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為遺傳學研究中,環境同樣也可以分為使家庭成員相似的共同環境和使他們不同的非共享環境兩種。已有許多研究考察,如社會階層和婚姻狀況等共享環境對兄弟姐妹所產生的影響發現,這類影響使他們具有某些相似性。有研究報告顯示共享環境對青少年犯罪有重要的影響。此外,幾項成人雙生子的研究報告了某些共享環境對自我報告的積極情緒的影響。對嬰兒的研究一致表明,遺傳對微笑沒有影響而共享環境卻有很強的影響。
共享環境同樣影響著童年時期的積極情緒。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共享環境對自我報告的對待愛情和親密關係的態度有重要影響。上述發現意味著相同的環境中的成長使兒童形成了對人際關係的相似預期。
非共享環境則是那些造成差異的因素。非共享環境由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不被子女們共同享有的環境構成,是影響人格的特定環境。它大致包括以下幾類:
偶然事件、圍產期心理創傷、家庭情況(如出生順序和間隔等)、兄弟姐妹間的相互影響、父母不同的對待方式、家庭外影響(如不同的教師等)。它包括以下兩方面含義:在同一家庭中長大的兒童所經歷的生活也有差異;即使是相同的家庭經驗如父母離婚,不同兒童的體驗也是不同的。
通過過去20年的研究,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非共享環境的重要性。這種特殊影響常常會削弱親子或兄弟姐妹在人格特質上的相似,對非智力人格特質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確定特定的非共享環境對人格發展的意義,關鍵在於找出了導致在同一家庭中成長的兒童會有如此之大差異的原因。
人格發展研究所採用的環境測量方法大多是針對整個家庭而不是針對某一名兒童。例如,測量父母是否離婚對同一家庭中所有兒童的影響。在這種一般化的評估中,離婚不可能作為兄弟姊妹間差異的來源之一。然而,研究表明,離婚對同一家庭中不同兒童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以具體化的方式評估離婚(如離婚對兒童產生的不同壓力感),就可以發現它是兄弟姊妹間行為差異的原因之一。
研究兄弟姊妹的經驗,需要對他們的經驗是共享的還是非共享的進行評定。某些家庭結構變量,如出生順序、兄弟姊妹間的年齡間隔,也屬於非共享環境因素。對出生順序與人格的研究表明,家中的老大更為順從和傳統,盡責性更強,神經質性更高。對非共享環境因素的研究發現,在同一家庭中長大兒童的生活差異令人吃驚。兒童知覺到的父母對待方式是十分不同的,雖然父母報告他們是以相似的方式對待子女的。觀察研究更傾向於支持兒童的知覺。
一項稱為「非共享環境與青少年發展」的行為遺傳學研究項目關注於家庭因素的影響。該研究對720個多子女家庭的兒童(包括雙生子、親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以及收養的兄弟姊妹)進行了兩次兩小時的訪談。兒童的年齡從10到18歲。訪談期間,分別對父母和子女進行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以測量家庭環境。父母與子女間的交互作用則在他們討論家庭關係問題時予以錄像記錄。研究結果證實了非共享經驗的影響。
還有研究發現,非共享經驗與青少年的不良行為,如反社會行為和抑鬱,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雖然此類研究更關注的是適應而非人格,但也為非共享經驗提供了相應的證據。對人格的直接研究發現,兄弟姊妹間在家庭經驗上的差異與人格上的差異有關。非共享環境研究的最大困難在於明確非共享的家庭經驗是兄弟姊妹間人格差異產生的原因還是其結果。
區分原因和結果的辦法之一是進行追蹤分析。在「非共享環境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研究者三年後再次對青少年及其家庭進行了施測。如果父母不同的對待方式導致了兒童的差異,就可以預期第一次施測得到的父母不同的對待方式在三年內使兒童的行為產生改變。
然而,沒有證據支持這一假設,兒童的行為相當穩定,幾乎沒有發現任何變化。非共享環境並不只局限於家庭環境,家庭之外的因素如同伴、配偶、生活事件等都可能是非共享環境的來源。意外事件和疾病等偶然因素同樣也可能會導致兄弟姊妹間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流逝,上述經驗中的很小差異就可能對行為結果造成很大的差異。在尋找特定的非共享環境因素時,我們都應該認識到:非共享環境正是環境作用於人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