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抗日#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川軍收起了之前懶洋洋的樣子,當時的軍閥也一致停戰,四川軍政府主席劉湘毅然主動請纓抗戰。徵兵令一發下去,四川兒郎紛紛主動從軍。而抗日時期川蜀是沒有遭受日軍侵略的,四川人民成功將日軍阻擊在潼關之外。抗日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350萬川軍兒郎64萬客死他鄉,他們本來可以選擇在川蜀度過安寧的生活,但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退縮。
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是除國民黨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據《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徵壯丁人數統計表》統計,抗戰八年,四川總計共徵壯丁2578810人,居全國各省之冠,為全國同期實徵壯丁14050521人的1/5。據何應欽的統計,抗戰期間,四川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約為全國的1/5,即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共計64萬餘人。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
抗戰初期,鄧錫侯奉命率第22集團軍不遠千裡前往第二戰區參加山西保衛戰時,駐防山西的閻錫山拒絕川軍入晉,指斥川軍「武器不好,作戰不力,是不會打仗的叫花子部隊」。
臺兒莊大戰之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認為:「川軍習氣較壞,官長均視物質享受為當然,不能與士卒共甘苦,各將領間因為省內長期互戰的結果,彼此均積不相能」。臺兒莊會戰中,滕縣四晝夜的血戰,以武器之最劣、人數不過二萬餘人之川軍,終能給數量巨大、高度機械化之精銳敵軍以重大的打擊,搗毀其直佔徐州之企圖,等待援軍主力到達,使軍事重鎮徐州,得以轉危為安,這是我國抗戰史上最不可磨滅的一頁。臺兒莊大戰後,李宗仁認為:「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 臺兒莊之結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鬥任務,寫出了川軍抗戰史上的最光榮之一頁。」
藤縣保衛戰
滕縣保衛戰發生在抗日戰爭初期,是川軍阻擊日軍第10步兵聯隊南下的一次防禦戰,也是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戰的序幕戰,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悲壯的戰役之一。
滕縣保衛戰共打三天,守城部隊自王銘章以下3000官兵全部殉難。城內300多名重傷員得知消息後,寧死不落敵手,或與敵肉搏致死,或互以手榴彈自炸,全部壯烈犧牲。值得一提的是,「滕縣保衛戰」無一俘虜。當時整個戰場屍橫遍野,滕縣城硝煙蔽空,一片焦土。據中方估計此役日軍死傷2000餘人。
「滕縣保衛戰」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唯一的一次以少戰多以弱戰強的戰役(正規戰爭),也是抗日戰爭中最慘烈最悲壯的戰役,是我國軍隊和滕縣各界人民用血肉之軀譜寫的一首最響亮的英雄讚歌。此役一出,全國振奮,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再,各界躍躍欲試,決心抗日,影響所及,貫穿於以後的整個抗日戰爭。
在抗日戰爭中,日軍稱四川軍隊為「國軍旁系的有力部隊」。
「川軍將士東出夔門、下三峽、入洞庭、赴京口……縱橫大江南北。北跨劍門、越巴山、翻秦嶺、過關中,涉風陵古渡,北抵恆嶽,東趨泰岱,回鎮皖浙……奔馳數千上萬裡,馳騁南北戰場,熱血灑遍江淮河漢。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
「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為國民黨正面戰場傷亡人數的1/5,陣亡人數26.3 萬人,負傷35.6 萬人,失蹤2.6萬多人,出壯丁300 多萬人,佔國統區壯丁數1/5,負擔經費4400億元,約佔國統區總支出的1/3」。(《四川對日抗戰》)
抗戰時期的四川,交通極端落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川軍開赴前線,困難重重。當時雖有長江通道和川陝公路,但車輛船隻極少,川軍出川多靠步行,長途跋涉數千裡。
川軍裝備十分簡陋,每個士兵僅有粗布單衣2件,綁腿1雙,單被1條,單席1張,草鞋2雙,鬥笠1頂。所用步槍80%系川造,質量差。
每個戰士配備子彈三五十發,手榴彈二枚、大刀一把,一個團僅有幾挺機槍。儘管武器裝備較差,但川軍在各次會戰中,勇敢作戰,不怕犧牲,特別是廣大士兵,更是滿懷民族義憤,衝鋒陷陣,前僕後繼,報效祖國。
川軍第20軍和第26師參加淞滬會戰時,在一片平原地帶,沒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川軍遠道而來,倉促參戰,幾乎連像樣的工事都無法修築,全憑血肉之軀抵擋敵進攻。
自川軍出川抗戰以來,四川各界組織的各類募捐活動從未間斷。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不完全統計,僅四川民眾前兩次獻金總額就達6至7億元。
這筆巨款,都是四川人民的血汗錢,多用來購買了戰場急需的飛機、大炮、槍枝等武器,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隨著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產糧區的相繼淪陷,四川省承載了國民政府主要的糧食負擔。為此,省政府各部門印發了各種宣傳小冊子、傳單、標語和文告等,四處宣講繳糧是愛國行動,是國民應盡的義務。
廣大農民積極響應:山道上,田壟間,時常可以看到肩挑背扛、絡繹不絕的送糧農民。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有些地區的農民餓著肚子,甚至餓得奄奄一息,靠吃「觀音土」充飢,也要想盡辦法,不拖欠半粒「公糧」。從1941年到抗戰勝利的4年間,四川共徵收稻穀總量約佔全國總量的1/3。
全省人民還擔負起了「大後方」的建設重任。四川是日軍戰略轟炸的首要省份,但大轟炸並沒有摧垮四川人民的意志,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反抗精神和凝聚力。
雖然轟炸頻仍,但工廠不停工,工人們加班加點為前線趕製被服和武器彈藥。藏匿山中的工廠更是夜以繼日地不停運轉,每到夜晚,廠房車間燈火通明,機器轟隆,這一景象構成了「中國工業史上的壯麗詩篇」。
為打通抗戰交通線,四川200多萬民工擔起了川陝、成渝等公路的修建和空軍基地的趕修任務。他們吃糠咽菜,衣衫襤褸,風雨無阻,硬是憑著一雙雙長滿老繭的手和簡單原始的工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交通史上的奇蹟。
川軍在八年抗戰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英勇。正是在抗戰烽火中,川軍實現了浴火重生,以生命和鮮血書寫了抗戰歷史,從而由「雙槍兵」、「爛部隊」,轉變為鐵血之師、正義之師。
寇未滅,何為家。四川作為抗戰中成為了中國的大後方,儘管沒有遭受日軍鐵蹄蹂躪,川軍及四川百姓依然為抗戰事業奉獻著他們所能奉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