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迎候鳥繁殖高峰 萬隻鳥寶寶破殼而出

2020-12-14 天山網

  天山網訊(記者劉一鳴 通訊員瓦力斯江·烏馬爾江攝影報導)眼下正值候鳥育雛時間,地處世界候鳥遷徙三號線上的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近日也迎來了候鳥繁殖高峰。上萬隻漁鷗、白鷺、蒼鷺等候鳥出殼。據悉,今年在這裡築巢安家的候鳥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

漁鷗在水中嬉戲。

  6月22日,在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核心保護區,鳳頭鸊鷉[pì tī]、漁鷗正帶著出生不久的寶寶在湖面潛水取食,學習生存本領;另一側蘆葦叢是白鷺、蒼鷺的繁衍生息地,經過20多天的孵化,數千隻小白鷺、小蒼鷺也已陸續睜開眼睛。

  「鳥類經過漫長的遷徙、築巢、產卵、孵化後,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就會進入育雛期,幼鳥再經過一到兩個月左右的鍛鍊便能夠獨立生存。」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管護隊隊員張超說。

鳳頭鸊鷉在水中暢遊。

溼地中的蒼鷺。

  據了解,2020年,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一共監測到兩萬多隻候鳥在此繁殖,其中比較常見的是白鷺、蒼鷺、鳳頭鸊鷉、漁鷗、鸕鷀等。

  「那邊白鷺和蒼鷺的幼鳥剛剛孵化出來,現在小傢伙們還在窩裡嗷嗷待哺,像漁鷗、鳳頭鸊鷉等鳥類,它們的幼崽已經孵化出來了,現在不但可以出窩,還會飛行了……」張超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還監測到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在此築巢繁殖。

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監測候鳥情況。

  據介紹,按照監測統計數據來看,按照每窩兩隻候鳥進行孵化的話,目前將近有四萬多隻候鳥在此進行孵化繁殖以及成長,數量已經增加了近一倍。

  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是鳥類遷徙和繁殖的重要驛站之一,是候鳥翻越天山前最後的一處補給站。近年來,瑪納斯縣通過退耕還溼、退牧還溼、退塘還溼等保護措施,溼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為候鳥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確保候鳥有安全的棲息繁殖環境和充足的食物,管護員也加強巡護力度,加大生態補水。

  「我們為了確保在這裡生活的候鳥有良好的棲息環境,建立了人巡和無人機巡的立體化巡護模式,確保候鳥的安全。同時我們也加大了生態補水力度,給它們一個寬廣的水域去覓食,用豐富的食物確保它們健康成長。」張超說。

相關焦點

  • 50餘萬隻候鳥飛臨北大港溼地,誰在守護候鳥天堂?
    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把這裡當做驛站,覓食、棲息,補充能量後繼續遷飛。現在,正是候鳥南遷的時候,據最新數據,北大港溼地已迎來候鳥50餘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700餘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總共約2500餘只,白琵鷺500餘只。
  • 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公布夏季動物監測結果
    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近日公布今年夏季動物監測結果,最大的亮點是鳥類品種豐富,有10目24科38種。其中包含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等。華陽湖在2014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在2015年開始,並於近日驗收。由國家和省組成的專家組認為,華陽湖治理效果明顯,為恢復生物多樣化打下了基礎。
  • 陸水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開展溼地鳥類種類和數量調查
    入冬以來,大批冬候鳥南遷。12月15日,陸水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組織工作人員對西涼湖溼地鳥類種類和數量開展調查,了解赤壁市越冬候鳥種群數量等情況。為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調查組深入湖區沼澤等地帶,仔細辨認鳥種、清點數量,拍攝記錄溼地鳥類生存情況。
  • 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新增20餘種鳥類
    也有不少鳥兒就此駐足,決定在新津越冬,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成為它們爭相聚集的生態寶地。  · 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水鳥實拍  為了及時、準確掌握溼地資源及溼地生態動態變化狀況,自2013年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建設至今,新津每年都會邀請專業的生態環保技術單位前來監測鳥類棲息狀況,為制定和實施溼地保護管理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 溼地公園成「美麗深圳」新名片
    10萬餘只候鳥在深平安越冬清晨,迎著朝陽,深圳市觀鳥協會副秘書長張高峰和團隊沿著深圳灣畔的岸線,開始新一期鳥類調查。「每年都有10萬餘只候鳥來深圳越冬,截至目前,深圳灣海域還有約2000隻候鳥,主要是從澳大利亞返程歇腳的鷺鷗類、鴴鷸類。而正是應驗了『春江水暖鴨先知』,雁鴨類候鳥最早開啟北歸遷徙,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在深圳的越冬之旅。」
  • 陝西神木市西葫蘆素溼地迎來大批候鳥
    琵鷺:在西葫蘆素溼地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有5隻白琵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歐洲分布較廣,是荷蘭國鳥,不知為什麼遷徙到陝北?
  • 七裏海,津東60裡的候鳥驛站
    七裏海則呈現出另一派活力迸發的景致——數不盡數的候鳥次第起落,悅耳的鳴叫聲宛如天籟之音……也許正是因了它絕美的風景,七裏海在2009年榮膺天津八大特色旅遊景區之一。2013年,打著「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溼地之一」的響亮名頭,總投資10億元的4A級七裏海國家溼地公園開業納客,僅第一周就接待遊客20萬人次……然而,七裏海實際上還有另一個「身份」——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這裡被確定為「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變身為溼地公園,顯然「踩了紅線」。
  • 生態環境改善大量候鳥來開過冬 漢豐湖成候鳥棲息天堂
    監測人員告訴記者,我區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能發現青頭潛鴨的身影,充分說明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的環境好、食物鏈條完整,讓各種珍稀候鳥把這裡當成了理想的越冬之地。4000隻候鳥漢豐湖安家在此次調查中,鳥類監測人員除了發現青頭潛鴨外,還發現了6隻中華秋沙鴨、6隻短嘴豆雁和1隻海鷗。
  • @溼地」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人工築巢請來「鳥醫生」 生態防蟲害
    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何川 攝)央視網消息(記者 何川)近日,「生態文明@溼地」記者團一行走進貴陽市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深入了解溼地生態系統如何環環相扣,相依相存。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學博士、工程師張海波詳細介紹了他們目前築巢引鳥,恢復溼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工作。
  • 吉林琿春:虎豹樂園 候鳥天堂
    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第一個以國際瀕危物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東北虎、豹及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2017年8月19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在長春掛牌。同年9月12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琿春局掛牌成立。
  • 上海動物園首次成功繁殖黃緣閉殼龜,龜寶寶「呆呆」破殼時萌翻了~
    上海動物園首次成功繁殖黃緣閉殼龜,龜寶寶「呆呆」破殼時萌翻了~ 2020-11-0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後官湖國家溼地公園科普館投入使用
    日前,武漢市後官湖國家溼地公園科普館建成投入使用,其中包含水生世界、伏地前行、鳥語解密、百獸率舞、眾靈之長五大板塊,展示了水生態系統、水循環系統等科普內容。「感受溼地公園特有的環境魅力,空氣格外清新,身心格外放鬆。」
  • 肯德基小候鳥基金四周年為愛守「候」廣州「小候鳥」觀候鳥探索自然
    時至秋冬,大量候鳥遷徙到溫暖的廣州,在這個有著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過冬。同時,在這方熱土裡,還匯聚了大批來穗工作者在這奮鬥,隨之而來的是被稱為「小候鳥」的孩子們,他們跟隨著父母在異鄉生活與學習。近日,這兩群「候鳥」相遇在這座暖心城市的「綠心」——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開展了一場肯德基候鳥基金四周年「為愛守『候』,相伴成長」公益活動。
  • 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失地」變溼地 紅樹漸成林
    11月30日,在位於儋州市光村鎮的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監測站巡護員羅理想如往常一般挎起相機,拿著望遠鏡,在溼地公園的各個角落監測。在他眼裡,溼地公園有一股靈性:灘涂紅樹林叢生,潮汐往來間留下俏皮的小蟹;鳥兒翩躚而來,飛得近時,仿佛一伸手就能夠著它們……棲息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白鷺。
  • 青海實施首個溼地保護示範項目 加速高原溼地植被恢復
    張子贇 攝中新網西寧12月17日電 (李雋)「該項目是青海省林業和草原系統第一個溼地保護科技推廣示範項目,也是我們溼地公園首次承擔的科技推廣項目。目前資金已到位,項目準備工作正在進行。」17日,青海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林業高級工程師郭發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南昌創新湖泊溼地管理呵護候鳥越冬
    據介紹,南昌市依託創建國際溼地城市這一平臺,加快推進溼地保護修復,大力開展小微溼地建設,高標準打造五星、天香園、象山森林公園和南磯溼地等溼地候鳥觀光體驗點。2019年,南昌市立足溼地資源優勢,率先在全省開展國際溼地城市申報創建工作,並於2020年2月成功入選「國際溼地城市」中國推薦城市名單。
  • 障蔽人間喧囂,隔離塵世浮華-瑪納斯
    唐朝設置西海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綏來縣,1954年改稱瑪納斯縣。西海公園位於瑪納斯縣南郊,建設路西側,佔地面積25公頃。公園是縣城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水城」的重要節點,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生態示範點。縣城將瑪納斯河水引入城區,西海公園是8公裡長的水系防洪通道中首個流經的節點公園。
  • 北遷候鳥飛臨「白鶴之鄉」瀋陽法庫 呈萬鳥雲集場景
    北遷候鳥飛臨法庫。於勝地 常繼民攝中新網瀋陽3月27日電 (沈殿成)3月27日是「世界白鶴日」。記者在瀋陽市法庫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看到,大批北遷的候鳥已經飛臨法庫,寂靜了一個冬天的水面再次熱鬧起來,法庫正式進入最佳觀鳥季。
  • 「十三五」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 國家溼地公園總數達899處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郭香玉)「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其中,新增國際重要溼地15處、國家重要溼地29處、國家溼地公園201處,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生態系統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 走進深圳溼地公園 探索溼地自然秘境
    其中,溼地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悉,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強溼地保護工作,主要以掛牌建立溼地公園的形式強化對全市溼地的保護,先後批准掛牌成立了溼地公園共 12 個,包含 1 個國家級溼地公園、10 個市級溼地公園、1 個區級溼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