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者無敵》劇照
電視劇《正者無敵》,據編劇石小克介紹,馮天魁這個人物是他根據範紹增(抗日將領,「傻兒師長」原型)、王銘章(抗日將領)等人塑造的。對於劇中主角川軍將領馮天魁及川軍在抗日中發揮的作用,早報記者採訪了學者胡博。
胡博說,《正者無敵》是一部「文史資料版」的川軍抗戰縮影,其中的情節看起來,更多是根據文史資料選集、參展軍官的回憶文章濃縮套用而成。比如說第一集關於「圍剿紅軍」的描述,可以看出參照了川軍師長範紹增的回憶文章。1980年代,有關國民黨抗戰的紀實文學開始出現,又因為《血戰臺兒莊》等電影的出現,對於川軍的描寫逐漸增多。戰爭,也在文學與電影的渲染下顯得更加的悲壯慘烈。「無川不成軍」也成為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胡博看來,「無川不成軍」「無湘不成軍」,主要是因為當時川軍和湘軍兵源很多,且陣亡率高。根據歷史事實來看,川軍在抗戰中的貢獻很大,但是從戰績上來說,作用並不是非常大,「打個及格分吧」。
從1937年開始,川軍出川抗日。楊森所部的20軍和43軍,總計約兩萬人則從貴州出發,直接進入淞滬戰場參加會戰。鄧錫侯帶領的22路集團軍則被拉到山西,參與太原會戰。淞滬會戰上,裝備落後的川軍難敵精銳的日本兵,傷亡慘重。而山西因為是閻錫山自己的地盤,不歡迎外省雜牌軍,只不過是暫時借調。所以在太原會戰之後,川軍主要戰場轉為桂系李宗仁的第五戰區,陣地主要在江蘇和湖北。
川軍轉移到第五戰區之後,先後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1939年到1945年6年間,川軍在第五戰區主要進行拉鋸戰。1945年的老河口戰役,汪匣鋒率領的127師頂住了日本兵的進攻。
胡博說,汪匣鋒是戰功最傑出的一位,只是名氣不大,而名聲很響的王銘章其實戰功一般。滕縣戰役中,因為敵我力量懸殊過大,戰役只持續了兩天,王銘章領導的122師,死傷與失蹤人數不超過800人。
裝備落後,是川軍的一大桎梏。《正者無敵》中有海陸空三軍會戰情景,胡博說,川軍的確有海陸空三軍。而海軍更像是「江軍」,其實是劉湘在長江上弄了些炮艇和貨輪,安上小鋼炮;而空軍是進口了15架處理的飛機,買回來發現不能用,只好往下面投傳單。出川打仗的時候,部分川軍甚至連統一的服裝都沒有,戴著鬥笠就上戰場了。胡博說,如果想深入了解川軍,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軍抗戰親歷記》倒是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