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觀點」SIA報告中的邏輯陷阱: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致命錯誤」

2020-12-16 愛集微APP

9月16日,代表全美國半導體營收95%的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攜手著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布了一篇重量級的報告:《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

這份篇幅並不冗長的報告配合其詳實的數據和圖表展示了雙方這樣一個核心主題:作為曾經的集成電路領域的發明者和領航者,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目前正在被全球尤其是東亞越拋越遠,扭轉這一頹勢的主要出路,是要政府部門能出臺匹敵東亞地區的激勵政策(Government Incentives)。

這份報告總體的框架和格局可以用三個問題來概括:在目前全球半導體分工體系和進展路徑中,美國在哪些方面具有優勢?劣勢是什麼?如何扭轉這個劣勢?

《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報告

SIA和BCG並沒有為了喚起美國政府的危機意識過分渲染其半導體行業遭遇到了何種危機,而是抽絲剝繭、分門別類地闡述了哪些問題可以算作目前的癬疥之疾,如果有的話,這些癬疥之疾有沒有在未來發展為肘腋之患的可能。所以,總體來看,這部微型美國半導體發展史,是SIA和BCG聯手向美國聯邦政府呈上的一個半導體版的「隆中對」。

報告的「內在理路」

報告承認,雖然美國目前在內存晶片(全球市場份額約為4%)和邏輯晶片(約12%)相對較低之外,美國在分立、模擬和光電產品中的份額依然很強,這三類產品可以簡稱合併為DAO(discrete,analog和optoelectronics,全球市場份額佔到30%),更主要的是,在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核心智慧財產權模塊CORE IP,以及半導體設備方面可以說有統治力一般的存在,這些均超過了50%,這幾個領域,恰好都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短板和痛心之處,亟需發力追趕,這個議題本文限於篇幅茲不贅述。

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優勢與劣勢,以及與其他製造業的橫向對比

如果說相對來說更偏重勞動密集型的OSAT半導體封裝業務,佔全球份額不到5%,尚且不用太過於顧慮的話,那麼全球份額比只有12%的半導體製造業,也足以警醒美國業內注意了。再加以橫向對比航空(49%)、醫療設備(25%)、製藥等領域(23%)等,半導體製造就更加相形見絀了。

於是,這份報告拋出了一句提綱挈領的現實數據:在過去30年中,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行業收入中所佔份額為45%至50%,但是當前美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份額正在下降,僅佔總產能的12%。

誠然,美國半導體製造業所佔份額的下降與其他行業的產業外包走的同一條路,即去工業化,去製造業。但是報告顯示,即便如此,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相對消費力電子或者日化工業來說,仍然算得上一股「逆流」。因為在過去30年中,美國的半導體製造產能以每年7%的累計年增長率增長,只不過進入到21世紀以來,因為內需的增加,全球半導體的製造工藝呈加速趨勢,美國的製造業增速相對來說被其他地區甩開了。

與上述現象關聯度極高的一組數據:目前純晶圓廠佔全球製造能力的38%,其中僅有7%位於美國,全球新增半導體製造產能,美國僅佔6%,如果放任自流,任隨這個趨勢發展下去,2030年,美國在製造業中的份額將減少到10%。

全球各地區半導體產能份額(包括對2025年和2030年的模擬)

但是美國半導體行業從未像服裝、食品加工或者製藥行業那樣經歷過大規模的破產重組或者離岸設廠風潮。如果單純地將美國半導體產業和服裝加工、日化或者消費電子行業對比,後者就會襯託出美國半導體工業地布局並不是很合理。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何美國可以把耐克、可口可樂、通用汽車、蘋果的製造外包看得心安理得,並將其視作全球化區域性分工的必然途徑,即便是在2016年川普上臺之後的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上述企業也並未將製造業回流本國看作一項急迫性的任務,但半導體行業卻如此特殊呢?

遙想80年代末,全球半導體行業向無廠化模式轉變的過程中,AMD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傑裡·桑德斯(Jerry Sanders)說過一句名言:「好漢都有晶圓廠」(real men have fabs),按照他的理念,設計與生產必須緊密無間地結合。所以,SIA與BCG的呼籲有一種30年隔空對話的意思。當然,此現象背後深層次原因則是SIA眼中的晶片產業的獨特性。

在SIA看來,半導體製造與設計的分離跨越了地理隔閡,這種有序分工對未來恰恰有可能損害美國的晶片研發的領先地位,因為晶片架構和材料方面的突破,取決於設計與製造之間不斷加強的研發合作,這方面,美國厚實的家底主要由基礎科學、IC設計和生產設備領域構成,增強其製造能力可能會它引領著這些創新領域的發展,為未來創造新的技術範式。換言之,如果美國繼續遠離一線實操晶片製造,就會造成產業鏈的缺口越來越大,失去晶片新材料構架的場域感。

為了夯實這份報告的信服度,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理想的參照物,此處,SIA和BCG第一次用了「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t)這個概念——製造與消費的高度緊密結合,在未來的現實中,如果不受外部幹擾,中國會在10年內解決這個問題。

30年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市場份額和製造份額(包括對2020-2030年的模擬)

報告最後一部分指出了美國半導體三十年以來「去製造業」的關鍵原因所在:東亞地區普遍採用了政府激勵措施,形成了規模集群效應(cluster),而這恰恰是美國的短板。未來五到十年之內,一個標準容量的先進半導體工廠,除了前期的資本支出之外,再加上現金運營支出和總設備維護,其成本將大大高於一艘航空母艦或者核電站的建造成本,其中最新見的模擬晶片工廠的TCO(總投入成本是110億-150億),而高級邏輯系統或內存晶片晶圓廠的TCO則高達300億-400億美元。

這些TCO的投資總額中,稅金、土地租金、工人工資、原材料費用等等,美國的總擁有成本比中國大約高50%,甚至不算中國通過獲得低於資本成本的信貸和股權所提供的融資成本的額外優勢,這也就意味著,在美國建造20個晶圓廠所用的TCO,可以在中國建造30個。

按照SIA和BCG對全球半導體行業未來10年左右的預估,美國從現在開始採取政府激勵政策,新增500億美元,這將能夠吸引總共19座晶圓廠,比目前多10座。這佔未來10年進入市場的新產能的24%。並且SIA向美國政府發出了預警性極高的忠告:即便是從2021年開始實施政府激勵計劃,也只能勉強算亡羊補牢之舉,因為新增產能的開發正在被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蠶食瓜分,扭轉歷史趨勢、擴大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版圖的窗口正在迅速關閉。

癥結所在

平心而論,這份《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結構豐滿,邏輯層級清晰,數據翔實,能起到給美國政府以算無遺策的政策性鳴鑼開道的效果。但平時對美國半導體宏觀政策有過追蹤性觀察的讀者,應該會了解這份報告的本質其實是一份「論文集」——把最近幾年BCG的論文報告的精華之處融合在了一起,再加上SIA的潤色(兩家分別出兩個編輯執筆),總體結論是,美國頒布半導體行業的頂層設計規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一點,也契合了2016年以來製造業回歸美國的一股潮流。

更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並非趙括般的紙上談兵之舉,其理念在現實層面上已經邁出了步伐。集微網今年7月份曾經報導,繼臺積電宣布在亞利桑那州設立12寸廠後,格芯 (GlobalFoundries)也在7月9日宣布將擴建紐約州馬爾他鎮Malta的Fab 8晶圓廠,以14nm/12nm FinFET工藝為主。再聯想到近日《日經亞洲評論》的一篇報導,美國國會正計劃為晶片製造商提供約250億美元的政府補貼,以求通過巨額補貼讓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雖然我們無法判斷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新晶圓廠是否算在了SIA的新增的10個之內,某種意義上,晶片製造業的「美國版南泥灣」工程好像已經悄然上馬了。

臺積電在美國設廠狀況(@聯合晚報)

然而,這份憂國憂民的激勵報告,卻存在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在層層推進的數據和圖標面前,這個問題有意無意被遮蔽了——如何看待目前以及未來半導體產業的供應與需求?

幾十年來,Fabless這樣一個無廠化模式的出現和大行其道,背後並非是一座固定於雲霄中的獨立王國,而是產業規模化分工的必然結果。

彈性化專業集成電路模式的誕生,是對當今半導體公司面臨的商業與技術挑戰的回應。憑藉這一模式,公司可以更高效地配置資源,將設計與技術,系統知識和製造資源整合在一起,推動集成電路最終產品的交付。

這一模式的基本策略是分散設計風險,在半導體領域實際投資資本與人力資源之前,儘可能壓縮集成器件製造商、無廠化公司和貼牌加工廠的規模。該模式的目標是提升從創意到交付全價值鏈的效率,縮短開發流程中各環節的耗時時長,最終提升產品的產出質量與可靠性。

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殺手鐧之一——EDA的巨大優勢的確立,恰恰就是與代工廠(foundry)與Fabless走的同一條路。

在EDA領域,每種新工藝都會帶來新的間斷性需求,要適應不斷擴大的設計規模,不能只靠豐富的設計功能、提升工具速度。設計團隊越來越希望能將精力投入晶片的特定部件,有競品拉開差距,而不是重新設計標準接口。這意味著,相比八九十年代,智慧財產權公司需要更早地完成標準接口的開發與晶片測試。代工廠和Fabless模式大體取代了IDM和專用集成電路的模式,開放創新平臺與EDA工具供應商、智慧財產權模塊供應商積極合作,確保設計流程與關鍵模塊能儘早就位。這樣一來,設計流片時晶圓廠也正要開始爬坡量產,晶圓的需求與供應就能合拍。

整個產業仿佛終於經歷了某種大循環,代工廠與設計圈共同組建成虛擬的集成器件製造商,臺積電的開放性平臺進一步加速了半導體供應鏈的解體。當然,這靠的是良性發展的電子設計自動化產業和日益健全的智慧財產權產業。

SIA和BCG頻繁引用「半導體離岸製造最終會損害創新力」的學術論文,卻也不得不承認,美國EDA和智慧財產權模塊的飛速猛進並在全球範圍內建立領導優勢就是輕裝上任的結果,猶如獵豹用犧牲體型的代價換來了極致的速度。

報告中最具結論性的分析模型,是認為「如果美國政府新增新增200億美元政府激勵計劃,預計美國將吸引14家新晶圓廠,佔據新增產能的14%;如果新增500億美元政府激勵計劃美國將能夠吸引總共19座晶圓廠,比目前多10座,這佔未來10年進入市場的新產能的24%。」其中的核心概念「新產能」(new capacity)是建立在把變量視為常量的基礎之上的。

預估2030年,中國半導體的製造能力將達到全球總產能的24%,這一預判基於同樣的分析模板。而供應與需求的基本經濟學原理,新產能(new capacity)的前提則是新需求(new needs),Fabless模式的分工體系本身就建立在默認IDM模式已經無法完成資源最大配置的基礎上,這幾乎是應對產能過剩這一現象的最優解。

那麼,假定美國政府半導體製造回流激勵計劃和中國臺灣、韓國的晶圓廠並非是零和博弈,那麼,新增產能將如何被消化?在通用汽車,手機等電子消費的製造業已經外包的情況下,內需如何保證?難道新增的十幾座美輪美奐的晶圓廠的產能都大部分供應航天軍用?很遺憾,這份最關鍵的模擬數據被SIA迴避了。

沒有哪個時代能和當今相比,更能讓業界更感受到半導體行業受外界幹擾的嚴重性。中美科技戰升級的大背景下,美國國防部和商務部接連出臺多種「黑名單」和「實體名單」,打壓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在半導體產業內部產生了某種程度的「灰犀牛」效應,而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的各種制裁政策,SIA都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發聲表示反對,認為這種幹預市場秩序的政府行為最終損害的是整個半導體利益共同體,聯發科晶片積壓庫存的無奈和DRAM現貨價格的暴漲,都證明了SIA報告中「新產能(new capacity)」分析框架的脆弱性。

弔詭的是,極力倡導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和完全市場飽和競爭的SIA,在報告中一開頭卻點名了其所施行的理念就是為了打贏中美科技戰,戰爭武器不是別的,恰恰就是政府干預,用補貼的方式消弭場租、稅收和人力資源的成本差,最終掉入了自己最想避免的邏輯陷阱中。

結論

IC Insights上周發布報告稱,今年純晶圓代工市場規模有望同比增長19%,背後的主要推動力則是5G手機的大量上市。5G手機這個領域,在SIA和BCG的報告中,可以被看作某種「空白地帶」(addressable white space),即代表晶片新產能的崛起性的生命力——這是SIA分析框架中政府激勵措施所帶來的益處(增加就業、彌補產業鏈缺陷)的最核心基石。構成這份基石最主要的材料則是業內供需的動態平衡,而這正是《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的阿基裡斯之踵。

(校對/零叄)

相關焦點

  • SIA最新報告!揭開美國半導體數十年領先的秘訣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以下簡稱:SIA)近日發布了《2020年美國半導體產業概況》報告,以翔實數據展現了當前美國半導體產業整體情況。以下為芯師爺根據該報告內容編譯整理成文。
  • 「芯觀點」從「紅皇后效應」看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不是終點,要...
    《愛麗絲鏡中遊記》中,紅皇后對愛麗絲這樣說,「如果你想去別的地方,必須跑得比現在快一倍!」這句臺詞也演變成生物進化學界經典的「紅皇后效應(Red Queen Effect)。產業發展亦是如此。過去70多年來,由美國主導、引領的半導體技術發展,並以此構建起來的產業生態、技術生態和全球產業鏈布局正在發生巨變。
  •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專題報告:產業鏈概覽及投資方向
    在美國對我國半導體產業技術封鎖持續升級的大環境中,第三代半導體有望成為我國半導體產業突圍先鋒,相關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將充分受益。 二、半導體產業分類及規模 按照產品功能劃分,半導體產業包括集成電路 、光電器件、分立器件、傳感器四類。
  • 晶片國產化加速:中芯南方、比亞迪半導體接連完成增資;聯亞藥業獲...
    ,單筆融資金額較高智能財稅服務品牌「慧算帳」獲6,000萬美元C+輪融資「雲從科技」完成18億人民幣新一輪融資「中芯南方」完成22.5億美元增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參與「比亞迪半導體」引入戰略投資者,融資19億人民幣「滴滴自動駕駛
  • 「芯觀點」國外依存度超60%!半導體材料國產化替代之路任重道遠
    半導體材料是半導體產業的基石,在集成電路晶片製造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用到相應的材料,如光刻過程需要用的光刻膠、掩膜版,矽片清洗過程需要用的各種溼化學品,化學機械平坦化過程需要用的拋光液和拋光墊等,都屬於半導體材料。半導體產業強大如韓國,在2019年7月日本對其限制三種半導體材料「氟聚醯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出口之後,也曾陷入恐慌狀態。
  • SIA報告建議美國政府為半導體公司提供34億美元研發資助
    SIA和SRC宣布發布了一份報告預覽,該報告概述了未來十年的晶片研究和資金優先事項。他們表示這將有助於加強美國半導體技術發展並帶動人工智慧(AI)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增長。 半導體行業的巨大影響。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50期:全球半導體產業終於迎來復甦
    國產北鬥兼容型晶片及模塊銷量已突破1億片5月18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在京發布《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產業核心產值為1166億元,在總產值中佔比為33.8%。
  • 新材料專題報告:半導體材料及顯示材料投資機會分析
    報告綜述:一、半導體材料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資本開支擴張,半導體材料需求持續爆發,國產化材料或迎放量機會。當前國產化半導體材料逐步突破海外技術,無 論是CMP拋光液、拋光墊,又或是IC載板,均已可實現一定的國產替代,伴隨著需求的增加,國產半導體材料有望獲得逐步放量, 突破長期被壟斷的材料市場。中芯國際回歸,半導體配套服務產業鏈(含材料)將迎來空前重構,國產化進度加速前行。
  • 港股半導體指數大漲超5% 中芯國際開盤後持續拉升 盤中一度漲超10%
    來源:金融界網金融界網1月8日訊,港股半導體指數大漲超5%,中芯國際開盤後持續拉升,盤中一度漲超10%。對於中芯國際的上漲邏輯,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事關與美國的一件重磅事件:參議院選舉結果有關。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半導體元件集體漲價的背後體現的是行業景氣度的提升。 考慮到汽車電子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新能源造車企業智能化的趨勢;5G時代的加速到來;工業4.0革命的推進以及高新技術企業頻繁受到國外「卡脖子」制裁等因素,預計未來IC設計與封測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科技封鎖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替代進程也將加快。
  • ...路透:中芯國際上市反成追趕臺積電的絆腳石;MLCC大廠村田岡山...
    由於美國政府5月中旬進一步擴大對華為的禁令,市場憂心,臺積電恐再次調整今年資本支出與運營目標,不過,在今日的法說會上,臺積電上調產業與公司運營展望,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由於 5G 相關應用動能強勁,將持續驅動半導體產業成長,預估今年半導體產業 (不含存儲器) 產值將持平至小幅成長;晶圓代工產值估年增 14-19%。
  • 美國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兩岸晶片「內戰」已經打響?
    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官網發布消息,正式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對美國技術和設備的使用。與華為一樣,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中芯國際如果想再使用美國技術,或者包含美國技術的設備,必須首先獲得美國辦法的出口許可,尤其是10nm及更先進工藝相關技術,嚴格禁止提供給中芯國際。
  • 走進粵芯半導體 了解小晶片背後的大產業
    記者帶你走進粵芯半導體 了解小晶片背後的大產業在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有一家晶片製造企業——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擁有廣州第一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也是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晶片生產平臺。昨日,記者採訪了粵芯半導體市場及營銷副總裁李海明博士。
  • 中芯國際反覆內訌背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結下的無奈苦果
    20年前,被譽為華人世界半導體產業第三號人物、美籍華人張汝京,因為機緣巧合,在上海張江創辦了「中芯國際」。他的目標是把中芯國際打造為具備行業話語權的公司,大白話說就是成為臺積電那樣的標杆企業,一消胸中塊壘。當時,因創辦的世大積電被悄悄作價50億美元賣給臺積電,張汝京憤然辭職。
  • 半導體光刻膠行業專題報告:國產半導體光刻膠迎發展良機
    目前,日本和美國光刻膠巨頭完全主導了高端光刻膠市場。2019 年 7 月的日韓貿易摩擦 中,日本通過限制對韓出口光刻膠,引發韓國半導體產業鏈震蕩。中美貿易摩擦大背景下, 光刻膠也成為深刻影響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安全的關鍵材料。
  • 港股收評|半導體強勢反彈!華虹半導體漲超7%,中芯國際漲3.7%
    板塊方面,半導體板塊走高,華虹半導體收漲7.36%,ASM太平洋漲近5%,中芯國際漲3.71%。消息面上,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關於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晶片企業最高免10年所得稅,自2020年1月1日起執行。
  • 投資中芯國際(00981)「十問十答「
    國信觀點:中芯國際通過科創板審核,即將登陸科創板,有關投資中芯國際市場關注的十大問題做解答。一、政府投資、補貼中芯國際,能夠做起來嗎?政府主導投資半導體產業有成功案例可循,日本、韓國都是政府牽頭投資半導體製造。
  • 總裁親自率隊,半年連投八家晶片公司,不缺「芯」的華為在投什麼?
    並不缺「芯」的華為,為何現在開始如此密集地投資晶片企業? 綜合來看,有兩種考慮。 以 2018 年末的「華為禁令事件」為分水嶺,國際半導體供應鏈已經深陷動蕩,美國對華為對制裁一直在持續。為了不讓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必須要尋找國產替代。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8期:鬧烏龍!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
    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日前,有媒體報導稱,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近日成立,經營範圍包括半導體專用設備製造等,由海瀾之家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海瀾之家9月21日晚發布澄清公告稱,媒體報導中的「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與公司不存在任何關係。公司及子公司未在南京設立半導體設備新公司,也不存在計劃設立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情況。
  • 「汽車人」中芯國際準備好進入汽車供應鏈了嗎?
    半導體是所有先進技術的基礎,並且它不再能夠可靠地依賴美國的供應。面對美國對晶片出口的更嚴格限制,中國的對策只能是繼續推動自己的產業發展。中間這3個月,應該是用來評估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損失。9月中旬,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代表眾多晶片公司起草了警告川普政府的一封信,信中稱,如果中芯國際被列入實體名單,將對美國半導體供應商造成50億美元的損失。最終美國仍決定出手。從晶片業制裁的思路上來看,正由系統集成商逐漸向基礎產品供應商(代工商)轉移。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35期:全球半導體支出下滑 三星被蘋果擠...
    在這80多家科技企業中,半導體、面板類企業近30家,深天馬、藍思科技捐款額較高,分別為5000萬元、2000萬元;京東方、中芯國際、TCL集團、東山精密捐款為1000萬元;其中,也不乏初創企業,例如芯來科技、西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