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文筆法,以《山海經》視角看日本,倭使來朝,定臣屬之分

2020-12-16 地圖帝

大海之東,大荒之中有數島。其大者為本州,次北海道、次九州、次四國。島上有人自曰日本,蓋日出之國也。吾國有識者嗤曰:「其名倭也,邪馬臺也。」當漢時,倭地分百餘國,歲常來舞蹈於庭者三十餘。倭王其大者居邪馬臺,去樂浪郡萬二千裡。光武建武中元時,倭使來朝,天子制印曰「漢委奴國王」,定臣屬之分。

及中國多故,不暇遠致,倭王遂以天下之大唯我大也。隋煬時,倭國使小野妹子來朝,致天子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煬帝怒曰:「是天子唯一人耳,彼何人哉,敢自稱天子!」唐高宗鹹亨中,其以國近日,遂號日本,其王曰天皇。

初,天皇實同木偶,權臣可玩弄於股掌間。及孝德立,忿曰:「彼為刀斧,我為魚肉,世上豈有引頸天子乎!彼非司馬昭,朕自非高貴鄉公。」遂行大化革新,以唐為師,國致富強。迄奈良、平安二代,有源賴朝氏定幕府之制,皇柄下移。天子虛位,又蜀漢「政由葛氏、祭由寡人」也。其時,宋光宗紹熙三年。

至鎌倉幕府北條時宗,元世祖徵日,波譎雲詭,王師傾覆。幕府挾魏武、周文之功,天子幾行乞於路矣。天皇復位,足利尊氏又傾之,南北分鼎,社稷復有倒懸之危,壘卵之急。足利氏開室町幕府,足利義滿合南北之分,自持功大,欲行魏文、晉武之事,事終不獲。足利義滿雖有梟雄之姿,然事中國尚其誠也。明惠帝時,日本來朝,世修臣禮。延至神宗,有豐臣秀吉者,織田信長之臣也。秀吉起於草莽,自顧雄猜,人謂之能。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弒信長,豐臣泣曰:「主辱臣死!壯士一怒,伏屍者千,流血者萬!」秀吉舉義旗,三軍盡縞素,收天下之心,光秀伏誅,秀吉終定天下,以為關白。

秀吉有日本,又顧謂其臣曰:「中國能為之中國,日本何不能為之中國乎?我為中國,天子處北京,我居寧波。」遂傾精銳寇朝鮮,朝鮮急告明神宗。神宗怒曰:「中夏天子之器豈險遠小臣可覬覦!秀吉以卵擊石,名不順,事必不成!」天子一怒,伏屍者萬,流血者十萬。李如松入朝,日人授首,秀吉奪氣,未幾鬱憤而死。

明清易鼎,日本自謂曰:「明,中國者,今已亡,其衣冠正統在日本。」復有寇中國之意。然日本以農立國,彼與清朝未分上下,德川幕府昏昏,日人多聚而議曰:「大化師唐而成東方盛國,今泰西昌盛,何不以為師?」適有美國將軍名佩裡者,督鐵甲艦請通商之議,日本力不能敵,遂有城下之盟。逮天子倒幕,奉還大政,行泰西之法,革舊布新,氣象為之大變。日人喜曰:「吾今為泰西之新民矣,非復東亞之舊臣也。」

圖-日本和服

清德宗受制於孝欽,孝欽竭天下之財以奉一人之歡,四海洶洶。日人復喜曰:「天以清授我,豈有羊入虎口而虎不食之者!」甲午來犯,北洋傾覆。馬關之約,清割銀二萬萬,遼東等地入日,日遂比肩泰西諸強。後復犯中國,然雄獅終醒,豪傑一呼,天下雲從。日人陷四萬萬必死之陣,兼美蘇助之,日本盡棄前功。美蘇欲中割日本,蘇聯有事於西,日本為美國所制至今。

這個系列名為《山海經-地圖帝》,以山海經的視角,用古文筆法寫世界各國歷史。左圖右史,歷史地理古文不分家。您有任何建議,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倭來了」:明朝曾遭遇了豐臣秀吉怎樣的挑戰?
    本 文 約 5550 字閱 讀 需 要 15 min「我來了」,「倭來了」《倭奴遺事》有一則故事: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一縣城報事人飛奔入城,說「我來了」,守城人誤聽成「倭來了」,於是,民眾頓時驚慌失措。
  • 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這些帶「倭」字動物原來是這樣命名的
    從文化上看,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倭」字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倭並不特指日本,我們稱日本人為倭的說法,源於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對當時日本君主的御封——「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的「亻」賦予「友人」的意思,並沒有「矮小、弱小」嘲諷之意。古代中國對日本同樣有「東瀛」和「扶桑」這樣的雅稱,因此將「倭」字同那種居高臨下的嘲諷聯繫起來的說法站不住腳。
  • 《山海經》:日本人真的是華夏部落的後裔?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大家好,歡迎收看《山海經》系列第19期。今天辦公室的人在討論日本的起源,有人說秦始皇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山以求長生不死藥方,而後這三千童男童女繁衍出日本。
  • 倭、大和、日本、東瀛、扶桑,日本的這些稱呼都是怎麼來的?
    大家知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除了正式名稱外,通常還有些別的稱呼,以中國為例,除了「中國」外,還有華夏、九州、神州、中土等各種稱呼;而日本也是一樣,除了日本之外,還有倭、大和、扶桑、東瀛等,那日本的這些稱呼又是哪裡來的呢?
  • 第二章 朝鮮設郡 倭人來貢
    漢武帝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衛氏朝鮮這個不再馴服的屬國身上。起初他對衛氏仍有規勸之意,並未將武力作為必須的選項。武帝派出涉何出使朝鮮,要求衛右渠遵守雙方原來的約定。衛右渠卻不理不睬。涉何沒想到對方如此強硬,不把自己這個天朝使臣放在眼裡,十分惱火。他於歸國途中感到無法向漢武帝復命,就將怒火撒到送行的朝鮮官員身上,乾脆殺掉了送行的官員。涉何如實將出使經過報予漢武帝。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日本在我國文獻出現的歷史,最早源於《山海經》。出現在《山海經》的海內北經篇,和恢國篇中。蓋國在鉅(大)燕南,倭北。倭屬燕。--海內北經篇鉅通巨,大的意思,鉅燕即大燕。因為鬱金香芬香暢達,周朝用來祭祀用。說明周朝的時候,倭國就開始向西周上供了。《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大家知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除了正式名稱外,通常還有些別的稱呼,以中國為例,除了「中國」外,還有華夏、九州、神州、中土等各種稱呼;而日本也是一樣,除了日本之外,還有倭、大和、扶桑、東瀛等,那日本的這些稱呼又是哪裡來的呢?
  • 朱元璋出兵日本,日國王急忙寫了一封信,朱元璋看後列其為不徵之國
    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最早稱「和」或「倭」。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據說它的名字是跟一個女人有關。 《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漢光武帝賜倭奴國國王,漢委奴國金印。正式稱日本為倭奴國,成為大漢50個藩屬國中的一員。隨著日本人對漢族人的理解,認為倭人也就是矮人的意思。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除了這三處之外,朝鮮首都漢城也有倭館,不過這處不太一樣,是為了迎接希望通交的日本大名和商人而設立的一個機構,叫「東平館」(日本在朝鮮以東,以「東平」為名可見朝鮮王朝當時對東部日本的頭痛程度),這裡只是純粹的接待日本人的一個建築,裡面並無日本人定居。該地區被稱為「倭館洞」,現為首爾特別市中區忠武路。
  • 中國與日本,誰宗主誰番邦?日本歷史上竟曾自封宗主!真相很可笑
    以此曆法分賜朝貢藩國,藩國接受,而且藩國給天朝的國書落款上必須使用天朝年號,此即奉正朔。 二、日本的曆法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一直認同中國的太陰曆。從《宋書》上看,劉宋時期日本是「倭五王」時代,「倭五王」都上書,向當時的南朝求封,最著名的就是宋順帝承認倭王武的「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宋書·蠻夷傳》),求得封號之後,日本形勢上確立了對朝鮮的政治優勢,此後的南方齊、梁、陳三朝日本再無朝貢,雖然三朝史書上有倭人的記載,但那是南朝為了營造正統、萬邦來朝的假象,三朝史書關於倭人朝貢的記載多沿襲
  • 日本裔朝鮮兵,朝鮮王朝是如何利用「降倭」資源的?
    朝鮮籍日軍倒是聽說過,這算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造的孽。但日裔朝鮮兵,真的存在這種人嗎?這個群體還真存在,不過不是在二戰時期,而是在幾百年前的朝鮮王朝時期。 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地緣關係是很緊密的,咱們中國人熟悉的「倭寇」問題在朝鮮也存在而且更加嚴重,但是,這打來打去,也會有不少「倭寇」臣服於朝鮮王朝,即「降倭」。
  • 隋煬帝給一個叫小野妹子的日本人取一個中國名字叫蘇因高
    一、交往歷史說起中國與日本交往的歷史,有一個人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著名的秦始皇帝嬴政。秦始皇帝在位後期,迷信方士,隨著年齡的增長,怕死之心嚴重,一心想長生不老,於是派出了徐福帶著3000名童男童女入東海尋求不死藥。徐福等人應該是沒找到什麼不死藥,因為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不死藥,害怕回國後被秦始皇帝治罪,也有人說是遇上海上的大風浪,迷路了,船被漂泊到了日本。
  • 日本人祖先東倭人派遣使者輾轉萬裡向大魏朝納貢,司馬懿功不可沒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一篇文:小A史蒂芬原文【67】:魏正始元年春正月,東倭重譯納貢,焉耆、危須諸國,弱水以南,鮮卑名王,皆遣使來獻。天子歸美宰輔,又增帝封邑。曹芳即位後改元正始。
  • 51 《三國志》對倭人的歷史記述,邪馬臺國與卑彌呼女王
    東亞歷史第51篇:日本的歷史源流之《三國志》記載的「倭人條」。 陳壽所編寫的《三國志 魏志 烏丸鮮卑東夷傳》中的「倭人條」,對日本的歷史源流而言,極為重要,很多學者深入研究。本文將其中重要部分翻譯成現代白話文,敘述如下: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我們仔細去看其他一些野獸啊,也無非如此,最多組合的複雜一點。所以我個人覺得,《山海經》中的神獸之類,多為杜撰,即無實物,亦非傳說。二、關於山神的祭祀文化《西山經》中第一列山系,祭祀華山,太牢,祭祀羭次山時,前行最隆重的大社禮,是所有祭祀中記錄最為詳細,規模最大的。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一國名是如何得來的,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日本古稱「倭國」。我國漢代的史書稱日本人為「倭人」,唐代的史書稱為「倭奴」。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成為了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云:「四牡 周道倭遲。」
  • 倭寇猖獗:俞大猷奉命東南平倭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右副都御史朱紈巡視福建,薦俞大猷為備倭都指揮。適安南都統使莫福海卒,其子宏瀷、正中互相仇殺;其大臣範子儀妄言,宏瀷已死,迎正中歸國,趁機剽掠欽、廉諸州,嶺海騷動。歐陽必進奏留俞大猷討賊。俞大猷率軍「追戰數日,生擒子儀弟子流,斬首千二百級」。傳檄,莫宏瀷殺範子儀,函首來獻,外患平息。
  • 日本的國名竟然是中國人取的
    關於日本的記載,其實早在《山海經》當中就有提到過,那時候日本還屬於燕國的一個附屬國,他們不僅實力弱小其國土的面積也很小,在幾個大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那個時候的日本其國名還不叫「日本」,而是一個很難聽的名字叫做「倭國」。倭字本沒有貶義。古漢語中,倭通逶,因味山路曲折綿延的意思。
  • 賽博朋克的山海經也太酷了吧
    作者最起初的想法源自《美國眾神》的片頭,參考山海經、賽博朋克2077、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2049、阿基拉、超越善惡2。初衷是希望可以影響更多的國內設計師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作者是一位熱愛遊戲的資深玩家,所以在短片中融入了大量的遊戲元素和logo彩蛋,包括匹配的中英雙語字幕,也體現了作者的發問與思考。
  • 女真兵血戰日本武士,1592年加藤清正入侵東北之戰
    對於中國來說,日本絕對算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領邦了,某種程度來說日本屬於中國頭號地緣競爭對手。在古代由於中華帝國的強大實力,日本朝大陸擴張的努力被多次打敗;而近代由於中華沉淪,日本涅槃,日本一度朝大陸大幅擴張,這也是中國最為沉痛的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