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爆發,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國通電請纓抗戰:「和平果已絕望,除全民抗戰外,別無自存之道,要求當局早決大計,甫澄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不久,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上,劉湘慷慨激昂,再次聲明:「四川為國家後防要地,今後長期抗戰,四川即應負長期支撐之巨責。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劉湘
又發表《告川康軍民書》,對全省作出動員:「中華民族為鞏固自己之生存,對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積極抵抗!凡我國人,必須歷盡艱辛,從屍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後之勝利!四川為國人期望之復興民族根據地與戰時後防重地,山川之險要,人口之眾多,物產之豐富,四川7000萬人民所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
就在這個月,各路川軍將領集議抗戰事宜,決心放棄前嫌,統兵14個師,開赴抗日前線。
為抗日,川軍執行了蔣介石「軍隊國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整編。後來根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居全國之冠!
川軍前腳出川抗日,國民政府後腳遷都到了重慶。到國民政府首都都南京,近8年時間,四川一直承載著各種超負荷的負擔。四川人民卻始終毫無怨言,一邊節衣縮食、勒緊褲帶支援政府抗戰,一邊含淚把近300萬子弟再送前線。
後期製作
《壯士出川》為了忠於歷史,劇本四年磨一劍,幾易其稿,編劇陳莊、冉光澤等人廣泛徵集了相關專家的意見,還特別成立了攝製組,跑遍全川尋找到了四十多位存世的川軍抗戰老兵。劇中在人物塑造、情節設置等方面對歷史進行了儘可能的還原。此前,《壯士出川》在湖南、廣東等地方臺播出後口碑不俗,大片式的畫面感和緊湊的劇情令人稱道。不過,劇中設置了高密度、多種類的戰爭場景,不但每集都有戰鬥,還匯集了炮擊戰、白刃戰等多種戰術打法,同時還刻意保留了諸如斷臂等血腥場面。這樣密集的戰爭場面及血腥鏡頭也引來了不少爭議,花箐解釋道:「其實戰爭本來就是殘酷和血腥的,我們這樣拍只是為了儘可能還原歷史,力求靠真誠打動觀眾。」
該劇的編劇考察了大量史實,在劇中對歷史做了儘可能的還原。除了重塑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和老河口保衛戰三大歷史名戰外,劇中的34次大小戰役均由真實戰例整編而成。此外,劇中的主要人物也均有歷史原型,如王錚飾演的王長生,就由川軍歷史上著名的「死字旗」主人公王建堂演化而來。此外,《壯士出川》還顛覆了傳統抗戰劇孤膽英雄的模式,塑造了草根連長張抗、科班參謀楊彪、袍哥兵痞吳天祿等大量形象鮮明的川軍人物群像。《壯士出川》以更嚴謹的態度,詮釋了更真實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