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眼中,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已失去了實用性。
對於普通中學生來說,他的學說裡充滿了可笑的謬誤。例如:他認為,兩個不同重量物體的下落時間是不同的。搞錯這樣一個簡單問題,其理論正確性在整體上就顯得非常可疑。
但亞里斯多德學說卻是早期歐洲大學教學體系的基礎框架。
第一所歐洲大學誕生後的四百年間,大學的研究對象都主要是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直到培根、笛卡爾時代,它才被科學體系所取代。
而正是幾百年來對亞里斯多德學說的持續研究,形成了科學誕生的土壤。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亞里斯多德思想作為先導,歐洲大陸上能否結出「科學」的碩果。
我們並不清楚,那時的歐洲大學是否有「亞里斯多德學說」的提法。
「亞里斯多德」的個人形象,是直到18、19世紀才逐漸鮮明起來的。
這個名字承載了一部完整百科全書內容,極有可能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眾多古代傑出人物思想的匯總代表。
當今世界,科學高度發達。亞里斯多德學說成了少數學者的學術研究對象。
大多數人僅僅知道關於他的一些典故、格言以及流傳的身世。
但是,如果我們有興趣做一些深入的探索,相信任何人都會發現,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高度相似性。
這種相似性並不是局部的,而是整體的;並是個別的,而是全面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本質的。
其中包括:五行理論、陰陽理論、諸子百家、儒家思想、、天文數術等。
一、同五行理論的聯繫。
亞里斯多德學說認為,有四個物質元素組成了世界:土、水、火、氣。這與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非常相似,二者的區別是表述方法不同。五行認為,陰陽演變有五種動態,分別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土居中間,火在南,水在北,木和金分別處於東和西。
而亞里斯多德用「氣」代替了金和木。用「氣」代替金、木,相當於將「氣」看作在東、西方向流動的金木一體化。
兩種說法有著表述形式上的差異,並無本質的不同。
二、同陰陽理論的聯繫。
亞里斯多德學說認為:有十組對立關係構成了宇宙的基本原理。
即:有限-無限;奇-偶;寡-眾;右-左;男-女;靜-動;直-曲;明-暗;善-惡;正-邪。這些對立關係都源自於「元一」。
這個說法與中國古代的太極、陰陽學說何其相似。
只不過,中國的陰陽包含在萬物之中,並不止於十個對立統一的關係。
三、同諸子百家理論的聯繫。
亞里斯多德學說認為:事物有「端」,有「間」。這與墨子的理論有著對應的關係。
甚至公孫龍的白馬非馬,都能在亞里斯多德學說中找到對應的章句。
四、同孔子的聯繫。
中國有學者對亞里斯多德的中庸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做了深入比較研究。有興趣可以上網一查。
還與數術、音律等有大量對應聯繫,就不一一列舉了。
希臘文明所承載的思想與中國古老文明思想之間,居然有著如此深刻而廣泛的聯繫。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存在著兩種可能。
一是,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文明,相似性是一種偶然。
二是,這兩個文明是同源的。或者,二者都來自於同一個父文明;或者,一個是另一個的來源。
到底是哪一個?仍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