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時代,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
規格:119.1 x 68.1釐米
波士頓美術館藏
此天恆護如來道場而聞法,故名多聞天。於胎藏界曼荼羅在外金剛部院北方之門側,於金剛界曼荼羅位於西方,夜叉主也。此天與吉祥天,從古神話時代常相關連而為夫妻,於日本臺密,如歡喜天有雙身毗沙門法,但雙身者,皆男天也。其形像有多種。
胎藏界曼荼羅之像,著甲冑,左掌有塔,右持寶棒,坐像也。或傳有為立像者。金剛界曼荼羅亦與之同。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記乞勝利神加被之修法,論其畫像曰:『於彩色中並不得和膠,於白氎上畫一毗沙門神,七寶莊嚴衣甲,左手執戟槊,右手託腰上,其神腳下作二夜叉鬼,並作黑色。
其毗沙門面,作甚可畏形,惡眼視一切鬼神勢,其塔奉釋迦牟尼佛。』毗沙門儀軌記,唐天寶元年,不空三藏修其法,為玄宗平定五胡亂之始終。在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單獨出現的場合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常以梵名音譯稱之為「毗沙門天」。
相傳,毗沙門天經常維護如來道場,由此而得時時聽聞如來說法,故名多聞天王。在印度,他又是主司施福護財的善神,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眾。敦煌壁畫中的毗沙門畫像,在他渡海之際,常常散下金銀財寶。在四天王的配置關係中,他被安排率領夜叉、羅剎將等,守護北方鬱單越洲。
毗沙門天的形象,多為身穿甲冑的武將,面現忿怒畏怖之相。一手託寶塔,一手持稍拄地;或一手持戟,一手託腰。身青黑色,足踩二夜叉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因受民間神話影響,所塑多聞天王大多為頭戴毗盧寶冠,一手持傘,以表福德之意。或坐或站,腳下踩有夜叉鬼。
此外,另有一種叫兜跋毗沙門天的像,身著西域式甲冑,一手捧寶塔,一手持三叉戟,以堅牢地神支其兩足。腳下蹲有二邪鬼。據說兜跋本為西域國名,後來人們以兜跋訛為刀八,又進一步誤解為刀八之意,於是塑造了各種八刀毗沙門像。兜跋毗沙門像在唐時傳到日本,後被作為能鎮護國土、拒退怨敵的神將而得尊奉。
毗沙門天王在唐代極顯一時,當時釋不空譯出《毗沙門儀軌》,尾題記載一個傳說。天寶元年,安西城被蕃兵圍困,有表請救援。但安西路遙,短時間救兵難到,玄宗即讓不空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在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同時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神兵盡著金甲,擊鼓聲震三百裡,地動山崩,蕃兵大懼,望風而逃。於是玄宗聞奏大悅,敕令諸道節度、所在州府於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象供養,佛寺亦敕別院安置。此後,毗沙門天又被軍旅視為保護神。直到宋代,諸軍寨中也常建有天王廟。毗沙門天的信仰到元明而漸衰,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中國化的託塔李天王。而在《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四大天王也都被賦予了中國式的寓意,傳說他們被安排去各掌「風、調、雨、順」之職。
日本戰國大名上杉謙信特別信奉毗沙門天,曾在毗沙門堂得到感悟,自詡為毗沙門天的化身,一生不近女色,生活近似律僧。由於崇尚「義」,其行為在戰國亂世顯得很特別,出徵時高舉「毗」字戰旗進行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