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渴望來自生活的善意,渴望與他人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渴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不過,一切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要知道,人本身就是自私的動物,當關乎自己的利益或者親近的人牽扯其中,很難能夠做到不徇私情。因此,古語有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見人類在這方面的確有著莫大的共識。
換而言之,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親近還是遠離,偏愛還是歧視,我們總是很容易對身邊的人或者事物下定論,而一旦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又幾乎很難發生改變,除非通過近距離地接觸或者親密地相處才會打破固有思維。
在很早之前,我真心覺得孩子都是可愛的,成年人都是理智的,老人都是和藹的。不過後來無數事實證明,孩子永遠是別人家的可愛,成年人往往會在在衝動之下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老人粗俗、邋遢、齷齪的同樣比比皆是。當然,由於人本身性格的複雜性,這裡所說的也只是某一部分人,並在某些時刻會出現的特質。
這種帶有預設性的判斷在心理學上有專門的名詞來稱呼它,即偏見。在我們的認知中,偏見似乎是在沒有足夠的依據下,把人往壞處想。然而,美國人格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卻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質》中指出,偏見是具有兩面性的,其中既有對人或者事物產生的正面看法,也有對其產生的負面情緒。
這部在1954年出版的「大部頭」,在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中有著空前的地位。雖然不能肯定地說後無來者,但是截止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人們研究社會心理學的必讀書目。這是一部對偏見解讀得十分透徹的著作,其中不僅有嚴謹的學術成果,也有豐富的研究資料來源,更有對人文價值的深入探討。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偏見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個故事,我想大家都聽過,大意是這樣的:「飢餓的狐狸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走了,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無疑很好地證明了偏見存在的普遍性。而這種想吃卻又得不到,並自己找主動找藉口的方式無異於掩耳盜鈴,讓人覺得十分好笑。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卻大有人在,它是人們因無法達到心理預期,並掩飾內心的挫敗感而進行自我啟動的防禦機制。
一般來講,人們為了減輕內在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採取兩種方式對待:一種是像故事中的狐狸一樣自己為自己找藉口,進行自我安慰,以彌補吃不到葡萄的心理平衡;另一種就是通過轉移發洩對象,尋找「替罪羊」來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兩者之間最為明顯的區別是,前者是人們主動的行為,後者則是無意識的心理運作。
偏見下的「替罪羊」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覺得不怎麼開心的事情。比如,在工作中,受到老闆的批評或者同事的排擠;比如,在愛情方面,兩個人談了許久,卻突然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在交友上,遇到了不可原諒的背叛,或者意外的傷害……毫無疑問,這些事情都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情緒。
假如在我們心情不佳,甚至變得暴躁無助的時候,有人來和我們產生交談,那麼這時對方很容易成為我們情緒的宣洩口。這就好像某些特殊場合中為緩解公眾憤怒而被推出來的替代者,歷史上被冠上妖媚惑主的亡國罪名的妲己、西施、褒姒、趙飛燕、楊貴妃,以及因其在神學、種族習俗和宗教儀式上保持相對死板嚴苛的傳統而曾經遭受到嚴重歧視對待的猶太民族等。
總的來說,他們在某種形式上,都是「替罪羊」。若是要細講替罪羊的歷史,大概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而這些歷史事件的出現,恰恰說明了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處事模式決定了偏見的對象,而主流群體的偏見則對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偏見傳播的主要載體人都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因此,人們會利用自己的偏見傾向對周圍的世界做出泛化、概念和分類,並與群體形成積極地依戀關係。
從個人到家庭,從鄰裡到城市,從州縣到國家,從種族到全人類,群體的圈子雖然或大或小,或從出生起就被賦予,或後來自己選擇性加入,但是它們卻都擁有著各自的團體價值觀和社會凝聚力。
當群體之間充滿正向的偏見引導,個體很容易獲得內在的安全感、成就感和滿足感,比如家庭、比賽團隊、公益團體的存在。反之,群體則會成為具有煽動性的偏見傳播媒介,從而引發輿論攻勢和暴亂,就像網絡上的鍵盤俠、現實中的傳銷團夥、國際上的恐怖組織等。
面對偏見,我們應該怎麼辦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不同國家、種族、性別、地域、文化之間的交往和摩擦與日俱增,各種偏見更是以多種面目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那麼,面對這些偏見,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呢?這就成為人類當下需要思考的事情了。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我覺得就不得不提到構成偏見的兩個要素,即態度和信念。態度的傳播是一種教育的過程,信念也可以通過培養人生價值觀建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沒有人生來就帶有偏見,它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習得的,是社會性學習綜合的結果。
因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每個環節都不容忽視。而在其中被賦予著重大使命父母、老師、警察等也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責任,從而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嚴格把關。
偏見不僅僅來自於我們有意識控制的思考過程,還來自我們無意識的思考過程。在本書中,這位了不起的人格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用詳而有力地論證和大量實證研究數據,讓我們知道偏見是人類認知結構與社會組織形態的必然產物,而只有追根究源才有可能從本質上改變偏見的存在。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整部書籍的內容既詳細,又通俗易懂。而那些類似於故事性的舉證,能夠讓人在閱讀之餘感受到閱讀的輕鬆愉悅,不是那種乾燥乏味,一讀就讓人昏昏欲睡的書籍所能相比的。
回首歷史,人類其實一直在努力化解和消除偏見,希望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和諧,奈何這終究不是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事情,它是需要全世界的人共同來努力的。幸運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偏見的存在,並從自身做出改變。
在我看來,《偏見的本質》是一本非常優秀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雖然這本書是以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為主題進行探討與研究的,但是它所講述的心理學理念和機制卻同樣適合大多數國家,其中就包括我國。我相信,當人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是了解偏見心理學的開始,也是消除偏見的美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