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腔」是不好的文風嗎-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4 光明數字報

    【熱點觀察】

    今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多個維度的討論。一個重要角度就是「文風」。文風無小事。許多人指出《生活在樹上》「不好好說話」「像拙劣的翻譯」,是學術論文裡的「翻譯腔」傳染到了高中生的文章裡。其實,「翻譯腔」並不是新出現的現象,多年來,著作、譯著、論文中確實存在大量晦澀難懂的語言。

    那麼,所謂的「翻譯腔」究竟是什麼?「翻譯腔」真的是不好的文風嗎?

什麼是「翻譯腔」

    「與秩序的落差、錯位想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生活在樹上》一文公布後,用詞及語言風格引發了許多爭議,贊同者認為作者閱讀面廣,文章論題有深度;批評者則指出文章生僻字過多,語言佶屈聱牙。

    「這篇文章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像是拙劣的翻譯,的確在有意顯示『理論性』。現在有些專業人士的學術論文也有類似的毛病,不好好說話,我稱之為『翻譯腔』。這是不好的文風,現在傳染到高中生這裡了。」8月5日,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個人微博上對《生活在樹上》一文發表評論,他認為「作者有一些理論思考,知識面較廣」,同時也指出該文的文風存在「翻譯腔」的問題。

    「俠客島」評論道:「這幾十年中國引進了不少西方學術著作,但西語的表達和漢語的表達間缺乏轉換,直譯的結果就是逐步形成了『譯著體』。」

    「翻譯腔」究竟是什麼?不久前,作家文珍在《外行談翻譯腔與文學翻譯》一文中寫道:「在我的理解裡,一開始以為就是對一種多用歐式長句和倒裝句式的中文寫作方式的客觀描述。」網友也總結過「翻譯腔」的「幾宗罪」:省略主語、定語和修飾語太多、多用倒裝句、大量使用「生活」「靈魂」「意義」等抽象詞彙。

    隨著人們對浙江高考作文的關注,浙江作文教輔書《高考作文實戰實訓》一書也走進大眾視野。網友指出,書中範文與《生活在樹上》風格類似,比如大量引用西方哲學典故,語言抽象晦澀,句式複雜。

「翻譯腔」也分低級和高級

    「不能因為怕『翻譯腔』就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潑出去。」「翻譯腔」被頻頻點名後,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翻學院副院長吳剛表達了一種擔憂,他認為所謂的「翻譯腔」是一個複雜的、多層面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否定。

    吳剛認為,從專業的翻譯研究來看,「翻譯腔」涉及兩個層面:一種是譯者還沒有掌握語言轉換的基本技巧,這時的「翻譯腔」是一種無能的表現。但還有一種高級的「翻譯腔」,體現的是對新的語言表達形式、新的思維方式的接納以及對文化融合的追求。

    著名翻譯家許淵衝曾對比過《紅與黑》的兩種譯法:

    「這種勞動(把碎鐵打成釘)看上去如此艱苦,卻是頭一次深入到把法國和瑞士分開的這一帶山區裡來的旅行者最感到驚奇的勞動之一。」

    「這種粗活看來非常艱苦,頭一回從瑞士翻山越嶺到法國來的遊客,見了不免大驚小怪。」

    顯然,第一種是我們如今常見的低級的「翻譯腔」,這類語言為讀者閱讀設置了許多障礙。「讀幾頁就放棄了」,許多人正是因為佶屈聱牙的翻譯語言而放棄閱讀。譯者翟鵬霄告訴記者,在英國小說《金色筆記》的中文版中,她找出了譯文中15處錯誤,很多是因譯者沒有搞清楚原文意思造成的。

    低級的「翻譯腔」應當批評。那麼,什麼是高級的「翻譯腔」?莎士比亞的某部劇中有「為某事畫上一個句號」的表達,著名翻譯家方平初譯時,漢語中還沒有這種表達,因為怕人家說他有「翻譯腔」,於是翻成了「讓某事告了一個段落」,但後來「為某事畫上一個句號」這種說法逐漸被漢語接納。方平曾說,若有機會重譯一定要改過來,照著原文直譯。

    「一些讀者鐵了心要把『翻譯腔』消除淨盡,其實對於那些文體意識強的外國語言大師來說,『翻譯腔』恰恰是最能保留其語言價值和魅力的一種翻譯方式。」吳剛介紹說,「近年來,我接觸到的不少譯者,越來越尊重原文的形式,而不是一味追求『地道』的漢語表達。陌生化的異域表達不僅帶給我們新的觀察角度,也大大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語彙。」

寫作還是要「好好說話,說自己的話」

    「近些年,我們的學術論文也有一些『學術八股文』的現象,如今傳染到了學生的文章裡。」《世界文學》主編高興說,《生活在樹上》一文涉及很多哲學、文學知識,視野很開闊,高中生有這樣的知識面是非常讓人驚訝的,但是此文的語言表達不值得推薦。

    北京市豐臺二中特級教師陳維賢認為,該文有突出的特點,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從網上的相關信息來看,浙江高考優秀作文存在類似語言問題,這應該引人深思」。

    「我參加了一些中小學徵文評選,發現很多孩子在說大人話,而且是假大空的大人話,這篇作文的語言不是講大人話,是沒有化為自己的語言。」高興在這篇作文中看到了一種混雜影響的痕跡,「其實,我們都在『翻譯腔』的影響下,只是我們知道應該控制在什麼程度上,我看到了語言中這些混雜的影響,蓋過了自我。」

    高興介紹說,從歷史的脈絡看,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都處在「翻譯腔」的影響之中,五四以來,白話文革命很大一部分藉助於「橫向移植」,把異域的東西翻譯到漢語中來,「翻譯腔」也就產生了。胡適那一代引用異域語言給古老的漢語帶來新的生命力,我們看魯迅寫作,他的個人風格非常鮮明,其實「翻譯腔」給他造成過很大影響,但他在吸收融合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實,當代的寫作者都是先模仿他人,然後才慢慢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沒有影響就沒有文學史,關鍵是怎樣在影響中形成你自己的表達風格。」高興說,「我還是推薦我們的青少年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話,希望大家好好說話,說自己的話。」

    「歐而不化」與「歐而能化」是鑑別「翻譯腔」好壞的重要標準。吳剛介紹,有翻譯研究學者將「翻譯腔」區分為「善性」和「惡性」兩面,「惡性歐化」就是寫出不中不西的語句,使漢語不通、不簡、不潔。「善性歐化」則借鑑外語的表達方式,使漢語越發精密準確。事實上,從文學和翻譯的角度看,「翻譯腔」並不是一個對與錯、是與否的判斷題,而是一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分析題。

    文風無小事,從一篇作文到一種文風,無論是「翻譯腔」還是「學術腔」,都是值得人們持續深入討論的話題。

    (本報記者 陳 雪)

相關焦點

  • 文學翻譯的真諦-光明日報-光明網
    新中國成立後,他主要從事法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成為新中國法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者,由他翻譯的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莫裡哀的喜劇全集等,成為法國文學翻譯的典範之作。《李健吾譯文集》是李健吾先生的譯文全集,匯集了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譯作品,共十四卷,三百五十餘萬字。該文集的出版在國內翻譯界、文學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補空白和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 翻譯經驗:十種常見的翻譯腔
    什麼是翻譯腔(translationese)?——就是「受到原文影響而導致譯文不夠流暢」的文體。為什麼會有翻譯腔?——有可能是因為在輸出中文翻譯時,頭腦還停留在「英文思維」的模式。即使中英文能力再好的人,也經常察覺不出一些不流暢的地方。今天要向大家介紹十種常見的翻譯腔,不管對翻譯有沒有興趣,都值得參考。
  • 王學典:學者要有使命感-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拜訪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的時候,他正忙著準備一個會議。儘管已經64歲,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手頭的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和記者暢談了近兩個小時。
  • 光明日報:讓孩子的動畫片更乾淨
    周雯認為,動畫片涉及生產、發行、播出各個環節,有一個環節把控不好,就會出問題。現在隨著動畫片製作市場的放開,越來越多的民營公司加入到動畫片製作中來,對動畫創作內容的過多限制,不利於創作者想像力的發揮,也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發展。周雯認為,與其對創作內容進行限制,不如對播出環節進行規範。可是,近年來各大電視臺對《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動畫片含有暴力的情節不加甄別輪番熱播,並未進行有效幹預和制止。
  • 文明交流視角下鳩摩羅什的翻譯實踐-光明日報-光明網
    跟著鳩摩羅什學習佛經翻譯的弟子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後來都成為佛教宗派的開山立派之人,諸如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成實宗直接起源於鳩摩羅什譯經,而禪宗、淨土宗、律宗則是受到了鳩摩羅什譯經的間接影響發展壯大起來的。    雖然鳩摩羅什的個人經歷還有爭議之處,比如就有人批評鳩摩羅什兩度破戒、兩度娶妻等等。不過,從翻譯角度來看,鳩摩羅什的佛經翻譯思想和實踐,在翻譯史上確實作出了重要貢獻。
  • 「唐娃娃」如何變身「金娃娃」-光明日報-光明網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蔣正翔、王斯敏)
  • 茨威格文風的綿延與理想主義的輓歌
    作者:黃西蒙7月6日,著名翻譯家舒善昌先生去世。他是繼去年張玉書先生離開後,又一位去世的茨威格作品的譯者。茨威格在中國的影響力自不必說,這固然與他獨特的作品風格與魅力有關,同時也離不開老一輩翻譯家的精心譯作。
  • 不僅僅是敦煌-光明日報-光明網
    【新書訪談錄】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光明悅讀    光明悅讀:在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您曾說,敦煌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敦煌」,怎麼理解?    榮新江:敦煌文獻雖然發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敦煌壁畫雖然繪製與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的壁上,但其中的文獻和圖像都不僅僅屬於敦煌。
  • 「我們也是戰士」-光明日報-光明網
    2月1日,在經光明日報提交中央的專報中,華中師範大學大數據傳播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喻發勝疾呼:「疫情傳播期與爆發期,當務之急是提高隔離能力。」    疫情初期,看到醫護人員因交通管制不得不步行上下班,喻發勝這位地道的武漢人,不禁潸然淚下,甚至產生了加入志願者車隊的衝動。
  • 願馬老的大福字「福」蓋全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哥哥說,對,就是馬認識路,你沒聽說過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老馬識途」嗎……    歲月如飛箭,真不可等閒,一晃,半個世紀就過去了。完全沒想到的是,那一曲清江的壯歌一直還在我心頭縈繞著,我竟也從中文系畢業了,並且成為光明日報的文學編輯。我從沒忘記「識途老馬」,終於在一次文學活動中,見到了心中的那座大山。
  • 2020考研英語:噢我的老夥計,你怎麼還沒改掉「翻譯腔」
    不過,今天小西要說的,可不是影視劇上的翻譯腔,而是我們在做考研翻譯的時候容易犯的一些錯誤,一起來看看吧~一、什麼是翻譯腔「翻譯腔」(translationese),指翻譯出來的譯文,有洋化現象或不符合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表現為譯文不自然、不流暢、生硬、難懂、費解等特點。
  • 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匯聚正能量聲音
    百餘詩人揮筆作劍、賦詩為援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匯聚正能量聲音光明網記者  這首《全民抗疫》來自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1月28日以來,光明網在中華詩詞學會、野草詩社等團體的支持下,陸續發表原創詩詞、詩歌作品200餘首,並在光明網、今日頭條頭條號、喜馬拉雅FM等平臺同步推出音頻專輯,以滿懷的豪情與溫情為「逆行者」們喝彩、點讚,為祖國祈願、祝福。
  • 死神與我們的速度誰更快-光明日報-光明網
    死神與我們的速度誰更快——獻給抗擊新冠肺炎的所有人 作者:吉狄馬加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07日 14版)
  • 吐槽輕小說的翻譯腔,有的文字看起來真是不習慣呢
    作為一個好久不說日語的偽日語達人,今天忽然想聊一聊翻譯腔的話題。學語言的人都知道,在做翻譯的時候,翻譯腔是大忌。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會一再地強調翻譯的時候要靈活。但擺脫翻譯腔也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許多翻譯都在翻譯腔當中苦苦掙扎過。
  • 英國「走」了,給歐盟留下了英語-光明日報-光明網
    隨著歐盟的不斷擴大,尤其是2004年的第三次東擴,10個中、東歐成員「入夥」,歐盟官方語言數量增加,翻譯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一位東歐成員國外交官對記者說,新夥伴雖然帶進來各自的語言和文字,但在歐盟機構的日常交往中卻不願意使用他們曾經共同擁有的、熟練程度近乎母語的俄語,反而選擇使用英語,以顯示「西方身份」。
  • 治癒系漫畫:方艙醫院裡一味撫人心的良藥-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武漢2月21日電 本報武漢一線報導組 報導組成員:本報記者蔡闖、王斯敏、章正、李盛明、晉浩天、張銳、劉坤、安勝藍、盧璐、姜奕名、張勇、陳怡、蔡琳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
  • 哦我的老夥計,瞧這濃濃的翻譯腔,可真叫人「聲臨其境」| 語言學午餐
    對於葉清的演繹,演員王剛老師這樣評價:從配音風格上劃分,我們通常稱歐美電影為「譯製腔」(這裡我們主要討論英語翻譯成漢語的情況),港劇為「TVB腔」,另外還有「韓劇腔」「臺灣腔」等等「腔」。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普通話,同樣是標準發音,為什麼會出現翻譯腔?我們又是如何能分辨出各種翻譯腔?1. 為什麼會產生翻譯腔?
  • 布洛涅森林的「戀泉」-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者:沈大力,系作家、翻譯家)
  • 新冠病毒——災難與機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        我聽說,中文中的「危機」一詞是由表意「災難」和「機遇」的兩個字組合而成的。這似乎特別適用於新冠肺炎疫情。    人們往往更容易看到災難,我們都為億萬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苦難而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