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也送圖書「外賣」(雲中漫筆)

2020-12-12 金融界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美團、餓了麼外賣平臺多了一項買書的服務,只需在平臺上「下單」,就可以在30分鐘左右享受送書上門服務。

實體書店也送外賣。據此前媒體報導,首批北京72家實體書店已陸續上線美團外賣。隨機查閱一些書店的商家頁面,會發現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鼓勵:「快速便捷,不用發愁出門買書了」「感覺這樣買書多了一份新鮮感」……

外賣小哥開始快遞「精神食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眾多實體書店的收入已經呈斷崖式下跌。不久前,某公眾號曾對上千家實體書店進行問卷調查,超過91%的實體書店經營者表示幾乎沒有收入。在此背景下,眾多實體書店轉型線上,無疑是一種自救的方法。

一些實體書店經營者在配套服務上除提供豐厚的優惠券之外,有的商家附贈了製作精良的賀卡或者書籤,有的商家還送出了美味可口的點心……這些措施都有效增強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有助於商家在起步階段吸引更多客戶。

消費者選擇外賣購書,最看重的應是圖書本身的質量是否過硬、圖書種類的更新換代是否及時等因素。此前一些城市曾推出「自助圖書館」「微型讀書屋」等智能書屋,大多只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圖書更新頻率較低,讀者漸漸失去了興趣。這對轉型線上的實體書店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如何長期保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需要在圖書資源的精細化管理上多加研究。

廣大實體書店經營者應找準自身定位,提供更多特色化的優質服務。比如有的實體書店可以針對青少年喜歡漫畫的特點,轉型漫畫書屋,並在補貨速度上下功夫;有的實體書店可認準深受青年喜愛的文藝類、影視類書刊,在一些青年較多的社區設立外送點,滿足青年人的需求;有的實體書店也可以根據時下人們更偏好數位化閱讀的習慣,積極轉型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數位化圖書。

實體書店進駐外賣平臺,是一種積極的嘗試。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多個行業都在轉型發展,實體書店也要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相關焦點

  • 圖書外賣、書店直播、短視頻……實體書店的自救與變革
    而作為閱讀與文化空間的實體書店,面臨較大生存挑戰。在此特殊時期,實體書店抓住機遇,進行了「外賣點書」、直播宣傳等新嘗試。這些探索能否成為長期商業模式,還有待時間檢驗。歸根結底,實體書店想維持生存,商業營銷不可或缺,而文化價值是核心。如何維持文化與商業的平衡,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實體書店的探索,正在路上。
  • 員工出鏡直播,圖書外賣上線疫情時期的實體書店在悄悄練級!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近些年來,為了應對網店折扣對實體書店的衝擊,書店一直在尋求各種突圍生存發展之道。靠著多元化產品經營、與地產合作減輕房租壓力,打造精品閱讀空間等,實體書店也出現了復甦跡象。尤其是實體書店的獨特空間和場景消費,是吸引讀者的一大法寶。
  • 書店開始送外賣,為何第一炮就沒打響?
    外賣平臺也加入了幫助書店自救的隊伍中,餓了麼、美團爭先恐後邀請書店入駐,希望藉此機會承包用戶的「精神食糧」。早在2月12日,餓了麼就聯合言幾又推出「免接觸配送」服務。不久之後,美團外賣也宣布72家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的示範企業,既有北京圖書大廈這樣的綜合書城,也有鍾書閣、建投書局這樣的體驗式閱讀空間。
  • 書店開始送外賣,為何第一炮就沒打響?-虎嗅網
    外賣平臺也加入了幫助書店自救的隊伍中,餓了麼、美團爭先恐後邀請書店入駐,希望藉此機會承包用戶的「精神食糧」。早在2月12日,餓了麼就聯合言幾又推出「免接觸配送」服務。不久之後,美團外賣也宣布72家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的示範企業,既有北京圖書大廈這樣的綜合書城,也有鍾書閣、建投書局這樣的體驗式閱讀空間。
  • 疫情下濟南實體書店的自救:微店下單、外賣送書、線上直播……
    顧客寥寥、門可羅雀實體書店線下「遇冷」此前,創辦了15年的單向街書店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一封求助信,讓公眾開始關注到實體書店面臨的窘境。這段時間,書店還好嗎?書店和書店人在做什麼?也成了不少讀者關心的問題。
  •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 買書幾十分鐘內可送達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面臨著眾多困難,但改變正在發生。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部分實體書店進駐外賣平臺,外賣小哥的配送箱裡,除了飯菜、生鮮、藥品,還增加了「精神食糧」。30分鐘等到4公裡外的書3月25日,記者體驗了一次外賣平臺購書。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同時,江蘇居民圖書閱讀量和閱讀率均穩步上升。2019年,全省居民人均讀書13.06本,比上年增加0.09本,其中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5.15本,電子圖書7.91本。紙質圖書閱讀率為68.56%,較上年提高1.08個百分點,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重視紙質圖書閱讀。電子圖書閱讀率繼續攀升,為61.88%,較上年提高3.64個百分點。
  • 言幾又上線圖書外賣 成都9家全國數量第一
    全民戰「疫」的當下,宅家不出戶,就是廣大市民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身體力行,而外賣在滿足各項生活需求方面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成都人也悄然發現,外賣送上家門的,不僅有物質供給的溫飽,還有精神食糧的充實。
  • 30家新華書店批量上線外賣平臺,你會下單嗎?
    如何從一棟幾層樓高,擁有幾十萬本海量圖書的書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本書?眼下,通過外賣平臺買書成為新捷徑。 繼日前美團與北京圖書大廈等合作售書後,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30家新華書店「批量」上線圖書外賣,餓了麼同時宣布全國超100個城市的書店已經上線。
  • 「知識外賣」上線 新華書店濟南分公司入駐餓了麼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16日訊(記者 鄭昊)4月16日上午,山東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以下簡稱「濟南分公司」)與「餓了麼」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山東書城舉辦,省內首家「知識外賣」正式上線。濟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楊瑩介紹,新華書店在「餓了麼」平臺上架圖書已達2.5萬種,類別涵蓋社科、文學、少兒、科技、藝術、生活、教材教輔等,可以滿足一般的大眾閱讀和學生用書。對需求量較高的中小學課本和教輔圖書設立專區,尤其是針對剛剛開學的高三學生,書店加大了高考用書的上架品種,以滿足考生的複習備考需求。除了圖書,還有少量學習資料包、書包、書籤等。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在整個行業的持續走低的道路上,不少同行者前赴後繼倒下,剩下的「理想家」們似乎也在走向消亡,實體書店的前景看似陷入了一片黑暗。實體書店死於「實體」2020年1月8日,由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中數據顯示,2013—2019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的碼洋規模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且國內的圖書市場保持平穩增速運行。
  • 實體書店和紙質書「讓位」 述說「狼來了」故事
    電子「狼」  記者/錢亦蕉  對於出版業來說,實體書店讓位於虛擬書店(電商)和紙質書讓位於電子書,幾乎是糾纏在一起同時發生的,兩個層面述說著一個故事——狼來了。  對於出版業來說,實體書店讓位於虛擬書店(電商)和紙質書讓位於電子書,幾乎是糾纏在一起同時發生的,兩個層面述說著一個故事——狼來了。
  • 實體書店創新發展之路
    品類繁多的圖書與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交相輝映,咖啡的香氣與翰墨書香彼此滲透,今天的書店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售書場所,而更像是集成了閱讀需求和生活美學的空間。在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多元化經營已成主流,其中文創產品所佔比重逐漸增加。
  • 教育部辦公廳: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
    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基本形成全國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發展與全社會實體書店的總體布局、服務功能相匹配,主業突出、各具特色、多元經營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滿足高校校園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三、加強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規劃和扶持力度。
  • 觀察|堅守與突圍: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加速轉型重生
    眾所周知,實體書店最大的成本在於租金、人力和庫存壓力,特別是對主營業務單一化的中小型書店來說,微薄的圖書銷售所獲利潤根本無法儲備足夠的資金讓企業渡過難關。如何在實體無法營業的情況下,繼續帶來現金流的注入?不少書店都想到同一個答案:上線。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近年實體書店的消逝漸成趨勢,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實體書店。上海將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劃撥1500萬元支持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於定向支持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書店。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而如果只是依賴實體經營,大部分店家的日子今年都不大好過。人們可以在直播間買到食物和衣服,也一樣可以買到書,而當出版社自己邁進直播間賣書時,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對他們的銷量衝擊就不僅僅是電商低價了。出版社通過直播直接面對讀者,剔除掉了以前固有的全部中間環節。廖美立說,國內有個出版集團,現在自己線上賣書的碼洋已經佔到全部圖書銷售碼洋的四成,新書通過直播就賣掉了。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
  • 實體書店理應成為雲南的「著名景區」
    書店本來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場所,但現在對不少人而言,書店已經可有可無;即使是買書,也會選擇折扣更大、購買更方便的網購。1月初,圖書行業發布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剛過去的2020年,國內圖書市場22年來首次出現全年零售額負增長,實體書店的全年圖書零售額下降了33.8%;實體店與網絡書店零售額規模的比例,從2019年的3:7變成了2020年的2:8。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很多實體書店停業,不少書店銷售額大幅下降,房租、員工薪酬等固定支出卻依然存在。此外,居家生活為「雲端」帶來龐大流量,數字閱讀平臺、知識付費平臺、網際網路電商平臺,都在積極鞏固既有用戶,拓展潛在人群,這些渠道也會對實體書店恢復營業後的客流和收入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