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從事合法經營中的「獲利」如何...

2020-12-10 未央網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中的「獲利」如何認定,這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案件辯護實務中常會遇到一個法律問題。

法律規定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的解釋》第六條,

為合法經營活動而非法購買、收受本解釋第五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規定以外的公民個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獲利五萬元以上的;

(二)曾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二年內受過行政處罰,又非法購買、收受公民個人信息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將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的,定罪量刑標準適用本解釋第五條的規定。

司法判例及簡析

案例一:湖北省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鄂09刑終17號刑事裁定書

一審法院認定,被告單位樂尚公司在經營期間,被告人黃某(樂尚公司投資人、管理人)、魏某(公司監事、實際股東)多次購買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然後交由被告人尤某(公司法定代表人)等人推銷產品。2017年至2018年4月,樂尚公司以購買的公民個人信息銷售三九蛋白肽、邦列安產品額達2787170元,經湖北應城誠信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樂尚公司獲利1716976元。二審法院對上述事實予以確認。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被告單位樂尚公司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以購買的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被告人黃某、魏某作為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被告人尤某作為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其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二審法院裁定維持原判。

律師簡析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表述為「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獲利五萬元以上的」,從文義上理解,「獲利」與「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之間應該存在對應關係。

案例一中,被告單位在經營期間,被告人黃某、魏某為了推銷產品多次購買個人信息,交由被告人尤某等人以「過號」的形式進行篩查,對能打通的電話,對照信息上面的地址,向客戶郵寄書、報紙等廣告宣傳品,再由話務組具體負責產品推銷。公司的獲利與利用非法購買的公民個人信息存在對應關係,因此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得出的獲利數額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與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不對應的收入,則不能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中的「獲利」,這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2018)粵0106刑初1395號刑事判決書中有體現。法院認為,

關於公訴機關對被告人劉某利用非法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獲利人民幣9萬元的指控。經查,被告人辯解其入職宏酷公司一年來收入約9萬元包括補貼和銷售提成,其亦利用合法積累的客戶信息開展營銷活動,公訴機關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證實被告人劉某9萬元的收入是其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獲得,現被告人承認其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獲利約4萬元,故本院認定被告人非法獲利約4萬元。

案例二: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2017)粵0304刑初1527號刑事判決書

法院認定,被告人林某1主要從事中國移動SIM卡銷售,因其手中尚有2000餘張未經實名登記的中國移動SIM卡即將到期,為減少損失,被告人林某1安排其子被告人林某2從網上購買了1250份居民身份證信息及身份證讀卡器。被告人林某1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身份證信息對上述即將過期的2000餘張SIM卡進行實名制註冊激活。後被告人林某1將非法激活的1200張手機卡以6萬元的價格進行銷售。

法院認為,根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屬情節嚴重,依法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辯護人關於本案系合法經營、售卡收入不應全部認定為違法所得的相關辯護意見,本院予以採納。

律師簡析

案例二中,被告人林某1將非法激活的1200張手機卡以6萬元的價格進行銷售。6萬元是非法激活的1200張手機卡的對價,與利用非法購買的公民個人信息有對應關係。但是,1200張手機卡的對價包含了手機卡本身的價值,對價包含了成本,因此法院採納了辯護人關於「售卡收入不應全部認定為違法所得的相關辯護意見」的辯護意見。由此可見,獲利不等同於利用非法購買的公民個人信息從事合法經營的經營額。這裁判觀點在案例一中也有體現。

在案例一中,樂尚公司以購買的公民個人信息銷售三九蛋白肽、邦列安產品額達2787170元,經湖北應城誠信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樂尚公司獲利1716976元。法院以1716976元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綜上,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從事合法經營中的「獲利」,首先要判斷「獲利」與「非法購買公民個人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其次要扣除成本才是獲利。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用於合法經營 就能洗白罪責了嗎?
    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用於合法經營  就能洗白罪責了嗎  買了車,賣車險的電話來了;買了房,搞裝修的電話來了;孩子剛上學,培訓機構的電話來了……電話推銷無孔不入,誰洩漏了我們的信息?利用電話等信息手段推銷保險是一種常見的經營行為,但拿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就會「洗白」罪責嗎?
  • 【直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為謀取得利,以掃樓、偷拍、購買...
    【直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為謀取得利,以掃樓、偷拍、購買、收受等手段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過萬條 2020-12-03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假冒醫生、網絡婚戀、利用微信支付寶詐騙……湖南1601人因電信...
    拋開其「合法外衣」,被告人虛構「醫生」的身份,虛構消費者「有病」的症狀,虛構有療效的「藥品」高價銷售,其本質就是利用虛構的事實來達到非法佔有的目的。在電商經濟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上從事經營活動,電商相對於實體店,消費者對賣家及其產品性能缺乏了解,一些不法分子認為有可乘之機,以為可以通過合法的包裝掩飾不法行為,從而順利逃避打擊。
  • 獲取3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推銷「男士會所」,女子獲刑三年
    獲取3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推銷「男士會所」,女子獲刑三年 2020-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發網貸App非法收集個人信息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輝 通訊員 楊波 鄭明明近日,江西首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安義縣法院一審公開宣判,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郭某有期徒刑2年6個月,判處被告人呂某有期徒刑2年,對被告人徐某甲
  • 「有償刪帖」獲利25萬元 犯非法經營罪 判刑
    在網際網路行業,有一群人專門從事負面信息有償刪除的「生意」。殊不知,這種有償刪帖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構成非法經營罪。近日,從事網絡有償刪帖的馮某某和黃某某就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刪一個帖子一般收500到1000元!
  • 6名輔警利用工作便利侵犯公民個人信息 獲刑最長四年
    銅山警方供圖中新網徐州1月6日電(朱志庚) 1月6日上午,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公安局對外通報,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銅山警方打掉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團夥。專案組民警多線出擊、跨省抓捕,一舉抓獲犯罪嫌疑人15名,其中輔警6名。據悉,該案現已審結,犯罪嫌疑人均獲六個月至四年不等刑期。
  • 買賣微信號 男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
    買賣微信號年「賺」20餘萬男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華聲在線12月13日訊 聽說過高價收購舊手機、二手車,現在竟然還有人高價收購微信號,驚訝之餘是不是很心動?今天,記者從衡陽市石鼓區檢察院獲悉,嫌疑人陽某某販賣微信號,獲利20餘萬元,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2019年6月,高中畢業的陽某某偶然在網上發現,收購的微信號轉賣出去可以獲取高額收益,便開始用盡心思仔細琢磨如何通過網絡實施買賣微信號交易獲利。「我通過加微信群、或是發廣告等多種途徑從上線手中購入微信帳號。」
  • 允道刑辯團隊:買賣微信號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是否會構成犯罪?
    正常使用微信號的客戶會自己去註冊,不需要購買,買微信號的大多是網際網路黑產從業者。而倒賣微信號只是地下黑灰色產業鏈中的一環。一、微信號中包含公民個人信息嗎?首先,我們需明確何為公民個人信息。從實踐來看,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方式主要表現為竊取、購買、收受、交換和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採用其他技術手段。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情形較易理解,即將真實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並獲得利益的行為。
  • 利用公民個人信息騙取古董收藏愛好者鑑定費 詐騙案
    近日,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期間,遼寧大連甘井子警方網安、刑偵部門與轄區14個公安派出所聯合行動,出動警力180餘名,在轄區某寫字樓、住宅小區等地搗毀犯罪窩點3處,當場抓獲嫌疑人73人,扣押臺式計算機13部、筆記本電腦7臺、手機56部,查獲古董收藏愛好者身份信息、聯繫電話7300
  • 個人信息明碼標價,二手交易平臺難辭其咎
    法律法規正在逐步完善非法獲取、提供他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今年5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民法典》,明確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今年7月、10月,《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陸續出臺,目前均已完成公開徵求意見。作為個人信息保護「基本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等行為作出了嚴格的處罰規定。
  •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19萬餘條,判刑三年還要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19萬餘條,判刑三年還要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2020-12-24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如何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手?
    為了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特別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對於與個人信息聯繫緊密的相關工作人員,法官提示,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的,即構成犯罪,若是在履職中獲得的個人信息,入刑標準減半計算,因此切莫觸碰法律紅線。
  • 人臉識別如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法分子製作3D人臉模型騙過支付寶
    這些判例披露的犯罪行為,主要集中在網貸平臺通過非法獲取公民人臉識別信息開通網貸帳號,或將人臉識別信息共享給催收公司,或將這些信息變賣獲利。此外,也有電信公司人員在未告知公民的情況下,違法採集公民個人信息開通手機卡。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份判例披露了不法分子製作3D人臉模型騙過支付寶人臉識別系統,進而實施詐騙的情況。
  • 如何斬斷買賣個人信息的黑手
    「他們通常是向開發商或物業購買信息,隨後還能相互多次轉賣。」近日,肥西縣的李某某因販賣公民個人信息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據肥西縣公安局辦案民警介紹,李某某是肥西縣某房產中介公司的經理,在工作中發現有人掌握合肥多個區縣的小區業主信息,便以較低價格買入了部分小區業主信息。有了這些信息,方便了李某某電話「掃樓」。與此同時,他還把這些信息加價賣給其他房產中介和裝修公司,以此牟利。
  • 這群人非法利用公民信息註冊及出售ETC信用卡終落網……
    經查證,該犯罪團夥利用非法竊取的公民信息開通並出售ETC信用卡信息,非法出售ETC信用卡信息超過10萬套,涉案金額達500多萬元。時事熱點 隱藏巨大黑灰產業鏈2019年初,交通部發布信息從2020年起高速公路節假日免費只適用於安裝ETC用戶,全國各銀行機構順應推出各種快速辦理渠道,降低審核要求,吸引大量車主開通ETC業務。
  • 利用公民個人信息騙取古董收藏愛好者鑑定費 大連甘井子警方破獲一...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宇近日,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期間,遼寧大連甘井子警方網安、刑偵部門與轄區14個公安派出所聯合行動,出動警力180餘名,在轄區某寫字樓、住宅小區等地搗毀犯罪窩點3處,當場抓獲嫌疑人73人,扣押臺式計算機13部、筆記本電腦7臺、手機56部,查獲古董收藏愛好者身份信息
  • 北京法院發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典型案例:「私人偵探」行為或構成犯罪
    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在享受著大數據帶來便捷的同時,個人信息不可避免地被收集、使用。交易、瀏覽、通信過程中,人們留下的痕跡是如何被利用的?洩露、濫用、超範圍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會受到什麼樣的法律制裁?北京三中院法官4日以案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