人,給數量巨大、高度機械化之精銳敵軍以重大的打擊。搗毀日軍直佔徐州之企圖,等待援軍主力到達,使軍事重鎮徐州,得以轉危為安。滕縣此戰過後,川軍便天下揚名,無人不知川軍。就連李宗仁也盛讚到:「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正如那面死字旗一樣,在錦布的正中手書了一個巨大的死字。右邊是兩行正楷小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左邊為「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有吾兒,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川軍身披死字旗,在抗戰中進行了無數次最艱苦、最慘烈的犧牲,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最後我們要說川軍的足跡遍布了全國的抗日戰場,幾乎所有的對日大會戰中,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際,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忍辱負重,慷慨赴死,以劣勢武器,無數次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殊死決戰。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後來據統計,在抗戰中,共有三百萬川中子弟出川抗戰,其中傷亡了64萬人,參戰人員及傷亡人員均居全國之首,完全不愧「無川不成軍」之名!可以說,四川雖不是淪陷區,但卻比淪陷區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僅此我們向川中父老致敬,向川軍軍魂致敬。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的戰役—滕縣保衛戰,川軍一共陣亡了三位將軍
    由於第二十二集團軍是川軍,屬於地方軍的編制,即每軍兩個師,每師兩個旅,每旅兩個團,下轄沒有特種兵,主要武器是四川造的七九步槍、大刀、手榴彈和為數很少的土造輕重機槍、迫擊炮,裝備十分陳舊。除此之外,這支部隊在來徐州之前,曾在晉東戰場上同日軍作戰了四十多天,損失慘重,傷亡過半,在到達滕縣防守時,全軍團實際上只有八個團,總兵力不過兩萬餘人。
  • 《致敬川軍》350萬壯士出川,悲壯的巴蜀鐵軍
    今天講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將領,而是一個普通的士兵,他是川軍鐵血精神的縮影,也是悲壯故事的親歷者。李宏毅,史稱「西充八百壯士」中唯一的倖存者,當我們再度翻閱那段歷史,飽含著856個壯士的青春熱血和一個民族的悲壯血淚,就這樣真實地呈現在了面前。
  • 抗戰史上的四川及川軍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如何做到「無川不成軍」
    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抗戰初期,鄧錫侯奉命率第22集團軍不遠千裡前往第二戰區參加山西保衛戰時,駐防山西的閻錫山拒絕川軍入晉,指斥川軍「武器不好,作戰不力,是不會打仗的叫花子部隊」。
  • 真實的川軍,和《亮劍3·雷霆戰將》是天差地別
    說得直白點,就是地方的雜牌軍,他們沒有正規的武裝配備,川軍出川時,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冬天在山西打仗時,士兵腳上穿的還是草鞋。對比一下劇中川軍的裝備,你就知道多扯了。
  • 抗日戰爭滕縣保衛戰,川軍僅堅守兩日,為何卻被贊足以洗刷恥辱?
    鄧錫侯集團軍抵達徐州不久,鄧錫侯便因為劉湘病逝而奉命返回四川主持軍務,川軍司令官由孫震接任,川軍上下軍心浮動且未經休整,戰力不足。華北日軍第二天日軍還派出了大量坦克部隊掩護步兵衝鋒,很快滕縣外圍便支撐不住,滕縣保衛戰進入巷戰階段。
  • 《正者無敵》:文史資料版川軍抗戰縮影
    對於劇中主角川軍將領馮天魁及川軍在抗日中發揮的作用,早報記者採訪了學者胡博。胡博說,《正者無敵》是一部「文史資料版」的川軍抗戰縮影,其中的情節看起來,更多是根據文史資料選集、參展軍官的回憶文章濃縮套用而成。比如說第一集關於「圍剿紅軍」的描述,可以看出參照了川軍師長範紹增的回憶文章。
  • 南京保衛戰靈異事件,2000名川軍進入青龍山後竟離奇失蹤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軍向南京下達「大陸第8號令」,兵分三路,大舉進攻南京,大戰一觸即發,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守城司令長官,當時雖有20萬國軍部署,但敵我雙方力量差距懸殊,國軍節節失利。
  • 穿著草鞋拿著老式步槍的川軍到底多能打!
    當然,川軍在此戰中也損失巨大,下轄各師在撤退命令下來的時候陣亡人數高達70%,比如川軍第一二四師,傷亡過三千,撤退時還保持戰鬥力的不過七八百人。 而裝備最差的川軍二十六師,在得到撤退命令時,全師五千人,存活下來的僅剩下不到600多人。全師團長陣亡兩人,營長傷亡13人,連排長陣亡250餘人。
  • 《壯士出川》超好看的一部還原歷史的川軍抗日劇
    這幾天追了一部好看的以川軍為題材的抗日劇,《壯士出川》雖然這部劇2014年熱播,但是今天重溫,感動依舊,震撼心靈。真實是這部劇的力量,一開播獲得滿滿好評。
  • 《鐵血川軍之九條命》曝熱血海報
    《鐵血川軍之九條命》概念海報1905電影網訊 近日,電影《鐵血川軍之九條命》的概念海報正式發布。海報的主體部分是一位手持步槍的抗戰勇士,身後是燃燒的熊熊烈火,可他的眼神堅毅,面無懼色,視死如歸。海報以黑紅為主色調,黑色代表土地,紅色代表鮮血,為了告訴我們今日的勝利果實來之不易,我們安穩棲息的這片土地,是多少壯士浴血奮戰換回來的,悲壯至極,可歌可泣。正所謂「無川不成軍」,在中華民族十四年的偉大抗戰歷程中,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參軍人數居全國之首。
  •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桂軍、川軍、東北軍誰犧牲人最多?
    那麼在淞滬會戰中,桂軍、川軍、東北軍、湘軍、粵軍、黔軍他們到底表現怎樣?筆者通過詳實的歷史資料,向大家展示歷史本來的面目。川軍:令人刮目相看我們大家都知道,四川是軍閥割據的最典型範本。北洋軍閥時期後,就有大大小小的十多個軍閥勢力,他們普遍給人一種「窩裡橫」的感覺,裝備低劣戰鬥力低下。
  • 滕縣血戰,因湯恩伯保存實力,拒不援兵,導致守城川軍全軍覆沒
    中國人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先有國才有家,所以當外敵入侵之時,儘管內部派系爭鬥的再厲害,他們也會一致對外,所以愛國思想在川軍各個派系裡都有深厚的基礎。王銘章就是在這一感召下,於1937年9月12日,率幾十年來從未踏出過四川半步的川軍子弟出川抗戰。
  • 李幼斌加盟,川軍鐵血「亮劍」,抗戰電影《九條命》定檔11月13日
    而在近日,由四川電影人精心打造的川軍抗戰影片《九條命》也定檔於11月13日全國公映。 該電影講述了1944年的抗日湘南戰場上,在國民黨向軍隊下達撤退命令後,由秦浩忠帶領的川軍一個連隊最後的九個人,在彈盡糧絕之際為了掩護群眾撤退,最終犧牲在異地他鄉的故事。
  • 無川不成軍:川軍到底多能打?抗日出兵40萬,26萬屍骨埋他鄉
    當然,川軍在此戰中也損失巨大,下轄各師在撤退命令下來的時候陣亡人數高達70%,比如川軍第一二四師,傷亡過三千,撤退時還保持戰鬥力的不過七八百人。 而裝備最差的川軍二十六師,在得到撤退命令時,全師五千人,存活下來的僅剩下不到600多人。全師團長陣亡兩人,營長傷亡13人,連排長陣亡250餘人。
  • 川軍出川第一戰, 士兵面對日軍拼刺刀有奇招, 戰場迎刀就「倒」
    來這裡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1937年的10月正值淞滬會戰最慘烈的時期,中日幾十萬軍隊在小小的淞滬平原在展開了廝殺,繁華的上海市儘是斷壁殘垣,從四川趕來的川軍也參加了這次戰鬥
  • 淞滬會戰:中央軍來了,桂軍來了,川軍也來了
    桂系作為最精銳的地方軍閥部隊,開到上海後直接被推到了最前線。勇猛的桂軍竟然在敵人猛烈的火炮下,向日本發起了反衝鋒,把日本人看得目瞪口呆。另一支精銳部隊67軍奉命協助川軍「死守松江三日」。由於戰事匆忙,東北軍還沒有來得及構築工事就投入了戰鬥,和日軍搏殺在一起。憑藉優良的裝備,東北軍甚至和日軍發生了激烈的炮戰。松江一戰,67軍傷亡極大,軍長吳克仁陣亡,67軍基本全軍覆滅。吳克仁是淞滬會戰中唯一殉國的中將師長,也是淞滬會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67軍以全軍覆滅的代價,完成了預定的掩護任務,洗刷了「不抵抗」的罵名。
  • 偉大的川軍:出川時單衣草鞋漢陽造,能回家的不到一成
    雖然我是北京人,但我個人的觀點,抗戰時期,乃至從宋朝到抗美援朝,我個人認為最值得尊敬的軍隊就是川軍,觀眾朋友們可以反駁我,但不管你們怎麼反駁,我都不會改變我的觀點。 為什麼最值得尊敬?
  • 川軍第一場惡戰這麼難打?蔣介石:不求勝利,多守一天,就是大功!
    但是在抗戰前,川軍可不是這樣,是個十足的「爛部隊」。陳誠曾罵川軍: 「素質之差,國內外有名」 ;蔣介石也曾說: 「(川軍)毫無革命軍人之儀態……可見毫無教育。」
  • 民國最差的軍隊,臨危受命遠赴前線,2萬人身披死字旗無一生還
    川軍被稱為最差的軍隊 他們就是「川軍」,川軍的歷史很長,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四川訓練軍人組成新軍,這就是川軍的前身。然而清政府的驟然倒臺,使得這支軍隊高不成低不就,雖然人數眾多,卻沒有得到軍事化的訓練和管理,因此此時的川軍更像是一盤散沙,沒有紀律,不服管教,戰鬥力還弱。尤其是在長達20多年的軍閥混戰中,四川淪為各路軍閥必爭之地,而川軍卻一直隨波逐流,飽受混亂的局面的影響,被其他正規軍所鄙夷,也就有了最差軍隊的稱呼。
  • 當代書評 | 崔春:田聞一「川軍」紀實系列圖書 對地域重大事件的...
    中國文史出版社最近與田聞一破天荒地籤下了他的全部書約,將以系列套書的方式陸續出版投入市場;第一個「川軍全紀實系列」圖書,包括《大都督.川軍鼻祖尹昌衡》《巷戰.成都1932》《混戰.爭霸巴蜀》《血戰.川軍出徵》四本書,將於春節期間率先投入市場,與廣大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