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舊北京的歷史遺存和標識也在逐漸地消逝著。有許多與歷史文化有關的地點與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過眼煙雲,只能在文獻中尋找一些輪廓和痕跡了。所以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從一些不見經傳的故事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史料來向大家介紹北京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清淨化城塔及其名稱的由來。
北京的清淨化城塔,在清代諸塔中推為上乘。其名稱來源於佛教故事。
清淨化城塔坐落在安定門外西黃寺。這一帶是清代北京滿,漢、蒙、藏等民族,經濟與文化交匯之區。在黃寺東面,有蒙古外館。清人震釣《天咫偶聞》記載:這裡「市廛櫛比,屋瓦鱗次;充街隘巷,只見明駝;列肆連箱,惟陳服匿」:喧器市易,殷股。在外館之西,為東西黃寺。東黃寺是為達賴喇嘛而建,順治八年(1651年)敕「就普靜禪林興利」,第二年達賴喇嘛五世來京,為其駐錫之所,清政府曾敕達賴喇痲金冊金印。爾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間歲奉貢遣使至京,均館寺中。西黃寺與東黃寺接連,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允略爾略蒙古哲ト尊丹巴胡圖克圖、四十九旗札薩克等之請,命親王大臣董工興建。東黃寺與西黃寺,同垣異構,時稱雙黃寺,梵宇壯麗,金碧輝映,成為京城北郊名利,也是滿、漢、蒙、藏民族和睦的象徵。到乾隆時,又在黃寺西邊興建清淨化城塔。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七十歲生日,班禪六世額爾德尼,從後藏日喀則,萬裡跋涉,歷盡艱辛,於七月十二日到避暑山莊,為乾隆帝祝壽。乾隆帝為接待班禪六世,命在避暑山莊之北獅子口,仿照班禪在日喀則居所札什倫布寺的形制,興修了「須彌福壽之廟」。須彌,即須彌山,藏語名札什;福壽,藏語名倫布,「須彌福壽」意思是,像吉祥的須彌山一樣多福多壽。班禪六世在須彌福壽之廟禪居一個多月後,來至北京,居於黃寺。但十ー月初二日,班禪六世額爾德尼因病在京圓寂。第二年二月十三日,其舍利金龕送還後藏。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班禪六世生前住過的黃寺之西,敕建清淨化城塔,藏經咒、衣履,以示紀念。
清淨化城塔為金剛寶座式。這種金剛寶座塔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今印度比哈爾省伽雅縣的布達伽雅,有一座大覺塔,塔後面有一棵菩提樹,樹下有一堅硬的石座,叫金剛座。相傳釋迦牟尼在這裡坐悟成道,因此,這座大覺塔的形式被稱為金剛寶座塔。金剛寶座塔的主要特點,是在金剛座上矗立五座塔一一中間一座大塔,環列四座小塔。佛經說,金剛界有五部,每部有一個部主,即主要之佛:中為大日如來佛,東為阿閱佛,南為寶生佛,西為阿彌陀佛,北為不空成就佛,每一尊佛都有各自不同的坐騎。金剛寶座塔在北京只有四座,這就是真覺寺(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玉泉山妙高塔和西黃寺清淨化城塔。
清淨化城塔建在高達三米多的石臺基上,臺基平面呈「亞」字形。基座四隅各有塔式經幢一座,幢身下層刻有經文,四周圍有護欄和望柱。金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利三部分組成。塔座又稱須彌座,它分為三層,雕刻著卷草、蓮瓣等花紋,座的八面各雕刻佛經故事畫一鋪。須彌座轉角處雕有八尊力士像,赤身跣足,雄壯有力。須彌座承託著覆缽式塔身。塔身正面的佛龕內,有浮雕三世佛,龕旁分雕八尊菩薩立像。塔身之上為塔剎,由剎穴、剩座、利身和利頂組成,內用剎杆貫穿。利穴藏有經咒,剎身由相輪十三重構成,又稱「十三天」;利頂冠以鎏金寶珠。覆缽式塔身的四周,四座小塔亭亭玉立。塔的南、北,各有一座三門石牌坊;東、西,各有一座碑亭。乾隆帝御撰滿、漢、蒙、藏四體文《清淨化城塔記》碑,就矗立在塔東的碑亭裡。整個清淨化城塔的石雕璀璨晶瑩。「朝陽初晃,夕照斜射,奪霞光於南海,映嵐翠於西山」,宛如「海上三山,金銀宮闕」。
清淨化城塔的名稱,來源於佛教《清華經·化城喻品》中的故事。化城,是指一時化作的成郭。這個《化城喻品》的故事,佛經上用宗教《偈言》的形式,作了通俗而形象的敘述。故事是說,一切眾生成佛的地方為清淨寶所。到此清淨寶所,路途既遙遠,又險惡。路程約有五百由句。由旬是計算行程的單位。相傳古代帝王一日行軍走一由旬,一由句有的說為四十裡,也有的說為三十裡。若以四十裡計,五百由旬約合二萬裡。眾生在行進途中,畏難欲退。於是導師在三百由旬之處,化作一城。這座城郭,房舍莊嚴,樓閣高大,人煙稠密,園林四布,渠水清流,浴池潔淨。於是眾生走進了化城,心裡歡喜,身得憩息。但導師又向眾生說「我見你們疲倦,中途都想退回,就施以神通力,化作這座大城;你們既已休息,不再覺得疲勞,就應繼續前進,共至清淨寶所。」於是將化城滅掉。
佛教的「化城」故事,流傳頗為廣泛。乾隆帝根據《法華經》中的這個佛教典故,將封藏有班禪六世額爾德尼經咒、衣履的塔,賜名為清淨化城塔。
好了,今天給大家的講述就到此結束了,小編所講述的雖然沒有一定的系統性,但都與古都的歷史文化有關,將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承傳介紹給大家。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小編會及時更新,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