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才沒有雞湯
2019年6月15日至9月1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中國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作品展——「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基於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卡索創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出畢卡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
有幸參觀了這場展覽。我承認,在參觀之前,是抱著來這裡找點雞湯靈感的目的。但是,參觀完成後,我只能浩嘆:天才這裡,沒有雞湯。
中國人常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對畢卡索來說,不存在的!1881年10月25日,巴勃羅·畢卡索出生西班牙的馬拉加。作為畫家和美術教師的兒子,他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繪畫藝術才能。
而且。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創作了驚人數量的作品: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6121幅。
不僅如此,他還多次改變自己的風格,進行不拘一格的探索。英國著名藝術史家羅蘭·彭羅斯指出:「在本世紀(指20世紀)藝術發展中佔主導地位,並且引起藝術界最具革命性變化的人毫無疑問是巴勃羅·畢卡索。此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為畢卡索,藝術是有力的情感媒介而不是對完美的理想化形式美的追求的這種觀念,才被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們所接受。」
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是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他和他的畫必將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據不朽的地位。
二、畢卡索是個巨大的迷宮,這本書給你一個線索
畢卡索的一生創作時間持久,作品數量龐大,風格多變,因而他的作品,猶如巨大的米諾斯迷宮。欣賞者必須具備很紮實的藝術欣賞基礎才行。
後浪出版公司和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畢卡索》一書,可以說是幫助讀者走出迷宮的一個線索。
《畢卡索》是「彩色藝術經典圖書館」系列中的一本。「彩色藝術經典圖書館」系列是費頓出版的藝術史入門經典套系,後浪出版公司官方引進,是系統、輕量級閱讀又不失專業地了解藝術史的極佳途徑。這套叢書在西方國家被奉為「藝術教科書」,暢銷40多年,為無數的藝術從業者和藝術愛好者整體、透徹地了解藝術發展、領悟藝術真諦提供了絕佳的途徑。
《畢卡索》分冊的兩位作者,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是英國的藝術家、藝術史家和詩人,英國研究畢卡索的權威學者,與畢卡索有密切的私人交往,現代藝術的主要推動者和收藏家。大衛·洛馬斯(David Lomas)是澳大利亞的藝術史教授、策展人,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博士,主要研究現代藝術。
本書的前半部分,是羅蘭·彭羅斯所作的長篇序言。作者並沒有過多講述畢卡索的逸聞軼事,而是集中精力介紹了畢卡索一生的風格變遷。後半部分則是對涵蓋畢卡索創作的各個階段的48件作品的介紹,由畢卡索研究專家針對每件作品進行解讀,並配以大尺寸全彩圖,便於讀者對於畢卡索的藝術有直觀的認識,作者深入淺出的介紹則進一步挖掘和探討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內涵。
三、12段風格,12種人生
人們通常把畢卡索漫長的繪畫生涯按照畫法和風格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分別是「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黑人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又分成分解和綜合兩種形式)」「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
本書的分法更加細緻,分為12個階段:
1、1895—1901年:早期階段
這一階段他沒有特定的名稱與風格,是畢卡索初步顯示藝術天才的時期。
2、1901—1904 年:藍色時期
1901年春天,畢卡索從馬德裡回到巴黎的時候,情緒發生了變化:一種憂鬱的情緒通過瀰漫在整個畫面的偏冷藍色調而變得更加強烈,這種風格開始主導他的作品。作品的主題主要是流浪漢、乞丐和妓女,這些社會的受害者經常出現在蒙馬特酒吧或巴塞隆納街道上。藍色時期標誌著畫家有意識地向一種清晰地再現造型的形式邁出了重要一步,更加注重情感主題,因而遠離了印象派畫家的空氣透視效果。
3、1904—1906 年:江湖藝人和粉色時期
1904年畢卡索搬到了巴黎,選擇在「洗衣船」創辦了一間工作室。他有了一些更具活力的新朋友,再加上美麗的費爾南德·奧利維耶的陪伴,他遠離那些在藍色時期困擾著他的憂鬱主題,前一年的藍色主色調被柔和的粉色和灰色調所取代。大街上的流浪藝人和馬戲團裡的小丑成了他的朋友,並且都出現在了他的畫作中。
4、1907—1909 年:黑人時期(過渡期)
1906年秋天,畢卡索從戈索爾回來,繼續強調和簡化形式,那年冬天,他才開始創作他偉大的作品《阿維尼翁的少女》。《阿維尼翁的少女》後的一個創作新時期是由畫中右邊兩個人物的處理方式發展出來的畫作開始的。她們與非洲雕塑的相似之處,迎來了隨後幾個月採用的「黑人時期」這一術語。新風格主要對形式進行了簡化,並且詳細闡釋了創作手法。
1908 年的夏天,畢卡索在巴黎北部的鄉村度過了幾個星期,用他的新風格來畫風景。在他回來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早在一年前就同他結為好友的布拉克,在法國的南部也獨自朝著類似的方向發展。在幾個月後的畫展上,評論家沃塞勒第一次將布拉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立體派」。
5、1910—1912 年:分析立體主義
「我畫的是我對事物的認識,而不是我所見之物。」這是畢卡索解釋他本人和塞尚之間的本質差異時說的一句話。後者筆下的靈感主要來自他對眼前呈現的物體直接產生的視覺反應。而畢卡索則逐漸傾向於根據自己的內在想像來創作。
6、1912—1916 年:綜合立體主義
在立體主義創作的頭幾年時間裡,畢卡索和布拉克堅持的這一風格。到1911 年秋天,他們對形式的解析已經到了畫中所有物體的特徵都難以辨認的程度。因此在繪畫和現實之間需要建立個新的聯繫。
從這之後,畢卡索迅速使用報紙、牆紙或其他任何現成材料達到雙重目的——它們既成了作品裡的一部分,又在畫面中增添了事物自身的真實性。
立體主義繪畫本身變成了一個獨立的物體;這種傾向使得畢卡索著手進行一個藝術實驗,從中創造出一種介於繪畫和雕塑之間的淺浮雕結構。
7、1917—1924 年:立體主義和古典主義
在一戰期間,畢卡索不僅經歷了與朋友的分離,還遭受了失去摯愛的痛苦:1915-1916 年冬天,埃娃離世了。
1917 年春,他去羅馬為那年夏季將在巴黎舉行的芭蕾舞表演《歡慶遊行》設計場景和服裝。這次短期旅行使畢卡索接觸了一個全新的環境,而他對義大利的訪問重新喚起了他對古典形式的喜愛,並且讓他對即興喜劇產生了興趣。
在這裡,他遇見了年輕的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克洛娃,兩人在第二年成婚。回到巴黎後,他的作品頻繁地涉及古典主題。他也未放棄立體主義的成就,並以日益積蓄的力量繼續發展這種風格。它在兩幅偉大的油畫——《三個音樂家》及其同一主題的變體中達到高潮。
8、1925—1935 年:夢的解析
古典主義對畢卡索的巨大影響持續到 1925 年,不僅然而,在同一年,畢卡索開始因為一個新的問題而苦惱,這種掙扎體現在一幅偉大的油畫——《三個舞者》上。
接下來的幾年裡,畢卡索畫作中的人物形體四分五裂,不再是分析立體主義年代裡進行的精細剖析,而是呈現出一種任何藝術家都難以企及的暴力。然而,畢卡索不僅分解和毀滅,還發明了新的解剖畫法,以新的建構方式和合成手段,將夢境與世俗現實結合起來。
9、1936—1945 年:畢卡索的奇思妙想
對古典神話的理解,加上西班牙人對鬥牛世代相傳的熱情,引發了畢卡索對米諾陶的古怪性格的沉思。1937年,畢卡索為巴黎世界博覽會中的西班牙館創作壁畫《格爾尼卡》,靈感來自他對佛朗哥將軍的軍隊毀滅巴斯克地區的一個小城鎮格爾尼卡的憤怒。這幅偉大的畫作(現在借給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充分表現了人類在遭遇災難時的痛苦,其中所展現的力量要歸功於畢卡索通過立體主義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視覺語言。
10、1946-1954 年:昂蒂布和瓦洛裡斯
這幾年裡,畢卡索所使用的風格豐富多樣,從幾乎抽象的《山羊的頭骨、瓶子和蠟燭》到1951年充滿幻想和嬉鬧的《嬉戲的篇章》。儘管這些象徵性人物的細節刻畫較少,整體畫面極為莊嚴樸素,但後者在風格上更接近於《戰爭與和平》的偉大畫作。
11、1955-1961 年:坎城和沃夫納格
1954年12月,畢卡索開始在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爾的女人》的基礎上創作了15 幅系列改編作品,於1955年2月完成了這一系列作品。這並非畫家首次選取他所欣賞的名作當作主題,並且完全沒有任何複製原作的意圖,而是把它作為以個人風格對作品進行改編的基礎。
12、1961—1973年:生命聖母院
畢卡索在穆然附近發現了一處安居之所,這是一幢普羅旺斯風格的大型現代別墅。它有一個更為恰當的名字叫「生命聖母院」。畢卡索於1961年搬到那裡,開始隱居生活。
住所的變遷並沒有中斷畢卡索創作的主流。《草地上的午餐》系列繪畫引發了對藝術家和他的模特這個反覆出現的主題的全新詮釋。畢卡索作品線條中透出的堅定感和他從未枯竭的想像力,都使得他在90歲的時候仍然是在世藝術家中最為朝氣蓬勃的一員。
小結
《畢卡索》一書最後總結到:
如今畢卡索的名聲是無可爭議的,而且會被人們長久銘記。如果他想要利用自己所創造的財富,通過個人的勞動繼續創作,他實際上可能是在世的人當中最有錢的,但這完全不及他那些活力滿滿的豐富思想及其所充分傳達的純粹樂趣,這種品質恰好印證了畫家個人的發言:
「每一幅畫都是一小管我的血液。這就是流淌在我畫裡的東西。」
畢卡索的工作是一出永不間斷的戲劇,故事永遠沒有盡頭。在這之中,對世界的好奇和懷疑一直激發著他那眾所周知的創作活力。
(本文圖片,均系本人在展覽中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