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張載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這一輪經濟增長,一方面使得日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加。另一方面,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競爭就業壓力,讓家庭條件優越起來的家長們對隨之而來的高強度學業產生了質疑。
或許是對於童年高負荷學習的感同身受,又或許是對於孩子的溺愛,在日本的教育專家提出了教育「減負」,以及如何讓教育適應經濟高速繁榮的相關討論之後,家長們迅速成為了搖旗吶喊的一批人。
而後沒多久,減輕學業負擔,改革大學入學考試的呼聲洶湧澎湃起來,甚至一度上升成為政治上的關鍵問題。結果,日本政府也是厲害,為了順應民意,在1976年年底,發布了教科答覆報告《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內容的大略意思就是要精簡教育課程,讓學生能夠過上寬裕且充實的學校生活。此後,四十多年,寬鬆教育成為了日本基礎教育的大略方針。
一、養出來的「平成之豚」
在日本民間關於應試教育撕心裂肺的聲討之後,日本中央和各地的教育部門順從民意,實施了一系列關於「寬鬆教育」的政策。政策內容大體上包括:將教學大綱的標準降低、減少學年中規定的總課時時間以及公立高中去重點化等等。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的課本300頁,教育減負之後,課本會變成150頁。另外,公立高中再也不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了。
然而,悲劇的是日本政府為了順從民意而搞出來的「教育減負」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反而還起了一系列的副作用。日本政府的減負初衷,是為了能夠讓日本的學生不再死讀書,而是能夠多培養一些學生的興趣,將他們的創新能力激發出來。
咋一看,這就跟現在人們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沒什麼兩樣。
但問題是,日本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是非常恐怖的,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就業壓力,導致教育減負之後很多人「自暴自棄」,反而徹底放縱了自己。如此一來,拋開那些真正的一小撮精英之外,大多數年輕人只好將精力投入到了娛樂行業,尤其是動漫和遊戲當中,如此,在精神的世界中,他們開始暢遊了。
於是,平成時期的年輕人,基本上不工作也不結婚,整日宅在家裡,沉浸在二次元的世界當中,獨自享受寂寞而又快樂的生活。因為沒有工作的緣故,他們大多數人都依賴於父母。於是,「平成廢物」的稱號漸漸流傳開來。而網友們則根據日本各個時期年輕人的特點,給他們做了個總結: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前面幾個時代所養出來的年輕人,意思不說大家也大略能猜得到,而平成養豚,意思就是平成這個時代養的都是家豬一樣的廢物。日本的經濟學家稱平成一代的年輕人,都是沒有理想,只關心自己為圓心,半徑三米之內事情的「豚」。
昭和養鬼那個年代,因為國家教育的緣故,那一代的年輕人非常有血性,但平成一代的年輕人,整日沉浸在二次元的世界中,成了實打實的「廢物」。就連徵兵廣告也從熱血軍人、戰艦火炮變成了二次元艦娘之類的動漫畫報。其中背後的意義真的是一言難盡。
最讓人吃驚的是,NHK電視臺曾今專門在街頭採訪一些年輕人,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重中之重,問題的內容就是當戰爭來臨的時候,年輕人是否願意為國捐軀。結果街頭年輕人的回答令人吃驚。回答內容多半是「不值得為這個國家犧牲」或者是「就讓它滅亡好了」等等。
一場教育上的減負狂歡,讓整整兩代人成為廢人,足以證明寬鬆教育政策的失敗。於是,在2008年的時候,日本小學課本增加了四分之一的頁數,被認為是日本寬鬆教育政策的轉折。隨後,在2016年,日本政府決定徹底告別寬鬆教育的時代,開始「增負」起來。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成之豚」養出來之後的後遺症仍舊在影響著日本。到了2019年之後的令和年號,日本的新一代年輕人又在平成之豚的影響下出現了「令和猛男」的美譽。
二、後遺症「令和猛男」
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整個社會,那麼帶來的變化必然是非常緩慢,並且非常持久的。因此,即便日本政府決定放棄曾經實施了四十多年的寬鬆教育政策,但多年來造成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
「平成之豚」留下的後遺症,依舊在下一代的身上體現了出來。演變到如今,日本的年輕一代又成了所謂的「令和猛男」。「令和猛男」是真的猛男嗎?當然不是了。所謂的「令和猛男」,通常指的就是那些比男人更帥,比女人更美的「無性別男子」。
他們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打扮自己的時候,從來不尊崇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想女人的觀念,而是追求極致的美麗或者帥氣。之所以如此,這跟「平成之豚」時代所發展起來的動漫和二次元文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昭和養鬼」的年代,日本到處充斥著黑幫、暴力等文化因子,因此人們的崇拜對象是功夫大師李小龍。但在「平成養豚」的年代,隨著動漫二次元的爆發式發展,俊男美女、二次元卡哇伊等等成為人們新的追求。
在這種情況下,令和一代的年輕人過分追求所謂的「中性美」。而後,他們便被冠上了「令和猛男」的稱號。
當然,無論是「平成之豚」也好,亦或者是「令和猛男」也好,我們不能單純的將日本經濟發展停滯的理由拋在他們身上。但是,日本的未來發展真的可以交到他們的手中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同樣,當年日本提出所謂的教育減負政策,對於我們現如今而言,難道不覺得「眼熟」嗎?
對於國內不少專家和家長撕心裂肺提出的教育減負倡議,筆者在這裡不多作評價。因為事情的發展如何不是筆者能夠預料的。不過,從日本教育四十年來的減負成果來看,我們在實施這樣的教育政策時,一定要吸收日本的失敗經驗,無論如何都應該更謹慎一點。
結語:
事實上,日本實施的教育寬鬆政策,使得大批學生進入大學的選拔性變差了很多。以至於中產階級家庭,在就業競爭壓力的壓迫下,教育成本上升了許多。在公立學校不能滿足他們需求的時候,私立學校成為了他們的首要選擇。而且,因為課程被精簡的緣故,他們為了提高競爭力,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機構進行補課。
在教育成本增加之後,中產階級家庭的生育壓力隨之增大。因此,雖說不能將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完全歸咎於「教育減負」的寬鬆政策。但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說是這種政策對日本社會的老齡化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從現在日本政府所實施的教育政策來看,他們無疑覺得當年的政策是不妥當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放棄堅持了三十多年的教育減負政策,開始重新給下一代「增負」。可以預料的是,日本政府想要改變現狀,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