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到底培養了啥

2021-01-11 網易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張載

  上世紀60年代,日本迎來了經濟發展高光時刻。作為一個人口稠密、民眾普遍也重視學歷的東方國家,日本幾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多出來的錢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上大學的考試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

  大學入學考試的激烈競爭,又傳導到整個基礎教育,導致基礎教育非常應試化,產生了包括「填鴨式教育」、「考試地獄」等一系列說法,這和我們之前甚至現在正在經歷的情況有些類似。

由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日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加!另一方面,經濟的景氣又帶來就業崗位增長,也讓家庭條件優越起來的家長們對隨之而來的高強度學業產生了質疑。

  或許是對於自己童年高負荷學習的感同身受,又或許是對於孩子的溺愛,在日本的教育專家提出了教育「減負」,以及如何讓教育適應經濟高速繁榮的相關討論之後,日本的家長們迅速成為了搖旗吶喊的一批人。

  (日本高等教育錄取率、家庭經濟數據、18歲人口和教育政策變遷,該圖表由陸一提供)

  而後沒多久,減輕學業負擔,改革大學入學考試的呼聲洶湧澎湃起來,甚至一度上升成為政治上的關鍵問題。結果,日本政府也是厲害,為了順應民意,在1976年年底,發布了教科答覆報告《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內容的大略意思就是要精簡教育課程,讓學生能夠過上寬裕且充實的學校生活。此後,四十多年,寬鬆教育成為了日本基礎教育的大略方針。

  一、養出來的「平成之豚」

  在日本民間關於應試教育撕心裂肺的聲討之後,日本中央和各地的教育部門順從民意,實施了一系列關於「寬鬆教育」的政策。政策內容大體上包括:將教學大綱的標準降低、減少學年中規定的總課時時間以及公立高中去重點化等等。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的課本300頁,教育減負之後,課本會變成150頁。另外,公立高中再也不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了。

  然而,悲劇的是日本政府為了順從民意而搞出來的「教育減負」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反而還起了一系列的副作用。日本政府的減負初衷,是為了能夠讓日本的學生不再死讀書,而是能夠多培養一些學生的興趣,將他們的創新能力激發出來。

  乍一看,這就跟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沒什麼兩樣。

  寬鬆教育的本意

  但問題是,教育減負後很多人「掙脫了牢籠」,徹底放縱了自己。如此一來,拋去那些真正自律的一小撮精英之外,大多數年輕人只好將精力投入到了娛樂行業,尤其是動漫和遊戲當中,如此,在精神的世界中,日本的年輕人開始暢遊了。

  於是,平成時期的年輕人,基本上不工作也不結婚,整日宅在家裡,沉浸在二次元的世界當中,獨自享受寂寞而又快樂的生活。因為沒有工作的緣故,他們大多數人都依賴於父母。(像不像我們現在某些年輕人?)

  於是,「平成廢物」的稱號漸漸流傳開來。而網友們則根據日本各個時期年輕人的特點,給他們做了個總結: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前面那幾個時代所養出來的年輕人,那確實都很牛逼。而平成養豚,意思就是平成這個時代養的都是家豬一樣的廢物。

  昭和養鬼那個年代,因為國家教育的緣故,那一代的年輕人非常有血性,日本戰敗後能快速爬升起來也是靠著那麼一代人。但平成一代的年輕人,整日沉浸在二次元的世界中,成了實打實的「廢物」。就連徵兵廣告也從熱血軍人、戰艦火炮變成了艦娘之類的動漫畫報。其中背後的意義真的是一言難盡。

  最讓人吃驚的是,NHK電視臺曾經專門在街頭採訪一些年輕人,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重中之重,問題的內容就是當戰爭來臨的時候,年輕人是否願意為國捐軀。結果街頭年輕人的回答令人吃驚。回答內容多半是「不值得為這個國家犧牲」或者是「就讓它滅亡好了」等等。

  一場教育上的減負狂歡,讓整整兩代人成為廢人,足以證明寬鬆教育政策的失敗。於是,在2008年的時候,日本小學課本增加了四分之一的頁數,被認為是日本寬鬆教育政策的轉折。隨後,在2016年,日本政府決定徹底告別寬鬆教育的時代,又開始「增負」起來。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成之豚」養出來之後的後遺症仍舊在影響著日本。到了2019年之後的令和年號,日本的新一代年輕人又在平成之豚的影響下出現了「令和猛男」的美譽。

  令和養什麼?

  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整個社會,那麼帶來的變化必然是非常緩慢,並且非常持久的。因此,即便日本政府決定放棄曾經實施了四十多年的寬鬆教育政策,但多年來造成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

  「平成之豚」留下的後遺症,依舊在下一代的身上體現了出來。演變到如今,日本的年輕一代又成了所謂的「令和猛男」。所謂的「令和猛男」,通常指的就是那些比男人更帥,比女人更美的「無性別男子」。

  他們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打扮自己的時候,從來不尊崇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想女人的觀念,而是追求極致的美麗或者帥氣。之所以如此,這跟「平成之豚」時代所發展起來的動漫和二次元文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昭和養鬼」的年代,日本到處充斥著黑幫、暴力等文化因子,因此人們的崇拜對象是李小龍、成龍這樣武打明星。但在「平成養豚」的年代,隨著動漫二次元的爆發式發展,俊男美女、二次元卡哇伊等等成為人們新的追求。

  在這種情況下,令和一代的年輕人過分追求所謂的「中性美」。而後,他們便被冠上了「令和猛男」的稱號。(令和猛男有多猛,今天的三條剛好有介紹。)

  當然,無論是「平成之豚」也好,亦或者是「令和猛男」也好,我們不能單純的將日本經濟發展停滯的理由拋在他們身上。但是,日本的未來發展真的可以交到他們的手中嗎!?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同樣,當年日本提出所謂的教育減負政策,對於我們現如今而言,難道不覺得「眼熟」嗎?

  降低課業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不公布成績,不對學生進行排名,學習內容減少三成,上課時間縮減一成...沒錯,就是我們當下實行的減負。

  而實施後的結果就像日本一樣,造就了一代及時行樂、沒有欲望、追求像豬一樣生活的死宅,所以也被稱為「平成養豚」,或者「寬鬆世代」。因為他們表現出的某些共同特點:

  

他們縱情享受當下,不關心明天和未來。 他們只關心「以自己為圓心,半徑3米內的事情」。 他們不想工作、不願奮鬥,連戀愛都懶得談。 他們沉迷於動漫、遊戲、愛情動作片,能靠幻想解決的問題,絕不付諸實踐。

  你比對下,像不像當代的一些小朋友、小年輕?

  話說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從2000年起開始舉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

  要知道日本第一次參加時,成績不錯:數學第一、科學第二、閱讀第八。

  寬鬆教育實行後,2003年日本第二次參賽,成績已經變成了:數學第六、閱讀第十四。

  但如果你只留意這是寬鬆教育所帶來的成績變化而覺得合理那就被蒙蔽了。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有一定程度是為了提高國民心理素質水平,降低自殺率。

  然而從09年開始,一直到18年(19年5月1日起為令和年代),日本的國民自殺率下降趨勢,但仍有一項數據高居不下:青少年自殺率。

  影響日本青少年的自殺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學業問題,因為學業不振而引發的家庭矛盾、斥責和虐待。

  每年的9月1日開學日,是日本青少年自殺率最高的日子:

  1972到2013年間日本18歲以下青少年自殺人數分月統計 (來源:日本內閤府,2015年)

  1972年到2013年間,在總計18048名自殺青少年當中,平均有92人在8月31日自殺,9月1日為131人,9月2日為94人。

  每年4月初,日本新學年第一學期開始的時候,青少年自殺人數也達到峰值。

  河合美穗(音譯)是鎌倉(Kamakura)的一名圖書館員。上個月早些時候,她在看到這樣的統計數字之後發了一條推文。推文說,「第二學期馬上就要開始了。如果你由於痛恨學校正在考慮自殺,為什麼不到我們這裡來?我們這裡有漫畫書、輕鬆小說。」
「就算你在這兒待上整整一天,誰也不會說你。即將進入九月,如果你在考慮寧死不上學,請記住,我們是你的庇護所。」

  而這條推文,24小時之內,即被轉發六萬多次。

  所以說,日本實施的教育寬鬆政策,使得大批學生進入大學的選拔性變差了很多。以至於中產階級家庭,在就業競爭壓力的壓迫下,教育成本反而上升了許多。在公立學校不能滿足他們需求的時候,私立學校成為了他們的首要選擇。

  而且,因為課程被精簡的緣故,他們為了提高競爭力,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機構進行補課。

  在教育成本增加之後,中產階級家庭的生育壓力隨之增大。因此,雖說不能將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完全歸咎於「教育減負」的寬鬆政策。但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說是這種政策對日本社會的老齡化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從現在日本政府所實施的教育政策來看,他們無疑覺得當年的政策是不妥當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放棄堅持了三十多年的教育減負政策,開始重新給下一代「增負」。可以預料的是,日本政府想要改變現狀,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結語

  對於國內不少專家和家長撕心裂肺提出的教育減負倡議,在此不多做評價免得和諧,因為事情的發展如何不是誰都能夠預料的。

  從日本教育四十年來的減負成果來看,我們在實施這樣的教育政策時,一定要吸收日本的失敗經驗,無論出臺什麼新政策都應該更謹慎一點,日本的前車之鑑都擺在面前了,何苦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呢?

  以上です。

  純屬胡編,勿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到底培養了啥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成之豚」養出來之後的後遺症仍舊在影響著日本。到了2019年之後的令和年號,日本的新一代年輕人又在平成之豚的影響下出現了「令和猛男」的美譽。
  • 日本減負40年,到底培養了什麼?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
    自然不能,其實高壓式的教育暫且不論是否符合人類發展,將目光轉移到鄰國日本,就能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可不可行了。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減負教育」四十年裡看出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他們究竟培養出了什麼?從中我們又可以學習到什麼?
  • 日本減負40年,究竟培養了什麼?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
    即便是拋開意識和偏見上的問題不談,日本的27位諾獎獲得者(2019年之前),在自然科學類裡最「年輕」的獲獎者,也是生於1962年的山中伸彌、1960年的天野浩。 以及同為1959年生的梶田隆章,和田中耕一。 大多數是昭和時代(1926-1989)的科學家。
  • 從「平成之豚」到「令和猛男」,減負40年的日本,究竟培養了什麼
    具體措施包括:減少學時、縮減課本內容、降低教學大綱標準、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以及將每周6天的上課時間縮減到5天。 這一年,是1976年。 而真正完整、徹底地享受到這些減負「成果」的,正是平成一代。
  • 教育「減負」會帶來什麼後果?日本「平成之豚」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人沒有壓力,沒有志向,沒有追求的目標,那和日本的「平成之豚」有什麼區別?時光如流水般悄無聲息飛逝,不知不覺,最早一批90後已經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而日本的最後一批「平成之豚」也是如此,同樣踏入了30歲的年紀。
  • 從昭和男兒到令和猛男:日本男子形象,是如何越變越沒精神
    日本男子形象變遷從昭和男兒到令和猛男其實昭和男兒是日本人對自己的一種稱呼,從廣義上來講,在日本昭和年間(1926-1989)出生的男子都可以被人稱為昭和男兒。不過以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為分水嶺,45年之前的昭和男兒,因為殘忍、荷爾蒙過剩,被軍國主義所控制,因此也被成為「招核男兒」或者「昭和流氓」。這些早期的昭和男兒經常頭腦發熱,下克上是常有的事,套用電視劇《亮劍》裡面的話來說——「給招核男兒100個師團,他們敢打全世界」。比如《兵變二二六》裡面的野中四郎和《啊海軍》裡面的森下下士就是典型的招核男兒。
  • 日本「平成廢宅」養成,是「減負」和「快樂教育」的鍋嗎?
    日本「平成廢宅」的養成,是因為推行「減負」和「快樂教育」?多篇自媒體文章,都把日本現在的很多「廢宅」,歸咎於日本政府一直在推行的教育「減負」,以及「快樂教育」,並向我們提出警醒。我談一些不同的看法。前一陣關注小升初,看到一篇介紹日本教育的文章,詳述了日本「瘋狂的小升初」,比我們小升初搖號前的競爭,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沒有有些人說得那麼誇張對不對?如果政策給教育減負,但是家長認為教育能改變命運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自加壓力,把「負」增上去,來對衝政策。
  • 40支猛男戰隊集結完畢,XQF老闆不求人親自參賽,猛男杯再度來襲
    想必和平精英的玩家們應該都知道,和平精英作為目前最火爆的一款FPS手機射擊遊戲,各大直播平臺也是非常看重這款遊戲的發展前景,為了能夠提昇平臺和平精英板塊的熱度,各大直播平臺經常會通過舉辦賽事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玩家的關注,比如說虎牙直播平臺在前段時間舉辦的「猛男杯」,當時「猛男杯」可以說是匯集了
  • 閃耀暖暖猛男遊戲是什麼梗啥意思 不少人把這款遊戲稱作猛男遊戲
    閃耀暖暖猛男遊戲是什麼梗啥意思 不少人把這款遊戲稱作猛男遊戲時間:2019-08-09 09:39   來源:91手遊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閃耀暖暖猛男遊戲是什麼梗啥意思不少人把這款遊戲稱作猛男遊戲 91手遊網 閃耀暖暖這款遊戲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之後終於在8月6日正式上線了,不少人把這款遊戲稱作猛男遊戲
  • 「給書包減重,為身體減負」實驗學校做了一個月效果驚人
    這是育才實驗學校實行的「給書包減重,為身體減負」青少年關愛行動,新規一出便得到家長和學生的支持。實驗一個月後,家長們發現,原來沉重的書包變輕了。那麼,他們是怎樣給書包減負的?超重的書包裡裝了啥?郭園園告訴記者,在徵得學生同意後,老師們打開書包,發現低年級小朋友的書包裡,除了教材,還有豎笛、水彩筆和課外書等物品,「一方面低年級學生不太會整理書包,加上體重較輕,所以超重就會明顯高於高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學會整理書包了,把不用的書從書包裡拿出來,所以到了高年級超重現象明顯好轉。
  • 為什麼不能買被神化的日本書包?兒童減負書包品牌推薦
    比如最近幾年受到大家追捧的、被神化了的「日本書包」,日本書包適合中國孩子嗎?真正懂行的人是不會買給自己孩子用的。內行人會選什麼樣書包給孩子呢?真正適合孩子的是減負護脊書包,兒童減負書包品牌有哪些值得推薦?日本書包適合中國孩子嗎?近幾年,小學生書包悄然成為赴日旅行必買清單上的大熱物品。
  • 當代猛男的網盤,到底存了多少貓咪.avi
    儘管如此,我對這個「猛男必看」還是不滿意,因為它和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早先被洗腦的騰格爾版,早已被我拋到了九霄雲外。此時,我已經慢慢領會到了「性感在可愛面前不值一提」的真諦,開始在成為一個真正「猛男」的路上策馬狂奔。於是,我又來到了猛男必看第三種類型,蘿莉可愛小朋友。
  • 如果真減負了,會是什麼結果?「平成廢柴」:我都替你們試過了
    2016年,日本正式決定告別40年的寬鬆教育,「引入希特勒自傳」、「教學生拼刺刀」、「恢復軍國主義教材《教育敕語》」…這套操作讓人感覺日本人是不是「瘋了」。這倒也未必。但是在我們完成了8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裡,用一場減負連續教「廢」了兩代人,換成誰都想瘋。「狼來了!」
  • 昭和的男兒,平成的死宅,令和的???
    這句調侃的梗道出的其實是日本的一個社會現象,是人群心理的變動,這種變動不但影響了社會的人,同樣也將體現在那個時代的作品中。那麼,昭和的男兒們他們看動漫嗎?他們都看什麼樣的動漫呢?
  • 猛男色才是2020年最新流行色
    一個是外表粗獷的猛,一個是由內到外360°柔情治癒的猛。猛男團的再次出圈,院辦認為不僅是因為選對了洗腦的歌曲(女團舞猛男「舞」),最大的歸因是猛男文化的加持,吃上了紅利。注意:我們已經踏進了猛男新時代。
  • 禁止幼兒園教拼音,減負正在變成笑話
    日本電影《如父如子》的開頭就是一場「幼升小」入學前面試。在電影後面的敘述中也不難看出,孩子的父親在面試前,也給孩子報了相關的補習班。所以,當看到最新的減負措施後,才會有網友表示,既然連幼兒園都被安排上了,那以後是不是連胎教都要管了?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在向「昭和」年代致敬嗎?
    作為漢字文化圈中唯一一個還在使用年號的國家,日本剛剛公布了新年號:「令和」。日本當地時間11時40分(北京時間10時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召開記者會宣布新年號定為「令和」。稍後,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發表講話,介紹新年號出典,「直接傳遞新年號包含的意義並向國民寄語」。
  • 黑道猛男「變性整容」做偶像,日本女團真是硬
    影妹總在思考一個問題,霓虹國的大佬們到底腦子裡是何種構造?為什麼能揮發出那麼驚人的沙雕功力?不信,看看被折騰成女裝大佬的小慄旬和蘇打。不像在日本,它已經成為了巨頭一般的存在。無論是二次元還是真人化的偶像組合,都能讓粉絲心甘情願的為之打call(實際是掏錢)。而《后街女孩》的故事,就應生於這樣的背景之下。主角,是三個混跡黑道的猛男。
  • 我們減負這麼多年,為什麼負擔越來越重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們的減負口號提了很多年了吧,可奇怪的是,越減負學生的學業負擔反而越重。作為老師我們一直也在反省,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學生的負擔就減不下來呢?實際細想下來也不複雜。第一:雖然教育部一直要求減負,但學生的考試科目卻一直在增加。
  • 近代日本男生髮型變遷史:昭和男兒追求板寸,令和猛漢喜歡中長發
    西式短髮的明治天皇昭和時代先聲明一下,雨田君說的招核時代是指1926年到日本投降之前的「昭和前期」,這個階段的日本在軍國體制的管理下,也讓日本人的生活也被劃入到了戰時經濟體制中。平成和令和年代當然到了平成年代的,日本人的髮型則出現了大的改變,更加的偏於中性,以木村拓哉等人為首的偶像團體們,打耳釘,戴項鍊的花美男迅速徵服了日本和亞洲。昭和年代的硬漢板寸髮型也淡出熒幕。