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41年前,一位叫傅高義的美國教授了發行了一本名為《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的暢銷書。
由於這本書的發行時間,恰巧趕在了日本經濟崛起的前一刻,所以一度被盛讚為驚世之作。
書中除了對日本的質量管理、組織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大篇幅的介紹和稱讚之外,還有一部分,是關於日本教育改革的。
大意是「日本人重視學歷,而日本教育的優質與均衡更是令人讚嘆,值得美國學習。」
從高質量的教育到高增速的經濟,從發展規律上來看,這顯然是一套經得起推敲的邏輯。
不過,日本的教育界可能也是「經不住誇」。
剛過上幾天好日子,關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問題,就逐漸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一度,還上升成為了政治上的關鍵話題。
減負前夕
上世紀的70年代,日本經濟迎來了爆發性增長。
與之相對應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以及個人財富的迅速積累。
經濟條件的改善,讓人們的生活不再拮据。相對於過去的窘迫來說,那時的日子,可以說「安逸」了不少。
但是有句話,叫「沒事找事」。
只有沒事了,才會去節外生枝,甚至無中生有地去找點麻煩事,比如說,教育。
當時日本學生的父母,大概是戰爭年代後的第一代父母。
在他們的學生時代,學習條件艱苦,學習任務繁重。
在人口稠密,教育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他們這輩人不得不扛著學業和生活的重擔,擠上應試化教育的獨木橋。
或許是出於對童年高負荷學習的質疑,又或許是出於對後輩的溺愛,在教育專家提出了「教育減負」的倡議後,他們似乎突然找到了情緒的宣洩口,成為了教育減負的搖旗人。
「考試地獄」、「高分低能」、「摧殘孩子的童年」…
你以為我說的是我們國內喊減負的口號?錯!
這種對應試教育聲淚俱下的痛斥,日本比我們早了20多年。
在「專家」的煽風點火,和家長的浩大聲勢面前,日本文部省很快便順應民意地發布了名為《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的答覆報告。
具體措施包括:減少學時、縮減課本內容、降低教學大綱標準、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以及將每周6天的上課時間縮減到5天。
這一年,是1976年。
而真正完整、徹底地享受到這些減負「成果」的,正是平成一代。
「平成之豚」的由來
日本減負的初衷,是為了讓生活條件改善後的日本學生,能夠不再死讀書、讀死書,而是想要把他們的興趣培養出來,把創造力激發出來。
但是,減少了課業時間的學生,並沒有把時間用到什麼素質的提升上,更沒有把精力用在什麼創造上。而是單純地把興趣集中到了不需要進行深度思考的娛樂活動上。
比如動漫和遊戲。
學校的日子也不好過。
雖然公立學校取消了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但是學生升學的需求和競爭的關係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矛盾的是,在減負的大環境下,保留原有的高強度優質教育就意味著落實不徹底,這頂帽子又是誰都不想戴,也戴不起。
相比之下,相對自由的私立學校開始逐漸在優質教育方面佔據了優勢。
畢竟精英階層的人都很清楚學習本該有多苦,而知識又能有多重要。
在他們的「幫襯」下,私立學校的學費水漲船高,一直高到普通家庭承受不起。
這相當於變相地堵上了普通家庭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路,他們只能在自由的天性和廣闊的思維中,快樂地幻想自己是漫畫中的主角,或者是遊戲裡的角色。
而當他們成人之後,也為「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續上了一段「平成養豚」。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漢」
「平成養豚」中的「豚」,在日語中是「家豬」的意思。
他們的生活狀態,被老一輩經濟學家形容為「只關心自己為圓心,半徑三米之內的事」。
放飛思想,成了沒有理想;發揚天性,成了是非不分。
NHK電視臺曾經專門做了一期關於年輕人的街頭採訪,採訪中的一個必答題是:「如果戰爭來臨,你是否願意為國家捐軀?」
日本小哥們的回答,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在他們之前的昭和一代雖然出了不少的「鬼」,但至少還保留了男兒的血性。
而到了平成一代,動漫幾乎就是他們的全部。
以至於兵員招募的海報,也不得不從陽剛鐵血的戰爭號召,變成更對青年人胃口的「艦娘」。
用一場減負連續減廢了兩代人,足以證明當年減負決定的失敗。
2016年,日本終於決定告別寬鬆教育,重拾「增負」。
雖說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但是40年已經過去,時間也來到了令和年間。
「平成廢柴」留下的後遺症,影響到令和一代的身上後,又演變成了「令和猛漢」。
比男人更帥,比女人更美的「令和猛漢」們,還為此發明了一個叫「無性別男子」的概念。
我不知道他們的「美貌」會不會幫日本找回失去的那20年,但是真的有點擔心昭和年間那幫「鬼」的棺材板,是不是需要重新加固一下了。
寫在最後
我們不能說是因為減負而讓日本經濟陷入了停滯,但是這樣的一代年輕人,誰又能把希望寄託於他們身上呢?
我並沒有嘲笑日本被「廢掉」的那些年輕人,反而覺得可悲之下又有一些擔心。
回顧日本減負初期的那些呼聲時,是不是和如今國內呼籲減負的主流說法相當類似?
這些年,減負減了一次又一次,關於減負的措施也是討論了一輪又一輪。
但是當我們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減負的問題上時,是不是也該回過頭來去討論討論「減負」的本身是否正確?
我承認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負擔重。但是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但凡是有難度的事情,又有哪一件是輕鬆的?
所謂的創造,脫離了基礎教育就是無本之木;所謂的天性,離開了正統教育就是無源之水。
如果今天的你,真的敢把學歷當成廢紙,那麼請相信,將來的社會,也一定敢把你當廢物。
『誠言呈語』每天趣談教育新鮮事。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