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究竟培養了什麼

2020-12-24 騰訊網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41年前,一位叫傅高義的美國教授了發行了一本名為《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的暢銷書。

由於這本書的發行時間,恰巧趕在了日本經濟崛起的前一刻,所以一度被盛讚為驚世之作。

書中除了對日本的質量管理、組織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大篇幅的介紹和稱讚之外,還有一部分,是關於日本教育改革的。

大意是「日本人重視學歷,而日本教育的優質與均衡更是令人讚嘆,值得美國學習。」

從高質量的教育到高增速的經濟,從發展規律上來看,這顯然是一套經得起推敲的邏輯。

不過,日本的教育界可能也是「經不住誇」。

剛過上幾天好日子,關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問題,就逐漸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一度,還上升成為了政治上的關鍵話題。

減負前夕

上世紀的70年代,日本經濟迎來了爆發性增長。

與之相對應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以及個人財富的迅速積累。

經濟條件的改善,讓人們的生活不再拮据。相對於過去的窘迫來說,那時的日子,可以說「安逸」了不少。

但是有句話,叫「沒事找事」。

只有沒事了,才會去節外生枝,甚至無中生有地去找點麻煩事,比如說,教育。

當時日本學生的父母,大概是戰爭年代後的第一代父母。

在他們的學生時代,學習條件艱苦,學習任務繁重。

在人口稠密,教育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他們這輩人不得不扛著學業和生活的重擔,擠上應試化教育的獨木橋。

或許是出於對童年高負荷學習的質疑,又或許是出於對後輩的溺愛,在教育專家提出了「教育減負」的倡議後,他們似乎突然找到了情緒的宣洩口,成為了教育減負的搖旗人。

「考試地獄」、「高分低能」、「摧殘孩子的童年」…

你以為我說的是我們國內喊減負的口號?錯!

這種對應試教育聲淚俱下的痛斥,日本比我們早了20多年。

在「專家」的煽風點火,和家長的浩大聲勢面前,日本文部省很快便順應民意地發布了名為《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的答覆報告。

具體措施包括:減少學時、縮減課本內容、降低教學大綱標準、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以及將每周6天的上課時間縮減到5天。

這一年,是1976年。

而真正完整、徹底地享受到這些減負「成果」的,正是平成一代。

「平成之豚」的由來

日本減負的初衷,是為了讓生活條件改善後的日本學生,能夠不再死讀書、讀死書,而是想要把他們的興趣培養出來,把創造力激發出來。

但是,減少了課業時間的學生,並沒有把時間用到什麼素質的提升上,更沒有把精力用在什麼創造上。而是單純地把興趣集中到了不需要進行深度思考的娛樂活動上。

比如動漫和遊戲。

學校的日子也不好過。

雖然公立學校取消了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但是學生升學的需求和競爭的關係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矛盾的是,在減負的大環境下,保留原有的高強度優質教育就意味著落實不徹底,這頂帽子又是誰都不想戴,也戴不起。

相比之下,相對自由的私立學校開始逐漸在優質教育方面佔據了優勢。

畢竟精英階層的人都很清楚學習本該有多苦,而知識又能有多重要。

在他們的「幫襯」下,私立學校的學費水漲船高,一直高到普通家庭承受不起。

這相當於變相地堵上了普通家庭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路,他們只能在自由的天性和廣闊的思維中,快樂地幻想自己是漫畫中的主角,或者是遊戲裡的角色。

而當他們成人之後,也為「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續上了一段「平成養豚」。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漢」

「平成養豚」中的「豚」,在日語中是「家豬」的意思。

他們的生活狀態,被老一輩經濟學家形容為「只關心自己為圓心,半徑三米之內的事」。

放飛思想,成了沒有理想;發揚天性,成了是非不分。

NHK電視臺曾經專門做了一期關於年輕人的街頭採訪,採訪中的一個必答題是:「如果戰爭來臨,你是否願意為國家捐軀?」

日本小哥們的回答,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在他們之前的昭和一代雖然出了不少的「鬼」,但至少還保留了男兒的血性。

而到了平成一代,動漫幾乎就是他們的全部。

以至於兵員招募的海報,也不得不從陽剛鐵血的戰爭號召,變成更對青年人胃口的「艦娘」。

用一場減負連續減廢了兩代人,足以證明當年減負決定的失敗。

2016年,日本終於決定告別寬鬆教育,重拾「增負」。

雖說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但是40年已經過去,時間也來到了令和年間。

「平成廢柴」留下的後遺症,影響到令和一代的身上後,又演變成了「令和猛漢」。

比男人更帥,比女人更美的「令和猛漢」們,還為此發明了一個叫「無性別男子」的概念。

我不知道他們的「美貌」會不會幫日本找回失去的那20年,但是真的有點擔心昭和年間那幫「鬼」的棺材板,是不是需要重新加固一下了。

寫在最後

我們不能說是因為減負而讓日本經濟陷入了停滯,但是這樣的一代年輕人,誰又能把希望寄託於他們身上呢?

我並沒有嘲笑日本被「廢掉」的那些年輕人,反而覺得可悲之下又有一些擔心。

回顧日本減負初期的那些呼聲時,是不是和如今國內呼籲減負的主流說法相當類似?

這些年,減負減了一次又一次,關於減負的措施也是討論了一輪又一輪。

但是當我們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減負的問題上時,是不是也該回過頭來去討論討論「減負」的本身是否正確?

我承認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負擔重。但是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但凡是有難度的事情,又有哪一件是輕鬆的?

所謂的創造,脫離了基礎教育就是無本之木;所謂的天性,離開了正統教育就是無源之水。

如果今天的你,真的敢把學歷當成廢紙,那麼請相信,將來的社會,也一定敢把你當廢物。

『誠言呈語』每天趣談教育新鮮事。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日本減負40年,到底培養了什麼?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
    自然不能,其實高壓式的教育暫且不論是否符合人類發展,將目光轉移到鄰國日本,就能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可不可行了。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減負教育」四十年裡看出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他們究竟培養出了什麼?從中我們又可以學習到什麼?
  • 日本減負40年,究竟培養了什麼?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
    即便是拋開意識和偏見上的問題不談,日本的27位諾獎獲得者(2019年之前),在自然科學類裡最「年輕」的獲獎者,也是生於1962年的山中伸彌、1960年的天野浩。 以及同為1959年生的梶田隆章,和田中耕一。 大多數是昭和時代(1926-1989)的科學家。
  •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到底培養了啥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成之豚」養出來之後的後遺症仍舊在影響著日本。到了2019年之後的令和年號,日本的新一代年輕人又在平成之豚的影響下出現了「令和猛男」的美譽。
  •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到底培養了啥
    到了2019年之後的令和年號,日本的新一代年輕人又在平成之豚的影響下出現了「令和猛男」的美譽。  令和養什麼?  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整個社會,那麼帶來的變化必然是非常緩慢,並且非常持久的。因此,即便日本政府決定放棄曾經實施了四十多年的寬鬆教育政策,但多年來造成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  「平成之豚」留下的後遺症,依舊在下一代的身上體現了出來。
  • 教育「減負」會帶來什麼後果?日本「平成之豚」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人沒有壓力,沒有志向,沒有追求的目標,那和日本的「平成之豚」有什麼區別?時光如流水般悄無聲息飛逝,不知不覺,最早一批90後已經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而日本的最後一批「平成之豚」也是如此,同樣踏入了30歲的年紀。
  • 從昭和男兒到令和猛男:日本男子形象,是如何越變越沒精神
    日本男子形象變遷從昭和男兒到令和猛男其實昭和男兒是日本人對自己的一種稱呼,從廣義上來講,在日本昭和年間(1926-1989)出生的男子都可以被人稱為昭和男兒。不過以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為分水嶺,45年之前的昭和男兒,因為殘忍、荷爾蒙過剩,被軍國主義所控制,因此也被成為「招核男兒」或者「昭和流氓」。這些早期的昭和男兒經常頭腦發熱,下克上是常有的事,套用電視劇《亮劍》裡面的話來說——「給招核男兒100個師團,他們敢打全世界」。比如《兵變二二六》裡面的野中四郎和《啊海軍》裡面的森下下士就是典型的招核男兒。
  • 究竟什麼才是能讓猛男落淚的真神作?
    文丨西夏Wayne@bigfun社區究竟什麼才是能讓猛男落淚的真神作?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的興趣和愛好各不相同,就像那世間百味一樣,相同的食材也能不一樣的滋味。然而,即便是高洋這樣的猛男,心中卻也有頗為與眾不同的一面。原來,這哥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居然喜歡上了女裝。高洋常常身著女子的華服,然後塗脂抹粉,就在大街上招搖過市——看到沒有,這才是猛男應該有的喜好。而到了當下,步入21世紀的我們,又要如何表達自己的猛男情節呢?
  • 日本「平成廢宅」養成,是「減負」和「快樂教育」的鍋嗎?
    日本「平成廢宅」的養成,是因為推行「減負」和「快樂教育」?多篇自媒體文章,都把日本現在的很多「廢宅」,歸咎於日本政府一直在推行的教育「減負」,以及「快樂教育」,並向我們提出警醒。我談一些不同的看法。前一陣關注小升初,看到一篇介紹日本教育的文章,詳述了日本「瘋狂的小升初」,比我們小升初搖號前的競爭,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沒有有些人說得那麼誇張對不對?如果政策給教育減負,但是家長認為教育能改變命運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自加壓力,把「負」增上去,來對衝政策。
  • 如果真減負了,會是什麼結果?「平成廢柴」:我都替你們試過了
    2016年,日本正式決定告別40年的寬鬆教育,「引入希特勒自傳」、「教學生拼刺刀」、「恢復軍國主義教材《教育敕語》」…這套操作讓人感覺日本人是不是「瘋了」。這倒也未必。但是在我們完成了8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裡,用一場減負連續教「廢」了兩代人,換成誰都想瘋。「狼來了!」
  • 40支猛男戰隊集結完畢,XQF老闆不求人親自參賽,猛男杯再度來襲
    想必和平精英的玩家們應該都知道,和平精英作為目前最火爆的一款FPS手機射擊遊戲,各大直播平臺也是非常看重這款遊戲的發展前景,為了能夠提昇平臺和平精英板塊的熱度,各大直播平臺經常會通過舉辦賽事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玩家的關注,比如說虎牙直播平臺在前段時間舉辦的「猛男杯」,當時「猛男杯」可以說是匯集了
  • 「令」字怎麼寫?日本新年號「令和」意外掀起字體之爭
    2019 年 4 月 1 日 9 點 30 分起,日本內閣官員為了新天皇年號奔走了整個上午。 「英弘」、「久化」、「廣至」、「萬和」、「萬保」、「令和」,究竟哪個才好?面對這件 30 年 1 次的大事,內閣決策過程無不戒慎恐懼。他們勞師動眾,召開專家座談會,並聽取參眾兩院正副議長的意見,終於由內閣會議做出最後決定。
  • 猛男撿樹枝是什麼梗?猛男撿樹枝出處來源介紹
    猛男撿樹枝這個詞最近在微博、貼吧等不少平臺經常被提到,不少網友對這個詞還不太可了解,那麼猛男撿樹枝這個詞是指什麼意思,具體的來源和出處是哪裡呢,我們來詳細介紹下這個詞的意思吧。
  • 為什麼不能買被神化的日本書包?兒童減負書包品牌推薦
    比如最近幾年受到大家追捧的、被神化了的「日本書包」,日本書包適合中國孩子嗎?真正懂行的人是不會買給自己孩子用的。內行人會選什麼樣書包給孩子呢?真正適合孩子的是減負護脊書包,兒童減負書包品牌有哪些值得推薦?日本書包適合中國孩子嗎?近幾年,小學生書包悄然成為赴日旅行必買清單上的大熱物品。
  • 2019「令和年」日職大事件盤點
    2019年,日本迎來了新年號「令和」,這一年,日本職棒也充滿了離別和挑戰,今天我們就來重新盤一盤令和年的第一個賽季究竟發生了哪些大事件。排名不分先後。2019年3月,MLB舉行海外開幕戰,西雅圖水手隊造訪東京巨蛋球場,45歲的「郎神」鈴木一郎在比賽當天宣布退役,一代傳奇就此落幕。
  • 老人被鐵血猛男拍扁後,居然起死回生,這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技能?
    老人被鐵血猛男拍扁後,居然起死回生,這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技能?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番劇《刃牙》,老人被鐵血猛男拍扁後,居然起死回生,這究竟是什麼神器的技能?,這場拳拳到肉的戰鬥,看得人驚心動魄,可謂是「炸裂」!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什麼意思 令和出處和含義介紹
    綜合日媒報導,日本政府1日決定取代「平成」的新年號是「令和」。明仁天皇籤署了改元政令,在當天頒布。該政令將伴隨4月30日天皇退位,在皇太子即位成為新天皇的5月1日凌晨0點起施行。  這是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在皇位繼承前就公布新年號。「令和」是「大化」(645年)以來的第248個年號。
  • 日本推出新型外送服務,猛男為你送餐後,還會露胸肌擺姿勢
    日本人似乎真的很喜歡肌肉男啊,拾部君還記得日本曾經有一個知名的遊戲系列,名字就叫作《超兄貴》,在這個遊戲系列裡面,可以看到不少的肌肉猛男,這些猛男都擺著各種神奇的姿勢。在日本搞笑藝人界以及電視圈內的大佬級人物松本人志,他現在的形象就是金髮的肌肉佬,他那同樣十分著名的搭檔濱田雅功,其臉型會讓不少日本民眾聯想到猩猩,所以說現在他們兩位站在一起的話,一個肌肉佬,一個暴力狂屬性的「小猩猩」,是非常有笑點的。很多動漫愛好者都還記得去年推出的美少女健身鍛鍊動畫《流汗吧!
  • 昭和的男兒,平成的死宅,令和的???
    這句調侃的梗道出的其實是日本的一個社會現象,是人群心理的變動,這種變動不但影響了社會的人,同樣也將體現在那個時代的作品中。那麼,昭和的男兒們他們看動漫嗎?他們都看什麼樣的動漫呢?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在向「昭和」年代致敬嗎?
    作為漢字文化圈中唯一一個還在使用年號的國家,日本剛剛公布了新年號:「令和」。日本當地時間11時40分(北京時間10時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召開記者會宣布新年號定為「令和」。稍後,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發表講話,介紹新年號出典,「直接傳遞新年號包含的意義並向國民寄語」。
  • 禁止幼兒園教拼音,減負正在變成笑話
    日本電影《如父如子》的開頭就是一場「幼升小」入學前面試。在電影後面的敘述中也不難看出,孩子的父親在面試前,也給孩子報了相關的補習班。所以,當看到最新的減負措施後,才會有網友表示,既然連幼兒園都被安排上了,那以後是不是連胎教都要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