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減負」會帶來什麼後果?日本「平成之豚」是最好的例子

2020-12-22 生活好文張阿柒

如果人沒有壓力,沒有志向,沒有追求的目標,那和日本的「平成之豚」有什麼區別?

時光如流水般悄無聲息飛逝,不知不覺,最早一批90後已經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而日本的最後一批「平成之豚」也是如此,同樣踏入了30歲的年紀。

#教育#談起「平成之豚」,也許這批人是「教育減負」最好的解釋。有時候人們在形容一個人胸無大志的時候,就會說出「你比「平成之豚」還不如」這句話。

可以說,這批人是日本衰落的象徵,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01被減負之後,他們成了「豚」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經濟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社會的繁華為無數家庭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條件,但彼時日本的社會也出現了就業競爭壓力大的問題,豐富的家庭生活和殘酷的社會競爭,讓不少家長對高強度學業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疑。

或許是自己童年經歷過這樣的學習生活,不想讓孩子經歷同樣的事情,又或許是對後代的溺愛,於是有專家開始提出「教育減負」的口號,既然有人開頭,日本的家長們自然立即響應,很快,要求「教育減負」的浪聲響徹整個日本。

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的日本自然同意了這件事,日本學生的課本從300頁變成了150頁,沒有應試教育,沒有重點化高中,一切都成了「寬鬆學習」,那時候的日本家長們總幻想著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能多方面發展,成為一個全能型人才,然而命運卻和整個日本開了個玩笑。

此後十年,採取減負教育的日本學生不僅沒有按照父母們的希望成為人才,反而變得失去志向,因為一切都不需要爭,也不能爭,成績再好也沒辦法上重點學校,只能靠運氣,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把自己的人生寄託於運氣上面,那時的日本學生全部成了沒有「欲望」的木頭。

不僅如此,不久之後日本出現了經濟危機,整個社會的經濟一下子全部倒塌,無數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學無所成的教育加上社會的壓力,使得日本的青年人紛紛選擇逃避,於是「平成之豚」出現了。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00年之前,日本整整幾代人,全部成為了「豚」,他們不工作不結婚,甚至整天宅在家裡,對身邊三米外的事情漠不關心,所有的經濟來源全部依靠於父母,有時候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日本白髮蒼蒼的老人給中年的兒子打錢的畫面,不用懷疑,那就是「平成之豚」。

所謂的「豚」,也就是豬,指的就是日本平成時代的年輕人,「像豬一樣」,無可救藥,但究其背後的原因,其實更多的是當時日本教育的「減負」失衡,這些「豚」,是日本一個時代的悲劇。

02過於突然的減負,給孩子帶不來好處

阿柒之所以會說起「平成之豚」,主要還是因為前幾天有粉絲和我抱怨,說她的孩子今年才上小學,卻要寫很多作業,學那麼多門課,讓她這個母親看著心疼,她想能不能讓孩子減減負。

坦誠講,看著一個孩子每天學習到十一點多,任何一個母親都會心疼,但減負這件事,對於一個正讀小學的孩子來說,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帶來巨大的壞處。

當別人選擇奮鬥的時候,有人卻選擇了安逸,這也就意味著他的未來會比其他人更辛苦。

小學是一個孩子打基礎最重要的階段,如果減負學習,也就意味著他的成績會落下,有人說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步輸,步步都輸。這句話儘管有些偏激,但也蘊含著某種道理,別的孩子考上重點中學,意味著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自己的孩子考上普通中學,相比之下,肯定會差了些許,教育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絕對均勻分給每個學生,學生是否努力,會決定他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是多是少。

人生殘酷,每一位家長都知道:任何一種資源都是有限的,想要比別人佔有更多的資源,那就要比他們更加優秀。

縱觀日本的歷史,不少教育家總結出來這樣一句話:「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所謂的昭和「養鬼」,指的就是日本昭和時代的年輕人非常有血性,積極進取,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嚴厲的,學業和體能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平成時代的年輕人,卻成了豚,其中對比,不禁讓人感到莫大的諷刺。

03一味的減負並不能解決問題

對於這位母親的擔心,其實阿柒可以理解,但一味的減負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學業重,做題做到凌晨,這些事情還是得從根本找原因,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常常不知道題該怎麼做,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會導致孩子出現熬夜做題的現象。

家長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鞏固基礎知識,讓孩子學會懂其題,知其因,把做題的原理深入理解了,這樣孩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習慢的問題。

平成之豚的「愛國思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提出要孩子學習減負,讓孩子能有空做自己的事情,但家長是否想過,如果只有自己的孩子在減負,而其他人的孩子卻在拼命學習,這種做法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孩子並不能會像大人那樣思考,他們不懂得不好好學習會的結果,一旦驟然減負,很多孩子就會像日本「平成之豚」一樣失去鬥志,失去方向,最終和豚一樣,這一點,日本已經用自己的慘痛教訓給我們上了一課。

平成之豚的「愛國思想」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往往需要做的就是指導孩子的學習,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方式,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其實所謂的減負,也不過是當時日本的家長嫌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浪費太多時間,想偷個懶而已。

在2008後,日本重新恢復了之前的增負教育,當三尺之寒非一日之冰,由於此前的減負教育深入人心,加上日本00後受到「平成之豚」的影響,使得不少日本00後開始沉迷於角色扮演,被人戲稱為「令和猛男」,指的就是那些比男性更帥,比女性更美的「無性別男子」,可以說「令和猛男」也是日本教育減負所帶來的一個「後遺症」。

「令和猛男」

事實上,不僅是「平成之豚」和「令和猛男」,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和出生人口成負數的現象,也和其教育減負息息相關,由此可見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有多重要。

對於如今社會上日益聲隆的「教育減負」呼聲,阿柒不予太多評價,但凡事以史為鑑,我們在對待這些問題上面,一定要吸收日本教育失敗的經驗,無論如何都應該更加謹慎一點。

我是阿柒,關注我,每天一篇生活好文。

相關焦點

  • 日本減負40年,到底培養了什麼?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
    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減負教育」四十年裡看出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他們究竟培養出了什麼?從中我們又可以學習到什麼?其實和我們現在的人才選拔方式也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不過他們那時候的教育方式,理念比起我們現在的家長更為的瘋狂,這也為之後平成時代的減負教育奠定了基礎。平成之豚如何形成?
  • 日本減負40年,究竟培養了什麼?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
    大約是在2個月前,我在一篇駁斥創新能力的文章中,用日本教育的失敗舉過例子。 然而很多人對我的駁斥是:日本的教育就算再失敗,也拿了很多的諾貝爾獎。 其實,真的不必為這個問題而糾結。
  •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到底培養了啥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的課本300頁,教育減負之後,課本會變成150頁。另外,公立高中再也不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了。 然而,悲劇的是日本政府為了順從民意而搞出來的「教育減負」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反而還起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到底培養了啥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的課本300頁,教育減負之後,課本會變成150頁。另外,公立高中再也不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了。到了2019年之後的令和年號,日本的新一代年輕人又在平成之豚的影響下出現了「令和猛男」的美譽。  令和養什麼?  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整個社會,那麼帶來的變化必然是非常緩慢,並且非常持久的。因此,即便日本政府決定放棄曾經實施了四十多年的寬鬆教育政策,但多年來造成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  「平成之豚」留下的後遺症,依舊在下一代的身上體現了出來。
  •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究竟培養了什麼
    在人口稠密,教育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他們這輩人不得不扛著學業和生活的重擔,擠上應試化教育的獨木橋。 或許是出於對童年高負荷學習的質疑,又或許是出於對後輩的溺愛,在教育專家提出了「教育減負」的倡議後,他們似乎突然找到了情緒的宣洩口,成為了教育減負的搖旗人。
  • 日本「平成廢宅」養成,是「減負」和「快樂教育」的鍋嗎?
    日本「平成廢宅」的養成,是因為推行「減負」和「快樂教育」?多篇自媒體文章,都把日本現在的很多「廢宅」,歸咎於日本政府一直在推行的教育「減負」,以及「快樂教育」,並向我們提出警醒。我談一些不同的看法。前一陣關注小升初,看到一篇介紹日本教育的文章,詳述了日本「瘋狂的小升初」,比我們小升初搖號前的競爭,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沒有有些人說得那麼誇張對不對?如果政策給教育減負,但是家長認為教育能改變命運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自加壓力,把「負」增上去,來對衝政策。
  • 如果真減負了,會是什麼結果?「平成廢柴」:我都替你們試過了
    2016年,日本正式決定告別40年的寬鬆教育,「引入希特勒自傳」、「教學生拼刺刀」、「恢復軍國主義教材《教育敕語》」…這套操作讓人感覺日本人是不是「瘋了」。這倒也未必。但是在我們完成了8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裡,用一場減負連續教「廢」了兩代人,換成誰都想瘋。「狼來了!」
  • 這種「教育雞湯」最好避免,容易讓娃放飛自我,很多家長還盲目跟風
    「嗬,你們家孩子才多大啊,報這麼多班,我們家的就崇尚快樂教育,童年就應該好好玩,學校都提倡減負了。」 「對對對,我之前就聽人說快樂教育才對孩子好,娃不想學,就不要硬逼了。」 ……
  • 日本在東海部署反艦飛彈,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日本政府破壞地區和平和甘願為美國當馬前卒的野心昭然若揭,對此有網友好奇,日本如果真在東部海域部署了新型反艦飛彈,會有什麼嚴重後果?,就是自衛隊野心膨脹和右翼勢力鋌而走險的又一最好例證。據日本政府辯解稱,該升級計劃是為了應對西南方向的國防威脅,然而12式陸基飛彈預計部署的宮古島方向屬於國際公海,日本將進攻型遠射程飛彈部署在國際公海航道附近,屬於徹徹底底的瘋狂行為,不僅會威脅當地船隻正常航行安全,還會助長日本國內右翼蠢蠢欲動的野心,如果這次放任日本在國際公海海域部署重型兵器,接下來日本就敢於把軍艦開到公海上耀武揚威了。
  • 為什麼不能買被神化的日本書包?兒童減負書包品牌推薦
    比如最近幾年受到大家追捧的、被神化了的「日本書包」,日本書包適合中國孩子嗎?真正懂行的人是不會買給自己孩子用的。內行人會選什麼樣書包給孩子呢?真正適合孩子的是減負護脊書包,兒童減負書包品牌有哪些值得推薦?日本書包適合中國孩子嗎?近幾年,小學生書包悄然成為赴日旅行必買清單上的大熱物品。
  • 禁止幼兒園教拼音,減負正在變成笑話
    有的小學在幼升小時會對孩子進行測試,只有孩子在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英語等方面滿足一定條件後才有機會被錄取,這就給了家長們報班的動力。電影《如父如子》中的一對父子。「幼升小」的競爭壓力其實普遍存在,給小孩報入學前補習班也是中產家庭司空見慣的做法。日本電影《如父如子》的開頭就是一場「幼升小」入學前面試。
  • 學生減負的大趨勢下,中學生的書包真的輕了嗎?
    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雖然減負已經成了當下的大趨勢,但中學生的書包真的輕了嗎?歸根結底還是競爭惹的禍!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無論是哪一個環節,都可以牽扯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所以現在的大問題是,哪個敢先減負?
  • 分類精準減負讓教師安心教學
    薛紅偉 繪據《新京報》報導,近日,《甘肅省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新鮮出爐,提出不得要求中小學教師在微信工作群、政務APP上傳工作場景截圖或錄製工作視頻等作為工作評價考核的依據和標準,不得要求中小學教師參加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各類線上線下形式的社會性評比評選、問卷調查、點讚投票、答題測評
  • 西遊記:教育孩子該不該打?打了會有什麼後果?如來佛祖早有訓示
    無論是古代懲罰犯人的刑具,還是現在「獄友們的相互切磋」,都是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你更好地記住犯罪的「後果」。然後你才能「痛定思痛,痛心疾首」的後悔自己當時的衝動和失足。一個人誤入歧途、並且頑固不化的人,倘若體驗不到肉體的懲罰,是很難靠說教來達到教育目的的。1、「體罰效果佳」,孫悟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即便孫悟空本領再大、悟性再高,也是如此。
  • 快樂教育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了什麼?如果有可能,寧願回到應試教育
    快樂教育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了什麼?如果有可能,寧願回到應試教育我真的想和大家心平氣和地聊一下教育,但我發現真的很難。原因就是我真的感到懊惱。曾幾何時就是因為很多人說我們需要素質教育,要像歐美那樣進行快樂教育,直到今天這種聲音也不絕於耳,打著那麼堂而皇之地口號兒叫作給孩子減負。
  • 書包「減肥」學習「增效」才是真正減負
    寧波這所學校開展「書包減肥」行動,讓孩子們的書包實現「瘦身」,實質上就是為孩子們減負。筆者認為,給孩子們減負,當從書包「減肥」做起,學校應採取針對性措施,切實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背的書包過於沉重,顯然對孩子們的健康非常不利。醫學專家指出,從醫學角度看,書包重量最好控制在學生體重的10%-15%範圍內。
  •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如果沒有原子彈,日本軍國主義者將「一億玉碎」計劃貫徹到底,其後果必然是慘烈的,大概率日本會分成四至五個人口凋零、瓦礫遍地的小國;而美軍也將多死一些人。這個小磯國昭是日本第九代朝鮮總督,據說文武雙全,長得像老虎,被稱作「朝鮮之虎」。這傢伙是日本侵華的元兇之一,在朝鮮期間,他是軟硬兩手齊抓,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他一邊宣傳朝鮮人與日本人同根同族,一邊對抗日活動進行超規格打擊,血腥殘酷。小磯國昭上臺後,他也知道這戰是沒法再打了,要做的是爭取最好的條件結束戰爭。
  • 反對教育減負,越減越負,反對音美體中考越考越多
    現在的教育經過多年的教改,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多年的減負為什麼減成了這樣。但是教育部仍然絲毫認識不到這些,仍然在給學生層層加碼。而我天天在擔心多年不愛動的孩子,會在強化訓練時候出意外,這種事情這些年已經屢見不鮮。而升入高中後,每天大量的學習,少量的體育鍛鍊,體重又回到了從前,中考體育有什麼用呢?一些身體天生有隱患的孩子為了中考失去了生命,給家庭帶來了終生的痛苦。所以本人至今仍然非常痛恨體育中考。
  • 家長用金錢類外在物質獎勵孩子帶來的後果,孩子會和你講更多條件
    教育第一個風險,叫作一旦開始不能輕易回頭。這個家庭會形成一個非常糟糕的氛圍並一直延續下去。做什麼事都要談條件,做什麼事都要說——你讓我玩多長時間的平板電腦,你讓我玩多長時間的遊戲。第二個風險,如果你用外部控制的方法來對待孩子或者員工,人們很可能會走捷徑。這個《內在動機》一書的作者在小時候遇到過一個老師。
  • 我們減負這麼多年,為什麼負擔越來越重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們的減負之所以幾十年了都沒有任何成效,就是因為我們的評價機制一直沒有改變。教育是個長期工程,但現在的教育只看重短期利益。所以從上到下都把教育的評價定義為「分數」。只要升學率高,考試成績好,就是一所好學校,就是一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