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導麗塔》:教育給一個人帶來的最大改變,究竟是什麼?

2020-12-09 宿夜花

文:宿夜花

很多時候,「教育」的意義經常被誤讀和曲解。

一方面,民間大量盛行「讀書無用論」,此種論調顯而易見的緣由是:對於實用主義者而言,如果「接受教育」無法轉化成顯著的物質回報與眼前的豐厚成果(即生存所需的「金錢」與「地位」),那麼便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另一方面,「讀書」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裡被過於神聖化,宋真宗趙恆《勵學篇》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黃金屋」成了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的精神信條,無數人把「讀書」當作追名逐利、改變命運的工具。

如果因為自身視野的局限和思維的閉塞而產生的短視與功利心理,忽略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而阻礙了自我更好的發展,那無疑是遺憾的;而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僵化的規則與固化自我的精神桎梏,因而喪失自我、陷入另一種平庸與乏味,那也是令人惋惜的

那麼,教育給一個人帶來的最大改變,究竟是什麼呢?如何通過接受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認知並提升自我

第92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寄生蟲》掀起了一股「寄生蟲熱」,很多觀眾從中挖掘了教育與階層的啟示意義。而關於「教育」的功能與意義,一直英國電影所不斷探索的主要話題,影片《教導麗塔》即是將教育與階層(不同階層的審美趣味與精神取向)、女性(教育如何引導女性精神覺醒與獨立成長)等主要母題結合,繼而探討其本質所在

01

教導麗塔》是一部1983年的英國電影,由劉易斯·吉爾伯特導演,麥可·凱恩、朱麗·沃特斯主演,獲得了第56屆奧斯卡獎的多項提名。電影被稱作是80年代版《賣花女》,因為影片從某種程度上延續了蕭伯納《賣花女》中「窈窕淑女」的故事,語言學教授希金斯通過對賣花女伊莉莎的貴族文化教導與儀態規訓,渴望對其實現「麻雀變鳳凰」的階級躍遷,但最終卻無法改變她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性

電影《教導麗塔》在主題內容上更具突破性,即是說:不同階級的精神取向、審美趣味有其固有的氛圍與習慣教育給人提供一種改善生活、改變命運、實現平等的可能途徑

女主人公麗塔,是一名工人階級的平民女性,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她,期望通過學習文學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與文化視野;男主人公弗蘭克·布萊恩特,是一位文學教授,總與學者精英打交道,卻深陷保守陳腐的教育形態中疲憊不堪。

影片延續了英式喜劇一貫的幽默風格:將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放置到一起,製造衝突與反差效果。與此同時,又用一種詼諧與戲謔的口吻,展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的可愛與魅力知識精英學識淵博、談吐不凡卻困頓於繁文縟節、刻板迂腐,普通勞動者缺乏知識但行為坦率、可愛富有活力

文學教授在教學中,所接觸的話題總離不開各種文藝批評、文藝巨擘們,例如:威廉·布萊克(浪漫主義天才詩人)、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著有《霍華德莊園》)、D·H·勞倫斯(著有《兒子與情人》)等。而理髮師麗塔,言語率直、舉止活潑、性格可愛,生活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現實瑣屑之中,充滿著打鬧、歡笑、嬉戲等世俗趣味。

表面上是因職業、性格的差異而帶來的生活情趣之差,其內在的深層原因是不同的社會階層、教育層次、知識水平決定了男女主角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影片的巧妙之處,恰恰在於挖掘出兩者的差異,並形成一種互補的制衡。麗塔崇拜教授的學識,希望從他身上收穫知識以提升精神層次,教授對知識分子、文化精英之間的附庸風雅、爭名逐利倍感疲憊,在麗塔身上看到了屬於一個真誠、坦率的普通工人身上的熱忱與活力。

02

麗塔渴望接受教育的心理,是女性意識覺醒的體現,她開始自發地抗拒作為家庭話語中的「他者」屬性尋找真正的自我

女主人公蘇珊,作為一名理髮師,將名字改為麗塔(《紅寶石叢林》的作者麗塔·梅·布朗),本身即是對知識的渴望、對循規蹈矩生活的一種反抗方式。她不願意被當作生兒育女的工具、不想被束縛於家庭做一名「無才便是德」的庸常主婦,拒絕平庸、追求自我的精神追求,使得她開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起自我的價值所向

因此,她開始主動求助於弗蘭克教授,當她通過自己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成為可以與大學生、知識分子進行完美交流的「文化人」之後,與此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精神困惑。

他們談文學、聊藝術、看歌劇,聊天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契訶夫(俄國作家)、布萊克(英國詩人)。而當討論文學藝術成為了一種脫離現實生活的「陳詞濫調」顯得華而不實,這種空洞與荒謬感加劇了她的迷惘

麗塔處於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無所適從,是繼續與朋友鑽研探討文學藝術、尋求更深的精神追求?還是回歸到庸常、瑣碎卻踏實的世俗生活之中?

麗塔的矛盾在於,她性格上的閃光點正是不拘小節、單純率直的可愛,當文藝作品讓她修煉出了一幅知識分子學者範兒的優雅睿智,而她原本自我的魅力,不正在喪失嗎?

教育本應提升自己、堅定自我,為何麗塔反而在提升了學識後更為迷茫、喪失自我?

這種困惑現象正對應著同一時期80年代國產電影中的「文藝熱」,《人到中年》達式常、《人生》周裡京等文藝青年形象備受推崇,他們通常會吟誦裴多菲的詩、懂得現代樂器、詩畫樂無所不通。這種對精英文化的崇拜與嚮往的心理,隨著90年代馮小剛賀歲片等更符合大眾文化的審美產物誕生,開始消退。觀眾更喜歡葛優、梁天等年輕演員詮釋的更具煙火氣的普通人形象。

這其中所揭示的問題是相似的,教育啟迪心智、使人感受到更深層面的精神陶冶,但如果脫離了現實的土壤與自我生活的切實感受變成了另一種「枷鎖」限制並壓抑了內心的自由,那是十分值得警惕的。

03

如果說教育開拓了麗塔的視野,使她走出家庭、實現自由,那麼麗塔的迷茫則引發了對教育實質的反思:教育究竟該讓人學會的是什麼?

兩種階層的審美趣味並無高下之分,他們用各自的生活方式覓得精神食糧。而教育所能做的是在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後,獲得更多的選擇權、從而獲取更多的人生可能

如果說《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士飾演的基丁船長,所代表的是一種反傳統的現代教育引航者形象——他一反保守貴族精英話語下的刻板、腐朽、愚昧,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自由思想、靈魂碰撞、激情飛揚、活力四射的力量;那麼《教導麗塔》裡,麥可·凱恩塑造的弗蘭克教授一角,呈現出了更強的反叛性與突破意義。

弗蘭克教授總是處在一種醉生夢死的迷醉狀態,並非是思想糊塗與自我放逐的頹廢之態,而是用自己的玩世不恭來宣洩他內心的憤世嫉俗、來反抗僵化的刻板公式與條條框框的枷鎖

弗蘭克教授的教學觀念,不僅僅在於對刻板教育方式的牴觸,更是一種對文藝的反思與批判態度。只有極少數知識精英、文化人視角才可以理解的「夫子自道」式的晦澀典故,自我標榜、一廂情願、自說自話、矯揉造作、毫無生氣的文藝表達,究竟是不是有價值的呢?

他一方面教授麗塔學會欣賞文學藝術,一方面又珍視麗塔身上毫無文人酸腐氣的清新質樸與活力、時刻提醒她堅持自我的個性與魅力

影片的結尾採取了開放式結局,麗塔送別了弗蘭克教授,邁出了前進的步伐。縱然她並不清楚她的生活要回歸到以往的市井瑣屑、家長裡短、柴米油鹽,還是繼續通過接受更高的教育、尋求更充實的精神追求?而無論怎樣,麗塔總歸是對世界、對自我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深刻認知,學習知識並做出更廣的選擇,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這正是影片在一種困惑中所引發的思考:

教育給一個人帶來的最大改變,首先是開拓認識世界的視野而不是停留在一種安逸的、封閉的生活模式喪失進取心與開拓心;其次是完善認知自我的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價值所在,而非生硬地模仿一種與現實生活相悖的精英式生活方式與精神趣味。

教育應當釋放個體的自由意志與開放思想、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的人生,避免陷入一種僵化、迂腐的禁錮桎梏之中喪失自我。儘管伴隨視野的開闊,必將面臨更多的選擇、更深的精神困惑,但生命的美好恰恰在於不斷刷新自我的思維高度、體驗提升自己過程中那獨一份的快樂

相關焦點

  • 道家術法,能改變運氣嗎?究竟改變了什麼?
    那麼道家的術法,能改變人的運勢嗎?究竟如何改變的? 北玄僅憑自己的修行程度,說說自己的看法! 對於人的方面: 主要通過命理八字的推算,給出一個人,最有利的格局之路! 比如,擇日擇時出生,改名字,吉祥色彩調配,有利的方位等等! 對於運,陽運方面,我們無法改變!
  • 《寶石之國》第八話,禍福相依,改變究竟帶來了什麼?
    法斯(磷葉石)想要變強,所以她一直想做出改變,然而改變則意味著很危險的事情,每一次變化法斯都得到了提升,然而代價則是永遠的失去了她的一部分,最後,她以自己最不願意的情況迎來了變化。其實法斯的初衷不壞,周圍的人對法斯也很好,然而力量對於法斯來說太遙遠了,這意味著很大的代價,而之後法斯可能,連後悔的機會也沒有吧。
  • 海外經歷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撰文/ 施蓓 應用心理碩士.
  • 風靡國外的戲劇教育,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你對戲劇教育了解多少?我們為什麼需要戲劇教育?戲劇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怎樣的改變?......可以說,戲劇表演課的重點不全在表演,戲劇教育不等同於舞臺表演。戲劇表演,在西方國家卻很常見。它不是教學生演戲,也不是以戲劇知識和表演技能為目的,而是通過戲劇的方式,展開綜合性的教育活動,讓學生認識自我。
  • 一部好電影,不但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智,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
    一部優秀電影的影響程度有多少?它能改變一個人的心智,能改變一個人的觀念。還記得前些年陳可辛導演的那部《親愛的》嗎?為了找回自己被拐的孩子,幾乎搭上了後半生的幸福,漫無目的,卻不敢放棄希望。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後,人們再次注意到社會從未停止過的拐賣兒童的現象。雖然可能沒辦法馬上幫那些父母親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卻能讓整個社會更加重視。
  • 嶽松:武術最大價值還是實戰,我要告訴全世界中國功夫究竟是什麼
    嶽松祖籍山東,從小習武多年,後來到英國留學,學習影視編導,因為他的夢想是像偶像李小龍一樣,通過電影傳播中國的功夫文化。在英國學習期間嶽鬆開過武館,期間為了維持武館的經營,他甚至還去打過地下黑拳,後來實在是太危險了,只能作罷。這也從側面說明嶽松的功夫是經得起實戰檢驗的,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兩把刷子,誰敢在國外打黑市拳,那可是要人命的。
  • 我們為何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真諦是什麼
    不管是教育還是宗教都是在試圖解釋或者解決這幾個問題。我們受到教育之後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教育給了我們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也會給出同樣的東西。有些人走著走著,三觀就歪了,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是不能矯正人的三觀的,人的三觀都是自己慢慢經歷了痛苦,自己改變的。教育可以強行植入人的三觀,這是個可怕的事情,不再多談。
  • 他們會給教育帶來哪些改變?
    「90後」教師已經逐漸成為中小學教師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生活狀態、職業認同和專業素養不僅事關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教育的未來。「90後」教師群體什麼樣?他們會給教育帶來哪些改變?他們又面臨哪些困惑呢?
  • 南懷瑾的忠告:一個人出現這種狀態,命運可能有所改變
    關於傲慢,你能想到什麼?佛學大師南懷瑾說過:傲慢的人,其實就是自卑的人,因為不自卑的人是不會傲慢的,而傲慢的人通常知道自己沒有什麼,但害怕別人看不起,故而給自己偽裝了鎧甲,讓自己變得傲慢。但是毀滅一個人的,不是弱小和無知,而是傲慢。
  •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
    幹嘛非要改變別人呢,這樣的想法很容易徒增煩惱,因為每個人都是有思想的個體,與你不同,未必有錯,不喜歡,那就遠離。無意識的潛移默化改變最容易的方式是「潤物細無聲」,但時間可能會很久。在人們無意識的狀態下被灌輸價值觀和人生觀,比如社會上的常態事項、家庭裡的父母習慣、學校裡的隱形教育……這些東西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傳播,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也最容易被人們所接收。埋進人心裡的那些規則,慢慢便塑造了一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 騎行西藏後,對一個人的改變究竟有哪些?親身經歷告訴你至少3點
    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可還是依然有網友會在我的遊記裡面留言問我這樣一個問題,騎行西藏後,對一個人來說,究竟能夠帶來哪些改變呢?回想一下當年自己的親身經歷,我非常樂意借著這篇圖文,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給那些即將踏上騎行拉薩徵途上的騎友們,希望可以帶給他們一些幫助吧。
  • 學日語能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什麼改變?
    學日語能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什麼改變?我一直認為學語言是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好地認識世界,就像旅行一樣,所以學習日語不要帶著特別功利的色彩去學習。以上就是醬醬對學日語能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什麼改變這個問題的回答。
  • 中西電影教育的差異
    相應地,美國電影教育,特別是本科階段,在中國通常被稱為「美國模式」,其特點是電影專業教育紮根於綜合性大學(University)或文理學院(LiberalArts)在滿足高校「通識教育」要求的基礎上,培養電影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重視學生的素質和批判能力綜合。
  • 星際迷航的序曲:「離子風」無人機究竟帶來了什麼?
    那麼,「離子風」無人機的成功研製,究竟有哪些意義呢?論文的通訊作者、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院副教授史蒂文巴雷特認為,這為開發出更安靜、機械結構更簡單且沒有燃燒排放的飛機提供了可能性,最終將改變航空業的面貌。所以到底是改變了什麼面貌啊摔?!別急,到了這裡必須給大家整得明明白白的。簡單來說,「離子風」無人機會帶來兩方面的重大改變:一是去燃油化。
  • 教育「減負」會帶來什麼後果?日本「平成之豚」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人沒有壓力,沒有志向,沒有追求的目標,那和日本的「平成之豚」有什麼區別?時光如流水般悄無聲息飛逝,不知不覺,最早一批90後已經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而日本的最後一批「平成之豚」也是如此,同樣踏入了30歲的年紀。
  • 一個人虛榮心強的表現是什麼?如何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
    電影《一代宗師》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裡子,就是一個人的價值感來自於內在。正如範仲淹在《嶽陽樓記》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面子,就是一個人的虛榮心。在乎面子的人,他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於和其他人的攀比。
  • 體面,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一個人活得體面,是此生最大的福氣。01.把外表打理乾淨是一種體面我們都知道,外表是人的第一張名片,而判斷一個人是否活得體面,首先看的就是他的儀容儀表。然而,隨著中國商業電影、電視劇的興起,文藝片市場嚴重縮水。這時候,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有人鼓動他去拍電視劇,也有人勸他多接商業片來積攢名氣。一開始,他絲毫不搭理這些勸告,堅守自己「文藝片小王子」的人設,但後來,眼看著時代在改變,秦昊覺得再這樣倔下去,路只會越走越窄。
  • 《春潮》:原生家庭的不幸,是一個人最大的不幸
    差不多都實現了,還有什麼,都說來吧」這是影片中郭建波的內心獨白,我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在想應該會有很多的人會產生這樣的共鳴吧,本來是最親密的人卻用最惡毒的話來對待彼此,中國傳統式的教育總是堅信棍棒教育能夠教出懂事溫順的孩子,一定嚴厲的教育確實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作用,但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凌厲的棍棒教育就像是壓在他們身上的一座重山。
  • 在什麼年紀,就做什麼事,是一個人最大的明智
    去德雲社說相聲成了最沒有天賦的一個人,但是他沒有氣餒,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他苦練自己的水平,別人用上一天,他就用上十天,既然比別人笨,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比別人努力。俗話說得好,苦心人天不負,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嶽雲鵬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 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是什麼?李玫瑾教授:是性格而非智力
    最近《哪吒》電影中有句臺詞可謂是火遍全網,「我命由我不由天」,讓不少人都鼓起勇氣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可要說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是什麼?我聽到過很多答案。在父母和孩子的眼中能夠決定命運的,大多數選擇的是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