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微信號 男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

2020-12-15 法制現場

買賣微信號年「賺」20餘萬

男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

華聲在線12月13日訊 聽說過高價收購舊手機、二手車,現在竟然還有人高價收購微信號,驚訝之餘是不是很心動?今天,記者從衡陽市石鼓區檢察院獲悉,嫌疑人陽某某販賣微信號,獲利20餘萬元,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

2019年6月,高中畢業的陽某某偶然在網上發現,收購的微信號轉賣出去可以獲取高額收益,便開始用盡心思仔細琢磨如何通過網絡實施買賣微信號交易獲利。

「我通過加微信群、或是發廣告等多種途徑從上線手中購入微信帳號。」陽某某交代,這些微信號大多來歷不明,除一部分是從使用人手中購買得來,絕大部分均是上線用各種渠道盜竊得來。

陽某某坦承,除了一部分想繼續轉賣賺錢的買家,大部分買家都是為了借用他人的身份信息去從事一些違法犯罪的勾當,以逃避監管機關的追蹤調查。在實施買賣微信帳號交易近一年的時間內,陽某某逐漸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已違法,但賺錢來得輕鬆,這對無正當職業的陽某某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

截至2020年10月案發被抓,陽某某已通過買賣微信帳號牟利20餘萬元。目前,陽某某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衡陽市石鼓區檢察院批准逮捕,案件仍在進一步偵查中。

檢察官提醒:社交軟體、行動支付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容易成為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廣大市民要提高防範意識,不要輕信高利誘惑,成為他人違法犯罪的幫兇,同時也務必要保管好自己的個人網絡帳號,以免遭受財產損失。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智芳 通訊員 劉小蘭 陳呈 實習生 龔正偉

【來源:華聲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允道刑辯團隊:買賣微信號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是否會構成犯罪?
    目前,該公司主要負責人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准逮捕。【葉斌律師評析】在網上以「微信號買賣」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在搜索結果出現了不少賣微信號的網站。隨機點進其中的一個網站,網站的首頁上就寫著「批發零售各種微信號」「國內號、國外號、私人號、滿月號」,五花八門。
  • 男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獲刑3年還要公開賠禮道歉
    來源 | 都市現場綜合浙江經濟生活頻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民法總則》規定,組合和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日前,浙江杭州經開區法院對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進行了公開宣判。法院經審理查明:2019年間,被告人潘某某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在杭州錢塘新區東部國際商務中心等地通過 U 盤拷貝、微信發送等方式與他人交換客戶信息數據,並將相關客戶信息數據用於出售獲利,其中屬公民個人信息共計19萬餘條。同年6月6日,被告人潘某某在杭州錢塘新區文淵大廈被抓獲。
  • 北京一招聘平臺員工售賣簡歷信息,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2月4日,第七個「國家憲法日」當天,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在「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上表示,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過去主要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為主,如今,包括徵信、定位、行蹤軌跡、住宿、房屋產權在內的動態信息被收集
  • 大學生買賣電話卡,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不批捕
    【導讀】沈某某協助電話卡買賣團夥發布招聘信息從中收取好處費1萬餘元,被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區分局刑事拘留。【案情簡介】沈某某在校期間加入多個兼職群,電話卡買賣團夥聯繫到沈某某,以每張卡50元左右的好處費招攬沈某某幫助發布兼職招聘信息,負責告知兼職人員辦卡地址以及發放兼職工資,沈某某最終收取好處費1萬餘元,達到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情節嚴重的標準。
  • 【直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為謀取得利,以掃樓、偷拍、購買...
    【直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為謀取得利,以掃樓、偷拍、購買、收受等手段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過萬條 2020-12-03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商買賣公民信息7萬餘條!男子被判刑3年、刪信息並公開賠禮道歉
    男子為做微商推銷保健品,通過網絡非法購買公民個人信息,又因購得的信息不符合用途將信息賣出,造成7萬餘條個人公民信息被洩露。 近日,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楊浦法院)對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被告人傅某當庭作出一審判決,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罰金人民幣三千元,退出的違法所得人民幣700元及扣押在案的三星牌S10+手機、聯想牌筆記本電腦等犯罪工具均予沒收;同時,依法支持檢察機關所提公益訴訟,責令傅某註銷涉案微信帳號、QQ帳號、刪除涉案公民個人信息、賠償損失,並就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在正義網
  • 第一彈APP負責人涉嫌侵犯著作權被批捕 發布侵權視頻2萬餘集
    IT商業新聞網8月12日訊,近日,第一彈APP負責人涉嫌侵犯著作權被批捕,主要罪責為通過上傳大量多國無版權影視劇集,從中進行非法牟利。  據中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網消息,一彈APP擅自上傳大量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影視劇集,並從中非法獲利,通告顯示,第一彈APP涉嫌大量上傳無版權影視劇集,並從中收取會員充值費及廣告費用。
  • 為牟利買賣微信號 這門生意經念歪了
    2019年6月,已高中畢業的陽某某偶然在網上發現,收購的微信號轉賣出去竟然可以獲取高額收益,便開始用盡心思仔細琢磨如何通過網絡實施買賣微信號交易獲利。現陽某某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衡陽市石鼓區檢察院批准逮捕,案件仍在進一步偵查中。陽某某首先通過加微信群、或是發廣告等多種途徑從上線手中購入微信帳號。
  • 以商務諮詢之名跟蹤偷拍 私家偵探侵犯個人信息被起訴
    昨日,本報記者從省檢察院獲悉,宜昌市夷陵區檢察院近日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潘某、許某、陶某、張某等10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58歲的潘某開了一家商務諮詢公司。一次,他聽說幫人找車、找人、查開房記錄等容易來錢,便將其納入公司業務範圍。接洽業務的過程中,潘某認識了開調查公司的許某。許某主營找人,潘某主營找車,兩人經常互通有無,潘某將找人的業務轉給許某,並收取一定的手續費,許某也是如此。
  • 如何斬斷買賣個人信息的黑手
    「不分白天黑夜地打,不接電話還通過微信加我,真是煩得要死。」心煩的同時,韋女士對個人信息遭洩露也很氣憤。她告訴記者,被騷擾的不止她一人,業主群裡很多人都在說這個事。「大家猜測是開發商把業主信息賣給了裝修公司,不然他們不會對我們的信息掌握那麼清楚,除了手機號、姓名,連房子在哪個單元都知道。」
  • 開發掛號APP給號販子「拉活」 7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獲刑
    原標題:開發掛號APP給號販子「拉活」 7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獲刑 一些知名大醫院專家號一號難求的現狀,在男子田某、金某等人眼中成了賺錢的商機。他們注冊運營公司,找人開發預約掛號的APP在手機應用平臺推廣,並組織客服人員將APP獲取到的就醫患者信息非法提供給號販子,以此賺取服務費。
  • 微信號能隨意買賣?小心引禍上身!
    若出售的微信號用於非法活動被騰訊公司凍結,犯罪嫌疑人還可提供付費輔助解封服務。這些被出售的微信號被網絡賭博團夥利用,在微信群聊中以「掌握內部開獎信息」為藉口引誘他人在賭博網站上下注,致使被害人楊某遭受55萬餘元的經濟損失。最終該犯罪嫌疑人被我院以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批准逮捕。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19萬餘條,判刑三年還要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
    12月24日下午,杭經開法院對被告人潘某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公開宣判。
  • 獲取3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推銷「男士會所」,女子獲刑三年
    獲取3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推銷「男士會所」,女子獲刑三年 2020-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D站創始人被批捕】「閔行檢察」微信公眾號7月15日發布文章稱,7...
    【D站創始人被批捕】「閔行檢察」微信公眾號7月15日發布文章稱,7月10日,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侵犯著作權罪,對犯罪嫌疑人溫某某等批准逮捕。2015-2019年,溫某某購入www.dilidili.com(簡稱D站),免費為網站用戶提供最新日本動漫作品。
  • 疫情期間洩露1萬公民個人信息,判了!
    近日,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受理並審結一起涉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判決被告重慶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在其註冊管理的公眾號及權威報紙刊登書面道歉信,向原告趙某道歉,並賠償趙某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圖片來源:重慶市衛健委官網但在這個時候,被告重慶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卻將一份名為《重慶已購進口白蝦顧客名單》的文章發布在其管理的公眾號供下載。該名單包括原告趙某在內的重慶各區縣一萬多名購買進口白蝦人員的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詳細個人信息。幾天內,很多重慶市民都在微信群裡收到這份名單。
  • 第一彈APP負責人被批捕,涉嫌大量上傳無版權影視劇
    第一彈APP負責人被批捕,涉嫌大量上傳無版權影視劇 在今年的7月份,檢查機關曾公布D站因為免費為網站用戶提供最新日本動漫作品,該站創始人被批捕。
  • 嚴打個人信息買賣黑產 隱私不能成為「搖錢樹」
    「提供任何信息查詢服務」「可查任何信息」……只有想不到,沒有查不了。這樣任性而霸氣的措辭,令人不寒而慄。移動網際網路已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盡情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繁發生,不僅傷害了個人權益,而且破壞了網絡秩序。當個人信息被待價而沽,意味著個人被粗暴地剝去信息外衣,隨時都有能遭受別有用心者的羞辱與傷害,堪稱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大「公害」。
  • 第一彈APP負責人被批捕 涉嫌非法獲利3418萬
    據國內媒體報導,近日,上海靜安區檢察院批捕一起盜版影視APP侵犯著作權案。涉案APP為第一彈APP,該應用涉嫌上傳、播放大量盜版侵權視頻,非法獲利3418萬餘元。
  • 一人利用暗網進行個人信息、賭博、色情不法交易被起訴
    正義網上海4月16日電(通訊員俞如宇)一人通過「暗網」論壇非法獲取、買賣公民個人信息40萬餘條,指使他人群發包含賭博等違法內容的簡訊至3萬多名手機用戶。近日,上海市青浦區檢察院依法以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對被告人熊某提起公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